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l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集交流)

[复制链接]
22#
发表于 2010-6-12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不容忽视

                                  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凤凰中学 陈国平

    摘 要:预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科学地组织起有效地预习,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预习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肯定其学习方法(经验)的过程;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场所。
    关键词:语文   预习
    当前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师的语言、语态、教法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也十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采用了种种启发诱导的方式教学。而双方都容易忽视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课前预习。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他们独立地阅读书籍,搜集处理信息。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独立阅读书籍的能力和习惯是中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所谓“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是实践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传统教育认为:预习就在于熟悉教材内容,认读几个生字新词,进而程式化的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等。当前一些“王”、“霸”之类的资料更是将学生本应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列举得一览无余。殊不知,预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远胜于学生了解知识本身。
其一,预习过程既是认知过程,也是肯定学习方法(经验)的过程。
预习的直接参与者──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知识内容和体系。学生在其学习方法(经验)的指导下,进行认知活动,获得新知。“新知”既包含老师指定的任务,也包含任务之外其它的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果而不分析来源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经验”,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受挫。同时,个别学生也会因为某一环节没有跟上而导致认为“整个思路(方法)错误”,把自己可能完全正确的思路(方法)给否定了,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因此,老师在指正问题结论时要帮助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使其形成正确经验,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获益。
其二,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师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
预习是直接为教师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服务的。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预习好比下屋基,上课就像做房子;屋基没有下好,房子恐怕也很难高质量地建造起来。当然,预习效果的好坏有多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调子定得过高。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往往都半途而废,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某老师在教读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一文时,出具的预习思考题如下:
(1)给课前“预习提示”中的生字注音、生词释义。
(2)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极其深刻。而《孔乙己》这篇小说更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仅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要求其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恐怕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2、教师对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调子定得过低。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如探囊取物,容易使他们麻痹大意,对课文的学习产生轻视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老师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而且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疑难时,束手无策。还是《孔乙己》的预习题,一些老师只要求学生了解生字、新词,浏览作品。这样的预习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动脑思考,其效果也是不会理想的。
3、更有甚者为假效果。即学生不通过动脑思考,而直接从某资料上获得答案。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面上效果良好,实则什么也没学到。预习效果不好,往往既费力,又费时。而老师指导预习和课堂教学课文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这样往往容易打破既定的教学计划,使老师的教学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反之,科学的组织起有效的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也便于老师精讲要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同样是《孔乙己》的教学预习,笔者曾出具了一些难易适中的思考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预习题如下:
(1)查字典熟悉生字、新词。
(2)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描写了孔乙己在哪些处所活动?
②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如何?
③你认为孔乙己的遭遇哪一次最惨?为什么?
④你同情孔乙己吗?你觉得孔乙己有哪些缺点?
其三,预习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场所。
面对陌生的课文和问题,学生独立地(也可小组讨论)不断思维,极有利于开发其智力。同时,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为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其语文素养大开方便之门。
一篇课文,老师只上一两个课时就要结束,如果不能切实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恐怕是很难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只有设立难易适度的预习目标,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地组织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6-12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浅语文教学中的读法选择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就十分重视朗读,古语有“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欣赏在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中的作用。多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件“法宝”。因此,对于今天的教育,要对读的意义,读的作用,读的分量及读的形式,有越来越较深刻的认识。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法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拿常见的几种读法来说,默读,它属于内部精神活动,它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自由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朗读,它变视觉为听觉,能使朗读者在美的音韵国,发现美的思想,体验美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自由读,这种读法可以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齐读,这一读法能培养集体意识,同时还便于教师能在短期内人面积检查学生习效果。那么如何在这各具特色的诸多读法中选择最佳的读法,才能读出最佳效果呢?

    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读法。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它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不同。也就应该不同。在读法选择上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写景类的文章,不但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而且包含感情,这些都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感情去朗读,直至达到积累语言、陶启示情操的目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多采用朗读的形式。写朗读的形式。写人记事类的课文,语言没有古诗词及写景文章那样优美精炼,但思想内容却往往很深刻,要思考的问题多,这时多用默读、自由读的形式就比较合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法、灵性,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思想认识,如茅盾的《风景谈》,睢景的《高祖还乡》等。而说明文、应用文特点是知识丰富,感情淡薄,这类文体多半只要求增长知识,了解事物,可以默读为主,如《谈谈记忆》、《景泰蓝的制作》、《记录》、《演讲词》等。

    其次,选择读法还要根据教学程序,也就是:初读---精读---熟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选择读法。初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阅读者可按这种思路流程速阅课文;文中提出什么新的见解,它的依据是什么,作者对此又是如何评价的等等,这样便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这里可采用默读的形式,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精读,即明确目的,瞄准关键。在全文大概了解的情况下,再看清阅读提示中的要点,有的放矢、重点精读,再细细揣摩。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精细朗读,会让课文的教学效果更佳。熟读,理解文意、品味风格。在感知到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充分调动激情,把文章风涵、作者的情感 、风格读出来,让自已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认为采用齐读形式比较适宜。

    最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范读也是不可忽缺的。教师的范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积极参与,其作用不只是指导,更是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文章的读法是根据其本身内容特点,教学程序而确定的,因而,我们教师为了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资果,在设计教案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文体,教学程序有针对的给学生进行读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品味名家名篇,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6-12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达平等意识

有一所大学,新生报到后遇到的第一件难以忘记的事情就是不能随便坐电梯。这里的电梯分学生梯和教师梯,并由专门工勤人员看管,一旦发现你误入电梯,非把你赶出去不可。作为教师,我多次目睹了这一让人有失尊严、有失体面的情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更让人感到不能理解的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数年,竟没有一个学生对此提出异议。  
    我思前想后,还是把问题归结到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和现实的扭曲的“素质教育”上。几千年来,师道尊严是不变的理,天地君亲师是永久的格。物资的匮乏,资源的紧缺,加重了分配上的不平等,也造就了人们缺乏平等意识这一现象。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其实从幼儿时代就开始了。幼儿教师百讲不厌“孔融让梨”,其结果让孩子们懂得了谦让,但同时也使幼小心灵失去了自我的位置。  

    到了中、小学阶段,平等意识教育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代替,现在说这句话,我看一点都不过分。有一则新闻报道某一所学校的老师,因为一个小学生骂了老师一句,就罚这个小学生吃苍蝇,而且更令人吃惊和感叹的是,除了被罚学生的家长外,其他学生家长都不仅不对老师的做法提出批评,反而反对解聘这位老师。我相信这则报道的真实性。这种事例在我国的中、小学不是个别的。我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如果学生迟到,老师是非罚站不可的。放学回来,孩子经常给我们描述老师在课堂上体罚学生的情景。这真的让我们做父母的感到非常为难。孩子幼小的心灵像一片白布,他们的看法往往是对的。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却不敢支持孩子去批评老师。哪一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老师的对立面?于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挤压学生,使他们从小失去了平等意识的灌输和教育。  

    大学阶段的平等意识教育不够体现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学习甚少,更不用说读一些卢梭或潘恩的一些经典的论平等的名著了。更严重的是周围的生活环境缺乏平等氛围。这对平等意识教育的损害是致命的。如果在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能最后形成良好的平等意识,将来走向社会就很难用平等的精神去塑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更不用说主动去改造现实社会上存在的大量不平等现象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6-12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效应五论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在人们的心里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和实践活动中,尤其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讲,情感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能增强角色魅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学生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二、能增加教育的可信度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心灵上的创伤,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如果每个人都我行我素,各行其事,班集体岂不成了一盘散沙? 遇到这样的班级,班主任如能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班主任当做可以依赖的人。这样,学生也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心就会往一块儿想,劲就会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四、能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只晓理,不动情,干巴巴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生的情绪往往是被动的、不稳定的,这时班主任表现出冷静沉着、坚定自信,就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并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力量。可以看到,班主任情感的感染力多么重要。

  五、能激励差生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差生。转化差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和转化差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用真挚的情感,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以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把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6-12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岳阳楼记》中景物描写的隐晦内涵

                                                                                                                 广东省平远县黄畲中学 杨绵书

课文教参上提到,《岳阳楼记》中的三、四两个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分别表现“迁客骚人”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思想感情。不少资料书在提及《岳阳楼记》中此处的景物描写与人物(“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也提到是洞庭湖的“气象万千”之景观使到“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并提之以“触景生情”来分析。但是,我认为,我们在理解这两个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与“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如果单纯地把它当作是引发“迁客骚人”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触发物来理解,认定“迁客骚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自然环境(景物)下一定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心感受,则见得有些牵强。

有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在心情高兴、愉快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眼中的景物的色彩。此正所谓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迁客骚人”面对“浊浪排空”的洞庭湖景时,产生“以己悲”的感受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因为他们本身是“迁客骚人”),那么,作为“迁客骚人”的登楼者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而产生“其喜洋泮者的感受”就难于自圆其说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应该先有情,才会有景,而不应先有景,而使人生情(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样的景,也应该具有类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物体验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由此看来,是不是范仲淹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这要从范仲淹此文中景物描写的隐晦内涵谈起。因为这两段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描写,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在理解第三段的景物描写时,首先,应当将其看作是于“迁客骚人”不利的政治环境。其次,具体到细节内容时,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此句,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乌云笼罩,黑暗阴晦政治环境的象征,它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气候的总体写照。至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象征着黑恶势力恣意横行。“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则象征着君王受蔽,将星隐退,正义力量不得彰显。“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象征的则是正常的秩序被打乱,忠臣义士遭打击。“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象征着在暗无天日的特殊时期,奸臣当道,小人得志。

同样,在理解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时,也不妨作相应的联想。首先应将这段中的景物描写看作是于“迁客骚人”有利的政治形势。譬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它象征着举国上下,安定平和的政治时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象征着在这种开明的政治环境之中,有志之士已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象征的则是国家的各种弊制革除之后,焕然一新的政治面貌。……在这样一种于己有利的政治环境,“迁客骚人”自然能够看到希望,其产生喜出望外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6-12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李化树、徐廷福
列宁曾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的深厚的情感投入,这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了解和掌握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十分重要。

一、教师情感投入的意义
1、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

2、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存在。使我们看到,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望相一致的。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期望效应”,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日本称这种爱为“教育爱”,并认为这是比人类基本的两种爱(异性爱、父子爱)更高级更理智的爱。因为情爱和母爱多少带有生物本能的性质,只有这“教育爱”才是纯粹社会性的情感,才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只有教师爱学生,关注其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并喜欢所教学科,努力取得成绩“回报”教师的爱。美国情感专家汤姆金斯认为,“第一性的动机体系就是感情体系,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感情体系放大才具有动机的作用”。

3、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功能
在品德教育中,情感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品德的构成,包括道理认识、道理情感、道理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然而道理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中间环节。只要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才容易使社会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要求转化为行为,达到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情理交融、?寓情于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拨动人的心弦,以情感的交融带动思想的合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

这们,教师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塑造学生。所以,苏霍姆森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二、教师情感投入的途径
教师同学生的情感联系的途径不外乎两大类:课堂途径与课外途径。

1、课堂情感交流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单纯是知识的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颦--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课外情感交流途径。
建立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途径更为重要。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打成一片,经常深入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家访、谈心,帮助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困难,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总之,只要教师乐于并善于情感投入,把赤诚之心献给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赖,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0-6-12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师应如何加强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资中县公民中学 陈琼

        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是一群思想鲜活的青年学生,语文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是塑造人并进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思想认识高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提出了鲜明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要求,但其立足点仍然是关注人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师 培养 学生 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等中国社会问题,以及中小学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征,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犯罪、离家出走、厌学等引起了社会的忧虑和关注。据调查,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近16.4%,初中生达14.2%,高中生达到14.8%。从青少年的发展规律看来,对他们的的教育应是全面的,不能只对他们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行人格、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这类教育比知识教育更能影响他们的今后的生活幸福和事业的成功。

语文有人这样定义,说它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它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它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就要有效地利用我们手中的工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让他们在今后生活能过得幸福,事业能取得成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

一、 利用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语文教师是情感型的人,我们大都是激情满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我们大都有敏锐的眼睛,什么类型的学生,学生处于什么情绪状态下,用我们的火眼金睛一看便知。于是我们可以主动地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把我们所经历过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一些经验教训告诉他们,并不告诉他们他们该怎样做,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怎样做。像朋友似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份关心,一份了解,一份默契,会让他们的心里温暖无比,从而得到走出困境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得到一份丰富的人生体验,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有着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她上课老是心不在焉,我知道她一定心里有什么事在困扰着她。于是我找她说话,她一开始不理我,后来在我的开导下终于告诉我她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这个男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让激动不已,现在已无法听进老师讲的任何一堂课了。我明白了她早恋了,帮她走出这个困境是我的责任了。我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优势,照她这种情况编了一个我的在青春期时的一个故事,把我的一切感受告诉了她。也就是一个人的美好只有走近了他才能了解,我们这时所萌动的只是对异性的理想化了的爱恋,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很多人都有的,但是要正确看待,感情只能是在自己有了足够的条件,比如学识、事业的基础上才能开花结果,这才是成熟的爱情观。我把她调到了和那个男生坐一张桌子,让她近距离地观察他,一段时间后,她很快乐地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明白了你给我说的故事了。我觉得他并不是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我现在心理已经很平静了,把他当你好朋友了。我很开心,学习也觉得特别有劲了。”后来这学生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也找到了她理想的伴侣。说真的,作为老师身上所肩负的担子太重,一不小心就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慎重呀,我们的老师们,别让问题学生逃出我们的手掌心吧!

二、 利用日记或者是周记让学生吐露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导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有着良好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波折和困难。很多学生不敢给老师讲实话,因为一旦说了,有的教师不但不能理解,反而把这些事告诉别的老师,当作笑料来讲;有的会对学生大加指责,当众责骂;有点还告诉家长,好像是配合家长来教育。所以现在很多学生根本不会把自己心事告诉老师,而是采用自己的方式,消极、不学、痛苦、逃学、上网,有的甚至和坏人走到一起而不能自拔。也许他们只是青春期的一时迷惑,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一份好奇去做了不应做的事。他们事后也许很后悔,很想找个人说说,希望谁能帮助一下他们。老师好像是不能找,同学也不能找,家长就更不能找了。他们就这样活在自己思绪里,没有谁能伸出一下援助的手,有的说不定一辈子就毁掉了自己。所以我们的教师真的应该去理解学生,做他们心灵的朋友和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叫学生写日记,叫他们写出他们所想,所感,并且答应他们不把它拿给别人看,不告诉班主任,不管是什么事都替他们保守秘密,在他们的日记本上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用名言、名人的事、自己的或者是别人的人生体验积极地加以引导,思想上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让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能够认真勤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踏实,走得有力。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应勇敢地挑起这个重担。

三、 利用语文课文所传达也的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乐观的、昂扬的、向上的情感在我们的语文课文里都有体。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文章来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让他们向那些古代的当今的名人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人格魅力,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来激励自己。那么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了,并且拥有了许多美好的品质。比如我们在上孔子的文章的时候,我们就要教育学生要学习他的“仁爱”主张,学习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精神,学习他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改之”“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等等。学习庄子时我们就要学生学习庄子的不为富贵所累的清洁精神,学习他的大鹏高飞九万里的大志,学习他的“以德为本”观念等等。学习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精;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的忠贞情怀;学习李密的孝心;学习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品质;学习朱自清的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的人格;毛泽东的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史铁生的顽强的意志和他对母爱的深刻理解等等。可以这样说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的文章没有一篇不是优秀篇章的,每一篇都有我们学习的好的东西。我们语文老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让他们从课文中和教师身上都能学到美好的人格,良好的品质。

四、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体验。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去完成。因此语文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重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提升自已的人格品质。比如说开展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高尚的情趣;演课文情景剧,让学生自编自演,在活动中去进行情感体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美好的品质,在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的美好的品德;进行各类演讲比赛活动,比如关于品德、修养、人格方面的演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有些知识进行质疑辨论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还可以走出教室,投身到社会中去参加实践活动等等。

总之,我们语文是一门最丰富的课程,也是最有潜力的一门课程,更是最具人文性的一门课程,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尽可能地让塑造出众多的有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学生,让他们成才,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2: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