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学习资料之学生工作中的军事思想(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0: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谋攻篇
  某位爱狗成疯的人,经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高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协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长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生气之余,看到狗儿自身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羹匙,此时他才回过神来,发现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宠食鱼油的方法。
  这是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例子,和我们教师教育学生是多么的神似啊!我们以为我们对学生是一片爱心,我们给他们的东西都是为他们好,可是万没有想到学生竟然那么抗拒,甚至拚死不从。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是抗拒我们给他的东西吗?
  不是的!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它的方式。
  所以说,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假如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因此,好的老师,一定是注重对学生工作的谋略和方法的。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战无不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顾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上兵伐谋,这是孙子军事战略的大智慧大谋略。假如认为将军的功勋应该在战场上建立,将军的丰碑只能在尸骨上树起,这是十分偏颇的观念。孙子告诉我们:战无不胜,不是最好的将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将军,才是最好的将军。假如最后实在要力战攻城,那已经是不得已的方法了。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方法,即是攻城之法。我们对德育工作不可谓不重视,我们的校规校纪不可谓不严格,我们有少先队组织,有共青团的队伍,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接受教育到高中三年级毕业至少接受了十四年的基础教育,而这十四年正是学生从懵懂无知到长大成人、逐渐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段,但是当他们毕业时,他们的好的行为规范是否养成了?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东西是否都在他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了?是否成为他们生命的一局部了?当我们的大学德育工作者不得不从最基本的文明礼貌,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开始教起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反思我们的教育的,我们又是如何改进的?
  有这样一些教师,工作是很有经验了,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服服帖帖,纪律良好,似乎这位教师是胜利的了。教师自身也称,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到我手里“一熨斗烫平”!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不能不赞叹,充分的自信也不能不肯定,可是,这样的“用熨斗把学生烫平”的做法,图的只是眼前的太平,争的只是一时的恬静,却换不了持久的平安。只是一种以霸气压人,要知道学生是弱小的,教师若以霸气压人,总是能压住的。可是,这其实是下等的工作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德仁兼备,靠的是天道人心,以霸气压人,虽也能迫人服顺,但终究要埋下反叛的种子,时机一到,旧病又会复发,并且不会减轻,只会更加厉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是《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重要结论:善于用兵的人,降服敌人,不是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寨,不是靠强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是靠久战。必需靠万全的谋略争天下,所以我军不受挫折,却能得到全部的胜利,这就是用谋略战胜敌人的原则。
  可是,这个原则很多从事教育的人都没能掌握。打学生、骂学生、体罚学生的事情仍时有耳闻。他们不是认真地去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是认真地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而是一味地局限在自身的狭隘的思想圈子中,他们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认真读书?自身却从来没有很好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学生不认真读书?为什么我的学生不认真读书?我对他们了解吗?我对教育的规律掌握了吗?他们采取的是硬攻的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离心离德,师生之间越来越对立。
  不只仅教师对学生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也是如此。许多教育主管部门,要么不愿深层次地考虑教育现象后面的原因和规律,要么是看到了而不愿去面对,只是依靠一纸行政命令,以为这样就可万事大吉,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怎么可能呢?让学校“减轻学生负担”,不许安排作业,不许补课,规定到校时间,离校时间,学校也这么做了,结果怎么样,学生负担真正减轻了吗?家长倒是发愁了,作业这么少怎么行,学生这么早放学没地方去怎么办?规定教师要进修,要考证,要什么什么学分,否则便拿不到上岗证,这样的规定考虑到教师的需要了吗?最终还不是流于形式,浪费精力,浪费钱财。不许学校乱收费,否则撤校长的职,学校乱收费是怎么造成的?是校长的错误吗?学校为什么能收到钱,家长为什么愿意付钱?不顾这些问题而强行禁止学校乱收费,这个规定必将成为一纸空文。
  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制命令就如同强攻一样,虽然外表上是以霸气取胜了,但是学校怨声载道,教师怨声载道,学生得不到任何益处,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严厉禁止,下面“打擦边球”,风头一过,所禁止的事情只会无以复加。
  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古代君王的常识。不了解自身的军队不能进攻,而偏偏命令进攻;不了解自身的军队不应撤离,而偏偏命令撤离;这叫束缚自身的军队。不了解自身军队的实际情况,却硬要干涉三军的指挥,必定是三军将士的思想疑惧而困惑。这是君王的灾难,也是军队的灾难。
  教育部门要给学校充沛的自由度,学校也要给教师充沛的自由度。学校领导不要具体干涉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任课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时,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也不要过多干涉,否则,一旦大家思想不统一,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学生反而会乘机利用这一点,这是教师的灾难。
  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0:25:00 | 只看该作者

是符合我的利益的我所想要做的事情,即使禁止我做,我也会想方设法去做;假如是不符合我的利益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使强迫我做,我也会躲避不从。这是大家都认识的道理,是符合事实,符合规律的。
  依照规律办事,尊重事实,尊重实践,这是谋攻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事实,研究实践,研究规律,研究对手,研究自身。一切都研究清楚了,认识深刻了,就稳操胜券了。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我们的目标实质上与学生是一致的,教师与学生可以看作是在一条船上的,可是为什么师生间还充溢反抗,充溢“战争”?我们对学生的爱心学生难道感觉不到吗?我们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为了学生吗?好了,现在可以不必有这样的疑虑了,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对规律的认识,让我们费劲和痛苦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于违反规律。
  有一个年轻的牛仔想把一只小牛赶进牛棚里喂食,可是这只小牛不愿意进去。年轻牛仔用力地抓住牛角,想把牛拉进牛棚,可是拉不动。牛仔的爸爸见到了,也出来帮助,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可是这小牛发了牛劲,抵死不从,无论两人怎么费劲,小牛都不肯进去。这是他们家的保姆出来,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然后把大拇指塞进了小牛的嘴巴里,小牛含着保姆的大拇指,乖乖地跟着她进了牛棚。
  改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吧!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让我们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九、形篇
  有一位班主任,这样问他的学生:你同样的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老师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改不掉?你说,老师究竟要怎么做,你才干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学生回答:只要你不做我们班的班主任!
  我想这位班主任听到学生这样回答他大概要昏倒了!我不能说这位班主任的工作一定是失败的,但是,至少在对这名学生的教育上,他是不胜利的。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使让我出主意,我也是没有方法的,由于前面的教育方法已经很错误,后面再怎么努力,其结果只能是大败和惨败的分别了。
  善于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的地位。这是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的重要思想。原文是这样说的: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首先不被敌人击败,然后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
  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想法太重要了!可惜我们很多教师可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比方说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急功近利,缺乏耐心与宽容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恨不得这些学生一夜之间老母鸡变成鸭,一个个都实现质的飞跃。学生进步不大,或出现反复就长吁短叹,丧失信心,结果是这些后进学生经过我们教师的教育,不是变好了,而是更差了!说到后进生,他生来就是后进生吗?我们可以回想我们的学生,当他们小学一年级第一天背着书包欢欢喜喜地进学校时,哪个不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溢神往,哪个不是积极向上准备充任好学生?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一批一批的后进生形成了,最终,有些学生积重难返,甚至病入膏肓,个别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生前途毁于一旦。对于后进生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责任?该不该反思?或许有教师说这些学生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不是教师所能左右的,此言不虚。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没有责任呢?学生以一种失败者的心态从学校毕业,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在其中起了坏的作用呢?
  我想,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教师坚持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情况不是变得更糟就是胜利。抱着这样一种思想,我们的工作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地转化学生,才不会犯事与愿违的错误。
  有一些教师,总是心太急,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生犯一点点小错都不肯原谅,都要批评。学生进步不大,就要严辞训斥。于是,作业安排很多,题海战术,卷子一张接着一张;上课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还要经常拖堂;学生的进步总觉得不够大,要是退步了更是不能容忍,一顿臭骂是至少的。对于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不反感呢?可是,教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身是对的,自身是为学生好,学生不服气,有情绪他也很痛苦,但是没有去反思自身的错误和责任。假如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的分析情况,就会知道,这位教师违反了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则,他很想做出成果,弄得学生都很讨厌他,结果适得其反。我对这些教师的一个描述,叫做:立功心切,结果反而用力过猛。
  本文开头讲的这位班主任,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用力过猛,败相已露。事到如此,他已经没有什么取胜的机会了。他和学生的关系已经弄僵了,在师生关系中已经被动了,就好像下棋一样,一着受制,步步受制,一着被动,步步被动。一开始不谨慎,后面无论如何弥补,都来不和了。所以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反复考虑,这样做有没有副作用,这样做会不会有不良后果发生,没有掌握的教育,就暂时放一放,没有深思熟虑,就不要说过头的话。通常来说,多一些鼓励赞扬是没有错的,尽量不要盲目地批评学生,因为不当的批评是很容易使教师陷入被动的。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道理。胜利的军队总是先造成胜利的条件才同敌人作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打起来然后侥幸求胜。其实我们很多教师就是这样的。对付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就进行教育,就算是胜利了也是侥幸的。真正高明的教师必需把情况调查清楚了,胸有成竹了再出手。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可是要把工作做好我们就必需对自身高规范严要求,而不能两眼一抹黑,碰运气。教到好的学生便是运气好,教到不好的学生便认为自身比较倒霉。经验是可以积累的,方法也是可以学的。错误可以犯,但是相同的错误不能重复,时间长了,我们总能摸索到教育的一些正确途径。
  决定教育成败的因素是很多的。而学生的发展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位教师的教育工作可能胜利还是可能失败,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就像胜利的战争一样,胜利的教育是可以预见到的,但不是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蛮干取得的。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教育是否能够胜利,我们通常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个学校或班级的规章制度的情况执行得怎么样?邓小平说,好的制度,坏人也可以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能做坏事。可见制度是很重要的。学校、班级是不是有法可依,是不是有法必依,教师是不是赏罚分明,学生是不是有典范,正气是不是压倒邪气?这些都是对学生发展影响很大的因素。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应该是能够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的。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凝聚力强的集体,纪律一定是严明的,制度一定是合理健全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一次演讲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1979年他来广州看他的姐姐,那时候广州晚上全是黑的,街上没有灯;市场上连一只鸡蛋都买不到,到外面吃饭很难找到一家好的餐馆,有时候叫了菜也没有白米饭,因为那时候白米是要配给的。22年之后的一个农历新年,他又到广州来,到佛山一家酒家吃午饭。那酒家里有一条食街,你可以随意选购东西让他们煮,有汤水部,有海鲜部,有小炒部,有烧腊部……光是海鲜部里就有六种虾,任君选择,琳琅满目,多得不得了。那酒家全坐满了人。22年时间,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产权制度改了,生活就可以有这么大的变化。假如中国还是70年代那种制度,那就连一只鸡蛋都买不到。所以说制度很重要,我们现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反思应试教育的危害,搞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就是为了发明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
  第二,学生的生长环境如何?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已经很明了了。学生不是个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受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受他的朋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青少年学生自控力弱,由于不慎交了不良的朋友,轧了坏道,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好的教师一定是注重校风、班风的建设。好的环境和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有些家长愿意出很多钱把小朋友送到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读书,就是看中那里的氛围了。一些名校,由于历史悠久,积淀很厚,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这种氛围是几代人一起发明的,是金钱所不能换来的,是弥足珍贵的。我们看一个人的生长,可以先分析他所处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有一个这样的实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车子停放在类似的环境中,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坚持不动。打开的车辆在三天之内就被人破坏无遗,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但是当实验人员将这车子的窗户打破一个之后,一天之内,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了,内部的东西也偷得一空。这项实验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以在不良的环境中,人的本性中不好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而且因不良环境而放大,使环境更糟,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这一点,教师不可不察。
  第三,教师是不是有人格魅力?学生长大之后仍然记忆如新,不能忘怀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时代是很容易崇敬一个人的,假如教师能有幸成为学生的崇敬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荣誉,对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益事呢?尤其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师不但会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起点,更能够让学生确立自身的人生目标,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目标,他的胜利的机会就很大了。苏格拉底有一天外出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径上遇到一个年轻人迎面而来,苏格拉底首先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样的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那样的东西?年轻人一一回答苏格拉底的询问。然后苏格拉底问道:“那你可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制造良善和美德的人?”年轻人回答:“不知道。”苏格拉底说:“那么就跟我来学吧!”俗语说,经师易找,人师难寻。遇到苏格拉底这样的良师,是每一位学生的幸运。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更重要的是要修身养性,让你的学生无时无刻都感觉得到你的人性光辉。
  第四,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受到激发?要知道人的潜能是无穷的。这个观点已为许多心理学的实验所证实。美国一个心理研究组织曾做过一项实验:布置几个志愿人员,先丈量每个人的握力平均是一〇一磅,然后将这些人催眠,并暗示他们现在是软弱无力,浑身没劲。经过这种催眠暗示之后,在重新丈量他们的握力,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握力居然只有六十磅左右了。但是,在同样被催眠的情况下,假如给予他们一种完全相反的暗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大力士,强壮无比。如此一来,其平均握力竟可达到一百四十磅。换句话说,他们的平均握力在瞬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教师应当懂得心理学,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向上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象维护幼苗一样维护学生的上进心,所谓气可鼓而不可泄,也正是这个道理。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是不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他是受压抑还是蓬勃发展的,他是不是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我怎么来评判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教育是否胜利?就看以上四点。假如以上四点都做得很好,我可以这样说,它的教育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即使有个别小的地方不尽如人意,但是已经无碍大局了。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生长,他不可能学坏!假如我是学生的家长,我会很放心地把小孩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
  孙子说,胜利者作战,就像掘开八百丈高山溪谷中的积水那样奔腾直下,具有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阻挡。善于做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是这样,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为大势所趋,这是因为他关键的因素都抓住了,都做得很好。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觉得自身对教育事业已经很投入了,付出也很多了,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感到很郁闷,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力气没有花在刀刃上,他所做的事情大多是没有效率的。决定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没有抓住,花再大的力气也是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师,只能屡战屡败。
  无招胜有招
  十、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中的观点。意思是,凡是作战的人,都是用正面交锋,用奇兵制胜。
  奇与正看起来是相反的两方面,但其实正是符合事物原本的规律的。奇正相生相成,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对将军来说,它是作战的法宝,对教师来说,它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也是工作的利器。
  教师平时做工作,一定是要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常规工作、常规方法不可缺少。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大量现有的规章制度、常规固定的做法都是“以正合”,这是我们的基本功,是必需做好也是能够做好的。但是,要想使工作达到好的效果,则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受旧有思维的限制,要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方法,出奇制胜。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会创新。“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做好常规工作。没有常规工作哪来的“奇”?教师要建立班级的规章制度,为班级发展打下一个合理的框架。既给学生充沛发展的空间,又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学校的课程设置、班干部队伍、班级日常管理、每天的作息制度、学校和班级环境等等都是一旦定下来就相对比较稳定的东西,它们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很大,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受到影响。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充沛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些教师,也发挥民主,充沛尊重学生的意见,而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班级工作中,教师需要充沛发扬民主,但是也需要一定的集中,不能什么事情都由学生说了算,以至于对班级漠不关心。在处置学生问题时,该褒扬的要褒扬,该批评的要批评,赏罚分明,张弛有度。在碰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教师能迅速标明自身的态度,而不能采取躲避、忍让的态度。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直面的勇气。对于一些班级中不良的倾向和不好的苗头,教师要时刻坚持清醒的头脑,和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时地发生思想问题,教师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正面迎上去,和时地给予辅导和协助。大道理是必需要讲的,但是要讲得生动,要讲得让学生容易接受,能听得进去。讲道理的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方法莫过去通过讲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中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故事是一个载体,通过故事这个载体,道理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是无原则无节制地批评,而是以理服人。善于讲道理的教师一定是能够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情感是人世间永恒的东西,在学生面前,教师能够敞开自身的心灵,不掩饰自身的情感,并且用自身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学生更是如此。做学生的工作要充沛利用学生的情感变化,同时能够不时调整自身的情感,使学生发生情感的共鸣。胜利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但是也能改变学生的情感,并且善于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情感,教师应有能力加以引导,使学生和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以奇胜”则是攻心为上的需要。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学生工作虽然不应也不需要使用阴谋诡计,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思想工作,时间长了学生要厌烦,假如经常能使用一些“奇招”,往往能收到“奇效”。
  “以奇胜”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的。教师假如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教师说的内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做学生工作,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道理学生都懂,可就是记不住,事到临头还是要犯错,对于这样的学生,你再对他讲大道理是没什么用处的。即使讲了,他也可能不会认真去听。相反,教师依样画葫芦,想出不一样的方法,肯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把旧的道理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会让学生对这个道理有新的认识。
  “以奇胜”是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上课也好,做学生工作也好,常感觉效率低下,跟学生讲的东西讲了无数遍,可是还是有学生不能做到或忘记。有时我们忍不住要罚学生,为的是让他印象深刻。但是罚是有副作用的,必需谨慎采用。既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为什么不出奇制胜呢?用学生想不到的方法,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刺激,学生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教师的目的也达到了。何乐而不为?
  “以奇胜”要求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学生是很聪明的,他们也会经常地作出判断,他们也会时常揣测教师的意图,从而制定自身的对策。比方说,学生犯了错,总是心中惴惴不安,他们等着接受批评,但是也想好了很多借口,教师假如知道学生的这些思想活动,不是一上来就批评学生,而是从其它角度入手,出乎学生所料,反而更能收到效果。反过来,若是我们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学生已经有了准备,做好了思想防线,教师用常规方法就很难攻破了。教师就是要出乎意料,攻其不备。让学生准备不充沛,无以应对,从而一举获胜。
  “以奇胜”要求教师要善于隐藏自身的真实意图。学生对教师的观察可谓入微,教师的每一丝细小变化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进教室上课,假如脸上挂着笑容,那么这节课学生肯定会稍微胆大一些,因为他们知道教师很高兴;反之,假如教师寒霜罩脸,学生自然噤若寒蝉,不敢轻举妄动。当然我不是鼓励教师一本正经,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太容易被学生摸透的教师很难在学生中有威信。出奇制胜的教师是不会轻易让学生知道自身的真实意图的,否则谜底揭开之时,就没有好的效果了。
  战术不过奇正两种,但是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有时候,奇就是正,正反而是奇,个中变化,很难用言语说清楚。奇正如何搭配,则要看“势”了。激流飞下,能够冲走石头,这是由于迅猛的水势造成的;鸷鸟急飞猛扑,毁骨折翼,则是因为没有控制住势。奇是一种势,正也是一种势,当奇正搭配对比实施时,这种势的力量会格外强大,就如同拉满的大弓一样有力。善于控制势的人,与千丝万缕之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做形势分析,他知道,何时该正,何时该奇。
  高明的教师,能够出奇制胜,当水落石出之时,结果虽出意料之外,但细细思之,却在情理之中,这便是“以正合,以奇胜”了。出其不意又符合情理要求教师“正”的工夫要熟练,“奇”的工夫要精湛。奇正搭配,运用自如。
  有一位教师说起她初中的数学老师,那是个老太太。关于这位老师,她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老师有一个圆规,她曾经告诉全班,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圆规陪伴了她的整个教学生涯,虽然现在有很多更好的,但是她从来没有换过。后来有一天,一个调皮的学生不知道怎地,把圆规弄坏了!老师当然很生气,但是她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而是自身拿着圆规在那里生气,甚至上课了都没法控制自身的情绪。全班寂静无声,谁都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那个学生先忍不住了,他站起来大喊:“你生气就骂我呀!这是干吗呀!”说完就冲出了教室。大家都愣在那里了,有几个同学要去拉他回来给老师道歉。你猜那老师说什么?“让他去吧,他在气头上,一会就好了。”语调还是一样的平淡,接着就开始讲课。真乃神人也!后来那个学生给她买了一个特别好的圆规,老师起先不要,他就说老师不要就是不原谅他,老师只好收下,但是她说,她还是用修补好的那个圆规,因为那是她一生的财富,而这把新的,她会好好珍藏。从此以后的数学课上,就再也没有一个同学说闲话开小差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教师的“奇”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本性所然,但是由于其他教师的“正”反而衬出了她的“奇”,结果这件事情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所有学生尤其是当事人发生很好的教育作用。以至于许多年之后,当年的学生仍然记得这位老教师,仍然记得这件事。
  当然了,我们所主张的并不是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式的“奇”。这样可能偶尔有一次奏效,但是大局部时候就没这种运气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学习学习再反思,出奇制胜的招数只能是有限次,学生一旦适应了,原来的“奇”就不再是“奇”了,就得换别的方法了。
  要说明的是,奇正不过是我们处置事情的两种方法而已,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绝对不可以为“奇”而“奇”。有时候,必需要义正词严,正气凛然;有时候,必需要出乎意料,迎头痛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规范,奇正战略是否正确必需依靠效果来检验。奇正作为手段和方法,脱离了具体事情自身就无法判别其优劣。我们认为,符合形势顺应形势的做法才是好方法,发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为“奇”而“奇”只会弄巧成拙。
  最近看到一则短消息,非常有趣,是这样的:忙碌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一个人的热情,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所以偶尔也要停下脚步,认真地想想……是否该去尿尿了。
  短消息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的产业,果然是以奇取胜,与众不同。所以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工作,面对着同样的学生,教着同样的内容,讲着同样的道理,我们是否偶尔也要停下脚步,认真地想想……是否该有些改变了。
  以正合,以奇胜,我们便能够给不变的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平凡的思想发生震撼的效果,我们便能够促使学生考虑,在考虑中认识,在考虑中提高。
  十一、捭阖之术
  捭阖的本义是开合。捭就是拨动,阖就是闭藏。战国时期著名战略家、军事家鬼谷子认为一开一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握事物的关键。
  三国时曹操与刘备都是深谙捭阖之术的英雄。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是双方捭阖交锋的经典之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起兵未久,势力尚弱,为防曹操谋害,便闭藏自身,在后院种菜,以为韬晦之计。一日曹操召见刘备,二人在小亭旁煮酒畅饮。席间,曹操多次以言词试探刘备的反应,意欲得到实情,刘备却十分谨慎小心,始终不以真情流露。后来曹操以天下谁是英雄再三相问,刘备无法,只得虚与委蛇,一一说出袁术、袁绍、刘表等二流人物相搪塞,均被充溢霸气的曹操否定。曹操最后以手指刘备,又指自身说:“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罢了。”刘备大吃一惊,手上的汤匙、筷子不自觉掉在地上。当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不愧为胸藏韬略的大英雄,他故作从容捡起筷子,说:“雷声震动,将筷子吓掉了。”这样,将掉落筷子的真正原因,轻轻掩饰。曹操的反复进行拨动和试探,差一点就要胜利,但刘备的闭藏术终究技高中一年级筹,后来终于得以三分天下,与曹操、孙权成鼎足抗衡之势。
  教师在做学生工作尤其是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假如想要更有效率更加圆满地解决问题,就必需掌握捭阖之术。
  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时,他的心扉是敞开的,对教师是信任的,是不加防备的。教师可以很准确地知道学生的真实情感、动机、意愿等等,而一旦了解了真实情况,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当学生处于闭藏状态时,他的心扉是紧锁的,对教师是不信任的,是加以防备的。教师无法了解引起学生行为和情绪变化的真正原因,只能靠猜想或主观臆断来作出分析,就如同蒙上眼睛打猎一样,难以集中目标,教师的工作不能触和到学生的问题根源,也就难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因此,在做学生工作时,最好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处于开启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之时,教师可以闭藏起来,以更仔细地观察学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喜好、优缺点,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之情;也可以敞开自身,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自身的观点去启发学生,用自身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总之,当学生处于开启状态之时,学生便处在明处,我们无论在明处还是在暗处,都可以比较自如地选择有效的方法对之进行教育。
  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最怕的就是学生闭藏起来,学生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讲,全是教师讲,讲的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白费口舌,对学生发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高明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之时,一定会想法设法使学生开口,学生讲得越多,谈话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想方设法揣测学生的心理,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
  使学生从闭藏到开启的方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用激励、表扬去鼓动学生。表扬是一种方向性的暗示,学生很有可能朝着你指示的方向努力,学生一旦努力了,有成果了,教师马上予以肯定,再送上几顶高帽子,把学生的进步加固,断了学生回退之路,这样,便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的目标。学生在沿着教师指示的方向努力之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处于开启状态了。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不经意地褒扬某一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生某一次作业做得很好时,这名学生往往在下一次的作业中会做得格外认真,教师假如和时加以褒扬,再把他的作业在班级张贴或冠之以诸如“作业标兵”之类称号,这名学生再想退回去就不太可能了。教师就胜利地实现了对该学生的控制。从人的本性来说,对于褒扬的话语,不论是不是符合实际,人都是先接受了再说;对于批评的话语,也不论其正确与否,不自觉地会生出抗拒之心。因此,通常情况下,褒扬使学生开启,批评使学生闭藏。
  二、用言语去试探对方。在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先暂时闭藏起来,隐藏自身的真实想法,用一些与事实不一定相符合的话语去试探对方。比方说,教师可以这样试探学生:我听说某某这次考得不好,你在旁边幸灾乐祸啊!学生肯定会使尽浑身解数进行辩白,在辩白的过程中,学生吐露的基本上都是实情,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地处于开启状态,而教师也就得到了足够的信息。末了,教师可以这样说,哎哟,我不了解实情,幸好今天跟你谈了一谈,差点冤枉了你,希望以后你有情况多与老师交流。既巧妙地消除了一开始那句“信口雌黄”的试探的负面影响,又为下次与学生交谈做好铺垫。激将法也属此类。三国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为试出周瑜抗曹的真实想法,故意歪曲曹操《铜雀台赋》的意思,说只要东吴把二乔送给曹操,魏国自然退兵,周瑜立刻被激怒,立下了与曹操死拼到底的誓言。诸葛亮却佯装不知小乔是周瑜的夫人,假意道歉,实则心中暗喜。
  三、故意坚持缄默或忽视对方。当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或关注时,教师却一反常态坚持缄默,甚至故意忽视学生。教师的闭藏态度不但令学生不能理解,也完全令学生失望。学生会终于耐不住性子主动向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教师等待已久,已做好充沛准备,趁机加以引导。我听说,有一位教师找一位学生谈话,两人进了办公室之后,教师一言不发,只是盯着学生看,看了足有20分钟之久,学生终于忍受不住,率先向教师开口提问。这位教师面对的谈话对象是一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学生,但是这位教师也的确把捭阖之术用到了极致,非有极大的耐心与信心不能做到。“卖关子”亦属此类方法。明明有所图谋,勾起了对方的极大兴趣之时,却故意引而不发,直到对方苦苦相问,或许诺什么条件之时,才讲出实情。古代谋士向君王进谏之时,因怕劝说不成,反而惹下杀身之祸,经常祭出此招,待到君主答应不加怪罪之时才和盘托出。
  四、使对方与自身情投意合。这个方法是教师所广泛采用的。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充沛表达自身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之情,目的是拉近双方距离,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比方说有教师处置学生早恋工作,一开始就先谈自身学生时代的早恋故事,学生马上就会觉得教师很亲切,原本抗拒反叛的心很快就冰释了。教师然后再谈自身现在对当时早恋的看法,虽然是在说自身,但是学生已经能完全领悟教师的良苦用心。通常我们所讲的“以情感人”即属此类,要求教师要有真情实感,能以己度人,切忌无病呻吟。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讲一讲学生的优点,讲一讲学生辉煌的过去,讲一讲自身对学生的肯定与关心,对后面的谈话无疑是有很大的协助的。《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也是一个这样的很经典的故事:大臣们劝说赵太后为了国家利益把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不但不肯,还立下毒誓禁止他人再来劝说。触龙却独辟蹊径,见到赵太后之后,先从自身的脚有毛病,身体也不太好开始,讲到饮食,日常起居,逐步拉近了与赵太后的距离,然后,触龙以自身的小儿子不争气,想在自身死之前把他安排好为突破口,逐步地诱导启发赵太后认识到,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是为了赵国好,也是为了长安君的将来好。触龙就这样巧妙而胜利地说服了赵太后。
  使学生开启心扉的方法还有很多,不能一一道来,有时候,还需要好几种方法并用。只要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的沟通始终疏通无阻,教师的工作便不可能不胜利。
  以上讲的是学生心灵的闭与合的状态。其实,在学生身上,还有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闭与合,那就是学生的精神状态。
  不同的人精神状态相差是很大的。有的人消极低迷,有的人积极进取,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斗志高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有低潮,有高潮,有碌碌无为的日子,也有空虚紧张的时光。不同的精神面貌是由不同的心理状态决定的。有人说,人的心理状态是由一个开关控制的,开始可能处于一个闭合的状态,但是一旦过了临界线,开关打开了,人就进入了开启的状态。在开启状态下,人会表示出与闭合状态完全不一样的特征。
  这种不一样的特征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人处于闭合状态时,整个人体机器的运作是比较缓慢的,人的智力水平,反应力,记忆力等各项综合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人对于学习、胜利的渴望很淡薄,没有什么动力,即使有动力也缺乏以改变整个精神状态。处在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人的潜能就会受到抑制,甚至退化,日子也就过的庸庸碌碌,很是平凡。
  当人处于开启状态时,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各个器官的运转速度明显加快,人体的工作效率提高,这时候的人渴求获得新的知识来武装自身,渴求提高,有不时学习与工作的欲望。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会对自身充溢自信,并且会因为取得的成果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归纳研究。他们找了二十个大学刚毕业,决定做自身喜欢的工作的人;另外也找了同样学历和年龄,决定先投身热门行业,赚到钱,再做自身喜欢事情的二十个人。二十年后,在两个对照组中发现,做自身喜欢的工作的人,有十八个成为百万富翁,而后者只有一个成为百万富翁。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不同的二十个人,其状态是不一样的。做自身喜欢做的事情的人,一定是处于开启状态的,他们会在自身的工作中聚集自身所有的聪明才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因为厌烦而闭合。而那些投身热门行业的人只是因为这份工作薪水比较丰厚而不一定对这门行业自身感兴趣,因此时间长了其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他的状态就会逐渐变成闭合。这样日积月累,很长时间以后,巨大的成绩差异就显现出来。
  现代学校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在实质上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和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干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爱因斯坦这里提到的心理基础也好,心理力量也好,正是一种开启而不是闭合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总是对学习充溢热情,对生活充溢向往,对未来充溢渴望,假如我们的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的人群,我们的民族怎么可能不强大呢?
  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这种精神状态呢?
  首先,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会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更倾向于作积极的尝试,假如在尝试中体验到胜利,他便有可能达到启动捭阖开关的临界线,便有可能进入开启状态。教师通过鼓励以和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果的肯定,可以不时筑高学生的基点。当学生最终达到临界状态,从闭合状态跳转为开启状态,学生就有了自身前进的动力,就好像一列小火车,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得小火车启动之后,教师就不必再费力地推了,只需要偶尔适当地加一点油,以使学生这列已经发动的小火车跑得更快。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不时地提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对学生提要求,而且要尽量多地提要求。教师对学生提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尊重学生的表示,是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对学生潜能的一种肯定。在尊重与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就会逐渐从闭合转向开启,并不时地达到新的高度。
  再次,教师要协助学生树立目标。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胜利的人通常都有很明确很远大的人生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处于开启状态积极进取的人只是漫无目的地过日子而没有目标。一个有着坚定不移的人生方向的人,才有可能克服不时出现的困难和阻力,而永远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不但要协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学生自身学会制定目标。让学生自身学会激励自身,自身学会调整自身。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开启状态可能有时不会非常的稳定,会因为一些突然的失败或挫折而重新消沉下去回到闭合状态。教师的工作就是和时地激励学生,和时地点燃学生已经熄灭的希望之火,尽量不要让每一个学生闭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维护幼苗一样维护学生的上进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应当成为学校和教师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必需坚持到底不能动摇。
  开启学生心灵的工作是辛苦的,却是非常值得的。懂得捭阖之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见光明,使我们有努力的方向。想象一下那些面对着一群闭合自身心灵的学生的教师们的痛苦吧,他们在作着没有希望的努力,想奋起却无力改变大局。失败不但使学生的心灵闭合得更紧,教师自身的心也终将闭合起来,对教育的前景充溢了失望与绝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23: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