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工艺美术大师吴子熊和他的儿女们
  一.不仅在浙江,即便在全国,吴子熊的名气都很大。以砂轮作笔,用玻璃作画,在飞转的砂轮下进行玻璃雕刻,这就是吴子熊的绝技。
1986年以来,吴子熊凭着高超的玻璃雕刻技艺,三赴美国,四渡日本,出访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的作品被誉为“天下一绝”、“东方奇葩”。国外友人称他的作品“没有宝石却像宝石般闪光,没有流水却似流水般清新”。他的作品《腾飞》被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珍藏,《红梅》被“幻想世界”总裁勒佛尔哈德珍藏,《九龙迎回归》被浙江省作为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
吴子熊的玻雕技艺多次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97年,江泽民主席看了他的表演后连声称好,对他的才华很钦佩。1996年,吴邦国副总理为他挥毫写下了“砂轮神笔”四个大字。
吴子熊的杰出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他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两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浙江日报》等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他拍摄了“中华一绝”专辑。
吴子熊自小家境贫寒,一家人吃糠咽菜过日子。他2岁丧母,11岁时又失去慈父,只读了4年小学的他帮一家馒头店卖馒头谋生。每天早出晚归,风吹雨淋,那种饥寒交迫的痛苦,至今难以忘记。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刻苦自学,不仅自己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且言传身教,他的儿女们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声名远播。

   二. 吴子熊有一子一女。
女儿吴冰去年3月17日晚在浙江省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琵琶演奏会。场内座无虚席,副省长叶荣宝、省政协副主席龙安定、省委老领导铁瑛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家们观看了演出。她的琵琶弹奏驰骋自如,刚柔相济,音质饱满,显示了极富个性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称她是“法向师边得,情从指上生”,“冰雪融为三月水,琵琶弹出四弦秋”。
吴冰回忆,因为从小家境困难,买不起琵琶,她开始学琵琶的时候,只能在搓衣板上练指法。后来,父亲通过关系向一个越剧团的琵琶乐手借了一把旧琵琶,保证一个星期后归还,喜得吴冰合不拢口。整整一星期,她每天早起晚睡,拼命练习。但一星期后,琵琶还了,她又不高兴了。没办法,父亲只好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50多元钱买了一把琵琶。那一年,吴冰只有11岁。
父亲还经常利用假日,带着小吴冰到杭州请名人指教。那时,汽车从椒江到杭州要翻山越岭走十几个小时。没钱买车票,就搭别人的货车;驾驶室里坐不下,就站在无篷的车斗上。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凡是有剧团到椒江演出,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带着女儿,抱上琵琶,登门求教。吴冰从小受到过几十位不同风格、不同剧种的琵琶乐手的指导,这使她掌握了多种弹奏技巧,为她以后琵琶弹奏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对学乐器的人来说,听音乐是必修课。吴子熊请朋友组装了一台粗笨的放音机,借来《十面埋伏》、《天山之春》等琵琶唱片,让女儿仔细聆听,反复揣摩,汲取精华。他还为女儿纠正曲谱、音调,至今,吴冰还珍藏着父亲亲手为她抄写的《水龙吟》、《红色娘子军》、《浏阳河》等乐谱。
关心之外,吴子熊对女儿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学习时不准开小差,每月的学习计划不能打折扣。他要求儿女们互相监督,一个弹琴,一个学画、学书法,谁不认真,就要受罚。有一年冬天,吴冰的手指弹肿了,就用几块糖买通弟弟,坐在窗口晒太阳,不料被父亲看见,狠狠批了一通,还让她写了检讨书,保证下不为例。
“最开心的是在杭州。”吴冰说。父亲曾多次不吝钞票,租船在西湖上泛舟。青山、绿水与琴声、歌声深情相吻。每当此时,她都领悟到:音乐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会有
  
  生命。她的音乐情感得到了升华,弹奏技巧有了质的飞跃。
聪颖刻苦的吴冰终于没有使父亲失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今,吴冰已是我国著名的青年琵琶演奏家了,在国内音乐界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她的学生也桃李满天下。

  三.儿子吴刚子承父业,随父学艺20余年,巧妙地把东方传统的手工技艺与西方简练多变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雕刻技巧。他的作品《莲花醒狮》成为迎澳门回归的礼物,《小天使和女神》、《爱情之歌》、《斯巴达克思》等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
说起父亲对他的培养,吴刚充满深情。他说,没有父亲的严格要求,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1989年,他冒着酷暑用半个多月时间刻了一尊《斯巴达克思》的玻璃浮雕,自以为是得意之作,拿给父亲看,满心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赞赏。没有想到,父亲左看右看,竟皱起了眉头。父亲说,艺术创作就像十月怀胎,要积蓄力量,不能马虎。一件作品要想引起共鸣,就必须在神和韵上达到高度的物我合一。斯巴达克思是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而你这个作品却缺少肌肉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是失败的,应该重新雕刻。吴刚心里虽然不大服气,但还是花了一个多月,重新雕刻琢磨。后来,《斯巴达克思》在国外展出时引起了轰动,被美国一家艺术馆高价买去珍藏。
在玻璃雕刻的道路上,吴刚也曾动摇过。他认为父亲的玻雕艺术在国内外有着极高的地位,要想接近或超越他,简直比登天还难。此时,一向很严的吴子熊,反而像朋友一样与儿子谈心。他说,你的文化程度比我高,基础比我强,接受新生事物比我快,只要你能刻苦,肯定能赶上我、超过我。
吴刚服了,心也稳了。这之后,他发奋创作,佳作接连问世,受到同行的刮目相看。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构思独特,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善于将传统意蕴融入现代艺术,使玻璃雕刻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美国一家著名的水晶艺术工厂曾多次聘请他去授艺,后来又高薪挽留他在美国工作、定居。他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没有多说,只给他写了一封短短的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两黄金万两银,不如家乡一寸土。”看信后,吴刚毫不犹豫地回来了。他懂得父亲的心意,他要报效祖国。
回到家乡以后的吴刚和父亲一起办起了玻璃雕刻艺术馆,馆内陈列了父子俩多年的艺术结晶及两万多名国际友人的签名、题匾等,品位高,内容丰富。如今,这个玻璃艺术馆已成为台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中国软件大王与他的山村母亲
您打开电脑准备打字时,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就是屏幕上闪烁的WPS(中文文字处理系统)图标。您知道它的发明人-中国软件大王求伯君与他的山村母亲的故事吗?
艰难度日 供子读书
1964年11月20日,求伯君出生在浙东天姥山区一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村-西山等。与一代代在贫困中煎熬的祖辈一样,小伯君在贫困中一天天长大。饱受饥寒的母亲蔡德钦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固执地相信文化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她见小伯君聪明伶俐,发誓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也要送他去读书。于是,不满7岁的小伯君就在许多孩子羡慕的目光下背起书包上学了。
为了替小伯君积攒学杂费,蔡德钦在昏暗的灯光下纺线织布;在烈日炎炎下拔草养兔;日子窘迫,家里连锅都揭不开时,她让伯君的弟妹去挖野菜;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还到县城讨过饭。
12岁那年,求伯君不负所望,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中学。但乡中设在离家4公里外的秦岩村,要翻山涉水,每天还要自带中饭。路远不怕,但每天的饭却让蔡德钦犯了难。为了不让小伯君挨饿,蔡德钦想出个办法:每天天不亮,她趁全家人还未起床,就开始熬粥,把米在锅里煮一会儿,等米稍化开时,从锅里捞起干的米饭,盛到伯君的饭盒里,让他带去当中饭,然后往锅里放些马铃薯继续煮,全家人当早饭吃。一次,求伯君的大弟长君起得特别早,看见蔡德钦正往伯君的饭盒里盛米饭,就埋怨母亲:让大哥天天吃干饭,我们每餐喝粥汤。蔡德钦连忙拿起几个煮熟的马铃薯塞在长君的口袋里,叫他不要叫嚷,以免弟妹们听见了难受。
后来,蔡德钦把伯君的几个弟妹都唤到跟前,讲明了自己的打算。二弟长君发誓说:"阿妈,我一定听你的话,拔草不偷懒!"三弟锡君说:"妹妹年纪小,我会多做些的。"穷人家里出孝子,蔡德钦多日满布愁云的脸绽开了笑容。伯君知道家里供他读书很不容易,更加努力拼搏。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求伯君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从此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
名人,在未出名之前,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身闯荡 独领风骚
坐落于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在我国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步入大学的求伯君很快迷上了电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时时有创造的冲动。大学三年级时,他牛刀初试,为学校图书馆开发了图书管理系统软件,获得成功。他写信回家报告这一好消息,家人回信鼓励他继续努力,品尝到成功喜悦的求伯君对电脑更加痴迷了。
毕业后,求伯君分配到河北省徐水县仪器厂做统计工作,但那时的他早已立志于电脑软件开发。两年后,年轻的他放弃了户口、工资和人事关系,带着自己花了九天九夜研制出来的、以家乡西山等村村名命名的"西山高级文字打印系统"只身赴京。某公司视西山软件为至宝,马上出价2000元买下,并诚邀求伯君加盟。求伯君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有意开发文字处理系统WPS。幸运之神又一次惠顾了他:香港金山电脑公司总裁张旋龙慧眼识珠,看中了他的才华,三顾茅庐将他请到了珠海。
求伯君凭着一台386电脑,单枪匹马地投入了WPS的开发。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培育了求伯君坚毅不屈的性格,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困了就趴一会,饿了就吃方便面,像一台超负荷的机器般日夜不停地工作。一年中他三次因肝病不得不住进医院,但即使在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也强烈要求医院允许他把电脑搬到病房里接着干。
1989年上半年,WPS1.0终于面世了。几乎在一夜之间,WPS成了电脑的代名词。之后,几经改进,WPS的软件销售排行榜上稳居前列。"首都青年科技企业家之星"、"广东省杰出青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求伯君一举成名了!那一年,他才25岁。
天之骄子 反哺情深
成名后的求伯君依然是个孝子,他念念不忘养育了他的父母。参加工作后,不管收入多少,他每月都给远在山村的父母寄钱,并捎去自己的问候。1995年,求伯君正在为开发新软件殚精竭虑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家乡传来:父亲患胃癌住院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他头顶炸响,他匆匆安排好工作,火速赶回老家。
&nbs
  
  p;求伯君赶到医院,见到面容憔悴的父亲和病床前一脸焦急的母亲,他一把攥住父亲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父母亲劳累了一生,还没来得及把他们接到身边享享清福啊!求伯君决定把父亲转到大城市医院做手术,可医生告诉他,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宜远行。求伯君只好征得母亲的同意,忐忑不安地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手术中,医生发现父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守候在门外的求伯君知道后心情异常沉重。父亲出院后,为了最大程度地延长父亲的生命,求伯君将父亲接到珠海进行化疗。他自己恪守孝道,妻子李娜也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每天都精心烧好饭菜送到医院给父亲吃,照顾得无微不至。
经过一段时间化疗,父亲的病情渐渐稳定了。老人牵挂着家乡,急着要回去,小两口只好遵从父亲的意愿。谁知父亲回去不久病情又恶化了,医生再三暗示其恶化程度已不可逆转,但求伯君仍竭力主张找大医院、名医生,无论花多大代价也不放弃。家人相信千里之外的唐山有一位气功师能妙手回春,父亲也想去唐山,求伯君明知道气功大师根本"没戏",但还是送父亲去了。途经北京时,他和母亲一起搀扶着父亲游览了仰慕已久的天安门。
在伯君夫妇精心的照料下,父亲心满意足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父亲去世后,伯君夫妇把母亲接到珠海,让她在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中安享晚年。
今天的求伯君已是天之骄子,但他仍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既不讳言寒门出身、少年贫困,也从不摆老总架子。他忘不了青少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忘不了老家山村的山水,每年清明节,他总要与母亲一起回家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在童真世界里飞翔的秦文君
第一次见到秦文君,是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的年会上。黑衣黑裙,披肩乌发,戴着副眼镜,有几分书卷气,和照片上的她一样,很漂亮、很有气质的一个大家闺秀。
然而交谈中,秦文君却告诉我,她小时候是个调皮的女孩。那时,秦文君家住的地方有个大大的园子,园里草木葱茏,花卉芬芳,小文君常去那儿玩耍。上学后,有时人在校园,心还在那个花草繁盛的园子里。也许是不习惯学校严格的纪律和严厉得有点过分的老师,小文君常常逃学。
秦文君的父母都是知书达理的人,而且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别具一格:老师来告状,说秦文君逃学,父母并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大惊小怪地认为女儿真是大逆不道,也没有大声斥责女儿,更没有动手打她。父亲只是平和地对小文君说:"文君啊,你实在不愿意上学就别去了,但要是你想去上学,那就不能随便逃课。你自己要想清楚,爸爸妈妈不强迫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父母的宽松更让小文君觉得家里比学校好玩,因此,她着实逃了几天学,过了把"玩瘾"。她天天在那园子里流连忘返,疑惑草为什么这样绿,花为什么这样红。秦文君今天灵秀的气质和文笔大概多少有点得益于此吧。但是,三五天之后,小文君发现伙伴们都去上学了,园子里只剩下她孤零零一个人,不好玩。于是,她又回到了学校。
在秦文君四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位班主任。在小文君眼里,这位女教师又漂亮又和蔼,很爱笑,从不轻易去学生家里告状。开始写作文了,秦文君写了一篇题为《下雪》的作文,很让那位女教师惊讶:这真的是你写的?不久,这篇作文被拿到少年宫去展览,这个原来不显山露水的学生也从此让老师刮目相看。秦文君成为老师特别偏爱的学生,并授予她"大权"-把阅览室的钥匙交给她保管,这大大方便了爱读书的秦文君。这时,在单位兼管图书馆的妈妈也开始把一些适合文君读的书带回家,并叮嘱女儿:要爱惜书本,只能好好看,不准损坏。小文君如饥似渴地读书,文学的、科学的……和当时同龄的孩子相比,秦文君算得上"饱读诗书"了。
1971年,17岁的秦文君上山下乡去黑龙江,做了三年林业工人后,她被派到学校去教书。她和纯洁如白纸一样的孩 每一个人都是由母亲身上一个细胞与父亲身上一个细胞合成的。他们朝夕相处,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一种难以言说的快乐就随之而来。以至于后来返城后,秦文君上下班要路过两所学校,她常常会在学校门口驻足长留,看着学生们在校园里升旗,看着男生女生们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仿佛她自己又变成那个顽皮的、要逃学的小女孩,那个爱读书写作文的小学生,那个在黑龙江的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的年轻教师……
父母理解秦文君对文学的热情,他们建议从事写作的女儿为什么不写写学校,不写写学校里可爱的男生、女生呢?
于是,找到了方向的秦文君不停地写啊写,每天晚上都要写到凌晨三四点钟。一个月后,第一部中篇《闪亮的萤火虫》问世了,那是1980年。紧接着,秦文君又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别了,远方的小屯》。出版社觉得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把她调到少儿出版社。从1982年起,秦文君就一边做编辑,一边做作家,直到今天。
秦文君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是母亲。每回秦文君一完稿就会立刻把稿子送到母亲手中,而母亲总会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又细致地校对好,誊抄清楚,再附上一纸密密麻麻写满了意见的字条,送回到文君的手上。秦文君作品的成功,母亲功不可没。
在秦文君的小说迷中,还有一个是秦文君的得意之作-她的女儿。女儿专门为她的小说做了个排行榜-《小丫林晓梅》、《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
做了母亲的秦文君,依然保持着童心与爱心。她给女儿买了一对小鸭子,女儿喜欢得不得了。母女俩一起为鸭子取了可爱的名字,并按时喂食。冬天来了,鸭子冻僵了,秦文君和女儿一起悉心地救护鸭子,用温和的热水袋温暖它们。后来,一只鸭子死了,另一只被救活了。她们就一心一意把活着的鸭子养得又肥又大。后来,城市里不能养鸭子了,秦文君还特意花了一天时间,陪着女儿转了好几辆车,在郊区找到一条小河,把鸭子
  
  放生了。
和当年父母对她一样,秦文君对女儿的引导也煞费苦心。她觉得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读书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她希望女儿多读书。但她从不简单地对女儿说:你要多读书,而是在女儿必经的地板上、矮凳上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书,让女儿随手可取。她还随时把那些女儿忘了看或没注意到的书从一堆书中翻出来,放到醒目的地方。随着女儿个子的长高,秦文君也把书越放越高。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举动,培养了女儿对书的热爱。女儿开始自觉地登上梯子找书看了。
秦文君说,责任感、爱心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绝对不是干巴巴的概念。儿童文学不能板着面孔说教,而应该幽默、放松、充满活力、富有儿童式的浪漫。秦文君的心始终在童真的天地中飞翔。她说她在写那些男生女生的故事时,好像一个进入山洞捡宝的小女孩,总觉得捡不够,她常常不想走出那个山洞,不想离开那些宝贝。
让我们衷心祝愿富有童心的秦文君永远不老,永远飞翔在童真的世界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赵小兰父母成功家教的秘诀
2001年1月29日,美参议院表决通过赵小兰为美国劳工部部长;2002年1月18日,纽约州州长柏德基宣布赵小兰的妹妹赵小美为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成为纽约州政府中职位最高的华人,令在美华人再次感到自豪和骄傲。
去年,当赵小兰作为全美六大杰出妇女和全美十大杰出青年之一被提名为联邦政府劳工部长时,布什总统曾这样评价:"她为这个职位带来一些众所周知并受人崇敬的品质:出色的管理才能、强烈的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生活得更好的决心。赵小兰对美国梦深信不疑,因为她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她8岁来美国时一句英文也不懂。她的成功是对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及这个伟大国度的无限希望的有力写照。"纽约华人报纸评论她出任部长"是美国华人的光荣,亦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称赞她是"一个令天下华人同感荣幸的炎黄儿女"。侨界对赵氏家族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是推崇备至,普遍认为赵家姐妹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成功的家庭教育。美国媒体在谈及赵小兰的成功时也无不赞扬"赵小兰那种不卑不亢,带有适度的矜持与华裔尊容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赵家良好之家教闻名于美国政界和商界。与赵家交往甚密的老布什就曾经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家学学如何管教孩子。"
赵小兰父母成功家教的秘诀究竟在哪里?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女士年轻时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好,甘心为孩子当好后勤,到了50多岁,才去读硕士学位。赵家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将中国的优秀传统与西方社会的管理方法结合,做到"爱而不娇,严不守旧"。
教育孩子懂得"知识就是力量"。赵小兰刚到美国时插班上三年级,一个英语单词也不会,每天上课时把黑板上的内容抄写下来,到晚上由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给她译成中文,然后从字母教起。赵家把"知识就是力量"、"多为社会做事"作为家训,教育孩子学习和做事。每天早晨上学都要赵小兰带妹妹赶学校的公车;在外花销,不论大小,回家都要报账。但父母又明确规定:"只要是学习必须的东西,绝对不能省!"晚餐之后,赵家极少看电视,母亲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由于赵小兰的学习勤奋,1997年获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
教育孩子爱劳动。家里虽然有管家,但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和整理房间。闲暇时,还要承担家务琐事。每天上学前,都要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取脏物。周末,要把两英亩院子里的杂草拔掉。几个姐妹还自己动手一尺一寸地铺成了家门前120英尺的车道柏油路面。因为孩子们记住了母亲的话:"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每到星期天,午餐后,都举行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假期总要安排一次全家旅游,行程中的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负责。
培养孩子的服务精神。家里宴请客人,父母便让孩子们站在客人身后服务。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赵小兰的父母支持孩子的个性爱好,使赵小兰的学业和各种才华都得到健康发展。她不仅能驰骋高尔夫球场、骑马场和溜冰场,而且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以父母的人格影响孩子,既为孩子创造培养生存能力的环境,给孩子以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又能教育孩子懂得规则,给予适当的严格要求,做到"爱而不娇,严不守旧"。这是我们每位家长教育子女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和他的父母
朋友,你读过诗集《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亮》、《我们去看海》吗?你看过童话集《小树叶童话》、《影子人》、《眼睛树》吗?你唱过歌曲《海鸥》、《小红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吗?它们的作者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一位"美的向导,爱的使者"。四十余年来,金波在儿童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回顾过往,他由衷地感激自己的父母,他说,是父母将他引进了少年儿童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
母亲:开启了一颗通往文学艺术殿堂的心灵
金波是幸福的,因为他一出生就遇到了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了他整整一生,使他对儿童文学有了不倦的追求。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却懂得人生的快乐原则。无论生活负担多么繁重,她都以愉快的心理来对待。一有空闲,她就喜欢用浓郁的河北乡音给金波唱童谣。每当此时,金波都听得如痴如醉,跟着摇头晃脑,还和母亲或对唱,或联唱,常常是娘儿俩乐作一团。随着童谣那鲜明的节奏,金波进入了一个充满韵律的世界,这个韵律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
学会了童谣,母亲还教他和小伙伴们一起边唱童谣边玩游戏。游戏所带来的开怀大笑不仅培养了金波幽默、乐观的气质,还让金波知道了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协调动作,可以让他越玩越高兴,越玩越上瘾。在这种童谣、游戏的影响下,金波开始对韵律节奏敏感起来,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歌词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金波的母亲虽然不懂得什么"创新性"等教育原则,但她却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她认准了"游戏是儿童最大的精神享受,玩具是儿童最忠实的伙伴",所以当金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时,她总是以鼓励的眼神,微笑的目光看着他们,尽管那些游戏让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尽管那些泥塑的、木雕的、纸折的玩具都非常简陋。
金波母亲教育孩子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也不训斥孩子,而是往往用一句不经意的话,给孩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金波穿衣服从不在意,刚穿上身,转眼工夫弄得又脏又皱,母亲见了既不打他也不骂他,只是说了一句:"看,这衣服像是从眼药瓶里掏出来的!"形容衣服皱皱巴巴,用了这么一句生动的话,让金波大笑了很久,因为在他为数不多的玩具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眼药瓶,那是一个比他小拇指还细还短的小玻璃瓶。从此,金波记住了这句话,同时也记住了穿衣服要注意整洁、要爱惜。还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是背出课文,让家长听。开始金波没用心背,等母亲来检查时,他只能背下开头的一段,下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母亲没有斥责他,只是拿起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意思就让背。"说完,她特别得意地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看母亲连那么难懂的古文都能背下来,金波很受鼓舞,以后遇到难背的课文,他就用母亲的话激励自己。
母亲的很多话,都像箴言警句一般,影响着金波的人生。如"远亲不如近邻"、"家宽不如心宽"、"人不能太贪,不能'蹬鼻子上脸'"等等。这些脱口而出的生动形象的话,道出了她平和的人生态度,让人听了经久不忘。每当想起母亲,金波总有一种春晖寸草的感戴心情。
父亲:成就了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金波的父亲对金波人生的影响是粗线条的。回忆起父亲,金波说让他终生受益且永远感激的是两件事。一件是父亲教给了他成为一个文学作家的"窍门";另外一件就是父亲的豁达最终成就了他专业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成就了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父亲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有很多书。上小学后,刚认识了一些字的金波就开始翻看爸爸的书,有两本书吸引了他,一本是掉了封面的《诗歌季刊》,一本是冰心的《寄小读者》。这两本书伴随金波度过了小学时代。前一本书,金波保存至今,后一本由于翻看得太破了,又买了一本新的。还有一本绿色的硬皮笔记本,给了金波很大的启发,那是父亲上中学时写的诗歌和散文。金波说,父亲的绿色硬皮笔记本启发他找到了做一个文学家的"窍门",使他迈开了实
  
  现作家梦的第一步。
金波照着父亲的样子准备了一个小本本,开始模仿着父亲的样子去做。他先抄的都是作家的名句和他喜欢的形容词。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又给他带回了一本《契诃夫手记》。契诃夫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的"手记"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备忘录"。当时的金波还不太懂得契诃夫写下的这些"手记",长大了,读了契诃夫的一些小说,才知道作家是用记忆和想像,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只言片语,写出了文学作品。这些手记还给了金波一个启发,那就是在小本子上,也可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记下自己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有意思的联想。
由于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少年时期,金波对文学的感觉就超出一般的同龄人,他的作文总是名列前茅。每次作文讲评,都是他急切盼望的时刻,因为十有八九老师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他的作文,同时给予细致的分析,他常常听得入了神。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尤其是小学毕业时,班主任在赠言上的一句话,让金波终生难忘:"努力吧,做一个文坛上的才子。"虽然金波还不懂这"文坛"是什么意思,但他确切地知道了他的兴趣点是文学,是诗歌,他也明白自己在这方面非常有悟性,所以他立志长大以后要当一个文学家。他的这种兴趣渐渐变成一种渴望,一种难以克制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可是在那个年代,学理工的人特别吃香,所以父亲虽然知道金波特别喜欢文学,但他并不希望金波将来从事这个清贫的行当,他想让金波学理工科。金波要报考北师大中文系,父亲要让他报考理工科大学。为此,父子俩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但最终,父亲是民主的,也是明智的。虽然极不愿意,但他还是非常豁达地成全了金波的愿望,只是在沉默了很长时间后,摁灭了手中的烟头,拍拍金波的肩说:"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做好。"如果父亲强制金波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也许今天中国就少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亲情伴着孔令辉成长
1975年,孔令辉在冰城哈尔滨出生。父亲孔祥智当时还是黑龙江省队的乒乓球运动员,常挥拍征战。母亲谷淑霞是一位教师。儿子的出世,为孔家夫妇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在尽情品味为人父母的甜蜜时,他们还认真思考着儿子的教育问题。
亲情的阳光照亮了儿子的心
成名后的孔令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总结说:"在我的运动生涯中,有三个人对我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蔡振华教练;另一个是我的主教练尹霄;再一个就是我父亲。"
孔令辉至今还记得,还在他蹒跚学步时,父亲就经常有意识地带他到乒乓球训练房,让他感受运动,认知运动,接受熏陶,从小培养他的兴趣。由于整天和乒乓球打交道,小令辉也渐渐迷上了乒乓球。平时,看见别的运动员打球的优美动作,他就在旁边徒手模仿。
六岁时,小令辉正式学打球,从此开始了他的运动生涯。为了从小培养他敢拼强手的心理状态,孔祥智还打破少年队员训练的常规,让他和大孩子一起训练、打比赛,然后总结得失。
孔令辉是一个极富个性、勤于动脑、努力创新的运动员,这与早期父母的点拨有着密切的关系,使他从小就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作风和随机应变的灵性。
在"严"和"不严"之间
孔令辉曾回忆说:"在我眼里,我的家庭应该算比较幸福的。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打过我两巴掌,具体是因为什么,我早就忘了,后来还是母亲告诉我的。当时我向父亲要一种玩具枪,而父亲怕我玩枪不小心伤了别的孩子,没有答应。我缠住他不放,他就打了我两巴掌。挨打之后,我哭了两个多小时。看着我伤心痛哭的样子,父亲心软了,骑着自行车带我去买回我要的玩具枪。"
受父亲的影响,孔令辉从小就养成一丝不苟的作风。在感情上,孔令辉跟父母都挺贴心的。只是因为跟父亲是同行,他们之间的沟通比较多。
1991年,刚满16岁的孔令辉被选进国家队,孔祥智夫妇和孔令辉一样,高兴万分。他们写信给儿子,一面称赞儿子为未来的成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面教育儿子:"进入强手如林的国家队,这是好事,但是,要实现自己的冠军梦,还必须抓紧时间锻炼技艺。"

不要影响小辉的比赛
2000年早春二月,哈尔滨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在一个泪雨飘飞的日子里,孔祥智的堂上老母不幸长辞人世,这对孔家打击十分沉重。这时,孔令辉正在备战马来西亚世乒赛。按理说,奶奶去世,本应让孔令辉回来奔丧,与奶奶见上最后一面。可是,孔祥智夫妇考虑再三,生怕影响了他的比赛成绩,于是决定暂时不通知他。就这样,一直等到孔令辉比赛结束,家里人才告诉他奶奶去世的消息。
从这些事上,孔令辉再次深深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以及对他事业的支持,激励着他在以后的训练中更加刻苦认真。

儿行千里也牵挂
自从孔令辉进入国家队以后,孔祥智夫妇更加关注儿子的成长和进步。无论赛事大小,夫妇俩逢赛必看。尤其是孔祥智,作为长辈和教练,他对儿子在赛场上的每一局得失,甚至每一次挥拍,每一个动作,他都看得仔仔细细,然后在心底反复琢磨,认真总结,再在电话里与儿子说长论短。
当令辉打得出色夺得冠军时,他们就送去诚挚的祝福和问候;当令辉遇到失误,发挥不正常时,他们从来没有责备过他,而是安慰他,鼓励他。
在上届奥运会上,男双决赛时,他和刘国梁输给了王励勤和阎森,心里特别难过。当他在电话里正想向父母诉说伤心的时候,母亲快人快语,首先开口,安慰他说:"反正是输给队友,不算什么。"父亲也鼓励他说:"双打输了,说不定单打会赢呢!"父母的话犹如润物细雨,孔令辉顿时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再次上场,他精神状态极好,信心倍增。孔令辉在这场比赛中,冲劲十足,颇有几分虎劲,气势逼人,越战越猛。在佩尔森打到6比1领先时,孔令辉丝毫没有丧失必胜的信心,最后争得了主动,连赢两局。在与老瓦的冠军之争中,果真如愿以
  
  偿,用孔令辉的话来说:"父亲的话还真灵,决赛中似有神助,一鼓作气战胜了瓦尔德内尔,为祖国赢得了金牌。"

小辉真是好样的
悉尼奥运会上,身着红运动衣的中国队员孔令辉镇定自若,出现在能容纳5000名观众的悉尼国立体育场。孔令辉苦战五局,以3比2的成绩战胜瓦尔德内尔,获得悉尼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实现了"大满贯"。这时远在家乡的父母就坐在电视机旁收看儿子的战况,父亲孔祥智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小辉真是好样的!"
自从孔令辉出征奥运以来,父亲的心便一直与远在悉尼的儿子连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决赛刚刚结束,邻居和当地领导纷纷来到孔家表示祝贺。此时的孔祥智哽咽着半天说不出话来,倒是谷淑霞先表达了心声:"我们太激动了,太幸福了!小辉终于实现奥运男单冠军梦。这么多年,小辉终于如愿以偿了!"说着说着,忍不住流下眼泪。
孔祥智稳定一下情绪:"这枚金牌来之不易啊!我希望小辉能利用在悉尼的这几天,认真总结,为以后铸造辉煌打下基础。"
父亲最后对孔令辉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说,小辉尽管取得了"大满贯",但他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要戒骄戒躁,继续拼搏,成为瓦尔德内尔时代的"终结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梁启超这位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有着深厚的家学底蕴。他以不断奉献心血才华的济世精神,叱咤政坛,潜心学问,光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更使人惊叹不已的是: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他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他的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三个科学院院士!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垢,看一看他的子女们成才的经历,就会知道他的满门英杰决不是偶然的。--编者
忧国爱民,言传身教
梁启超崇拜墨子的人格,自称"任公"。他一直以吃苦耐劳、修身齐家、养性律己,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始终以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大气派,关怀着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并以此影响自己的孩子。他有晚上喝点酒的习惯,喝酒时,他常常给孩子们讲故事。那是以中国古代民族英雄为主的。譬如讲他们家乡新会的南明忠臣陆秀夫,怎样在竭力御敌失败后投海就义,讲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新会县沿海崖石上刻了"崖门"两字。这些民族英雄的英勇和气节给了孩子们深刻的印象。应该说多年以后,学贯中西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为新中国服务,与父亲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就可以看到,梁家涌现的数位专家学者,都无一例外地"学而优不仕",这显然是受其父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热爱的影响。
梁启超以博爱教子,以科学大局为重。1926年2月, 他因为尿血症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认为他的一个肾脏因为结核已经坏死,必须拿掉。可手术后,病情并没怎么好转。从现在的观点看,这是一起医疗事故(据后来专家考证,那是医生拿错了一个肾)。当时他的学生徐志摩很愤怒,徐志摩和陈西滢在《现代评论》、《晨报副镌》里发表文章,抨击协和医院。当时报界、社会上议论纷纷。梁启超作为受害者,却阻止着这些为他鸣不平的人,他语重心长地说:"西医在中国处萌芽状态,国人对西医大多是不信的。可西医却无疑是一项先进科学,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将西医的名誉毁掉。如果再扩大事态,谁还敢看西医呢?"在他的阻止下,事态才没有扩大。后来,他再次住院,还是住协和医院,最后在那里逝世。他就是这样以科学为重,用高尚品德熏陶年轻一代。
崇尚科学,因势利导
梁启超将国家的兴旺寄托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他的政治热望与人文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梁启超自己学识渊博,要求子女博采众长,既广博又要有专长,体现了与时代并趋的精神。他以坚强的奋斗精神和乐观风趣的博大情怀教育子女:"我平生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津津有味,而且还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从没有在我的词典里出现过。"他自己生活俭朴,也这样要求子女。民国初年,他家已经进入上层社会,但他不改往日的寒士家风。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要好学、坚忍、勤俭。他给一个个外出留学的子女的信中说:"一个人物质的享用,只要维持生命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呢!"
他崇尚科学,提倡个性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先导,注重精神引导、毅力培养。他用自己的 治学心得启发儿女,强调学习的专心致志。他教导儿女:"不骄不馁,方能成就事业。"这点成为梁家子女们的学业指针。他告诉孩子,他的三步读书法是:鸟瞰,解剖,会通。鸟瞰即粗略了解大概,了解重点。解剖即对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细细解剖,疑难处仔细研究,使自己有深刻记忆。会通即上下左右融会贯通,将全书全面彻底了解。
良师益友,慈爱长辈
梁启超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儿女,尊重他们对生活、专业的选择。他很尊重孩子,非常细致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对每个孩子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同时又不强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替他们筹划的办。梁思庄进入大学选专业时,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看到将来生物学及信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议思庄学当时在中国几乎是空白的现代生物学。但思庄当时就读的迈基尔大学生物教授教得不好,她也没兴趣,非常苦恼,便与她的姐姐哥哥们诉苦。梁启超听说后,忙写信给思庄:"庄庄,听你的哥姐们说你不喜欢生物学,既如此,为何早不与我说?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发展方向我不知道。
  
  或者我推荐的学科未必适合你,你应自己体察做主,把哥哥姐姐当顾问,不必拘泥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因此急急给你写信。"后来思庄考入了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成为中国著名的图书馆专家。
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艺术造诣,是与父亲分不开的。1925年,梁启超将新出版的"陶本"《营造法式》寄往远在美国学建筑的思成,这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并施工的书,是古籍中很少的建筑专业书。思成接到此书犹如看"天书",但他明白父亲的苦心,以坚韧的意志终于看懂了它,这不啻为他打开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宝藏,从此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粹也渗透进了他的血液。梁启超要求思成:"非得到各处经历不可!"他写信给思成:"……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的建筑极有特色,严整有思想……到法国后在马赛上船,腾出时间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与艺术……"其实,思成学成与林徽因的蜜月旅行,是父亲为其安排的一次西方建筑的见习。信中标出的具体线路说明梁启超对于建筑决不外行,另一方面,那种细致周到,又饱含了一个父亲怎样周到的拳拳之心!
然而,梁思成夫妇没有想到,他们学成回国,父亲已经病魔缠身,不久便逝世。他们的第一件设计作品竟是父亲的墓碑!墓碑高2.8米,宽1.7米,形似榫,古朴庄重,没有任何装饰,不刻头衔。这不正是梁启超人格的真实写照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