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最新论文:也谈“以读为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谈“以读为本”



云南省楚雄市教育局教科所 周汝云



  “以读为本”是新课程强调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解决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的“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都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的“读”中来实现的。也正如崔峦老师所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地默读和放声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综观课改后优秀的阅读教学课,无不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近年来看了大量的阅读教学课,对这些阅读教学课进行理性的反思,不乏其优秀之作,但许多教师仍不能把这个“读”字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表现之一是片面理解“以读为本”,认为“多读”就是“以读为本”。一堂课无数次地读,多种形式地读,课堂上读得热热闹闹,学生读得口干舌燥,看似读得很多,但很少有教师得点拨和引导,学生读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表现之二是认为“以读为本”就是教师的“讲读”,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读,有的甚至一节课下来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一遍课文,而是教师边读边逐词、逐句、逐段地讲解分析,把一篇完整的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用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表现之三是“问答式”地读,教师一开课就设置了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或个人读、或小组合作读来解决这些问题,似乎阅读教学就是要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学习课文仅满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而已,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和“独特的感悟与思考。



  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载体,走进文本阅读,跳出文本感悟。“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读促思,读中求解,以读引悟。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好“读”这条主线,让“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要在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读”的层次性和梯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读。也就是教学一篇课文,应当体现“读通”、“读顺”、“读熟”、“读懂”、“读透”五个层次,使学生“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



  一读:“读通”。“读通”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接触的是“字”,然后是把字连成句子,最后才是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因此,在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扫清生子障碍,让学生把每一句话读通。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试想,学生连组成课文的字和句子都不会读,又怎么可能理解和感悟呢?“读通”课文,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自学生字词,进而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人教版九义小语教材第十一册)时,通过自读、教师范读,自学课文中的15个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再让学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读:“读顺”。“读顺”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理清文章思路,即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也就是让学生不仅能把课文读得通顺,而且对课文的顺序有一定的了解。“读顺”可以通过教师引、学生读,学生引、学生读,默读等方式来实现。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教师可以这样引读——教师引:“要下雪了,天气变化可真快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天气骤变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大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下雪时的情景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美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雪后情景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好啊”,学生读课文中“瑞雪兆丰年”的内容。通过这样引读后,学生不仅把课文读通顺了,同时对课文的写作思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即课文在介绍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时,先写了下雪前天气骤变,接着写了下雪时的情景,再写了天晴后的景象,最后写了由这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三读:“读熟”。“读熟”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流利。读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在把课文读得流利、熟练,达到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读熟”可以通过“导读”来实现。如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下雪前天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雪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天晴后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由这场大雪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也就能把课文读得流利、熟练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四读:“读懂”。“读懂”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读熟课文后,就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就是课文写了什么,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读懂”课文要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度的“讲读”,这里要求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进而理解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场雪》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课文重点写了什么,是怎样描写的?请找出相关的内容反复地读一读;你认为这场雪大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这场雪的“大”?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读出“大”的感觉来;你认为这场雪美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这场雪的“美”?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读出“美”的感觉来;你认为这场雪好吗?作者是怎样表现这场雪的“好”的?请认真读一读这些内容,细细品味这场雪的好,好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突破了这些重点和难点,自然对课文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五读:“读透”。“读透”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读懂”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感悟”,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技巧,即透过文本实现“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由这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说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带着这样的心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样的心情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你生活在胶东半岛,看到这样一场好雪,你会怎样表现自己的心情?你能仿照本文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吗?这样引导,学生自然就能透过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文性”也就自然地渗透于其中。



  在阅读教学中,“读通”、“读顺”、“读熟”、“读懂”、“读透”这五个环节始终贯穿了“读”这条主线,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以读为本”真正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