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
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
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
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
话,把他们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
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
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
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
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
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
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
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
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
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
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
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
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
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
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
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
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
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
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
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
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
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
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
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
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
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
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
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
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
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
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
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
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
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
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
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
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
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
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
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
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
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
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
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
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
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
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
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
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
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
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
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
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3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
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
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
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
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
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
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
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
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
(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
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
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
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
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
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
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
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
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
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
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
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
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
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
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
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
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
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
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
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
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
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
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
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
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
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
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
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
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4 沈括出使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
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
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
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
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
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
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
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
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
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
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
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
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
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
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
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
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
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
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
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
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的科学家。他在天
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
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
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
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
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
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术。但是雕板花工夫
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括在他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
毕升,用一种很细的粘土,做成许多小块,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
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
观察和了解,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道
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5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
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
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
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
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
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
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
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
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
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
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
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
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
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
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
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
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
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
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
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
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
《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
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
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
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
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
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
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
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
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
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
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
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
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
    就这样,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
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地死去。而司
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6 苏东坡游赤壁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
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
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
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
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
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
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
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
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
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
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
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
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
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
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
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
“三苏”。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
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
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
有益的事。
    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
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
谤朝廷,大逆不道。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
    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
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过不了日子,
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
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
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
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
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词,有一
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
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
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
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7 花石纲


    高太后掌了八年权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
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
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
弟宋徽宗赵佶(音jí)即位后,朝政更加混乱。
    宋徽宗是个出名的浪荡子,不懂得管理国家大事,专门寻欢作乐。他身边有个心腹宦官
童贯,迎合他的心意,替他搜罗书画珍宝供他赏玩。有一次童贯到苏州一带去搜集书画珍
宝,有个不得志的官员蔡京想投靠童贯,每天陪着童贯鬼混,还把他自己书写的屏风扇面等
送给童贯。童贯得到蔡京的好处,把这些书画马上送到东京,并且捎话给宋徽宗,说他物色
到一个少有的人才。
    蔡京到了东京,又拉了一帮子人替他活动。有个官员对宋徽宗说:“推行新法是件大
事,朝臣中是没有人能帮助办好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继承神宗的遗志,非用蔡京不可。”
那个官员还画了一幅图献给宋徽宗,图表上列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写在右面,把变法
派写在左边。右边的名字都是当朝大臣,但左边的名单只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蔡京。
宋徽宗看了,满心喜欢,马上决定让蔡京当宰相。
    蔡京一上台,就打起变法的旗帜,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或是赞成变法的,
一律称作奸党。他还操纵宋徽宗在端礼门前立一块党人碑,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
等一百二十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削去官衔,活着的一
律降职流放。这样一来,一些正直的官员就全部被排挤出朝,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
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就完全变了样。像免役法本来可以减轻百姓的劳役负
担,蔡京一伙却不断增加雇役的税收,变成敲榨人民的手段。
    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观。有个道士叫林灵素,在宋徽宗面前胡吹说:天上
有九霄,最高一层叫神霄,神霄宫有个玉清王,是上帝长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长子下凡。神
霄官还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贯就是仙官再世。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
放,天天请大批道士在宫中讲道。道士们还给宋徽宗献了个称号,叫教主道君皇帝。这一
来,皇帝就成为道士头子了。
    宋徽宗尽情追求享乐腐朽的生活。童贯替他在苏州、杭州两地征用几千名工匠,每天制
作象牙、牛角、金银、竹藤的雕刻或织绣品,供他玩赏。所有制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
日子一久,宋徽宗对那些玩艺儿腻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来换换口味。蔡京、童贯为了讨
好宋徽宗,派了一个二流子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花石。朱勔手下养了一
批差官,专门管这件事。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
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要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
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
来不方便,兵士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墙壁毁了。那些差官、兵士乘机敲榨勒索,被征花
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
    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批船只运送到东京。运送的船只不够,就截劫运粮的船和商
船,把船上货物倒掉,装运花石。这大批船只自然还要征用大量民伕。于是船只在江河里穿
梭似地来往,民伕们为运送花石日夜奔忙。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
    花石纲一到东京,宋徽宗见了,果然高兴,给朱勔加官升职。花石纲越来越多,朱勔的
官也越做越大。一些达官贵人,谁敢不讨朱勔的好。人们把朱勔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称作“东
南小朝廷”,可见朱勔权力之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2: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