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潮》课堂实录1
本课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示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和观潮局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和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示大潮的雄伟壮丽。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加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校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位于文化底蕴丰厚的西安南郊文化区,周围文化氛围浓郁,加之我校经历了五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活动,学生已经深深喜爱上了语文,课前预习、做摘录笔记、练习批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养成,在课堂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语文小课堂上感受到快乐,陶冶了情操,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本课既有文言文,又有现代文的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和烘托渲染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现代文的内容来理解、疏通古文的文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通过“读、悟、议、赏、品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教学重点
通过“读、悟、议、赏、品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观潮》的影像资料。
 
学生:查阅南宋观潮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师: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江大潮图片)
2.学生汇报课前查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当地少年弄潮争标扮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先自由读现代散文《观潮》,然后再读古文《浙江潮》体会文章的意思。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考虑:文章写的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1)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浙江潮的?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和个性感悟指导朗读。
作者从形色、声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色:仅如银线、玉城雪岭;
声势: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3)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5.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三、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1.师:读了《浙江潮》一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读一读《观潮》看自身能解决吗?
2.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比阅读后的感受。
(1)《观潮》是依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局部。
(4)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这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3.放映大潮到来时的视频资料。
(使学生入情入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畅谈体会、领悟学法
1.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呢?最想说些什么呢?
2.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后自身在写文章中也可以用到这样的方法,会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和烘托渲染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课的亮点之二是:我们能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让学生通过雄伟奇特的画面,走进了离自身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让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他,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浙江潮》课堂实录2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局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扮演的精彩局面,以和观潮时的盛大局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示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和观潮局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和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示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生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一起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扮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考虑: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安排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依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一起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考虑: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身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局部。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考虑,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方法。比方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安排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浙江潮》教学反思3
开学以来,我对上课一直很有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很好。我曾在上完课后兴奋地告诉好友自身在课堂上有多么的愉悦。可是,周三导师跟踪的课——《浙江潮》一上完,前段时间的愉悦瞬间荡然无存。
导师说:“一定要掌握教材编排的意图。”意思就是告诉我,要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以和重难点。
《浙江潮》一课是一次给我很多启示的课。专家评说的意见:
A、关于浙江潮古诗文资料的交流作为引入显得冗长。
(我的设计意图是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课的三个描写片段,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将用到这三个片段来强化对浙江潮是“天下之伟观”的感受。)
和:拓展阅读设计——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溢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如此极致的壮观局面,无怪乎杨诚斋诗云:出示句子“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如此气势澎湃的壮观局面,无怪乎刘禹锡云:出示句子“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仗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如此奇特罕见的壮观局面,无怪乎苏轼诗云:出示句子“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
B、没有深入教材理解在此处把文言散文作为主体课文,现代文作为副文的意图:引导学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钱塘江雄奇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发生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我的设计是强化对文章的整体掌握,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理解。我只是让学生浏览《观潮》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来了解古文的意思。而没有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甚至朗读感受等方面去进行比较阅读。假如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教参给我们的建议,我想这样的无效教学就不会出现。)
C、拓展阅读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不是时机。
专家说,前面交流的资料应该放在学习完课文以后再进行,最后拓展的《庐山的云雾》不适合这篇文章。假如换成另外描写浙江潮的古文,就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但是,我个人认为我在拓展阅读出示的是时候,而且延伸阅读《庐山的云雾》是根据苏轼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衍生而来的,这样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自然奇观,切合本单元“奇观”这一主题。
虽然对于一些观点我有保存意见,但对专家说的“一定要掌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却是无比赞同。教师深入教材,能加强对文本的掌握,也能掌握好拓展阅读的时机。
(周四的时候,我又一次上了这课。学生是四年级二班的。但是,因为我没有调整好自身的状态,上得很累,很没有感觉。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请程接着上,她凭借我的板书,以和小黑板上的内容抓住“天下之伟观”反复锻炼,引导学生感受浙江潮的“伟观”,简简单单的语言引领学生徘徊在文字之中。下课的时候,我跟着学生恭恭敬敬地给她敬了个礼,感谢她给我的启示:语文就是删繁就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7: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