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6-7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这一组训练,学生深刻体会到阮恒此刻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再让学生用声调和语气表现出阮恒的矛盾心理,通过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此时,学生仿佛一个个小阮恒,我能从每个学生的声音里感觉到学生们被阮恒所感动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抓住学生情感的脉搏,设计符合文本情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像的翅膀自由飞翔,让学生在“不言而喻”中获得并掌握新知识。】
师:别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描写吗?
生:“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生:“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生:“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出示句子。
生:课文上说阮恒哭了,全身颤抖,这肯定是心里怕死,因为医生以为是他怕疼,他说不疼,那一定就是害怕了。他用手捂脸,不想让人知道他害怕,而不让他抽血,这样就不能救小姑娘了。
生:他“突然啜泣了一下”,这个“突然”说明他一下子感到了害怕,他开始不哭不动,一定是不知道害怕,现在知道害怕了,才突然哭了,全身抖起来,害怕极了。
……
师:(指名读)他读时,大家注意课文用什么词语来描写他哭的。
指名把几个词写在黑板上。(啜泣、哭泣、抽泣)
【通过表演比较几个词语哭的程度,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阮恒当时的动作来体会伴随着三个词语的变化,阮恒心理的变化。当学生充分体会了阮恒的心理活动后,把这三个词提炼出来,深入比较,讨论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这样让学生明白词语运用的精确性。】
师:抽血的时间越长,阮恒越觉得自己离死亡更近,他内心的痛苦和害怕,也在不断加剧,他那么痛苦、悲伤,甚至都有些绝望,但想到小姑娘,他又坚强地、坚决地、努力地克服害怕,这是一份连生命都可以舍弃的情感啊!
师有感情地范读。
【我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学生,我明显感觉,课堂氛围更加凝重。在对三个词语反复地比较理解后,学生图文对照入情入境地读,师生配乐朗读、齐读,情感的积蓄在一点点地增加、升华、高涨。一个纯洁、无私、对朋友有着真挚情谊的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学生在抓关键词句朗读中感悟了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水到渠成。在此过程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会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师:你能扮演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安慰阮恒吗?
【孩子喜欢表演,情感容易被感染,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情境,会渲染整个学习情境,那种新异感、好奇心,往往使孩子激动不已。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孩子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三:读写结合,移情升华
师:小姑娘得救了,她醒了以后,会对阮恒说些什么?请你发挥想像,设计一段阮恒与小姑娘间的对话。
【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发挥特有的想象力,对话设计得非常精彩。通过孩子们的话语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真善美的崇尚,对奉献的崇尚,对人物品格的再认识。这正是较好地运用了对话这一平台,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移情。后一位学生在前一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进行了深入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迁移在无形中起作用,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上到最后,我让学生也来写写自己得到朋友帮助的事情,注意写清当时的心理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