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0-6-8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分析我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才会充满兴趣地学习语文。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联系生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自觉联系社会生活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恰当新颖,能够吸引和调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可以由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导入课文学习,也可以从教材分析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导向实际社会,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必备的生存本领,从而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钻出教材的深刻内涵来,善于发掘出关键词句的隐含信息来,同时又要吃准学生,贴近学生敏感的心灵,切准其跳动的思想脉搏。语文鲜明的思想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求语文教学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将语文小课堂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进才干的机会,也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化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善于融语文学习于各种语文活动中,就完全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
语文是一种积淀,学习语文可以使我们感悟生活、感悟美,而这种感悟本身又不可能脱离生活,从而成为我们语文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学习一旦成为一种自觉,学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以至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
1.语文积累生活化
学生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生活,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学生,会每天积累适当的语文知识,逐渐丰富自己的语文素材库,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积累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只要坚持每天积累一个词语、一句佳句、一条消息、一句格言诗等,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会水乳交融起来。
2.语文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辩论演讲、实地探究、探访古迹等综合性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可以说,语文活动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延伸了课堂教学,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活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3.语文课堂生活化
要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还要注意使语文学习摆脱神圣和威严,走向亲切和自然,贴近生活。如果课堂教学毫无乐趣可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会排斥语文。因此,营造语文课堂气氛相当重要,除了教师本人的亲切魅力外,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呈现出生活化倾向,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语文学习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生活时时处处在用语文,因而也时时处处充满着学习语文的机会。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语文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雨金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