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1 王羲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
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
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
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
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
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
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
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
《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
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
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
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
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
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
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
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
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
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
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
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2 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
来。
    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
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音huǎng)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
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后赵灭亡的时候,东晋的将军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
伐。桓温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进兵蜀地,灭掉了成汉,给
东晋王朝立了大功。
    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实际上又猜忌他。桓温
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是个只有虚名、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
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
    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
意桓温带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
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
了深沟坚守。
    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
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
    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
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
    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
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
    桓温的军粮断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
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进攻前燕,一直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
南),后来,因为被前燕切断粮道,遭到失败。
    桓温长期掌握东晋的军事大权,野心越来越大。有一次,他自言自语地说:“男子汉如
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
    有个心腹官员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献计,说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学西汉霍光的办
法,把现在的皇帝废了,自己另立一个皇帝。
    那时候,晋穆帝已经死去。在位的皇帝是晋废帝司马奕(音yì)。桓温带兵到建康,
把司马奕废了,另立一个司马昱(音yù)当皇帝,这就是晋简文帝。桓温当了宰相,带兵
驻在姑孰(今安徽当涂)。
    过了两年,晋简文帝病重,留下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这就是晋孝武帝。桓温本
来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就带兵进了建康。
    桓温到达建康那天,随身带的将士,都是全副盔甲,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员
到路边去迎接时,看到这个情景,吓得变了脸色。
    桓温请两个最有名望的士族大臣王坦之、谢安到他官邸去会见,王、谢两人早已听说桓
温事前在客厅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杀掉他们。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浑身出冷汗,连
衣服都湿透了。
    谢安却十分镇静。进了厅堂坐定之后,他对桓温说:“我听说自古以来,讲道义的大
将,总是把兵马放在边境去防备外兵入侵。桓公为什么却把兵士藏在壁后呢?”
    桓温听了,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是不能不防备点儿。”说着,就命令左右把后
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温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还不小,不敢轻易动手。不久,就病死了。
    桓温死后,谢安担任了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
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3 王猛扪虱谈天下


    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
见桓温。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很高兴地接见了他。
    这个读书人名叫王猛,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
博。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
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特地到灞上
求见桓温。
    桓温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形势。
    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
服。
    王猛一面谈,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文言是“扪虱”,扪音mén)。桓温左右
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
    桓温问他说:“这次我带了大军,奉皇上的命令远征关中,为百姓除害。但是为什么我
来到这里,地方上的豪杰都不来找我呢?”
    王猛淡淡一笑说:“您不怕千里跋涉,深入敌人腹地。但是长安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
灞水。大家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打算,所以不愿来见您啊。”
    王猛这一番话正说中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北伐,主要是想在东晋朝廷树立他的威
信,制服他在政治上的对手。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下长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实力。
    桓温无话可答。但是他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关中退兵的时候,他再三邀请王
猛一起南下,还封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王猛知道东晋王朝的内部矛盾很大,拒绝了桓温的
邀请,仍旧回到他的华阴山去了。
    但是这样一来,这个摸虱子的读书人却出了名。
    后来,前秦的皇帝苻健死了,他的儿子苻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很快就被他的堂兄弟
苻坚推翻。
    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即位以前,就想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有人向
他推荐王猛。
    苻坚派人把王猛请了来,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历史上兴亡大事,见解完全吻合。苻坚
高兴得了不得,认为真像刘备找到诸葛亮一样。
    苻坚即位后,自称大秦天王。王猛成为他最亲信的大臣,一年里被提升五次,权力大得
没人能跟他比。
    那时候,王猛才三十六岁,年纪轻轻,又是汉族人。前秦的氐族老臣见到苻坚这样信任
王猛,哪会心服。有个氐族大臣樊世,是跟着苻健一起打下关中的。有一次见到王猛,很生
气地骂他:“我们耕种好土地,你倒来吃白饭。”
    王猛也顶了他一句说:“你们不但要耕种,还要给我做饭呢!”
    樊世更冒火了,说:“我不把你的头割下来挂在长安城头上,我也不想活了。”
    隔了几天,樊世和王猛在苻坚面前又争论起来,樊世当着苻坚的面,要想打王猛。苻坚
觉得樊世闹得不像话,把他办了死罪。从此以后,氐族官员再不敢在苻坚面前说王猛的坏话
了。
    王猛受苻坚的信任,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朝政。王猛兼任京兆尹的时候,太后的弟
弟、光禄大夫强德酗酒闹事,强抢人家财物和妇女。王猛一到任,就逮捕了强德,一面派人
报告苻坚。等到苻坚派人来宣布赦免强德,王猛早已把强德处决了。以后几十天里,长安的
权门豪强,皇亲国戚,被处死、判刑、免官的二十多人。朝廷官员大为震惊,坏人也不敢胡
作非为了。苻坚赞叹说:“我现在才懂得国家应该有法制呢。”
    过了十几年,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大,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
前凉三个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
    公元375年,王猛得了重病。苻坚去探望他。王猛恳切地对苻坚说:“东晋虽然远在
江南,但是它继承晋朝正统,而且现在朝廷内部相安无事。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
晋国。我们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留着他们总是后患。一定要把他们除掉,才能保障秦国
的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4 一意孤行的苻坚


    苻坚在王猛生前对王猛是言听计从的,但是他却没有听王猛临死留下的忠告。
    王猛认为前秦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但是苻坚却十分信任从前燕来投奔他的鲜卑贵族
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音cháng)。王猛劝他不要进攻东晋,但苻坚却把东晋当作唯
一的敌人,非把它消灭不可。
    王猛死后的第三年,苻坚就派他的儿子苻丕和慕容垂、姚苌等带了十几万大军,分兵几
路进攻东晋的襄阳。守襄阳的晋将朱序坚决抵抗。秦兵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把襄阳攻了下来。
    苻丕把朱序俘虏了,送到长安。苻坚认为朱序能够为晋国坚守襄阳,是个有气节的忠
臣,把他收在秦国做个官员。
    苻坚接着又派兵十几万从襄阳向东进攻淮南。东晋守将谢石、谢玄率领水陆两路进攻,
把秦兵打得一败涂地。
    但是,苻坚不肯就此罢休。到了公元382年,他认为准备成熟,就下决心大举进攻东
晋。
    这一年十月,苻坚在皇宫里的太极殿召集大臣商量。苻坚说:“我继承王位到现在已快
三十年。各地的势力差不多都平定了。只有盘踞在东南的晋国,还不肯降服。现在,我们有
九十七万精兵。我打算亲自带领去讨伐晋国,你们认为怎么样?”
    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大臣权舆说:“晋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的国主还没犯什么大
错,手下还有像谢安、桓冲那样的文武大臣,团结一致。咱们要大举攻晋,恐怕不是时候。”
    苻坚听了权舆的话,拉长了脸很不高兴。另一个武将石越说:“晋国有长江作为天然屏
障,再加上百姓都想抵抗,只怕我们不能够取胜。”
    苻坚更加生气,他大声说:“哼,长江天险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军队那么多,大家把
手里的马鞭子投到长江里,也可以把长江的水堵塞。他们还能拿什么来做屏障。”
    大伙儿议论了半天,没有一个结果。苻坚不耐烦地说:
    “你们都走吧。还是让我自己来决断。”
    大臣们看见苻坚发火,只好一个个退出宫殿。最后,只有他弟弟苻融还留在殿上。
    苻坚把苻融拉在他的身边,说:“自古以来,决定国家大计的,总是靠一两个人。今
天,大家议论纷纷,没有议出个结果来。这件事还是咱们两人来决定吧。”
    苻融心情沉重地回答说:“我看攻打晋国确有许多困难。再说,我军连年打仗,兵士们
也已经精疲力乏,不想再打。今天这些反对出兵的,都是陛下的忠臣。希望陛下采纳他们的
意见。”
    苻坚没料到苻融也会反对他,马上沉下脸来,说:“连你也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来,真
叫人失望。我有精兵百万,兵器、粮草堆积如山,要打下晋国这样残余敌人,哪有不胜的道
理。”
    苻融看见有苻坚这样一意孤行,急得差不多要哭起来。他苦苦劝告苻坚说:“现在要打
晋国,不但没有必胜的希望,而且京城里还有许许多多鲜卑人、羌人、羯人。陛下离开长安
远征,要是他们起来叛乱,后悔也来不及了。陛下难道忘记王猛临终前讲的一番话吗!”
    打那以后,还有不少大臣劝苻坚不要攻晋。苻坚一概不理睬。有一次,京兆尹慕容垂进
宫求见。苻坚要慕容垂谈谈他的看法。慕容垂说:“强国吃掉弱国,大国并吞小国,这是自
然的道理。像陛下这样英明的君王,手下有雄师百万,满朝是良将谋士,要灭掉小小晋国,
不在话下。陛下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就是,何必去征求许多人的意见呢。”
    苻坚听了慕容垂的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看来,能和我一起平定天下的,只有你
啦!”说着,马上吩咐左右拿五百匹绸缎赏给慕容垂。
    经过慕容垂一怂恿,苻坚兴奋得连晚上都睡不着觉。他的妃子张夫人听到朝廷内外很多
人不赞成出兵,也好言好语劝他。苻坚说:“打仗的事,你们女人家别管。”
    苻坚最宠爱的小儿子苻铣,也劝苻坚说:“皇叔(指苻融)
    是最忠于陛下的,陛下为什么不听他的话?”
    苻坚冷淡地说:“天下大事,孩子别乱插嘴。”
    苻坚拒绝了大臣和亲人的劝说,决心孤注一掷,进攻东晋。
    他派苻融、慕容垂充当先锋,又把姚苌封为龙骧将军,指挥益州、梁州的人马,准备出
兵攻晋。
    慕容垂的两个侄儿偷偷地跟慕容垂说:“皇上骄傲得过分了。看来,这次战争,倒是我
们恢复燕国的好机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5 谢安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
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
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
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
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
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
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
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
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苻坚强大起来以后,东晋的北面边境经常遭到秦兵的骚扰。朝廷想找一个文武全才的将
军去防守边境。谢安把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把谢玄封为将军,镇守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
    谢玄也是个军事人才。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
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应征。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从小练得一身武艺,打仗特别
勇猛。谢玄派他担任参军,叫他带领一支精锐的人马。这支人马经过谢玄和刘牢之的严格训
练,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河苏镇河市),京口又叫“北
府”,所以把它叫做“北府兵”。
    这一回,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谢安决定自己坐镇建康,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
都督,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八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水军五千到
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
    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十倍,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
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法。
    哪儿知道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已经有安排了。”
    谢玄心里想,谢安也许还会嘱咐些什么话。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
    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不大踏实。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去看谢安,托他向谢安
探问一下。
    谢安一见到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他山里一座别墅去。到了那里,
还有许多名士先到了。张玄要想问,也没有机会。
    谢安请张玄陪他一起下围棋,还跟张玄开玩笑,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个输赢。
张玄是个好棋手。平常跟谢安下棋,他总是赢的。但是,这一天,张玄根本没心思下棋,勉
强应付,当然输了。
    下完了棋,谢安又请大伙儿一起赏玩山景,整整游玩了一天,到天黑才回家。
    这天晚上,他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
桩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去了。
    那时候,桓冲在荆州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
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
    将士回到荆州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是
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青
人去指挥。我看我们准要遭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6 淝水之战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
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
军会合。
    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
胡彬水军的后路。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天天少下去,情况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给谢石告急,说:“现在敌人来势很猛,我军粮食快完,恐怕没
法跟大军会合了。”
    送信的晋兵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
快马到项城去告诉苻坚。
    苻坚一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更加骄傲起来。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八千名骑
兵赶到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他到了寿阳,跟苻融一商量,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
降。
    那个派出的使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前几年在襄阳坚决抵抗过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后,虽然被苻坚收用,在秦国当个尚书,但是心里还是向着晋朝。他到晋营
见了谢石、谢玄,像见了亲人一样高兴,不但没按照苻坚的嘱咐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
军的情报。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一集中,恐怕晋军没
法抵挡。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打败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
的士气,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朱序走了以后,谢石再三考虑,认为寿阳的秦军兵力很强,没有把握打胜,还是坚守为
好。谢安的儿子谢琰劝说谢石听朱序的话,尽快出兵。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
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
非凡。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败了下来,秦将梁成被晋军杀
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
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
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派出朱序劝降以后,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晋军的投降,突然听到洛涧失守,像头上
挨了一下闷棍一样,有点沉不住气。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寿阳城楼上去看看对岸形势。
    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
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
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文言
是“草木皆兵”)。
    苻坚有点害怕了,他转过头对苻融说:“这确实是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打那以后,苻坚命令秦兵严密防守。晋军没能渡过淝水,谢石、谢玄十分着急。如果拖
延下去,只怕各路秦军到齐,对晋军不利。
    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带了大军深入晋国的阵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
下阵势,按兵不动,这难道是想打仗的吗?如果你们能把阵地稍稍往后撤一点,腾出一块地
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就在战场上比一比输赢。这才算有胆量呢!”
    苻坚一想,要是不答应后撤,不是承认我们害怕晋军吗?他马上召集秦军将领,说:
“他们要我们让出一块阵地,我们就撤吧。等他们正在渡河的时候,我们派骑兵冲上去,保
管能把他们消灭。”
    谢石、谢玄得到苻坚答应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马,准备渡河进攻。
    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
地就回过头来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
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
    这时候,朱序在秦军阵后叫喊起来:“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
的情况,只看到前面的秦军往后奔跑,也转过身跟着边叫嚷,边逃跑。
    苻融气急败坏地挥舞着剑,想压住阵脚,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来,哪里压得住。一
群乱兵冲来,把苻融的战马冲倒了。
    苻融挣扎着想起来,晋兵已经从后面赶上来,把他一刀砍了。主将一死,秦兵更是像脱
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情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
的肩膀。苻坚顾不得疼痛,继续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死的兵士,满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脱的
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文言是“风声鹤唳”,唳音lì,就是鹤鸣声),
也当作东晋追兵的喊杀声,吓得不敢停下来。
    谢石、谢玄收复了寿阳,派飞马往建康送捷报。
    这一天,谢安正跟一个客人在家里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
捷报放在床上,照样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说:“战事情况怎么样?”
    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
    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
    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
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经过这场大战,强大的前秦大丧元气。苻坚逃到洛阳,收拾残兵败将,只剩下十几万。
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却丝毫没受到损失。不出王猛所料,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终于背
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后燕和后秦,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127 陶渊明不折腰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
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
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
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
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
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
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
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
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
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
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
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
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
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
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
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
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
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
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
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
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
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
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
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
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
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
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
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8 21: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