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毛泽东家教拾锦
毛泽东同志对子女要求很严,期望也很高,他对子女的教育很有特点,对于我们教育后代,颇有启发。  
  
1.教育子女应从小抓起。毛岸英、毛岸青小时吃饭将饭粒掉在桌上,毛泽东立即让孩子捡起来吃掉,并时常给他们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这首古诗,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示范是最好的语言。他要求子女多读书,读好书,他自己经常手不释卷。“明月一夜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这副对联是毛泽东读书生活的生动写照。他勉励孩子养成扎实求实的好学风,并要求说仅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半个知识分子,加上实践知识算是完全的知识分子,要把读书作为心灵的健美操。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鼓励孩子到室外活动,锻炼身体,从小的锻炼可使孩子们长得很结实,为后来能经受住生活磨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以自已俭朴的生活作风教育着孩子。  
  
4.毛泽东同志告诫子女要自立自强,“学人之长,克己之短”,不要依赖父母,要靠个人努力闯自己的前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学学鲁迅的家教思想
常听一些年轻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他们会长时间沉湎于自己别出心裁的游戏而废寝忘食;会趴在脏兮兮的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观看蚂蚁搬运食物;会异想天开要做哈利·波特,致使半夜偷偷窥视猫咪何时变成麦格教授……无论大人如何劝说、怎样责备,他们都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有的虽然在强制中放弃了,但心情又一直好不起来,影响了饮食和睡眠。弄得家长左右为难,无所适丛,苦不堪言。  
究其实,这是年轻家长缺乏科学的家教思想、理念、方式方法造成的。大家不妨学学鲁迅先生的家教思想:   
一、 充分地理解孩子  
鲁迅认为,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一定要充分地理解孩子,照顾到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少儿天真  
活泼,喜欢自己爱玩的游戏,哪怕一个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们的眼里却是世间少有的宝贝;他们爱美,钟情于五颜六色的衣服,即使是小男孩也喜欢穿花裙子,不让穿就会噘嘴不高兴;他们有成人意料不到的丰富的想象力。因此,鲁迅说孩子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鲁迅对儿子海婴的教育就是基于这一点。他采取“顺其自然,不多给他打击,甚至不愿多拂逆他的热爱”的家教方法。鲁迅对海婴所持的尊重、支持、鼓励的态度,使亲子情感交流得到了促进和加强。孩子受到家长无言的关爱,如沐春风,心情舒畅, 精神饱满,天天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做他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年轻家长运用鲁迅先生的家教思想去理解孩子,用他的家教方式、态度去教育孩子,那么,你以往的所谓“烦恼”,便会冰消雪融 。  
二、 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  
鲁迅认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在于后天的家庭教育。因此,家长在家教时  
要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启发他们独立思考。比如孩子在偷窥猫咪能否变成麦格教授时,家长不要阻止,而应鼓励孩子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假如你真成了哈利·波特,骑着扫把在天空驰骋,能否想出更高的手段去对付邪恶的佛地魔?”以引导他们“自己思索 ”,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当然,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给予切合实际地指导。要循序渐进,稍有超前。但不能太超前。太超前,“欲速则不达”,所有的教育就会沦为徒劳和白费。   
三、 放开束缚 解放孩子  
鲁迅认为,觉醒的父母,应该解放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空间去”,要他们“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所谓“解放”,首先是解放孩子的思想。儿童的世界观犹如发酵的面团,根本没有定型,家长对其施以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因此,家长要用纯洁高尚的道德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爱国爱家、正直诚信、有远大理想的人。比如孩子观察蚂蚁搬东西,家长就应该给孩子讲述蚂蚁怎样组成一条蚁船,集体躲过洪水的袭击;怎样紧紧抱成一团滚下山坡 ,冲出山林大火的进攻;怎样集体协作,搬运超过他们身体几十倍的食物……,给孩子灌输精诚团结、共同劳动、舍身为公的团队精神,等等。  
其次是解放孩子的活动。儿童活泼好动,常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喜欢潜下心来,寻根问底。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探究,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增长知识,并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假如家长怕孩子脏了手脚、衣服,或者担心出意外,阻止他们去动手动脑游戏(即实践),把孩子束缚得死死的。那么,孩子就很难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并领悟其中的奥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黄炎培给儿子写的座右铭
黄炎培,我国著名教育家。生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幅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开头四句,他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至误入歧途。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讲话应当守信用,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  
  
  
  
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  
  
  
  
最后四句,意味深长。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在原则是非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六大解放——陶行知论教育
六大解放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简称。是40年代陶行知提出的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主张。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  
  (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小孩子动手会摧残创造力。  
  (3)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到事实。  
  (4)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有问题准许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话敢直说。  
  (5)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儿童个体学习,活动的自由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
余红,198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1990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德克萨斯、北卡纳诺里、芝加哥几所大学攻读、科研、当住院医生,于1999年获博士学位和终身医生执照,现受聘于纽约州一所著名医院。留美10年间,在全美几家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1992年应邀以最年轻的与会学者身份出席休斯敦全美肿瘤医学大会,并宣读论文。  
余红出生在一个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部队军人的家庭中,由于工作上的需要,父母曾分居长达22年。在此期间,母亲对她的家庭教育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种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是:培养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余红的母亲在余红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让余红帮助做一些家务,如挑水、扫地、生煤炉、抱弟弟,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慢慢地余红开始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可以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成年后的弟兄姐妹之间,电话、书信往来频繁,经济上互相支援,感情甚笃。同时也增强了体质,有益于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余红在国内考大学,在国外考医生执照时,都连续个把月坚持早跑步、夜攻读,她不觉累,因此都是一箭中的。最近她回国探亲,一到家乡就应邀给医务界作报告,顾不上调整时差,事后大家才知道她已怀孕6个多月,无不称赞她:“能吃苦,不骄贵。” 余红的许多学习用品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手工制作而成的,并在每次制作完成后,母亲指出其优点和缺点。这样不但强化了余红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养成珍惜劳动成果,不攀比的朴素作风。  
平常,余红的母亲还常与女儿商量家中的事情,让女儿参与家政,了解家中的经济状况,让女儿知道父母的月收入,家中的开支等等,这有益于孩子当家理财、艰苦朴素的养成。余红的一支钢笔从小学用到大学,现在还保存着,以此勉励自己不忘本。习惯成了自然,她小时候穿惯了母亲修改过的衣服,现在尽管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仍然不爱名牌,就爱穿湖州的丝绸,乃至嫂子穿过的时装也觉得自己可以再穿。她一到湖州,最想吃的还是酥糖、千张包子和地瓜干。  
建立学习成绩列表记录与大多数家长一样,余红的母亲也很重视女儿的学习成绩,但她讲究方式、方法,不因为某次考试成功了或失败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不论女儿考好考坏都将余红的每一次考试成绩汇编成表,挂在女儿的卧室中,让她时时警醒和鼓励自己。在学习上,身为教师的母亲不仅帮助她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还重视其学习方法的改进,常举一些教学中的实例给余红听,让她自己总结这些事例的可取之处或教训。平时父母还经常给她讲古代的学习典范,如:孔子学而不厌,李固千里求师,苏秦悬梁剌股,匡衡凿壁借光,祖狄闻鸡起舞,黄干夜不解衣等,使她学有榜样;又经常给她灌输中外伟人的学习名言,如雨果的“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歌德的“读书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恩格斯的“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等,逐渐使她领悟到“刻苦读书是攀登高峰的梯,是到达彼岸的船,是通向成功的路”。  
这样,不但使她养成了勤奋读书的良好习惯,掌握了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也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客观地说,余红的天赋只能算是一般,但在那张学习成绩汇编表和父母有的放矢的教育下,促成她刻苦读书,勤于钻研的精神是超人的。年仅十几岁的女孩,在赴云贵高原探望父亲的长途火车、汽车上,她不顾颠簸、嘈杂,自觉地读一路书;暑寒假中,她总是抓紧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另外做大量的超前作业,还写诗歌、日记。如今,她已事业有成,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生活爱艰苦 学习爱刻苦 工作爱吃苦=苦去甜来。  
重视写日记的作用余红的父母都有记日记的习惯,父亲在部队三十二年,记录下大量的日记,并以日记中的素材,写出记实小说、哲学论文,深悟写日记对提高文字功力的作用,因此,他每次探亲回家,总要捎上一、二本日记,让余红了解部队的生活,更让她了解长期分居的父亲。虽然在余红三十多年的生涯中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但借助日记这一载体,她很了解父亲,因此很尊重父亲,热爱父亲,非常听父亲的话,小至衣食住行琐事,大至工作、婚姻决策,无不征求父亲的意见。母亲的教学计划,对某件事的看法等也都有意识地记成笔记,让她翻阅。在这样的氛围下,余红从小就开始记日记,把她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每天要求孩子花几分钟时间写写日记,不但可以锻炼其文笔,还可以了解孩子每天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不至于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余红深有体会地说,她是学理科的,全凭写了多年日记,提高了文科功力,因此在国内写毕业论文,在美国写学术论文或自我推荐信,好似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苏轼教子求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 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名人家教故事集锦

自己努力,自己收获--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教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是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9: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