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每课反思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矛和盾的集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矛、盾、持”等6个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3、理解“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合二为一”。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理解“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合二为一”。
【教学难点】
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急”等词语。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2、认识矛盾:我们先来翻开课文
你们认识矛和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板书课题,理解“集合”
4、齐读课题
5、过渡:随着课文,一起去了解矛和盾怎样集合在一起。
二、初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碰到不理解的词句在旁边打个“?”
2、检测生字词
出示小黑板
1)指读一生一行,正音
2)开火车读
3)齐读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词回到课文中,考考你们是否还认识他们
指名分段读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黑板提示)
5、交流汇报
三、学习1-3自然段
1、过渡: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他们比赛的情况怎么样了?
2、请小朋友边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用“——”划出来。
3、交流汇报
理解:雨点般:多、密集
      左抵右挡(做动作)
      难以招架: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4、所以我们的发明家处在怎样的关头?
理解:紧张危急
发明家忽然冒出了一个什么想法?
板书:盾   铁屋子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6、可是呢?引读第3自然段
理解:固然(出示1、虽然2、确实 供学生选择)
出示: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自卫:保卫自己  说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自卫
指导朗读,男女生读
7、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呢?接下来又会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研讨课记录表

开课内容

《矛和盾的集合》

开课时间

2009/12/16

执教者

贾哲

执教班

三(2)班

教学设计的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这篇课文很能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是有话可说的,同时本文也有诸多需要理解的好词,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紧紧围绕通过重点词来理解课文,以此来进行朗读的指导,理解课文。
教后反思

这次的教研课是在一次试教过后,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后,我重新思考,对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内容再思考。这次的教研课,我较之自信足些,较之流程顺些,较之教态自然些,较之……但是,这堂课还有诸多不美之处。
从导入说起,就显露出我的不少缺点,比如我的板书书写较快,不适合中段学生认知,识记字形;出示的课题的时间,顺序还需考量,有位老师给我出了建议:边问边板书:矛、盾,听后,甚是同意,这就学生的学习还有我的教学帮助更大;整个导入太过匆忙,不够深入。
在词语教学时,出示的词语较多,或者可以分分类再出示,还有这里花得时间太长,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须好好思考的。让学生说主要内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有难度,不是很能讲下来,需要给学生再多些时间,或者再让几个中下学生来说。
说到感悟课文上,我的提问还需要整合,太过琐碎,小问题过多,重点问题很难凸显,这也是我在设计时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师指出我的问题之处。也很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课堂,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朗读过少;没有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思考时间;板书还要斟酌;等等。
怎样才能让我的课堂再美些?这是我今后一定、必须要思量的,同时我也很感谢这次的教研课,还有给我提建议的校长、老师们,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前苏联的小朋友,咱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科利亚有一个心爱的木匣。上节课,咱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科利亚在敌入来之前埋下了他心爱的木匣。四年后,科利亚长大了,他去挖木匣,第一次却没有挖到,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的部分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看看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2、学生交流妈妈和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3、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其余同学把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找一找,指名交流。

(2)从科利亚的一系列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认真、细心、聪明)

(3)指导朗读。

4、思考:埋木匣时,科利亚多大呀!你怎么知道的呢?5、科利亚为什么要把心爱的木匣埋起来呢?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你们发现个问句有什么特点?



三、学习科利亚“挖木匣”的部分

1、过渡:科利亚埋下木匣后,和妈妈、奶奶到喀山去了,在那里一住就是四个年头。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妈妈和科利亚都迫不及待地挖自己埋在地下的东西。可是结果如何呢?赶快读读

4—12自然段吧!

2、请同学们默读4—12自然段,用“     ”划出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

3、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读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

(2)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呢?谁能结合课文描述在黑板上画一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指名上台画。画完后教师评价。

(3)挖不到木匣,你能体会科利亚此时的心情吗?(着急)同学们这时候科利亚还没有找到木匣子,你们替他着急吗?谁来读一读,读出科利亚此时的心情。指几名同学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挖呀,挖呀”读得很慢,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全班一起亚读一读。

(4)咱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挖出她的箱子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妈妈很快挖到了她的箱子,妈妈的算术真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怎么不管用了呢?此时科利亚多么着急呀!

(5)这时小伙伴是什么态度?你会笑他吗?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想象小伙伴当时的神态和语气。

(6)你们知道科利亚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吗?指名交流。你们学习上爱动脑筋,科利亚遇事也爱动脑筋,他通过思考,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赶快读读11自然段吧!

4、学习1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你的理解。

(2)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5、齐读12自然段。“果然”读得好,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6、当科利亚高兴地举着心爱的小匣子,他会对小伙伴们说些什么?

7、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第二次挖到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读第13自然段,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五、小结课文。

师: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的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教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陶罐和铁罐》一文是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设计思想:】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关键词、重点语句充分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朗读过程中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再现文本。边读边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语气、神态、心理,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加深对文章的体会、感悟。
【学情简析:】
这则语言故事,语言朴素且富有童趣。学生很容易读懂故事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先与学生交流阅读故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想象,读中悟,逐步让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这点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4、 学会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让预习作业、课堂练习有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读文,懂得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陶罐和铁罐图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复习巩固生字“怒”。
1、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表示人物神态的成语。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表示人物神态的成语,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有关“怒”字的成语。)
3、读了这些成语,你发现了什么?
4、还记得昨天我们课文里学习的一个生词吗?
再展示生字“恼怒”,如果再请你用“怒”字组词,你能记住刚才所讲的哪些成语呢?
过渡语:真不错!如果大家能把积累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你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让我们记住这种学习方法继续走进这个生动的寓言故事,

二、整体感知内容,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7  陶罐和铁罐
2、通过上一节课学习,陶罐和铁罐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3、大家想更深地了解这两个罐子吗?
三、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请大家迅速打开课本P107页,默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铁罐说的话用“    ”画出来;找出陶罐说的话用“       ”画出来。
2、过渡:那么,陶罐和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3、铁罐是用怎样话语来奚落陶罐的呢?
4、咱们一起来交流(出示课件)
5、我们来看铁罐说的第一句话,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6、面对傲慢的铁罐,陶罐的态度如何呢?
7、那么,接下来,铁罐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
8、陶罐听了铁罐这么轻蔑他,他是像铁罐那样大声嚷嚷吗?
9、想象你们生气时会怎么说话?把你生气时的感受送到这句话读一读。
10、面对铁罐恼怒,陶罐又是怎样说的呢?
11、小结:带着你此时的想法,读铁罐说的这段话。
12、通过大家读,两个性格鲜明的罐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个是火爆急躁;一个是温润如玉。咱们再来分角色读读他们对话,同桌之间练读。
四、课文补白,读有所思。
1、过渡:读到这里,我真想不明白,这么谦虚的陶罐,铁罐还这样过分的奚落他,这铁罐到底凭什么?
2、瞧!这时候国王御厨里的锅、碗、筷子听到铁罐这样的奚落陶,他们都忍不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示】铁锅第一个站起来说……
盘子小妹有点着急了,说道……
盘子妹妹还没说完,站在一旁的铁勺也跟着着急地说……
边角落里的油瓶抢过来说……
3、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五、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陶罐和铁罐的最后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请默读(10——17)
铁罐哪里去了?那陶罐在哪呢?
六、读有所想,感悟道理。
师:故事讲到这,大家肯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再看插图: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应该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在看到自己优点同时,也看到自己的缺点;
2、            要向陶罐学习不仅对人谦虚友善。不应该骄傲自满;
3、            应该学习陶罐胸怀宽广,善良真诚,不应该学习铁罐那样骄傲自大;
4、            我觉得长处有时也会变成短处,像铁罐虽然坚硬,但容易氧化;短处有时也会变成长处,像陶罐虽然易碎,但埋在土里多年也氧化不了。
师:同学们不仅懂得了深刻的道理,还拥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老师也想说一句:有一种美好的品质——(         ),恒古不变。
七、布置作业:写写自己的收获。让我们把读《陶罐和铁罐》故事中的深刻感受,根植在我们心间!
八、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P47页第六大题“我的收获”。
读了《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我懂得了:
2、摘抄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词句。

                     27   陶罐和铁罐
                   无价之宝                无影无踪

                    陶罐   奚         落   铁罐   
易碎                       坚固
       正确看待      长处        和         短处

教后反思:
《陶罐和铁罐》从整个教案设计、课堂预设环节、同课异构、反复磨课等等过程中,我感受到同年级三位语文老师集体的力量,大家分工合作。如:刑老师帮我记住每个环节需要花费的时间,耐心听我说课;桂老师帮我记录课堂上某个环节从不同班级上反应出的难点或者疑点。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修改方案,哪怕是一个小细节、一句简短的建议都是对我极大的帮助,所以我深感:一堂课,它需要一个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简单到复杂,需要老师深钻教材,全面把握文本;再经历复杂到简单,则又需要教师寻找教得最轻松,学生最容易接受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触摸教育,我似乎明白一点点。还是从执教《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谈起。
《陶罐和铁罐》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很容易读懂故事的内容。但是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陶罐的谦和、善良、宽容、友善的美好品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读、悟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三年级的孩子在自主阅读这则寓言时,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使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会认为陶罐是很“好”的,几乎是“完人”,没有什么缺点,而铁罐是“不好”的,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修正”,绝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放弃这种引导。在具体教学中,我紧扣文本,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并合理运用文中插图创设情境:这时候国王御厨里的锅、碗、筷子听到铁罐这样的奚落陶,他们都忍不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铁锅第一个站起来说……盘子小妹有点着急了,说道……盘子妹妹还没说完,站在一旁的铁勺也跟着着急地说……边角落里的油瓶抢过来说……学生在在超越文本的心灵对话和“补白”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智”开发和“理”的感悟,使本堂阅读课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经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还想记录这个预设环节,
课前,在同年级其他班级上同一课时,我采用的方法是用粉笔画简笔画,教学效果一是感觉很费时;二是总感觉画得难看,最后,美术老师帮我画了陶罐和铁罐的图案,画得很逼真、活泼。与课文插图非常吻合。当我在课堂上亮相时,很多同学发出“哇!……”的赞叹声,我心灵一震,感觉学生很喜欢这两幅画,我也学着学生的样“哇!……想更深地了解陶罐和铁罐吗?”学生毫不犹豫地答道“想!”
如果说,让这两幅生动活泼的画就挂在黑板上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效果。为了让这两幅画呈现的更有意义。在学生各自畅谈悟理环节时,有一个学生说:“要向陶罐学习不仅对人谦虚友善。还要学习陶罐胸怀宽广,善良真诚。”从学生精彩的话语,我瞬时摘掉挂在黑板上的陶罐图案,送到学生面前。真诚地赞赏道:从你的话语我已听出你已读懂了陶罐!来,陶罐愿意和你交朋友。”学生接过欢喜的陶罐图像,眼神里流露出惊喜。
我顺势引导:“如果在你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当你看到这个陶罐,你想向他学习什么?”
“学习他的谦虚、真诚、宽容……”学生回答得毫不犹豫。
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的学生站起来举起了小手……
一生:“不应该学习铁罐那样骄傲自大……”
我赞扬:“思维敏捷,反应快!铁罐虽然傲慢,但听了你的真诚建议,他愿意视你为友!”我将铁罐的画像送出。
我又顺势引导:“如果在你的成长路上,当你看到手中的铁罐,他会提醒你什么?”
“不像铁罐那样傲慢自大,应该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在看到自己优点同时,也看到自己的缺点……”
更多的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了。
我无奈地说:“老师手中没有东西可送了,大家还愿意说吗?”
“愿意……”学生显得更活跃。小手举得更高了!
为了留给学生一个完美的憧憬图。公开课这天刚好是圣诞节,现在中国孩子们也感染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圣诞节在他们心目中是充满美好幻想的日子。我灵机一动,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你们一句句精彩的发言,圣诞老爷爷都听到了,只要你们按照说的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有一天,圣诞老爷爷会送给你们一份价值连城的礼物!”
孩子们眼神更明亮了……
如果说我在触摸教育,我愿意孩子们眼里能够充满更多的美好期待;如果说我在触摸教育,我愿意留一份悠远的记忆,刻在他们心间。我想,许多年以后,孩子们的言行,乃至心灵会隐隐感受到人生的路如何走?!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有许多疑惑。比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如何丰富起来?我在本堂课中有一个感知: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如果我们老师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去真诚评价学生的表现,你评价的语言会因为你的真诚变得丰实,同时你赞赏的语言会因为有那份真诚而感染到学生心灵。还有,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我在引导学生学习1——9自然段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这些都需要老师作适当的指导。但如何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仍然是教学的难点,是今后教学中的疑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回味《陶罐和铁罐》的寓意:铁罐很坚硬,这是铁的优点,但同时又具有会氧化的缺点。陶罐容易碰碎,这是陶制品的缺点,但同时又有不会氧化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2、教师板书课题:狮子和鹿,(注意鹿的笔顺)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
     2、出师生词,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自读—指生读—齐读—学困生读。全班交流自己弄不懂的词语(可利用换词、做动作表演、造句等方式帮助理解)
      3、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做到不填字、不漏字、不错字。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4、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5、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找找。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皱眉)
  (3)练习: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过渡: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   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四、师小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板书设计: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 险些送命
狮子和鹿
      鹿腿——难看(有力)   逃生
       反思: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一只鹿在遇狮前和遇狮后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阐明了一个道理: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通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各有存在的价值。
    按照略读课文的课时安排,《狮子和鹿》的教学任务在1节课之内完成。本节课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朗读目标而采取不同朗读教学策略。第一次朗读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我通过课件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与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进行正音。然后,进行换词、造句、演一演等形式对字词进行理解。第二次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第三次朗读,是重点句段的品读,此次朗读的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所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掌声、姿势、愿意”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

2、      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来了这么多老师,应该怎样表示?(生:掌声  学生一齐鼓掌)

2、      这掌声够热烈、够持久。同学们你们喜欢掌声吗?感动吗?

3、      接下来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掌声》,愿意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写,注意“声”字上横长,下横短。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他的主人公是英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女孩的生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懂得做上记号。

2、      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文中的一些生字,能读准吗?(幻灯出示: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残疾  情况  镇定  调来……)

3、      小小拦路虎你们打败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英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三、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1、      说话要有理有据,默读课文,画出英子自卑、忧郁的句子。

2、      汇报学习,顺学而导。

根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

A、     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①.想象英子此时的心情。

②.指导有感情、个性化的读课文。

B、     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讨论: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可能在想什么?

②想象英子此时的神态、心理,指导朗读。

C、     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①英子为什么犹豫?

②你从哪些词咸受到英子的内心?指导朗读。

3、      一个不快乐,那么自卑的,伤心、忧郁的英子,后来怎样?读英子活泼开朗的句子。

4、      对比朗读。(男女生对读。)

四、              课堂小结: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掌声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这个问题同学们带回去思考。

五、               
       自卑   掌声   活泼

              ?

       忧郁            开朗




  
板书:   







  







教学反思:



《掌声》写的是原来内心自卑的残疾小女孩英子在同学的鼓励与关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的情感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本文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初读整体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第1、2、4自然段。第二课时品读第3、5段自然段,回归整体朗读全文,进一步领悟掌声的内涵,拓展延伸。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

一、             以读代讲,角色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我们力图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默读、指名读、角色读、引读等方式,扣词抠句,反复品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             文中寓道,道中显文

本课教学中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体味,对文本价值取向的体味,而这些都立足于对文章反复的阅读,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该欢快处还它个欢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如,通过对描写掌声前英子的神态、动作词句的品读;通过句子比较,朗读、想象等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真正受到熏陶感染。这样让学生充分阅读,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文中寓道,道中显文。

三、             渗透学法,培养习惯

在教学中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如初读课文阶段,给足时间,精读课文阶段,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如英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通过默读边读边想的方法,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中还抓住“默默、早早、最后、总是、又总是”等词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富有个性的诵读进一步升华情感。

四、             关注生命,以生为本

关注生命,激活课堂,以生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不落下一个学生。如在读书反馈中,有一生把“落下了残疾”的“落”读成“la”,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给他机会让他改正,当其他学生读对后,我又请他站起来读直到他读对为此。

当然课堂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有的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有待提高。课堂上个别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一次成功的实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认得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 “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字,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今天咱们做个游戏,分三组,每组三人。游戏的名字叫“虎口脱险”。

学生游戏

2评一评游戏结果。

3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故事里就提到了这个游戏   [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正音:实验

5谁做实验,什么实验?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把带有音节的字读准确。

2 扫除障碍,认3个生字,在课文中找出来。

出示3个带音节的生字。指名认读音节,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这3个字在课文中组了哪个词?读一读。

这3个词在哪些句子里?谁会读?

3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问带读。

A.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B.实验的准备是哪些?经过如何?实验的结果怎样?

解词:顺利是什么意思?

“顺利”本意是指“在事物的发展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教师可以联系到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这实际上是为“顺利”提供了相反的注解。因此,在课文的语境中,“顺利” 实际上含有“迅速的,没有任何阻碍的” 的意思。

C.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引读课文:不假思索地说:‘是什么’。

D.“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

“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学生通过上下文应该不难理解。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词适当拓展,让学生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并体会她的思想品质。这里的“不假思索” 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课文的感人之处也在于此。

E.这位教育家听了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4 小结:《一次成功的实验》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发现。同学们下课后交流交流,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⒊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重点:

了解实验(游戏)的经过,弄?实验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大家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复习巩固:

出示会认的字

指名认读生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要求。

⒈多媒体显示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游戏,却让教育家十分激动。读读课文,想想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再说说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了什么。

⒉读一读,并说一说“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阅读提示中的要求默读课文,想想哪些段落是描写实验经过的,哪些段落是描写实验成功原因的。

四、交流自读收获。

⒈小组交流。在组内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将不明白的地方在组内讨论、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收集起来。

⒉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疑难问题。

五、再读课文,深入体会重点句。

⒈多媒体显示重点句一:

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引导体会小女孩的聪明、急中生智、心中有他人、不怕牺牲、有集体荣誉感、有团结合作精神等。可引导学生从任何一方面来理解这句话,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⒉多媒体显示重点句二: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引导学生从“不假思索”一词及小女孩的话来领悟人物精神。)

在什么情况下,通过这句话来读全文,不要想女孩此事会想什么?回答为什么这样做?不要学生去猜想?联系课文内容。

⒊多媒体显示重点句三:

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家的话一方面说明了以前的多次实验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这次实验的成功让教育家十分激动,也是对女孩无私精神的赞扬。)



(第五环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结合第四环节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灵活处理。)

六、再次交流收获。

⒈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对话)

⒉重演课文中的游戏,进一步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此项活动也可结合教学第四环节灵活处理。)

⒊说一说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

游戏的经过      成功的原因

顺利出“井” ――― 让别人先出去

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一次成功的试验》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课堂中,我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时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危险,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学生只有尽快离开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险!快上来!一……二……’”,当学生读得比较慢的时候,在生生评价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读的同学在快慢上没有掌握好。而当第二位同学读的时候,又把“危险!快上来!一……二……”读的太快。这时,其他同学就不同意了,这么快三个人根本来不及把三个小铅锤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后,就知道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不然小女孩的话也来不及讲了。又因为课文中用的是省略号。所以到最后同学读的时候是既紧张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读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 “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时,也是一样,很多学生都进入到了那个危险的情景中去了。因此,当一位同学读得比较慢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不对,应该要快一点。原因是时间很紧张,容不得想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好汉查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杨燕萍)

《好汉查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读题生疑
   1.(课前播放《好汉歌》)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好汉歌》,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如行侠仗义、济助危难等)
   2.读题:“好汉查理”,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同伴互读,互相纠错。
   4.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感人的故事?
   5.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三、再读质疑,读中感悟
   1.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地方。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深入学习本文的两个问题:
    (1)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
    (2)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读悟交流: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
    (1)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F.“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了。
    (2)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查理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想象出查理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吗?”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别读,也可以是指名读,要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
   5.文章开头说查理是个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你能联系你所知道的来谈一谈,他会做什么吗?
   6.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你觉得查理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重点谈谈杰西对查理的影响:杰西热情乐观,虽然残废了,但对生活充满希望,尊重、理解、信任查理,她的友谊像雨露阳光,是查理改正缺点的主要原因。
   7.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8.练习有感情地读,读中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小故事(以“关爱”为主题的材料),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好汉查理》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内容上,略读课文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即可,抓住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词句的教学不作重点;二是在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上述两点,围绕课文的“查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查理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重难点设计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始终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交流、讨论的,从学生反应来看,教学效果是蛮好的,实现了预先设定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这样一个主要目标,此其一。其二,课堂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而且问题由浅入深,有层次性。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第三,引导比较得当,师生配合较默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引导学生理解“羡慕”的含义,引导学生回答“罗伯特先生为什么要把刀送给查理?”等等。

根据课后大家的交流、讨论以及自己的总结整理,发现本节课存在以下几方面需要引起注意:一情境创设不到位,所以学生很难真正进入故事主人翁的内心;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的时候多,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没有为学生创造什么质疑问难的机会;三是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较少,老师也没有真正指导过学生朗读;四是在方法上,没有更加放手,老师“把关”太严,这样“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目标就不容易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1: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