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42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
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
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
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他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
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刘文
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刘文静受到株连,
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
    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
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
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
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难
题。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进攻马邑。李渊派兵
抵抗,连接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找李渊劝他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
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
    李世民并不害怕,说:“父亲要告就去告吧,儿才不怕死呢。”
    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只是叮嘱他以后别说这样的话。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
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
险。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犹豫了许多时候,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
也拿不定主意。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能化家为国,就凭你啦!”
    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刘文静帮助李世民,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
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
他们抓起来杀了。
    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
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就答应帮助李渊。
    李渊稳住突厥这一头,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
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
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这样一
来,应募的百姓就越来越多了。
    唐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县),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正
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士中还纷纷传说突厥兵正准备偷袭晋阳。李
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
    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老生也没有
什么可怕。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还没打仗就后撤,岂不叫人失望。回到晋阳,
是断断没有生路的。”
    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张。李渊这才改变了主意,取消了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刚刚放晴。唐军一早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李渊先派
建成率领几十个骑兵在城下挑战。宋老生一看唐军人少,亲自带了三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
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头想逃回城
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了城池,把城门关得紧腾腾的。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杀了。
    唐军攻下霍邑以后,继续向西进军,在关中的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黄河。留在长安的
李渊的女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响应唐军进关。
    李渊集中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长安。守在长安的隋军,要想抵抗也没用了。李渊攻下长
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
帝的孙子杨侑(音yòu)做个挂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才把杨侑废了,
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唐高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43 李世民取东都


    李渊占领长安的同时,各地起义军也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瓦岗军之外,主要的还有窦建
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不断在各地打击隋军。残暴荒淫的隋炀帝
自己知道末日来到,索性躲到江都,每天和皇后、妃子喝酒作乐,醉得昏昏沉沉。
    他不愿听到失败的消息,但是心里到底发慌,对萧皇后说:“听说外面有不少人想算计
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喝酒吧。”
    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半晌,说:“好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隋炀帝担心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他身边的一批禁卫军兵士,多数是关中地区的人。他们
眼看跟着隋炀帝没有生路,都想开小差回家。将军宇文化及利用兵士想回家的心理,发动兵
变。宇文化及带领兵士,攻进行宫,派人把隋炀帝监视起来。
    隋炀帝对监视的官员说:“我犯的什么罪?”
    官员说:“你发动战争,穷奢极侈;相信奸邪,拒绝忠告;使男子死在战场,妇女儿童
走上绝路,百姓流离失所,你还说没罪吗?”
    隋炀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是你们这些人也跟着我享受富贵,没对不起你们。
今天这样做,是谁带的头?”
    官员说:“全国的人都恨透你这昏君,哪儿是一个人带的头!”
    隋炀帝这才无话可说,他自己解下巾带交给官员。这个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就这样被勒死
了。统治中国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宣告灭亡。
    隋炀帝死后,东都洛阳还在隋朝的东都留守杨侗(炀帝的孙子)和大臣王世充手里。王
世充把杨侗立为皇帝,继续打着隋朝的旗号,对抗起义军。
    东都周围本来是瓦岗起义军活动的地区,李密曾经多次打败隋军,但是因为李密骄傲自
满,跟将领们互相猜忌,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人马打了一仗之后,力量渐渐削弱。王世充看
准李密的弱点,发起一次袭击,打垮了李密大军。李密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长安投靠唐朝。
    王世充赶跑了李密,自以为力量强大,把杨侗废了,自立为帝,国号叫郑。
    这时候,唐军已经削平了西北的几个豪强割据势力,稳定了后方。公元620年,唐高
祖派李世民统率大军进攻东都。李世民大军一出关,河南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很快就把东都
包围起来。
    李世民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从原瓦岗军和别的割据势力的降将中,收留了
一批人。像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尉迟是姓,尉音yù,都成了他的得力助
手。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带了五百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发现,发动一万多步兵骑兵
突然围上来,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冲到李世民身边,用长矛直刺过来。李世民后面的尉迟敬
德飞马赶上,大喝一声,把单雄信刺下马来。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突出包围,两个人又带着
骑兵转过身在郑军阵地来回冲杀,吓得郑兵不敢阻挡。接着,后面的唐军源源不绝地上来,
把郑军打得一败涂地。
    从这年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军把东都越围越紧,日夜不停地攻城。王世充在城里
严密防守,不断用石炮、弩箭袭击城外唐军。日子一久,唐军将士也感到疲劳,有人向李世
民建议暂时停止进攻,回长安休整后再打。
    李世民说:“现在四周各州都已经投降,洛阳成了一座孤城,迟早可以攻下,怎么能半
途停下来。”接着就向将士发出命令说:“不攻下东都,决不退兵。”
    王世充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偷偷地出城,赶到河北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是河北一支强大的力量。王世充自称郑帝以后,窦建德也自称皇
帝,国号叫夏,攻占了唐军许多土地。他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一面带领三十万人马,水陆
并进,援救东都;一面派出使者给李世民送去一封信,要李世民退回关中。
    唐军许多将军都被夏军的强大兵力吓得害怕了,主张暂时离开东都。但是有人认为王世
充兵力还很强,缺少的是粮食。如果让窦建德跟王世充两军会合,用河北的粮食接济东都,
那末胜利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一定要把南下的窦建德大军堵住。
    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意见,把李元吉留在东都继续围攻王世充,自己带三千多精兵北上,
扼守武牢关(就是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窦建德大军到了武牢关,被唐兵拦住,夏军发起几次进攻都没成功,李世民却派轻骑兵
抄小路,把夏军的粮道切断了。
    窦建德认为自己兵力强大,不怕攻不下武牢关。他拒绝了他部下和妻子的劝阻,命令全
军出动,摆开阵势,鼓噪着冲了过来。
    李世民上高地观察了夏军的阵势,说:“窦建德没有遇到过强大的敌手,从他的阵势,
就可以看出他骄傲轻敌。我们只要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兵士疲劳的时候,一举出击,一定能
打败他们。”
    夏军兵士摆开阵势,准备交锋。但是,从早上到中午,还没有见唐军出来交战,兵士们
又疲劳,又饥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到河滩上舀水喝。李世民一见时机已到,就命令将士
渡过汜水,直冲窦建德大营。
    窦建德正和他的将帅在大营聚会,听到唐军骑兵突然冲来,赶忙指挥骑兵应战。双方发
生了激战,阵地上尘土飞扬,箭如雨落。
    李世民乘夏军不防备,带领一支队伍猛插到夏军阵后,举起了唐军的大旗。夏军将士回
头一看,以为唐军已经占领大营,没有心思再战,争先恐后地逃散。窦建德在混战中受了
伤,被唐军俘虏了。
    窦建德失败后,李世民再回兵围攻东都。王世充还想突围,将士们说:“现在夏王已经
失败,我们就是突围出去,也没有用。”王世充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向唐军投降。
    窦建德被送到长安,不久就被杀害,他的部将刘黑闼(音tà)率领河北夏军,继续和
唐军作战。唐军又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公元623年,唐统一中国的战
争基本结束。但是,唐朝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尖锐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44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
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
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
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
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
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
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
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
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
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
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
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
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
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
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
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
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
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
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
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
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
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
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
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
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
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
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
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
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
位,就是唐太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45 魏征直言敢谏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
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
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
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
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
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
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
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
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
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
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
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
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
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
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
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
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
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
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
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
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
危’)。”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
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
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
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
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
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
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
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
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
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46 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
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
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
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
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
    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
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
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
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
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
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
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
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
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
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
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勣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
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
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
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
“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
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
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
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
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
    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勣会师。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李
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
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勣也
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
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勣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
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
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
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
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
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
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
奘(音zàng)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47 玄奘和尚取经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音hu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
镇,缑音gōu)人。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
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
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
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
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
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
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
门关。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
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
堡边。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
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
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
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
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
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
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
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折回
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
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
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
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
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
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
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坚持不肯。麹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
了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二十四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碎叶城(在今苏
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
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
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
祭神。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
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害
怕起来,赶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认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护呢。
    天竺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
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
北方邦境内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
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
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成功。
    戒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说起他早就听说中国有个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诉他,秦王就是
现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
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
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来,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
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一百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
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
话,说他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精怪,这当然是虚构出来的。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
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
重要的地位。但是那里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经事迹已经离得很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48 文成公主进吐蕃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
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
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也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岁的
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
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
    年青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
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责
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
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担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
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个大胜仗。
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
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
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使队伍,备了五千
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
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
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
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
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
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
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
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
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
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
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
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
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
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
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
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
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
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
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
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09: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