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84 赵普收礼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
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
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
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
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
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
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
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
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
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
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
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
来。
    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俶(音chù)派个
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
信,正好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
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
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向来怕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看到这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
了下来。
    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
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
料。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
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
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85 杨无敌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请辽朝
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
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
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
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
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
朝守将纷纷投降。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双方
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
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
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
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
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
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杨业带兵追
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
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
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
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
政。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
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
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
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
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
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寰音huán),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
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音shēn)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
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
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
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
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
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峪音yù)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
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
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
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
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
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
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
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
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
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
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
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
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
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
天三夜,就牺牲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
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
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
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86 王小波起义


    宋太宗征讨辽朝,落得个惨败的结果,又丧失了像杨业这样的勇将,没有勇气再跟辽朝
作战。再说,国内局势也很不稳定,特别是川蜀地区接二连三爆发农民起义,弄得宋王朝手
忙脚乱,难以应付。
    川蜀地区在五代时期,先后建立过前蜀、后蜀两个政权,长期没遭战争破坏,因此,后
蜀时期,国库积贮得满满的,宋太祖灭了后蜀后,纵容将士在成都抢掠,把后蜀贮积的财富
运到东京,激起了百姓的愤恨。到了宋太宗的时候,又在那里设立衙门,垄断买卖。蜀地出
产的茶叶、丝帛,都被官府垄断了。一些地主、大商人趁机投机倒把,贱买贵卖。蜀地百姓
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南)有个农民叫王小波,和他妻子的弟弟李顺,都是靠贩卖茶叶
谋生的。官府禁止私卖茶叶后,王小波断了生路,决心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聚集了
一百多个茶农和贫民,跟他们说:“如今这个世道,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实在太
不公平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消灭这种不平均的现象,你们说怎么样?”
    这些茶农和贫民平时受够官府、富人的剥削,听了王小波的话,都热烈拥护。消息一传
开,各地贫民都来参加王小波的起义军。不出十天,就集中了几万人。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打下了青城。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
    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贪官。宋太宗禁止地方官员贪污,有一次,派钦差到
蜀地调查。齐元振听到钦差要来,先把贪污得来的财物分散藏在富商家里。钦差到了彭山
县,查不出那里官员有贪污行为,回去向朝廷回报,朝廷就下令嘉奖齐元振清白能干。
    齐元振骗过了朝廷,搜刮得更厉害。王小波知道彭山的百姓对齐元振怨恨最深,就带起
义军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的响应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杀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
日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分给那里的贫苦百姓。王小波又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
崇庆东南)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张玘(音qǐ)发兵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起义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张玘招架不了,就放起冷箭来。王小波没防备,被
冷箭射中了前额。王小波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凶恶的张玘杀了。
    起义的队伍进占了江原,但是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
    王小波一死,起义将士推李顺做首领,继续带领大家反抗官军。
    在李顺的指挥下,起义军越聚越多,连续攻下许多城池,杀死了一批贪官污吏,最后终
于攻取了蜀地的中心成都。成都的文武官员抵挡不住,全都逃跑。
    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军民的拥护下,建立大蜀政权。李顺当了大蜀王,一面整顿
人马,一面继续派兵四出攻占州县。从北面剑阁到东面的巫峡,到处是起义军的势力。消息
传到东京,宋太宗大吃一惊,赶快召集宰相商量,说:
    “没想到李顺这样厉害。一定要派遣人马,把他讨平。”
    宋太宗派了宦官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治安使,前往镇压。王继恩分兵两路,派人从东面堵
住巫峡的起义军,自己率领大军向剑门进发。
    剑门是西川通向关中的要道。李顺占领成都之后,也派将领进攻剑门,不幸遭到官军阻
击,打了败仗。
    王继恩顺利地通过了剑门,集合各地宋军,进攻成都。那时候,驻守成都的起义军还有
十几万,但是在敌人重兵包围之下,经过英勇激战,战死了三万人。成都城终于被攻破,李
顺也在战斗中牺牲。
    后来,民间传说在成都陷落的时候,李顺并没有死,他化装成一个和尚,秘密逃出成
都,继续率领农民军战斗。宋军进城时,抓到一个胡子很长的人,外貌很像李顺,就把他当
李顺杀了。又过了四十年,在广州街上出现了一个老翁,有人认出他是李顺,官府把他抓起
来,在监狱里秘密杀死了。这些传说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是说明李顺在群众中,影响是很大
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87 寇准抗辽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
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
    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
    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正需要像寇准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事。”
    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
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
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
“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
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
(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
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
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问他说:“有人劝我迁都金
陵,有人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才好?”
    寇准一看两边站着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早有了数。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
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认为只要真宗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
一定能打退辽兵;并且说,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
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也壮了胆,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
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
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宋真宗对寇准说:“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
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那么全军瓦解,
敌人紧紧追赶。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
么报答?”
    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
    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
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家属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
下亲征澶州,我们决心死战,击败辽兵不在话下。”
    宋真宗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
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
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
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
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
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
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
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
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
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
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
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用回到行营,宋真宗正在吃饭,不能马上接见。真宗急着要知道谈判结果,就叫小
太监出来问曹利用到底答应了多少。曹利用觉得这是国家机密,一定要面奏。太监要他说个
大概,曹利用没法,只好伸出三个指头做了个手势。
    太监向真宗一回报,宋真宗以为曹利用答应的赔款数目是三百万,不禁惊叫起来:“这
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轻松起来,说:“能够了结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饭,就让曹利用进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
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
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由于寇准的坚持抗战,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
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
掷,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就反过来怨恨寇
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88 元昊建立西夏


    宋真宗用妥协求和的办法,安下了辽朝那一头;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之
一)贵族趁宋朝忙着对付辽朝的机会,经常侵犯宋朝边境。宋真宗疲于应付,只好妥协退
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公元1004年,李继迁死后,又封
他的儿子李德明为西平王,每年给大批银绢,才平稳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音hào)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汉文和佛学,多次带兵打败
吐蕃、回鹘等部落,扩大地盘。他劝说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称臣。德明不愿跟宋朝决裂,对儿
子说:“我们三十年来,能够穿上锦衣,都是宋朝的赏赐,可不好背叛他们啊!”
    元昊说:“穿皮毛,牧牛羊,这是我们党项的风俗。英雄好汉,应该创立自己的事业,
哪能贪图这点好处?”
    德明说:“依你说,该怎么办?”
    元昊说:“我们得到的赏赐,只是我们自己享受,可是部落的人还很穷困。依我看,不
如拒绝朝贡,训练兵马。力量小可以去掳掠,大了可以去夺取土地,这样上下都能富裕起
来,岂不更好。”
    可是李德明还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见,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
自己的主张,设置官职,整顿军队,准备摆脱宋朝的控制,自立门户。
    他的叔父山遇劝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听。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州官员怕得罪元
昊,反把山遇抓起来送还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图已经暴露,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
布即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因为它在宋朝的西北,
历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后,上表要求宋朝承认。那时候,宋真宗已经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宋仁
宗赵祯。宋朝君臣议论了一下,认为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断
绝贸易往来,还在边境关卡上张榜悬赏捉拿元昊。这一来激怒了元昊,就决定大举进攻。
    那时候,宋军在西北驻防兵士有三四十万,但是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个州的几百个堡
垒,而且各州人马,都直接由朝廷指挥,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军好久没有打仗,兵士缺乏
训练。西夏的骑兵却是集中指挥,机动灵活,所以宋军常常打败仗。
    过了一年,西夏军进攻延州,宋军又打了一个大败仗。宋仁宗十分恼火,把延州知州范
雍撤了职,另派大臣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指挥抗西夏的战争。
    范仲淹到了延州,把边境上的军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万六千人马分为六
路,由六名将领率领,日夜操练,使原来十分散漫的宋军提高了战斗力。
    西夏将士看到宋军防守严密,不敢进犯延州。他们议论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
中有几万甲兵,可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样好欺负了。”
    范仲淹分析了双方兵力,主张加强防守,牵制西夏兵力,但是韩琦却主张进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军由元昊亲自率领,进犯渭州,韩琦集中所有人马,还选了
一万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领出击。
    任福带了几千骑兵赶了一阵,见到一支西夏兵,双方打了一阵,西夏兵丢下战马、骆驼
就逃。任福派人侦察,听说前面的敌兵不多,就在后面紧紧追赶。赶了三天三夜,来到好水
川(今宁夏隆德西),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任福命令将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预
先约定的另一支宋军会师好水川,把敌兵杀个片甲不留。
    第二天,任福带着宋军沿好水川西进,到了六盘山下,没有发现西夏兵。只见路边有几
只银泥盒子,封得十分紧密,兵土们走上前去,拿起银泥盒子听了一下,里面还发出一种跳
动声音。兵士报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盒子打开。只听得“噗噗”几声,接连飞出了一百
多只带哨的鸽子,在宋军的头上盘旋飞翔。
    原来,那小股西夏兵的败退是假的。在六盘山下,元昊带了十万精兵,布置好埋伏。只
等那鸽子飞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齐杀出,将宋军紧紧包围。宋军奋力突围。从早晨一直打
到中午,敌阵里挥动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兵从两边杀出。宋兵边打边退,许多人退到悬
崖摔死。
    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劝任福逃脱。任福说:“我身为大将,现在兵败,只有以死报
国。”他又冲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杀了。
    这一仗,元昊取得大胜,宋军死伤惨重。韩琦听到这消息,十分伤心,上书请朝廷处
分,宋仁宗把韩琦撤了职。范仲淹虽然没直接指挥这场战争,但是被人诬告,也降了职。
    打这以后,宋夏多次发生战争,宋军连连损兵折将,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范仲
淹防守边境。两人同心协力,爱抚士卒,严肃军纪,西夏才不敢再进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青,英勇善战,有
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
    原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
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选拔做了小军官。
    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今陕西志
丹)。
    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一听说打仗都有点害
怕。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抗击西夏军。
    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高兴,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
    狄青每逢上阵,先换了一身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铜面具,只
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
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他们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经胆寒了。经狄青和宋军猛
冲了一阵,西夏军的阵脚大乱,纷纷败退。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
    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兴,把卢守勤提升了官职,狄青提升四级。宋仁宗还想把
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因为西夏兵又进犯渭州,调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见
的打算,叫人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去。
    以后几年里,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弄得地方不得安宁。狄青前后参加了二十五
次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士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
敢跟他交锋。
    范仲淹听了部下的推荐,立刻召见狄青,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出身兵士,识字不多,
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答不上来。
    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是
不够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
    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十分感激。以后,他利用打仗的空隙时间刻苦读书。过
了几年,他把秦汉以来名将的兵法都读得很熟,又因为立了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名声更
大。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在兵士的脸上刺上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
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
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
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
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
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
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
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
狄公高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90 范仲淹实行新政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
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
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
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
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
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
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
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
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
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
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
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
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
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
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
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
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
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
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
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
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
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
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
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
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19: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