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8 刘裕摆却月阵


    晋安帝复位后,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刘裕本来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在士族中没有
什么地位。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发动北伐。
    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十六国之一)的国都广固(今山
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主慕容超着急了,向后秦讨救兵。
    当时,后秦在北方是个比较大的国家。后秦国主姚兴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去见刘裕,说:
“燕国和我们秦国是友好邻国。我们已派出十万大军驻扎在洛阳。你们一定要逼燕国,我们
不会坐视不救。”
    刘裕听了使者这番威胁的话,冷笑一声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打算灭掉燕国之
后,休整三年再来消灭你们。现在既然你们愿意送上门来,那就来吧!”
    使者走了以后,有人对刘裕说:“您这样回答他,只怕激怒了姚兴。如果秦兵真的来
攻,我们怎么对付?”
    刘裕泰然说:“你就不懂得这个理儿。俗话说:‘兵贵神速’,他们如果真的要出兵,
就会偷偷出兵,何必先派人来通知呢?这完全是姚兴虚张声势,吓唬我们。我看自己也顾不
过来,哪有什么能力救人呢。”
    不出刘裕所料,那时候后秦正跟另一个小国夏国互相攻打,还打了败仗,更谈不上出兵
救南燕。没有多久,刘裕就把南燕消灭了。
    过了几年,刘裕平定了南方的割据力量,再一次北伐,进攻后秦。他派大将王镇恶、檀
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出兵向洛阳方向进攻,自己亲自率领水军沿着黄河进军。
    那时候,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开始强大起来,它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北岸。北魏在
北岸集结了十万大军,威胁晋军。刘裕的水军沿着黄河前进,有时风猛水急,晋军的船只被
水冲到北岸,就受到魏兵的攻击。
    刘裕派水军上北岸去打魏军,魏兵就逃,等晋军回到船上,他们又在北岸骚扰,弄得晋
军来回奔跑,没法顺利进兵。
    刘裕派了一个将军带了七百兵士、一百辆兵车登上北岸,沿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
两翼紧紧靠着河岸,中间鼓出,当中的一辆兵车上竖了一根白羽毛。因为这种布阵形状像个
月钩,所以名叫“却月阵”。
    魏兵远远观察着晋军的布阵,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敢动。
    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就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带着一百张大
弓,奔向兵车。
    魏兵看看这个阵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三万骑兵向河岸猛攻晋阵。晋阵上一百
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
    没料到晋军在却月阵后面,另外布置好一千多支长矛,装在大弓上。这种长矛约有三四
尺长,矛头特别锋利。魏兵正向晋军猛攻的时候,晋军兵士们就用大铁锤敲动大弓,那长矛
往魏军飞去,每支长矛就能射杀魏兵三四个,三万名魏兵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几千。其他魏
兵不知道晋军阵后还有多少这种武器,吓得抱头乱窜,全线崩溃。晋军又乘胜追击,杀死了
大批魏兵。
    刘裕打退魏军,打通了沿黄河西进的道路,顺利西进。那时候,王镇恶和檀道济带领的
步兵,已经攻下洛阳,在潼关和刘裕水军会师。接着刘裕派王镇恶攻下长安,灭了后秦。
    刘裕灭了后秦,把他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和王镇恶留在长安,自己带兵回南方。
    过了几年,晋安帝死去,刘裕认为时机成熟,就派人劝说刚刚即位的晋恭帝让位。公元
420年,刘裕即位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这就是宋武帝。东晋王朝在南方统治了一百零
四年,到这时候灭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9 檀道济唱筹量沙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是姓,焘音dào)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
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
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
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
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
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
    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用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
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
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
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
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
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
杀了。
    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
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
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
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
攻宋朝。
    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却引起了宋
朝统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
三长两短,留了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
    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收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
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他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
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
一死,南方就没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
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瞭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
个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30 说实话的高允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
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
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
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
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
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
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
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
    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
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
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这一来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
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
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
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
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
“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
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
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
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
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
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
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
“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
廷,也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太子再三恳求,
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
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
    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
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一
我救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
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杀死;过了一年,宋文帝的儿子刘骏即位,这就是宋孝
武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31 大发明家祖冲之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
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
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
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
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
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
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
(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
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
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
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
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
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
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
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
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
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
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
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
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暅(音gèng)、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
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暅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
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暅根本没有发
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暅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
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32 范缜反对迷信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
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
    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
候,也请来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讲解佛教的道理。萧子良还亲自给和尚备饭倒茶水。人家都
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的体统,他却并不在乎。
    有宰相一提倡,佛教的势力自然更大了。这些和尚宣传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
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
拒的。
    当时,有一个大胆的读书人名叫范缜(音zhěn),起来揭露这一说法是一种迷信,
要大家别信那一套。
    范缜的堂哥范云就是经常在萧子良家里走动的。萧子良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反
对佛教,十分恼火,叫范云把范缜找到他家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
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
    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
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
    萧子良瞪着眼睛,一下子还听不懂范缜说的是什么意思。范缜接着说:“落在座席上就
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觉得虽然驳斥了萧子良,但是还没有把他反对迷信的道理说透
彻,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神灭论》。文章里面说:
    “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
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
    范缜在那篇文章里,还断定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
    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上下下都闹翻了天。一些萧子良的亲信、朋友,都认为非把范
缜狠狠地整一下不可。萧子良又找了一批高僧来跟范缜辩论,但是范缜讲的是真理,那些高
僧到底还是辩不过范缜。
    有个佛教信徒王琰讽刺他说:“唉,范先生啊!您不信神灵,那您就连祖先的神灵在哪
里也不知道了。”
    范缜针锋相对地嘲笑王琰说:“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
什么不早点去找他们呢。”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隔了几天,他派了一个亲信王融
去劝说范缜,说:“宰相是十分赏识有才能的人的。像您这样有才干的人,要做个中书郎,
还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发这样违背潮流的议论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还是把那篇背时
文章收回了吧。”
    范缜听了,仰起头哈哈大笑,说:“我范缜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求官,那么要做更大
的官也不难,何在乎您说的中书郎呢。”
    萧子良拿范缜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南齐王朝只经历了齐高帝、齐武帝两代,就发生内乱。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进建康,公
元502年,萧衍灭了南齐,建立梁朝,这就是梁武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
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
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
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
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
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
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
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
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
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
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
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
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
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
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
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
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
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
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
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
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
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
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
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
和汉族的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34 北魏的分裂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曾经两次调动大军攻打南齐。由于南齐军民的抵抗,没有胜
利。公元499年,南齐派兵攻打北魏。魏孝文帝带病抵抗,打退了齐兵。不久,孝文帝也
病死了。
    魏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北魏又开始衰落。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为年纪太
小,由他母亲胡太后临朝。胡太后是个专横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认为佛法能减轻她的罪
过。她在皇宫旁边造起一座气势宏伟的永宁寺。寺里供奉的佛像有用金子塑的,也有用白玉
雕的,高的一座有一丈八尺。寺的旁边又建造了一座九十丈高的九层宝塔。每到夜深人静的
时候,风吹动塔上的铃,发出的声音,十里以外都听得到。寺里有一千间僧房,都用珠玉锦
绣装饰,叫人看了眼花缭乱。据说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像这样华丽的寺院,还从来没有过。
    北魏的统治者,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阳之前,他们花
了三十多年时间,左云冈(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开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十万尊以
上。从宣武帝到胡太后,又在洛阳伊阙的龙门山开凿石窟,建造佛龛(音kān)。前前后
后开凿了二十四年,花了八十多万人工。这些石窟和佛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度的雕塑艺
术水平,但它也大大加重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负担。
    由于北魏以前几代国力强盛,统治阶级搜刮了不少财富,有一次,胡太后偶然到库房去
看,发现那里积累的绫罗绸缎多得用不完。就想出一个主意,下命令叫贵族大臣都到库房里
来,把绫罗赏赐给他们。她规定各人凭自己的力气,拿得动多少就拿多少。这批贵族大臣是
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吵吵嚷嚷地都想多拿一些。可是,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哪里拿得动许多
绢匹。尚书令李崇,章武王元融两个人各背了一叠绢,累得汗流浃背,刚迈开两步,就连人
带绢跌倒在地上。李崇伤了腰,元融别了腿胫,都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叫疼。
    胡太后看了,派人把他们两人背上的绢匹全夺了下来。两个大臣偷鸡不着蚀把米,一个
揉着腰眼,一个拐着腿,一步一拐空手出了宫门。宫里宫外的人看见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有胡太后带头,下面的贵族豪门,也互相比阔气。
    西晋时代不是有大富豪石崇吗?北魏的河间王元琛(音chēn),也要学石崇的样
儿。他特地邀请贵族、大臣到他家宴会,宴席上用的食器,有水晶杯,玛瑙碗,都精巧华丽
得出奇。元琛还请大家参观他的堆满金银绸缎的仓库。后来大家到他家的马厩一看,发现喂
马的食槽也是用银子打的。
    元琛一面领着大家看,一面对章武王元融说:“大家都说晋朝的石崇富。我不恨自己见
不到石崇,只可惜石崇没有见到我。”
    元融从元琛家里回来,觉得自己比不上元琛家富,懊恼得三天没有起床。
    北魏的皇室贵族这样穷奢极侈,当然得向百姓穷凶极恶地搜刮。人民忍受不住,终于起
来反抗了。
    那时候,北魏在北方边境设立了六个镇,派了将士防守。公元523年,沃野镇(今内
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是姓)首先带领兵士杀死镇将,发动起义。其他
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反对北魏的起义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北魏勾结北方的柔然族人共
同镇压,六镇兵士的起义失贩了。
    北魏政府为了防止六镇兵民的反抗,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二十多万人都押送到冀州、
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这些兵士哪里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烧起起义的
火焰。鲜卑族的葛荣率领起义军,进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为大司马,广阳王元深
(中元琛是两个人)为大都督,发动大军镇压。
    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贵族哪里会打仗。葛荣起义军到了博野镇(今河北省中部),就派
出一支轻骑兵偷袭元融的大营。元融没有防备,被起义军杀了。元深听到元融被杀,退到定
州,也被葛荣的骑兵俘虏了。
    葛荣把各路起义兵士都合在一起,号称百万,准备向洛阳进军,声势浩大。这时候,秀
容(在今山西省)有个部落酋长尔朱荣,手下有八千强悍的骑兵,专门和农民军作对。北魏
孝明帝就利用尔朱荣的兵力来对付葛荣。
    葛荣认为尔朱荣人马少,容易对付。他把兵士在几十里的阵地上散开,准备围捕尔朱
荣。想不到尔朱荣把兵埋伏在山谷里,发动精兵突击,把葛荣的兵士冲散,再前后夹击。起
义军遭到失败,葛荣本人也被杀害了。
    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尔朱荣和胡太后、孝明帝在内乱中互相残杀。
最后北魏的实权,落在两员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逃到长安
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杀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高欢另立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从那
时候起,北魏就分裂成两个朝廷。历史上把建都在长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邺城的叫东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15: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