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缪印堂的漫画与他的父母
著名的漫画大师缪印堂先生的漫画作品曾在10多个国家展出;他的科技漫画曾多次在国外获奖;他著书立说,被作为名人,列入《国际名人传词典》。几十年来,在漫画世界里,他以醉心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打造着他那一份其乐无穷的事业。他感激地说:"是父母的支持成就了我这份其乐无穷的事业。"
一、在保护孩子的兴趣中,促成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缪印堂,193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市,他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他们懂得一个最朴实的教育道理,那就是千万别让孩子学坏,一旦学坏就难管教了。
缪家父母性情开朗乐观,无论白天多么劳累,一家人也总是喜欢围在一起说说话,讲一些健康的笑话、俚语、谚语;讲一些幽默诙谐的故事和街头巷尾发生的轶闻趣事。少不更事的缪印堂就是在这种充满快乐的气氛中,增长了快乐和智慧,而且还懂得了故事中所包含的很多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对他选取素材和创作,有着很大帮助。缪印堂父母也希望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明辨是非。他们认为这比说教打骂有用得多,他们"要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不希望孩子有什么劣迹之后再去管教,那样为时已晚。所以,缪家父母再忙也要关注孩子。有一阵子,他们发现缪印堂每天放学回来都很晚,就开始悄悄地观察,原来,儿子就在他们家门口的小书摊上。看见儿子沉醉在小画书中的样子,妈妈不但不因为他晚回家而生气,反倒很高兴,她认为爱看书的孩子是不会学坏的。从此以后,妈妈就特意多给一点零花钱让他租书看。得到父母的支持,缪印堂更觉得那个小书摊是他快乐的天堂。
小画书中,那刀光剑影、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令缪印堂百看不厌,由此他喜欢上了搜集花花绿绿的糖纸和各种造型的火花。更让他醉心的是香烟盒里印有《水浒传》108将的小卡片,还有《红楼梦》、《西游记》里的人物画像。缪印堂说:"其实现在在方便面里放的卡,就是跟那时学的。"从他那得意的神态里,你还能捕捉出他孩童时代盎然的兴趣。后来,他又喜欢上了搜集漫画。就这样,他在暖阳中搜集着快乐,也搜集着浓郁的兴趣。父母虽然不知道孩子搜集这些管什么用,但只知道孩子很快乐,而这又都是正当的爱好,既然是正当的爱好,那就支持。有时父母还帮他积攒,和他一块欣赏。虽然父母不懂如何开发孩子的兴趣,但他们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使缪印堂受益一生。
要是有人问缪印堂漫画创作时触动灵感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会自豪地说:"小本本随身带。"的确,他喜欢用眼观察,喜欢动脑思考和喜欢动手记录,而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与父母的支持分不开的。
父母看到缪印堂经常把搜集来的画片贴在小本上,并在旁边空白处配上自己的插图,就毫不吝啬地为他买笔买纸买本子。对于漂亮的小本本,缪印堂总是爱不释手,他觉得除了贴画,还应写点什么,于是缪印堂开始动笔了。他喜欢观察人喜怒哀乐时的表情,爱琢磨人们的心理活动,然后把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他们的表情勾勒在自己心爱的小本本上。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缪印堂的小本本已有十几本,上面有自己瞬间的火花碰撞,有家长里短的连珠妙语,有搜集的形象或文字材料,或寥寥几笔的勾勒,或寥寥数语的记录。缪印堂把这些都比做"白薯",他把对这些素材的加工过程看成是"烤白薯",他说只有将这些"白薯"精心烤至一定的火候,那诱人的香味才会弥漫开来……?
二、面对儿子的选择,父母只送给他一句话
初三的时候,缪印堂因病休学在家。于是,他以前搜集的糖纸、火花、卡片、漫画可有了用武之地,它们不但可供缪印堂欣赏,而且还可供他模仿,画上有什么他就画什么。"啊,画得跟真的一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缪印堂似乎觉得病痛减轻了一些,而且越画越上瘾。就这样,一直到治好了病,他把各类人物的神态、表情描摹得惟妙惟肖了。有一次,他在一本《时事画刊》中,看到了有一个栏目叫"群众习作",上面专门刊登工人、解放军、学生的漫画作品,这给了他极大的诱惑。他开动脑筋,创作了三幅画,寄给了报社。没想到一投即中,漫画作品打响了第一炮,缪印堂的创作激情燃烧起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如今,缪印堂一想起这段往事,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1953年,缪印堂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报考大学,这对重点中学毕业的他来说不在话下,另一个是去北京的新华日报社做漫画编辑。眼中
  
  只有漫画的他一想到大学里没有漫画专业,就毅然决定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选择去做编辑。父母虽然也希望儿子上大学,然后找一个好的职业,可是,看到儿子对漫画的兴趣是那么浓厚,明理的父母也只好把自己的意愿深藏心底。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一件事,只有喜欢,才能做得持久;做得持久了,才能做出成效。事实上,这句话在缪印堂身上得到了验证。面对儿子的选择,他们只是送给儿子一句话:"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要后悔。"于是,一个背着简单行囊的年轻人坚定而快乐地只身北上。他也因此走上了漫画艺术的漫漫征途,而且从来也没有后悔过。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缪先生有一种体会,他说漫画既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能带来智慧。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走近漫画,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长大后,无论干什么,都能去创造性地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钢琴王子”是这样成长的!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它是被国际音乐界认可的、世界上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的比赛之一。其评委之挑剔与选拔之严格也表现在其宁缺勿滥的一面:在过去两届,其第一名都为空缺。50年代的傅聪曾获该赛第三名,2000年,我国深圳选手18岁的李云迪一举摘取了15年来无人问津的金奖桂冠,也是华人首次获得该大赛金牌,更是比赛开办70多年来夺冠的最年轻的钢琴家。世界的目光顿时聚焦在这位18岁的青年人身上。
  一、偶然机会步入钢琴之路  
  熟悉李云迪的人都说,李云迪似乎是专门为钢琴而生的,他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  
  据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回忆,年轻时的她很喜欢舞蹈和音乐。在怀孕的时候,还经常听一些古典乐曲,《梁祝》是她放得最多的一首。李云迪降生后,似乎也继承了母亲对音乐的爱好。1岁时的李云迪就能把一首《回娘家》唱得绘声绘色。此外,他对各种乐器也情有独钟。有一次,小云迪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儿童手风琴,说什么也不走,非要爸爸妈妈给他买。在他4岁生日那天,终于如愿以偿,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件乐器,一个最简单的儿童手风琴。最后,他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重庆市少年宫的钢琴培训班。  
  为了鼓励孩子坚持学下去,不懂乐理的张小鲁每天只有陪读,回来再教给儿子。经过几个月的启蒙,云迪的音乐天赋很快显露出来,而且进步神速。1987年3月,5岁的李云迪从重庆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夺得了第一名,他体验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掌声和成功。  
  伴随着他在音乐上的飞速长进,云迪的儿童手风琴也换成了120贝司的大手风琴。琴的重量对一个不到7岁的孩子来讲自不用说。更让云迪苦恼的是,重庆闷热的天气,常常使他几首曲子弹下来,稚嫩的前胸便热起了一片片通红的痱子。李云迪哀求妈妈:“能不能让我弹一个不重也不热的琴。”父亲嘴上不说什么,可心痛得要命,几经商量后决定:改学钢琴。  
  当时,李云迪的父母每月收入加起来只有200多元的月收入,买一架二手钢琴也要4000多元。李云迪的母亲说:“云迪他爸那年刚好从部队专业,有笔转业费,就全投到这里来了。”  
  云迪此时艺术天赋的展露似乎也是有意要来安慰父母的。他在重庆市少年宫刚刚学了3个月的钢琴,老师就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领悟能力太强了,我都没法再教他了。”于是再换老师,可得到回答仍然如此。后来经朋友介绍,李云迪于1991年投到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名下。  
  但教授家在成都,李云迪和妈妈每天要往返于成都和重庆之间,学琴要紧,但功课更不能耽误,这是云迪母亲对他的要求。于是,坐在火车上写作业,手心上温习学过的汉字成了李云迪经常的功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教授的出现,使李云迪逐渐从一个有天赋的琴童向钢琴王子迈进。  
  1993年,李云迪获得了重庆市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1994年,他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同年,他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四川音乐轩辕附中。  
  二、飞扬的乐章伴随着家的奉献  
  199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李云迪是跟是留,已经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变动。父母毅然决定,但教授到哪,云迪就跟到哪。  
  也就是从这时起,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辞去了工作,专门来深圳陪读,从此就没再找过工作。她说:“我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  
  对于许多学钢琴的孩子来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张小鲁说:“我每次陪儿子练琴,都是非常非常用心地听。每天陪上5、6个小时,我并不觉得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付出了精力,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也许正是张小鲁执着的性格,使得李云迪很佩服她,也很听她的话。  
  有一次周末,李云迪家里要来亲戚,他一听便高兴了,“正好今天不用练琴”,他央求妈妈。“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张小鲁严肃地对儿子说。于是,他们把活动时间往后推,云迪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开始练琴,提前完成了作业后,才高高兴兴地和家人出去玩。张小鲁觉得,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有些原则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李云迪也很理解妈妈,“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的正常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  
  张小鲁的执着还表现在她对钢琴的领悟,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她和儿子达成了一种默契和理解。  
  一次,在一
  
  旁陪练的张小鲁发现云迪练习的曲子没有一点感情的投入,很不满意地转身便走。李云迪的印象中,母亲对音乐始终是同样的挚爱,此时受到母亲的冷漠,李云迪很在乎,重新一遍遍地用心练,直到看到母亲的笑容。李云迪经常对同学说:“我妈的耳朵特好使,谁也别想骗过她!”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李云迪对钢琴全身心投入的背后,他的父亲也在默默做着一切。  
  这位目前在重庆某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工作的中年男子,说起儿子李云迪显得异常朴实和平淡:“其实,云迪的性格可能有点像我,不太会讲话,但他内心很丰富。我现在只能在周末回家看看,儿子大多数时间是在练琴,我也不好打搅他。不过我还是经常给他们娘俩做点好吃的。”熟悉李家的人悄悄地说,李川在外面也是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汉,一个人担负起全家的经济来源。一回到家里,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的活就全被他都包下来了。每周日回广州前,他还把煮好的汤放在冰箱里给妻子和儿子留着。  
  三、音乐天才留下诸多话题  
  李云迪载誉归来的这些日子,诸多的掌声、鲜花也随之降临在他身边。  
  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此时也很冷静:“其实,云迪在没有出名之前,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要说他比别人更幸运,那就是我们遇到了但昭义教授,我们选择了深圳,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仅免去了李云迪的学费,还帮助提供住房和出国比赛费用。”  
  李云迪的师母高红霞(但昭义的爱人,现任职深圳艺术学校)吐露的一番真言也令人深思,她说:“奇迹的出现,李家有着孕育奇迹的土壤和孕育奇迹的人们。李云迪的成功,正是天赋、母爱、恩师和经济支柱等诸多有利的因素的结合。我的女儿以前也学过钢琴,但坦白地说,她的天赋、勤奋和对钢琴的兴趣都很不够,我们也只是让她把钢琴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尽管我有时也希望她能在钢琴上有所造诣,但家长的意愿是不能强加给孩子的。”  
  专程赴华沙观摩本次大赛的深圳艺术学校钢琴教研室主任肖梅老师,也为众多家有琴童的家长进言,她认为:家长督促孩子练琴时,方法很重要。单纯地逼着孩子一遍遍地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李云迪的妈妈虽然不会弹琴,但在孩子年小时能认真帮孩子记笔记,弹出什么样的琴声好听,对音乐如何理解,她有很强的感悟能力,这样就很容易按照老师的要求辅导孩子。  
  生命的辉煌也许只是人生中的暂一刻,但通往辉煌的道路却是艰辛和漫长的。也许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发展,但每一位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天赋和发展的特殊性。让我们祝愿,只要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曾付出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相信人生带给我们的永远是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作为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倪萍,除了主持节目的游刃有余和对事业追求的执著,她那充满爱心的形象,令人难忘。当她从主持人转向影视舞台的时候,在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成功表演,再次给观众留下了同样美好的印象(主演《美丽的大脚》获2002年度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在观众的心目中,倪萍的艺术人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行云流水,不事张扬的人生。
倪萍的成功既非偶然,也不是运气。当2002年的金秋十月,倪萍再次回到母校--青岛第三十九中学,谈到自己的成长时,她说十分感谢母校老师的栽培,也感谢家庭亲人的教诲,其中包括姥姥对自己的影响。当谈到姥姥对她的教育时,倪萍动情地说:"姥姥以她最质朴最善良的品质影响着我。而今我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没有多少文化的姥姥,改造了我身上许多弱点,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得姥姥说过的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倪萍五六岁的时候,跟着姥姥住在胶东的农村。胶东的农民特别讲面子,出门走亲戚,大人孩子都要穿得体面。如果谁家的孩子新衣服和比较好看的旧衣服都没有,就只好向邻居家借,倪萍的衣服几乎都被人借过。
有件事对倪萍来说可谓刻骨铭心。一天,倪萍的妈妈给倪萍寄来一双小红皮鞋,倪萍高兴地举着鞋满院子跑,晚上睡觉前,把鞋摆在了炕里边的窗台上,刚躺下又忍不住爬起来再看看,不知看了多少回后才睡着。
第二天早晨,倪萍一觉醒来,发现窗台上那双小红皮鞋不见了,就光着脚跑到院子里。小红皮鞋已经被借给了邻居爱丽姐了。倪萍急了:"我不嘛,这是我妈妈刚从青岛给我捎来的,我还没穿哪,我不给……呜--呜--"倪萍哭着,想立即去要回那双红皮鞋,但被姥姥严厉地制止了……
那天中午,倪萍赌气没有吃饭。后来爱丽姐把红皮鞋还回来了,但前后的红皮子都不见了,鞋子的原样已经没有了。倪萍病了,为了这双红皮鞋病的。姥姥自然心疼,姥姥一边抱着倪萍,一边给她讲道理:"做人就要心眼好,人家就会记你一辈子,哪一家不是靠人家帮才能过好日子。人哪,就得心眼好,不管你做好事还是坏事,老天爷都能从天上看见。"倪萍从没有见过姥姥这么认真、这么有耐心地反复讲这个道理。倪萍从姥姥的表情中揣摩出这席话有多么重要,于是,那一幕就永远地刻在倪萍的记忆里了。
一年冬天,倪萍的姥姥家来了个要饭的,姥姥把饭放回锅里,在灶里烧一把柴草把饭热热,才给他吃。临出门,姥姥说是让他喝碗热水再走。倪萍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对要饭的那么好?姥姥说,他们穿得少,吃了凉的就会更冷,肚子里有一口热水,有时抵得上一件棉袄。人哪能有不要脸面的?要饭也实在是没法儿。
倪萍从小就是在姥姥的这种最善良又是最朴素的品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已成明星的倪萍,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并且经常帮助别人。当别人感谢她时,倪萍却想要感谢姥姥,她说:"今天在我身上还存有一些质朴、美好的东西,也是那些曾经向我借衣服的乡亲给予的。"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感染或教育孩子。倪萍姥姥的教育方法不能算是科学教育孩子的一种什么模式,但她注意从小培养、引导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这正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因为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陈嘉庚儿子谈家教!
谈到家教,陈嘉庚先生的儿子陈国庆说:
  我父亲非常疼爱我们。惟其如此,他对我们的要求不特别严格。他一生辛劳,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全部捐给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我从学校毕业后,进了父亲的工厂,他对我说,“从现在起,你应当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不会留给你们。”那时候做工要从早晨7点干到晚上10点,每天三顿饭都在工厂里排队吃食堂。  
  有一次,工厂里为支援抗战组织募捐,每人捐3块钱。那时我的工资才十几块,我觉得实在困难,硬着头皮去求我父亲,请他替我出。但父亲说:“不行!几块钱对于我是太小的事情,但我就是要从这些小事上培养你们的自立能力。普通工人做到的事,陈嘉庚的儿子应该做得到。”  
  父亲当时的做法是有些严厉,可今天,当我也已经儿孙满堂了,才真正完全理解了他的这番苦心。没有那时的磨练,我就不会有后来事业上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布什夫人这样培养总统儿子!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长子小布什子承父业当上了美国总统。全世界的媒体都惊呼:美国政坛的新贵布什家族已经浮出海面。那么布什夫人有什么育儿诀窍呢?
  老布什和夫人巴巴拉一共育有4个儿子。巴巴拉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部倾注于家庭。她从来不大声斥责孩子,她说,如果孩子所敬爱的母亲如此斥责他们的话,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若孩子犯了错,她会若无其事地带他们出去玩,使他们反省,一边玩,一边加以引导。  
  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巴巴拉也有一套独特的“祖传”诀窍,诀窍的关键就是进行家庭朗读活动。布什夫人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给她读书。她说:在家中给学龄前儿童朗读,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重要的学前一课。她将自己的经验归纳为如下几点:  
  宜早不宜迟。选择给孩子读书的年龄,原则上是越早越好。  
  养成朗读的习惯。布什夫人常在孩子们睡觉前读书给他们听。她说,家长在什么时间给孩子读书无关紧要,但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里至少读上15分钟,孩子会收获很大。  
  在家中,布什夫人为儿孙们摆放了一架架图书,让他们随手可得。  
  选择好书。布什夫人根据专家的意见归纳出如下几种选书原则:婴幼儿(3岁以下),喜欢简单的连环画及有关他们熟悉事物的故事书,形状和颜色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龄前儿童(3岁至6岁),喜欢动画图书、幻想故事、有关日常生活和动物的儿歌及富言,这些都易于儿童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音乐的艺术--莫扎特的成长
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里很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他看出儿子尽管有优越的音乐素质,倘若不加以严格训练也成不了才的。所以从四岁起,他就开始叫儿子弹钢琴、拉小提琴。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不从心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呆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能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南列尔,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施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得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撒切尔夫人的“一面镜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得到了一种力量,他便可以学会自信。”

  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会鼓励孩子也是需要父母作出努力的。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爸爸,当他看到两岁多的儿子打碎了奶杯,奶洒了一地而呆呆发愣时,立即跑到儿子面前安慰他说:“宝宝长大了,手真巧,会自己拿奶杯了。”接着,年轻的妈妈也赶了过来说:“岁岁(碎碎)平安,年年成长。不要怕,下次一定会拿得住。”

  家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利用孩子心理特点。抓住他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对他做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鼓励。给予鼓励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还行。积极的性格都是在你一次一次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一个出身平民的女子,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

  然而,撒切尔夫人绝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气质、兴趣等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玛格丽特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以维持生计。父亲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玛格丽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博览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从小对政治就有相当多的了解。

  玛格丽特的家教是很严格的。从小父亲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很小的时候,罗伯茨先生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等到玛格丽特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多彩。她的同学可以与他们的朋友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么诱人,那么令人愉快。

  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

  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的高度的自信,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

  回家后,玛格丽特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有这样的信心,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上中学的时候,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玛格丽特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

  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发展人格的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镜中我”的过程,即孩子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作一面镜子,然后按照
  
  这面镜子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总说他学得不好,他自然会觉得学得没劲,干脆就不学了。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儿童脑神经外科专家,自幼患了一种学习障碍症,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老师从未在他的作业本上打过对号。看到满本的错号,他的头胀得很大,可无论怎样努力,还是做不对。四年级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新老师拿起他的作业本,亲切地说:“你太大意了,咱们再写一遍。”第二遍还是没对,可老师却在本子上打了几个对号。他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竟迷上了数学。

  如果从追求真实的角度讲,教师也许不应该这样做,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应该求善求美。对于一个从未独立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反之如果期望过高,孩子会因达不到要求而苦恼,家长也会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