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藤野先生》看鲁迅性格
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 叶乃初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是鲁迅对藤野先生满怀深情的回忆。那么鲁迅的“性格”又是如何呢?下面依照《藤》文略作分析如下:
△立志报国
鲁迅在《藤》文开始部分就白描清国留学生头上的辫子,对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和反感。鲁迅的态度何以如此鲜明?这是因为他们在东京的所为——白天公园赏樱花,夜晚公馆学跳舞,以及煞费心机的盘辫子、赶时髦,成天的无学无术,典型的纨绔子弟作风。他们根本不去在意当时的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有这些行为同鲁迅的所思所想完全是南辕北辙。鲁迅是怀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去“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而到东京去的。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我的梦很美,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病,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成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的这一寻求救国救民的理想决定了他从骨子里看不惯自己的这些同胞的所作所为并深感厌恶,完全耻于同他们为伍。志不同则道不合。于是鲁迅决定前往当时还较为偏僻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
△克服困难
初到仙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尽管受到“物以稀为贵”的优待,尽管在文中没有过多提到遇到的困难,但从食宿的情况来看,面对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鲁迅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夜晚睡觉只得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居然睡安稳了。话虽这么说,其实又怎么能睡得安稳呢?整夜不得翻身,只能保持一种睡姿,这样睡觉其实是很辛苦的。要是一辗转那就真的包住头脸了只得闷醒。再则真有那么一两个蚊子无孔不入的骚扰起来,想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而且每天早上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食宿的困难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都得去面对,天天都得去克服。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鲁迅克服了上述类似的困难,坚定不移地留在了仙台。
△用心于学
在仙台学医的两学年里,鲁迅光笔记就记了六本,计有《解剖学》《病变学》《脉管学》《有机化学》《五官学》《组织学》等。(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回国后,鲁迅曾将这些笔记本装订成三厚本作为永久的纪念。鲁迅在仙台的学习成绩又将如何呢?他在文中写道:“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没有落第。”真实的情形是这样的:在120多名同学中,学年总成绩他是排在前40名左右的。从先生帮他改正讲义的情形中还可以看出:当时老师授课全用日文,他在作笔记时常出现文法的错误,有时跟不上遗漏了很多的内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取得了排名前40名左右的好成绩,可见鲁迅当年在学业上是相当刻苦用功的。
△捍卫自尊
鲁迅留学仙台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特别是在甲年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之后,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恶骂中国人的风气。鲁迅恰在此时留学日本,便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种种的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到日本少年的辱骂。《藤》文开头的一句话,就是当时东京社会现实的反映,令鲁迅感到无比的失望。后来在学医期间,像收到日本爱国青年的匿名信之类的事情就绝非偶然了。对于他们这种蓄意捏造,无中生有,无端猜忌的诬蔑行为,鲁迅是极为愤慨的,可以说这种愤慨简直是痛彻肺腑:不怪他们歧视我们,怪只怪我们的国家太落后,太贫穷。反动当局太腐败,太无能。不然的话,我们在异国他乡又怎会遭人白眼,受人欺侮呢!可见,这类事情是多么深深地伤害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