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及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及板书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五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五.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
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
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投诸渤海之尾() 4.始一反焉()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固不可彻()
7.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
四、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
本义有违背的。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I.反问句2.陈述句3.判断句《.被动句
B.1.反问句2.倒装句3.被动句4.陈述句
C.1.疑问句2.陈述句3.被动句4.判断句。
D.1.疑问句2.倒装句3.判断句4.陈述句。
(二)填空:
卫.《愚公移山》选自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

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文中河曲智臾嘲讽愚公的话有____
。愚公斥责智臾的话有___
愚公反驳智全的话有____
这些对话表现智叟____
,表现愚公____。
(附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
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
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
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
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
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
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
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
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
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文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大愚蠢了!就凭
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
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
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
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
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
了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
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
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