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宋庆龄的父亲育儿经
敢为天下先  
  
宋嘉树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当今父母的称道。  
  
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教子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  
  
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霭龄和宋美龄天子聪颖,大胆泼辣,在她们只有5岁时,宋嘉树就送她们到寄宿学校中的女塾读书。宋庆龄与姐姐和妹妹一样聪明,却不像姐妹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读书。宋霭龄13岁时,宋嘉树夫妇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使宋霭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嘉树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生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哼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霭龄、宋庆龄和弟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热爱。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宋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宋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宋庆龄的父亲育儿经
敢为天下先  
  
宋嘉树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当今父母的称道。  
  
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教子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  
  
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霭龄和宋美龄天子聪颖,大胆泼辣,在她们只有5岁时,宋嘉树就送她们到寄宿学校中的女塾读书。宋庆龄与姐姐和妹妹一样聪明,却不像姐妹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读书。宋霭龄13岁时,宋嘉树夫妇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使宋霭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嘉树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生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哼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霭龄、宋庆龄和弟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热爱。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宋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宋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陈景润育子有方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陈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   
这是经验之谈,值得广大父母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司马光教子俭朴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 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 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糜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美国子女希望父母常伴身边  
玛丽每天一早上班,下午3点下班。回家后,玛丽检查儿子的书包,到洗衣店给儿子洗衣服,然后做晚饭。一次,当玛丽打电话聊天时,10岁的儿子在起居室吼了起来:“妈妈,你就不能坐下来陪我一分钟吗?”儿子的话令玛丽大为震惊。自以为对儿子已够关心的玛丽,居然受到了儿子的责问。在今日美国,父母因工作繁忙,仅注重在生活上关照孩子,而对于孩子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却一无所知。这一现象已引起美国社会的关注。   
  孩子希望有更多时间与父母在一起   
美国最近一项对全国3-12年级的1023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同父母在一起,希望父母不要总是忙忙碌碌,并希望父母重视自己。华盛顿的“青年发展研究所”对年龄在11-14岁的429个孩子的调查发现,孩子普遍希望能与父母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希望能与父母在一起做些简单的事情。美国许多孩子说:“对我们来说,能与父母在一起多呆一会儿是最大的愿望。”   
父母要给孩子全心全意的关怀   
长期以来,美国父母一直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持续关爱仅仅发生在婴儿时期。其实,即使是较大年龄的孩子,在其成长的每一阶段,也需要父母的关爱。父母全心全意地关怀孩子,耐心对待他们的感情需求,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心。事实表明,父母对孩子投入的感情,是孩子幼年时期依恋之情和成长时期亲密感情的基础。调查表明,有孩子的父母要比无子女父母感受到更少的压力、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因为孩子可以提供另一个关注点,将减轻来自工作的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列宁的父母怎样教育子女成才
这是一本讲述列宁的父母怎样教育子女的书。
  书中有一张照片,这是列宁的一家。照片里,年长的是列宁的爸爸和妈妈;围
在他们周围的是列宁和他的兄弟姊妹,他们还都是年幼的孩子,最大的是列宁的姐
姐——安娜;按着年龄挨下去是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列宁的大妹妹——奥利
姬,列宁的弟弟一德米特里,列宁的小妹妹——玛利姬。
  列宁的爸爸伊里亚纺峁爬?俏?娣乌里扬诺夫曾经当过教师,后来担任辛比
尔斯克市的国民教育视察员。他性情坚毅而又善良,对己对人都有严格要求;对教
育事业孜孜不倦、忘我劳动;对祖国对人民怀有无限忠诚的爱。他为自己的孩子作
出了榜样。
  列宁的妈妈玛丽亚费抢?降侣薹蚰确乌里扬诺娃是一个孤儿,靠自学学完了
小学和中学的课程,还学会了德语、法语和英语,自修了俄罗斯文学和西方文学,
学会了钢琴和音乐。她多才多艺,性情快活而和蔼,性格刚强,有一股巨大的坚忍
不拔的精神力量。她理解孩子,深爱孩子,善于使自己儿女的童年成为幸福而快乐
的童年,但却无溺爱。她是孩子们亲爱的妈妈,也是亲密的朋友。
  列宁的爸爸妈妈将六个子女培养成为有崇高理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个个都成长为杰出的革命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怎
样从小开始教育孩子的呢?
和谐的发展——全面的发展?
  要使每一个孩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是列宁
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从五岁开始就教孩子读书。当每一个孩子刚
一学会俄语(说、读和写),妈妈就马上教他们学习外语;而三到十岁的小孩子最
容易记住单词和学说话,这个年龄只要半年最多一年就能学会用外国语讲话。
  他们力求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爸爸向孩子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阅
读的书籍,订阅了各种儿童刊物。他们的家庭图书馆有很多藏书,孩子们还从市图
书馆借阅各种书籍。书是他们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它以各种各样的
新知识丰富了孩子们的头脑。
  他们总是十分注意使孩子们对学习发生兴趣。因为兴趣是促使孩子自觉地主动
地好好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幼小的孩子,母亲在教他学习外语时总是
一边玩一边学,把学和玩结合起来。空闲的时候,还和孩子玩猜字谜、作答题游戏,
以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动脑能力。父亲还很关心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刻苦勤
奋学习的精神。当他发现二儿子过于轻松地就学会了所有的功课,反而十分担心,
恐怕这样会妨碍他刻苦勤奋学习的品德和应有的学习责任感。于是便带他去参加一
个小学的毕业典礼,给一个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让他看一看毕业典
礼的庄严场面,学习那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勤奋顽强学习的精
神。
  他们还很注意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母亲给童年的列宁安排了一张书
桌供他学习之用,后来又给了他一个书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一个学习的天地。那
里非常整洁,所有的书、文具、作业本都放得整整齐齐。这也是学习好的一个重要
因素。如果由于无休止地寻找乱放的课本、笔记本、钢笔、尺子等等,就容易使孩
子情绪烦躁,妨碍学习。
  列宁的父母相亲相爱,家庭气氛和睦快乐,他们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们也
深爱并尊敬父亲母亲。有这样优异的学习环境,对孩子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孩子们爱劳动的习惯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的。母亲从小就从玩玩具作
游戏开始,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人书,当然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稍大
一点就帮助做家务,照顾小弟弟小妹妹。
  母亲还教孩子们劳动技能,教儿女们使用针线,简单地缝补自己的衣服。女儿
们稍大一点就教她们编织、刺绣和缝纫。玛利娜回忆小时候,坐在母亲身旁,手里
拿着一块镶边的手帕,觉得这工作没有趣味,想到院子里去玩。妈妈一边干活一边
用温柔的话劝她留下,用讲故事来增添劳动中的趣味,于是玛利姬就顺利地完成了
  父亲本人能够很好地使用木工具和镟工工具。他教孩子们学习手工劳动,男孩
子稍大一点就教他们使用刨子、锯子、凿子和其他工具。男孩子们用小锯锯出像框、
盛面包的盘子,用硬纸壳、木头、锡和箔制作玩具,几乎所有玩具(极少数例外)
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成功使孩子们感到劳动的愉快,也更热爱劳动。
  每年,母亲都要和孩子们一起用硬纸板和彩纸为新年松树做装饰品。在制作五
彩缤纷的装饰物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得好,这里还包含着劳
动竞赛,看谁手更巧,更有创造性,制作更精美。集体劳动的方式很多,如帮助大
人打扫屋子、打扫院子、整理果园等等。整理果园的劳动更具有乐趣,孩子们在这
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昆虫的生活习性。各种各样绿色的果树、彩色的花朵,使
孩子们心旷神怡。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为树木花草浇水的劳动,用木桶在井里打水,
提着喷壶将水送到指定的地方,既快又好,谁也不叫苦,谁也不甘落后。
  多才多艺的妈妈从小就教孩子们唱歌、欣赏音乐、学钢琴。他们会唱许许多多
歌曲,夜晚在家里尽情地唱,假日去森林河岸郊游时还组织二重唱、三重唱。女孩
子都学会了钢琴,常常在唱歌时伴奏。
  爸爸妈妈还鼓励孩子们学习绘画,亚历山大和奥利姬最有兴趣,也画得最好。
  全家常常一起到伏尔加河岸、到森林中旅行,观看远近的白色浮冰,金色和啡
红的日出和日落。父亲和母亲希望孩子们和他们一样在大自然中接受美的感受。
  他们还非常重视体育。
  孩子们很小就开始学习游泳,每一个孩子七、八岁时就能游过一条不太宽的小
河,第一次横渡小河时总有一个大人陪同。以后,孩子们要逐渐学会一动不动地仰
在水面上;抱着头朝下跳人水中;潜入水底并摸上一团水藻;一只手举着袜子或鞋
子过河,不能弄湿;一鼓作气游到小河口(差不多有一公里)。于是,每到夏季,
孩子们晚上临睡前都要到河里去游泳。
  冬季,每天午后,孩子们都要一起去滑冰,把小妹妹玛利姬放在圈椅里在冰场
上推着走。他们还在自己院子里斜坡上泼水修了一个人工冰山,然后躺在自制的小
雪橇里往下滑,往往大家一起落入雪堆中,于是院子里便充满了快乐的笑声和喊
声。
  春天,孩子们自己糊成各式风筝,放上天空。平时,他们还一起玩打棒球、打
台球,做各种游戏。爸爸妈妈还和孩子们一起钓鱼、划船,养成各种体育爱好。也
许健全的神经和健康的体魄,是使孩子们长大后具有永不熄灭的乐观精神,惊人的
工作耐力,和能够在革命斗争中经受住生活波折的原因。
自觉遵守纪律?
  孩子总归是孩子,活泼而淘气的列宁、奥利亚、德米特里常常要做出各种各样
使人操心的事情。例如,爬到桌上碰倒花瓶,用脚踩坏地上戏报……有一次,列宁
独自跑到街上,坐在马路当中,一匹马冲过来,险些被撞倒。其他的孩子,有时也
会像公鸡一样争斗,或者男孩子不止一次欺侮女孩子,有时又互相逗弄,妨碍彼此
学习。
  父母怎样才能在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发展孩子独立性和主动性而培养
孩子的纪律性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呢?
  列宁的父母从来不体罚孩子,但也使用过某种处罚。例如有哪个孩子过分淘气
做了不允许做的事情,那就把他带到父亲的书房里,让他坐在一张大皮圈椅上(孩
子们都把这张椅子叫作黑椅子),好好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也训诫犯有过错
的孩子。这种训诫,既是一种严厉的处罚,同时又是一种唤醒良知的教育。不过,
处罚只占次要的地位。对小孩子最通常的方法是诱导。母亲常常把淘气得厉害的孩
子领到餐厅去,坐下来弹钢琴和他们一起唱歌或做游戏,然后说说为什么不能这样
淘气。
  培养孩子自觉遵守纪律的主要方法,是提出严格的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要
求。不管孩子做出了什么不好的事,父母从不大声呵斥、指责甚至辱骂;也不管孩
子的任性使他们感到如何气愤,他们总是善于克制自己,找到合理的办法说服孩子
并坚持自己的要求,毫不妥协。
  周密地安排好家庭生活有助于进行纪律教育。孩子除上学外,在家中,绝对准
确地规定好起床、吃饭、睡觉、做作业、玩耍、劳动的时间,从小养成遵守作息制
度的习惯,一年一年地下去,这种习惯就会逐步成为一种自然的行动准则。
  家里还规定了“肃静时刻”。在这个时间里,大家同时工作或阅读,父母孩子
都一样。谁要打破这一时刻是绝对不允许的。德米特里回忆童年时代每到晚上的情
景:到处是一派工作的气氛,父亲在书房里办公,两个哥哥在阁楼上看书,母亲坐
在餐厅的大桌子旁做针线活,两个姐姐坐在母亲边上做作业,我和玛利姬两个小一
点的也坐在一边悄悄地玩着什么,严格禁止喧哗或妨碍大人做事,规矩是很严格
的。
  这种“肃静时刻”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尊重家庭中其他成员和自我
克制的习惯。
  家里还规定了三条不可更改的规则。第一条:凡是不该做的事,就是不能做,
决无让步可言。第二条:要孩子们应当明白为什么有些事情不可以做的道理。第三
条: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同样遵守规定的制度。
  但是孩子们的自由是很多的。有时孩子们在家里玩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猫捉
老鼠,弄得凳子哗啦响,大喊大叫,哈哈大笑,整个屋子闹哄哄。如果这时家里没
有人工作、学习或者休息,就没有人来制止。因为这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发育的运动,
也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不仅是禁止做什么,而且要允许做什么,这对遵守纪律都是
有意义的。
崇高的理想
  当孩子们年龄稍大一点,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提高,父亲和母亲就注意培
养他们崇高的理想。造就一个有理想的人,这是他们对子女教育要达到的坚定的目
标。他们常常用俄国进步社会活动家的崇高理想和生活榜样教育子女,用以公共利
益为目标的革命精神教育他们,讲述那些生动的事迹,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他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一起朗诵被沙
皇处以绞刑的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有不
少都能背诵下来。
  他们还把爱国英雄、伟大的科学家和作家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并且为孩子
们订阅抨击腐败、残暴和愚蠢的讽刺刊物《星火》,让孩子们懂得不仅要赞颂祖国
一切美好的事物,还必须揭露和批判实际存在的一切丑恶的东西,应当使自己成为
为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战士。
  他们鼓励孩子们参加社会活动。因为仅仅从书本中懂得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
中学习。可是,那时候参加社会活动就被认为是造反,是反对沙皇。然而,正因为
如此,他们尽力支持孩子们去参加,这也是使这六位于女到了青年时期就参加秘密
了解和理解孩子?
  爱孩子,就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只有了解孩
子才会理解孩子,也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是列宁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深
刻体会到的。
  他们懂得,孩子们之间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孩子总归有自己的生活方
式,作为父母并不事事都去干预,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是如何
表现出他们的优劣品质、兴趣、志向、才能和性格,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对
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在某种事情上不听话、淘气、惹是生非,而是在这些
事情上表现出了什么,是缺乏同情心还是性情急躁,是随便任性还是顽皮,是没有
道理的固执己见还是一种意志力?父母首先应力求弄清这些行为的实质和动机。
  一般来说,当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孩子们总要叙说各自的事情。这是了解
孩子最好的时机。当孩子有了越轨行为,如果有勇气,自然会说的,如果不说,就
说明勇气不足。如果孩子把自己越轨行为忘记了不当回事,那么正说明这种行为的
严重性。有一次列宁把别人刚刚送给姐姐的尺子折断了,他自己马上把这事告诉姐
姐,并表演了他是怎样在膝盖上把尺子折断的。姐姐非常生气,可是妈妈却提醒她
要看最本质的东西。这件事就这样了结了。第二件事是打碎了舅妈家一只长颈玻璃
瓶,母亲已经猜到是八岁的列宁打碎的。使她伤心的是儿子没有承认这一点。舅母
问:“是谁打碎了玻璃瓶?”所有的孩子都齐声喊道:“不是我!”列宁也跟着喊
“不是我。”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了,要么承认打碎了玻璃瓶,要么承认是说谎
话。最简单的办法是揭穿谎话并给以处分。但是作母亲的没有这样做。在她看来,
重要的是儿子是不是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是否为自己不诚实感到难为情。她希望帮
助儿子发展自己的良知。母亲耐心地等待着,悄悄地察看儿子的动静。凭着母亲的
辨别力,她觉察到儿子在受良心的谴责。终于有一天临睡之前,她走到儿子面前对
他表示爱抚,儿子突然大哭起来:“我骗了舅妈,说玻璃瓶不是我打碎的,可它是
我打碎的!”这时,母亲笑了,她感到高兴的是,在儿子身上发生的精神搏斗中,
诚实的因素取得了胜利。看来,他既有勇气又有良知。
  父母作为教育者,其所以有力量就在于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察觉孩子心灵中
出现的最微小的变化。列宁把自己的一条裤子送给了班上最贫穷的同学穿,母亲没
有因为丢失了裤子而责备他,而是看到了儿子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列宁还常常把
母亲为他装在背包里的早点送给吃不饱的寄宿生,母亲也没有抱怨儿子反而赞扬了
他。她高兴地看到儿子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家长的称赞和支持可以推动这些优良
的品质进一步发展。
  列宁的父母观察到孩子们各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这就要求以不同的态度对待
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顺其特点自然发展,凡是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好的品质都
会得到支持和发扬,加以限制的只是坏的东西。而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总是会受到
爱惜和保护。尊重孩子是父母对教育子女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
  如果说,了解和理解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条件,那末,列宁的父母对子女
教育成功的秘诀又在哪里呢?综观前面所述,可以这样说:父母对造就每个孩子深
切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父母完全一致的正确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父母自己崇
高的道德榜样,以及快乐和睦诚挚友爱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成功的主要秘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董必武言行举止立榜样
董必武(1886—1975)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他注重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悉心引导孩子们茁壮成长。
“写完了日记再睡觉”
  和众多家长一样,对孩子们的学习,董必武十分关心,他在家书中多次与孩子们谈论有关学习方面的事,教给孩子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逐步掌握“点金术”。
  1957年12月24日,董必武在写给正在初中就读的两个儿子的信中说:“要注意学习方法。这点我去年曾告诉你们。在学校学习的方法,最要紧的是上课时精神要集中,听教师讲;下课后争取时间复习课文,有疑问时记下,问老师和同学。总求在一段学程内学得一点什么东西。……以后写给我们的信总要写二百字以上,除问好以外,随便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写点什么都可以。把写信作为一种语文练习不是很方便么?”在后来给儿子的信中,他又强调:“语文每课至少读十遍,有些课要背诵。每日练习写二百字左右的日记,写完了日记再睡觉。这样干开始当感到有些困难,坚持个把月,就习惯了。日记如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记,就把学过的语文课复述一段也可以。”他给在北京女一中就读的女儿写信说:“我想还是我以前告诉你们学习的那个方法,即聚精会神地听讲课,除数学等课外,下堂后马上将课文看一遍,不懂的地方记下来问同学或老师,自己择重点课用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自学时间温习。……课外参考,以与重点课有关的为限。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你有用……”
别忘了“我们国家还穷”
  董必武同志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却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喜欢书法,其字清秀、挺拔,集中了颜、柳诸家之长,又自成一体。他工作、会议之余,经常练字,可总是用些旧报纸,大楷写了写中楷,中楷缝里插小楷,把一张报纸写得密密麻麻的。一条毛巾先洗脸,旧了擦手,再破旧了就中间剪开两头接上用来擦脚。董必武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十分重视培养子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用《锄禾》一诗作孩子们的启蒙教材,常常为孩子讲解,并且要求孩子背诵。孩子们上学了,从小学到大学,家里一直采取“实物供应”的办法,牙膏用完了给牙膏,毛巾太破了给毛巾,从来不给钱买其它零食和消耗品,只给刚够来回的车费。小儿子良翮一心想买双自己喜欢的布鞋,竟要在车费中三分五分地积蓄两年,才买了这双鞋,上大学后也仍然穿着布底鞋!儿子上外地读书,必要的钱家里自然会给,但董必武夫妇要求孩子们用钱必须记账,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说:妈妈要你们“用钱记账,不单是怕你们多花钱,而是要你胸中有数,并借以了解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这样做,养成习惯,你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方面着想而要顾及可能了”。
  1953年前后,董必武一家曾住在钟鼓楼后的一个有很大后花园的院子中,房子的建筑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在这里,春天有海棠花、桃花;夏天有浓荫;秋天有葡萄、海棠、枣;冬天银装素裹,别有一番趣味。孩子们是多么喜欢这个住处啊!可是,1957年,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却决定搬家,迁进中南海居住。女儿董楚青希望爸爸改变搬家的决定,他就认真地向女儿解释:“这个地方房子好,花园也很漂亮……为什么还要搬呢?”他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拨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样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还不该搬吗?该搬。”他说着,伸开中指:“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这样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还穷啊!”最后一句话,好像是从他的心底发出的……就这样,为给国家节省开支,董老一家搬入了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二进的院子里,一直住到1968年春末夏初。“我们国家还穷啊”这句话,也烙印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世为农人好”
  1969年董必武同志的小儿子良翮高中毕业了,面临着分配问题。年已83岁高龄的董必武,对小儿子的去向,态度十分明朗:“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还是下乡插队去!”于是,良翮被安排到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临行前,董必武把自己的一条在战争中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送给小儿子,叮嘱他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你要听老农的话,听队长的话。”良翮到农村后,董老继续对他进行安心农村的教育,打消了他想离开农村去当兵的念头。在良翮担任大队干部后,董老曾让儿子把同他一起出差来京的干部请到家中,当着良翮的面,对这些公社、大队干部说:“你们要帮助良翮,他还年轻,工作上要向你们学习,你们经验
  
  丰富,当他的老师,教育他在农村好好工作,参加农业劳动,让他还是当一位普通农民好。”
  董老不但教育儿子安心做晋县人,而且希望小孙子长大了也到晋县农村去。1972年,86岁的董老在给小孙子(良翮的儿子)的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父母在晋县,农忙事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良颇茁壮,天逸符大造。”1975年初,89岁的董老病重住院期间,董良翮曾回京照顾父亲,但董老却让儿子赶回晋县:“你是地方干部,农村工作忙,不能长期耽搁。我这里有人照顾,你还是回农村安心工作。”于是,良翮只得与父亲挥泪辞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9: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