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幸拜读了 郭元祥教授的《教师的20项修炼》,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盏指示灯一样,眼前顿时一亮。
本书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细节入手,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战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研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画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生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干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一起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
其中郭教授在第一篇 修炼教师形象中谈到了 “教师的微笑——身体的教育意义”。记得自身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每次和同学在学校里碰到学校老师、学校领导都会热情主动打招呼:“老师,您好!”基本上老师们,都会有回应,要么点头,要么微笑,要么看你一眼。而作为学生我们最希望等待的就是老师能够微笑着回应“你好”。
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教师的微笑是腼腆学生的兴奋剂,使他们得到大胆的鼓励,敢于去表达自身;教师的微笑是外向好动学生的镇静剂,使他们得到和时的提醒,意识到自身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微笑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情绪;德育工作中教师的微笑是对不良行为的理解和宽容,能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觉醒;是对良好行为的鼓励和赞许,能激励学生不时努力和进取。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微笑,微笑着面对学生,面对教育;微笑着面对同事领导,面对事业;微笑着面对亲人朋友,面对人生……
教师过一种阅读的生活。因为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阅读让我明白了读书不只只是让眼睛去享受文字,更应该让我们用心灵去理解和体悟。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离开了书籍,人类不可能进步,因为书籍是思想的宝库,是智慧的魔盒。中国的谚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中国古代,黄金和宝玉,一个代表尊,一个代表贵,说明在书籍中能获得尊贵。通过阅读可以来拯救自身,我们的小朋友在我们的教育中茁壮生长,假如我们不去进补自身的知识,我们还能胜任这个教师的职位吗?在课堂中,我们要应付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假如不自身充电,我们也会落伍,经受不起学生的问。因此当我们在工作之余去阅读,既能放松自身疲惫的身心,又能为自身充电,提高自身修养。所以想拯救自身,就让我们加入到教师阅读行列中吧。
自从当老师后,就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老师的每天工作就像上打仗,只要跨入学校大门,神经每时每刻的都是紧绷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上课、备课、处置永远也处置不完的学生的问题等等,有时下班回家还得继续工作,甚至节假日也无法完全清闲的脱离工作好好休息。就这样忙忙碌碌着,一晃就工作十多年,却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有时候此 资 料 转 贴 于 贵 州 学 习 网 HtTp://WwW.GzU521.CoM对自身当初选择当一名教师都发生了怀疑,完全找不到工作的激情。不只如此,还从工作中养成了一些坏脾气,遇到事情总无法控制自身的情绪(由于经常面对的是一些繁琐的小事,经常面对不懂事的调皮小朋友),读了本书后,我豁然明白,自身之所有发生这种困惑,是因为从来没有对自身的人生做过好好的规划,没有学会正常调整自身的情绪,放松自身,造成自身工作既累,弄得自身既累又没有成绩感。于是明白,对自身的人生作规划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书的封底写着一段话:教师啊,无论你是否伟岸英俊,是否靓丽动人,只要你注重修炼自身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价值连城,只要你注意修炼自身的专业品质,你就会对学生具有百般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值得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去认真品味。
总之,要想做一个胜利的老师,必需全方位修炼自身,才干让自身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21: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