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董竹君的育儿经
董竹君是一位传奇人物,凡在上海呆过的年纪较长者,可能会知道她。她生于1900年,兔年跨进100了。去年出版了一本40多万宇的自传《我的—个世纪》,里面零星地谈到了—些教育儿女的经验。
这位世纪老人原来是上海贫民区里一个黄包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后来结识了革命党人,自己设法逃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随丈夫去了日本又回到四川。可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带着四个女儿再次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留在四川的儿子后来也回到她身边)。历经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的女老板,为地下党组织做了许多工作。1951年,她率先把价值几千万美元的锦江饭店无偿献给国家。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期间坐了五年监狱,可她无怨无悔,在朋友和女儿的鼓励下,以并不太高的文化,写出了的她的不平凡经历。
四川是个封建意识很浓厚的地方,她连生几个女儿,就有点被人看不起了。长女出麻疹时,她腾出一间房子,进行消毒后放两张床,日夜看护40多日,直到女儿完全康复。丈夫对此很不高兴,认为她不该为了一个女孩的病对其他事情全然不顾。她初到上海时生活很苦,住在—间小屋内,但她带了女儿每天把房间擦洗得干干净净,连楼梯过道也不放过。把房东乐得合不拢嘴,搬家时恋恋不舍。她的女儿们也因此养成了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她从四川毅然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女儿的教育。文夫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书,她却认为必须让她们受高等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她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决心仍不动摇。这颗珍贵崇高的母亲心,真让人感动。 董竹君在上海东借西凑,又到菲律宾去招股,办起了一家纱管厂,但却在“一·二八”事件中挨了日本人的炸弹。厂务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个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怕孩子们信仰宗教,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所以紧紧抓住了放“风筝”的线。每逢周末、假期,就给她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要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爱美的兴趣习性。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
有一次,(1931年7月)鲁迅先生在环龙路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四个女儿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特别是后面两个小学生,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排乖乖地听着。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
有一次她带女儿去观看苏联电影《伏尔加河船夫曲》,当见到破衣烂衫的船夫们驼着背、弯着腰、低着头,肩负手拉一根粗绳,拖着大船沿着河边艰难行走,嘴里哼着凄婉悲壮的船夫曲时,母女俩都深受感动,在回家路上,她们也禁不住学着哼唱起来。后来,这个女儿成了一名音乐家。
她也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让个只有十二岁的女儿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但当孩子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了一晚。听女儿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她对女儿的教育是费尽心机的,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邪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宜感情通过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当她在锦江饭店当女老板时,决不让孩子们随便走进店里;她自己要会见朋友,除非是进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让到家里来,只有在锦江会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孩子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
董竹君一生坎坷,在开设锦江饭店前,她曾因宣传抗日被抓去坐过牢,保释后又到杭州避难。大女儿除了照顾妹妹,还要探监送饭,奔波在好几家人家教钢琴,以所挣的钱来维持一家生活。所以董竹君总是说:要感谢她的大女儿,为家庭做出了重大牺牲。这一切,当然与母亲平时的教育分不开。
董竹君又是一位严格的母亲,对孩子从不溺爱,弄坏了东西,做错了事情,只要认错就不追究。但如果说谎撒赖,那就会不客气。她常对她们说“你们之中若有一个不听我教导,走上错误道路,我决不饶恕!”好严厉的口气!她把严父和慈母的双重责任,都担在自己肩上了。她的心血没白费,五个儿女个个成材,也个个敬重母亲。她在教育儿女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视同仁,决没任何偏心。常有熟悉的朋友问她:“你最喜欢哪个女儿?”她回答:“谁有困难,就同情谁,帮助谁。”这句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母亲的宽广胸怀。
她的儿女们如今也都年逾花甲,第三代、第四代都有了。她们常对人说:“感谢母亲
  
  把我们带离一个封建家庭,使我们有了崭新的人生”。
最近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日记者曾采访过她,问她当年把辛辛苦苦创立的一番事业交给国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答:“我一生参与和支持革命,就是为了这个大目标。我从来没有把这些东西当成自己的财产,没有这个观念。当我把锦江交出来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不赞成。我告诉他们,解放了有很多事情好做,就怕你做不来。”
这一席话,也是她教育儿女的成功“秘诀”。第一,自己的思想要正,要跟上历史潮流;第二,要儿女刻苦学习,练就本事,以免将来有事“做不来”。
几十年前的“育儿经”,现在听来仍是满室飘香,意蕴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他在两次高考失败后还能站起来……
张甦,1982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物资系;89年攻读完本校的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95年又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被公派到德国留学;目前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曾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长兴中学校长张启君谈起他儿子张甦的成长,感慨万千。
他说张甦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也许谁也不会想到现在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张甦,曾在1981年和1982年连续两次高考落榜。面对儿子现在取得的成绩,这位老校长显得很平静,他说:儿子并非天生聪明,相反两次高考失败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磨练。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他个人的奋斗,家庭教育也起到旁敲侧击,推波助澜的作用。谈到这其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
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务实精神。及时正确地肯定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耐心教育,悉心引导。从小,张启君便告诫儿子: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和运气,有几份苦就有几份收获。对于儿子的成绩,他从不严加苛求,只要是认真得来的,都应该得到肯定,最不可原谅的不是努力了没有成功,而是投机取巧。儿子两次高考落榜沉痛事实对张启君一家打击很大,身为一校之长的他面子上的确很过不去,亲戚朋友也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母亲更是多次潸然泪下,高考失败的阴影笼罩着这个家庭的生活。张启君夫妇接受了这样的事实,他们立即与张甦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联系,总结分析张甦两次失败的原因后,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家里座谈,耐心地鼓励和开导快失去信心的张甦。之后,又单独和儿子进行长谈,并肯定第二次相对于第一次进步的前提下,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明确表态父母将继续支持他的拼搏。鼓励他脚踏实地地继续努力,有一份劲使一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且教育他不要过份看重结果,要珍惜奋斗的过程。正是这种求实的教育,使张甦一次又一次保持冲劲而不懈怠,终于一举考上了重点大学。也正是这种求实的态度使他成为了大学中有口皆碑的好学生,在德国留学期间,又依靠勤奋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其次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多放,放手让他自己做。第一次高考落榜后,张甦自己选择了到远离父母的湖州二中高复。在高复期间,从学习到生活,全靠他自己。独立的环境锻炼了他自我调节的能力,也能安下心来备考。张甦小时候,张启君夫妇就有意地让他独立,给予他充分自由的空间。张甦在13岁时便一个人前往江西探望外婆,这恐怕是当前许多家长和孩子所无法想象的。在张甦的求学过程中,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从不擅自为孩子购买参考书,而是把自由选择权给了孩子,让他自己决定买不买,买什么。在生活上,他们也很注意锻炼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力所能及的事从不代劳。
另外,他们还十分尊重儿子的意见,他们从不刻意要求儿子做什么,而是只为儿子把握大方向。特别是在两次高考失败后他们也只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唠叨。
另外,人在社会中,还要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人际关系。这一点张甦也处理得很好,他与周围人的相处很和谐,别人总是很乐意帮他的忙,高考失败后,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来热心帮助他。这与他父母从小的“普通化”教育很有关系。张甦是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的独生子女,身居城镇,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但与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境遇不同的是:张启君夫妇从不溺爱孩子,也不刻意地为他创造特别好的环境。相反他们从小便教育孩子,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不能看不起别人,轻视他人就是轻视自己。每当家里有农村的客人来时,都要他热情接待,有同龄人在场时,还要求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大家,让他从小养成热情大方的待人接物习惯。因而从小到大,无论谁要帮忙,他总会尽力而为。即使是获得许多殊荣后,也从没有过高人一等的想法。这些都为他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张启君夫妇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复杂的社会带给家庭教育的阻碍也越来越大,事实上,家庭教育,平平淡淡才是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音乐的艺术--莫扎特的成长
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里很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他看出儿子尽管有优越的音乐素质,倘若不加以严格训练也成不了才的。所以从四岁起,他就开始叫儿子弹钢琴、拉小提琴。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不从心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呆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能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南列尔,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施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得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安 妮 教 子
熟悉中国股市的人,尤其是投身于中国股市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安妮这个名字的。从股评家到投资家,安妮在十年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安妮是一个很专业的人,同时安妮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母亲。
安妮三十岁那年才当上母亲,她这个母亲当得真有点惊心动魄。儿子好不容易出生了,初为人母的安妮却因大出血又一次上了手术台。儿子打一出生就体弱多病,一次又一次地住院抢救。生下来半年了,依然终夜啼哭,瘦得皮包骨头,连安妮的母亲都失去信心了。老人难以自控地反复说着一句话:“这孩子养不活了!这孩子养不活了!”可安妮决不轻言放弃,随即毅然决然地请了长假,全心全意地侍弄孩子。白天好说,难的是晚上,孩子一生病放到床上就拼命地哭,安妮和丈夫只能彻夜不眠抱着他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前半夜六点到十二点安妮负责,后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六点丈夫负责,这种轮流值班的办法整整坚持了一年,由此可见父爱与母爱的力量。
病弱的儿子终于转危为安了,安妮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喜欢,可理智告诉她:对孩子来说,父母所有的喜欢都应该有着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安妮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的关键是注意培养他的性格,而并非培养他的学问。在培养性格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她常常对儿子这么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为什么要父母督促你呢?生存也是你自己的事,父母更是无法替代,今后你背叛父母都没关系,但是千万不能背叛自己。为自己负责是一个男人最起码的责任。”安妮和丈夫约法三章,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一种发达国家的开放式的教育,决不像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一样把孩子的一切全都包下来。儿子进幼儿园时,安妮的事业再度起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身为作家的丈夫又在北大进修。儿子下午五点离园回家,家里天天是铁将军把门,妈妈在哪儿都不知道。可妈妈早就留下指示了:你自己想办法到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去,无论是吃饭还是求宿,等妈妈回来后会一一去还情的。安妮之所以会这么做,大概和她童年所受的家教有关。她的父母对她的管束极少,他们听任她自由自在地长大。因此,她觉得在当今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儿子进小学了,作为母亲,安妮第一天陪着他一起去学校报到,然后把他送到教室。这样的母子作伴上学堂的经历在儿子的记忆中仅此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当天晚上安妮就认真地对儿子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学校的路了,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再也不会来接送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安妮说到做到,哪怕是顺路经过儿子学校门口,哪怕是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让儿子独自回家。江南的天气常常会莫名其妙地下起雨来,小小读书郎也真能自己想办法,下小雨时,他会赤着脚自己跑,下大雨时,他会躲在别人的伞底下。安妮从来不辅导儿子的作业。小时候儿子做功课时遇到困难,她让他自己去问老师,去问同学,她对儿子说:“你应该从小学会怎么向人学习,怎么向人求助,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安妮对儿子的要求也有点特别,她自己从小到大学习永远是班上第一名,可偏偏对儿子说:“不用费劲费力考100分,有60分就可以了。但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有点创新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在儿子的各门功课中,安妮惟一关心的是他的作文,问她缘由,安妮说得很实在:“我和我丈夫都是搞文学出身,我们家可不能出一个文理不通的人。还有,文为心声嘛,从中还可以捕捉到一点孩子的真实思想,否则怎么能和他有效地沟通呢。”在安妮的眼中,儿子是这样一个人:按照目前流行的好学生的标准,儿子只能算得上一般,但在同学中间,儿子绝对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中心人物,这种状态比较符合安妮的心愿。
儿子小学上了没两年,安妮南下深圳开始了她的股市生涯,儿子自然也跟着妈妈转学广东。安妮按照她一贯的做法出高价把儿子送进一个好学校便撒手不管了,因为她需要全身心地开始自己的人生二次拼搏。儿子可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又听不懂同学们的广东话,那份孤独和寂寞之感可想而知。有一天,儿子一本正经地对安妮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曾经想过要自杀。”安妮听了大惊失色:“现在还有这个想法吗?”儿子轻松地笑了:“当我能坦白和你这样说时,就证明我早已过了这一关了。”这次对话对安妮的触动极大,她开始反省起
  
  自己的教育方法来:是不是过于理性了?是不是有点失之偏颇?正当她陷入自责时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一篇作文,内容正好是关于“母爱”的,安妮原以为儿子会在作文中有所抱怨,没想到儿子却在文中写道:“在我年幼时,妈妈为了养育我忍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妈妈为了能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又毅然开始了二度创业,我觉得我的妈妈是所有的妈妈中最不屈不挠的人。”安妮释然了。安妮的儿子薛非,这个少年留学生如今正在英国求学。远涉重洋留学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商议的决定。父母出钱,孩子出力,从申请到签证居然是薛非单枪匹马自己一手搞定。薛非说:“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主要是精神上的,其他方面她尽可能地让我独立,所以我现在出国后适应起来并不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颜之推的家教经验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颜之推字介,梁朝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为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著有《颜氏家训》。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
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颜之推主张早教。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须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机会,并且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我在七岁时,就读东汉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一直到今天,每十年温习一次,依然不曾遗忘。但二十以后所背诵的东西,只要搁置一个月就忘记了。
主张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他说父母对子女只知一味的溺爱而不注重教育,对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错了事本该训诫,反而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如此教育,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为此,他提出爱而有教,严而有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对待多子女问题上,主张一视同仁而不能偏爱。他说我们有些做家长的重男轻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样做实际上已背离了父母之道。家长有意无意地偏爱乖巧伶俐者,这种情形,虽然难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而且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家长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问题,而是心地问题、精神境界问题。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的。
勤奋学习,以成有用之才,也是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个重要主张。他说,自古以来,就是圣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一般的人呢?这类事普遍地记载在经史中,我也没有必要重复,姑且以近代至关重要的事为例加以说明。大凡士大夫的子弟,从五六岁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学得多,能够读《礼记》、《左传》,学得少的也学过《诗经》、《论语》;到了成家立业之年,身体及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应利用这个时机加倍地进行自我磨练。有志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学业;操行未立的人,自我放纵、堕落和散慢,自然沦为平庸之辈。人生在世,应当从事一种事业:农民就考虑耕种,商人就议论财物,工匠就致力于器物的精益求精,技艺就潜心钻研法术,武夫就熟知骑马射箭,文士就讲论羞愧。而不能行射礼时射不穿靶子,提起笔来只会写自己的姓名,醉生梦死,一无所事,以此消磨时光,以此终老天年。有的士大夫因出身于世宦之家,有祖上遗下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就自以为满足,完全忘了修习学业,等到有了吉凶难卜的大事,讨论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张口结舌。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自己受益。他明确指出:我们读书做学问,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志,培养敏锐的眼光,使我们待人处世不致出现差错。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凌辱长辈,鄙视怠慢同辈;人们憎恨他如仇敌,厌恶他如对鸱鸺(猫头鹰)。像这样,因为学习而遭到自我损害,还不如不学习为好。他要求子孙在学习上专心致志,一定要刻苦,要勤奋,要有毅力。并且列举了历史上勤学的实例来启示后人,说苏秦握锥刺股、文党投斧求学、孙康映雪夜读、车胤萤囊照书、儿宽带经而锄、温舒牧羊编简,都非常勤奋刻苦。又以勤学取得成就的事实来教育后人,如梁朝时彭城人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早孤家贫,无钱置办灯烛,经常买荻草折成一段一段的,夜里点燃,就亮读书。东莞郡藏逢世二十多岁想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借来的书时间不够用,于是就到姐夫那里乞求门客给他一些纸,手抄了一本,军府佩服他的志向。他终于精通《汉书》,而著名于世。
在子女教育上,他还注意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学习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论、写文章,相当于春天的花;磨练自己,修正行为,则相当于秋天的果实。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孩子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很容易受社会的感染。他说:“与善
  
  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一定要时时注意与子女接触的人,以防误入歧途。他明确提出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结果成为寄生虫。在梁朝全盛的时候,贵族子弟多数都是这样,以至民间有谚语说:“能坐上车不跌落下来就能做著作郎,会说‘体中何如’就可做秘书长。”这些富家子弟,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讲究,熏香衣服,剃净面皮,涂脂抹粉,乘长辕轿车,登高齿木屐,坐棋子方褥垫,倚着彩绸靠枕,周围陈列农副产品器玩,出入从容,步履缓慢,看上去仿佛是神仙。实际上,什么也不会。每遇到“明经”科考试的时候,他们就雇用枪手作策问试卷;每当三、九日公家宴会,就请人代作诗赋。
颜之推非常强调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中的财产是不能永远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测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就没有人来庇护。因此,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于世。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在技艺中容易学习和最有用途的,莫过于读书。通过读书可以认识中国的文明和历史,知识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知道人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甚至可以达到天地、鬼神都不能隐藏的地步。
颜之推有关对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张,是对当时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它虽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可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家庭教育的子女问题作了总结和概括,丰富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如何让孩子从网上真正获益 校长给家长支招
网上学习、远程授课成了孩子们的新选择。平日里,学生们普遍对网上学习很陌生。在这段非常时期,怎样才可以从网校学习中真正获益呢?北京四中网校的副校长刘开朝老师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自学能力占八分


  刘校长介绍说,网上教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学生们说是比较陌生的一个领域。我国的教学一直都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环境突然从学校转移到了家里,对孩子们来说势必有一个调整过程。现在学生在进行网上学习时,多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无所事事,再就是比较茫然。这是由于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熟悉流程掌握不好这种学习模式造成的。刘校长强调说,此时同学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自学能力。自学和教授的知识量应该是8:2。尤其在网上学习时,自学更重要。


  善于选择课程


  刘校长介绍说网上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在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刘校长说,网上学习要配合课本知识系统和自身架构的知识系统进行。因为网校里通常会罗列出许多的知识点,学生如果挨个加以研习,既费时间又费精力,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如果学生盲目点击而不加以选择,会陷入网络垃圾的范围里。


  交流沟通很重要


  刘校长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要学会在学习的同时与他人及时交流。首先是要与老师有良好的交流。网络学习时,对于知识点要在自己思考后提出问题。不要一看不明白,不动脑子就直接提问。由于条件限制,老师在网上回答问题都是有针对性的,所以问题最好是提得具体一些。再有就是要和同学有沟通。每位同学都会对课程学习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们及时沟通也是解惑的好方法。当然,在与同学交流学习时,很多学生会在网上聊天,这点就需要同学们的自动自觉了。聊天不可避免,但是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注意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一直是让家长和老师最为担心的事情。网上世界浩瀚无边,其间鱼龙混杂,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站。在网上学习固然是好,但是如何防范学生进入一些不该去的网站呢?刘校长介绍说,四中网校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防范措施。第一,将学校定为两代人的学校,让家长也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加强监督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第二,网校专门设置了“网络爸爸、网络妈妈”的系统并安装到客户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只能登录网校的网站不能到其他网站浏览。这些都很值得家长借鉴。家长可以安装相关的监督软件,避免孩子进入不良网站;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


  当然,最好的防范措施还是加强孩子的自动自觉,这个内因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如何选择学校


  目前,网上的各种学校及课程很多,那么学生应如何进行选择呢?刘校长介绍说,目前学生选择的网校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开办时间较长、正规系统的网校。如四中网校、101网校等;再就是目前各学校开设的一些网页。如果学生只在短期内需要网上学习,那就固定选择好一个网站,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网页等就足够了。如果学生是希望在今后长期地借助网上学习辅助平时的课堂学习,那么就要固定选择一所规范的网校。总之,学生不要同时选择多家网校,以免扰乱自己正常的学习进度。


  还需长期探索


  对于目前的网校状况,刘校长认为,提供远程教育,进行系统化教学,这些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网络教学不仅学生们要适应,老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专家及理论,网络教学中的传统教学色彩还很强。


  刘校长强调,网校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经过严格梳理编织后的知识系统。以四中网校为例,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从而保证了每一位同学的有效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吴灏的“软鞭子”
广州市文史馆馆员,国画家吴灏先生与长子吴裘、次女吴美美、三子吴泰,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书画联展。吴氏一家,传统文化功力深厚,书画作品古色古香。父亲率子或率女,以往曾举办过3次书画联展;而本次,则是阖家第一次。
吴灏家学渊源。其祖上吴荣光是清中期有名的学者、书画鉴藏家;其祖父、父亲都是中医,亦好书画。吴灏已故妻子也是名门之后:其父是“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黄少强。“文革”前,吴灏靠为外贸部门画出口画为生,每月有400多元收入,日子过得挺滋润。“文革”一来,出口国画没得画了,断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去为工艺厂画竹帘、去塑料厂画塑料杯(画一只仅1分钱)。家中日益拮据,长期在家辅助丈夫画画的妻子偏偏这时肺病加剧。妻子生性懦弱,多愁善感,贫病交加,万念俱灰,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初投入广州荔湾湖一死了之。当时,吴裘14岁,吴美美12岁,吴泰8岁。
家贫又遭如此不幸,处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在常人,大概多数会精神崩溃。但吴灏是个乐观主义者,即使穷极潦倒也常把“天无绝人之路”挂在嘴边。他从不把愁苦和郁闷发泄在孩子们身上,心情再恶劣,他也要让家中具有民主气氛。
吴泰幼时学书法,问父亲该学哪家的,父亲说“随便,你喜欢谁的就学谁的”。于是不知深浅的吴泰拣了宋徽宗的“瘦金体”,虽说越学越难,但因为是自找的,所以还是咬牙学下去了。
吴灏一直未续弦。孤寂时,便打太极拳、填词或画画排遣。他希望儿女也学书画,但从不用强迫、呵斥的方式,甚至摆出一种“顺其自然”的架势。而孩子们也很争气,吴泰七八岁便临摹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吴美美14岁能临摹宋代“院体画”,吴裘19岁临摹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曾得到著名文物鉴定家谢稚柳的赞赏……
吴灏用什么办法让子女们自觉自愿学书画?一是在家中制造美术气氛。买些蔬菜瓜果回来,他写生之后让孩子们吃掉。养只猫,指点孩子们细细观察,说有助于“画虎”。朋友来聊天,孩子可以旁听,海阔天空,话题还是字画。有时,孩子要他讲古典文学名著,他就叫孩子边听边为他研墨。二是对孩子多鼓励。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他就大加赞扬。朋友来了,当着孩子的面给他们看孩子的书画;朋友自然“叫好”一番,孩子于是更为用功。“文革”期间,很多人都看不到前途,3个子女也一样。吴灏便一再鼓励他们:“只要肯用功,老天爷没理让你饿死!”于今看来,果真如此。
吴灏独特的家教方法,用吴泰后来的话说,是“软鞭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