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枫叶如丹》教学设计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1
实录
观看《香山红叶》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谈观后感受。
上课:
解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枫叶如丹》。(学生齐读)
师: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题目。
生1:枫叶如丹
师:好,谁再来读?
生2:枫叶如丹。
师: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想想一下,枫叶如丹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找了两名同学读。
师:谁来说一说枫叶如丹指的是什么?
生:枫叶的颜色很红。
师:很好请坐。在这里我说枫叶是红色的,这可以吗?
生小声议论。
师:它一开始就是红色的吗?
生:不是。它一开始是绿色然后变成黄色再变成红色。
师板画绿色枫叶,然后又画了一个红色的枫叶,讲解它是由绿变红的,用箭头标出来。
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咱们就招几个同学接读这篇课文,一个人读一段。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他挑一挑刺儿。当然,别忘了看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文中的很多句子,带有枫叶如丹这四个字,也把它找出来。
学生接读课文,师生纠错。不好读的句子一起练读。板书易错生字。
引导精读:
师: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课文中带有枫叶如丹这四个字的句子有几个?
生:三个。
师:分别把它找出来,读一读。
生1:万山红遍,枫叶如丹。
生2: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自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的那么真切。
生3:枫叶如丹,显示着持久的生命力。
教师投影出示这三个句子。
师:一共是这三个句子,谁能单独把这三个句子来读一下。
生读,第二句读的不通顺。
师:请坐,第二句话相对来说比较难读一些,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好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
生齐读:万山红遍,枫叶如丹。
找了两名同学单独读。
师:在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万山红遍,枫叶如丹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生:所有的山都红了,那些红色就师枫叶的颜色。
师:你读一读。
生读。
师:有气势,请坐。
又请了一名学生读。
教师出示枫叶图片,学生惊叹不已。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生:非常美丽。
生:非常好看。
生:美得无法形容。
师:无法形容,我们还是读一读刚才的句子表达一下。
生读万山红遍,枫叶如丹。
指名读。
师:想一想,同学们万山红遍,枫叶如丹的景象是怎么来的?
生:是经过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的过程。
生:……
师:请坐,他就是从春天的萌发,经历了各种风雨挫折,一直到秋天的幼稚,(师板书春、秋)才有了这——
生齐读,万山红遍,枫叶如丹。
师:不只仅是枫叶,其实世间的万物都是如此,人也是这样。人也要从小的时候经历风雨经历挫折直到幼稚。(师板书幼、老)有了这样的过程,才有了这——
生齐读,万山红遍枫叶如丹。
师:这个过程是非常美妙的,我在读到这儿的时候深有感触,并且做了一首诗,下面我想读给大家听。可以吗?
出示文章第一局部改编的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春天,
绿的世界。
绿,
是播种者的颜色,
是开拓者的颜色。
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夏天,
绿的更浓,更深,更密。
生命在空虚,在丰富。
生命,
在蝉鸣蛙噪中翕动,
在火热和郁闷中生长,
在暴风骤雨中接受考验。
秋天,
丹的天地。
凉风起了,秋天到了。
万山红遍,枫叶如丹。
丹是幼稚的颜色,
是果实的颜色,
是收获者的颜色,
又是
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生鼓掌。
师:我读的还可以吗?谁来跟我比一比?别害怕。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在咱们班我暂居第二。谁再来?
找了三名同学练读,效果都较好。
齐读。
师:真不错,其实同学们都看出来的,不是我写得好,是作者的文章写得好,我只是稍加改动,建议同学们回去之后,把这一局部背下来,仔细品味一下文章的韵味。
师:下面看这个句子,(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刚才比较难读的句子。仔细看看这个句子该怎么读?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
师:嗯,声音像百灵鸟一样。
指名读。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满地红叶。
师:在这里跳跃的欢乐的生命,在文章中指的是那一局部?
生: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蹦了出来,她是R先生的外孙女莉贝卡,他们全家的宝贝。小莉贝卡见我凝视着枫树,就跑到树下,捡起两片红叶,来回地跳跃,哼着只有她自身懂的曲调。
师:我们看到这个句子,自身默读这个句子,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默读。
生:一个小女孩拿着一两片枫叶,在枫树下哼着歌。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活泼可爱的。
师: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生找出一些词语。
师:实际上也就是描写小丽贝卡动作的词语。
(出示句子,引导读)
师:想一想画面上除了有小女孩,还有什么?
生回答:红叶,枫树……
师:怎样的枫树?
生:红艳艳。
师:想一想,假如给这样一幅画面取一个题目,你会取什么?
生:秋之生命。
师:还可以取什么?
学生小声议论。
师:其实,取任何的题目都不如《秋之生命》显得那样贴切。(板书:生命)想一想假如秋天没了生命,那是什么样的秋天?
生:死气沉沉的。
生:冷清的。
生:令人感到寂寞。
生:凄苦。
师:用的词语非常好,正是有了生命,秋天才显得那么美,世间万物也是因为有生命才显得那么美。
出示第三个句子。
师:这一次,同学们自身来读一读,自身来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
师:谁来把你的体会,通过你的读让他人感受到。
生读。
师:听你在读的时候强调了一个词,是哪一个?
生:持久。
师:为什么?
生:……(学生无法表达)
师:请坐,你心里明白但是表达不出来,这也很正常。你想,春天的嫩芽那是持久的生命吗?
生:不是。
师:那是蓬勃的生命,但不一定是持久的。只有经历了风雨挫折,那才是持久的生命。
指名读。
师:当你考试考不好的时候,你气馁吗?
生:气馁。
师:那坏了,应该怎么样?
其他学生:不气馁。
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怕不怕?
生:不怕。
师: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呢?
生:更不怕。
师:那么,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希望同学们也这样去做。
教师出示图片。
师:在今年八月份的时候,温家宝总理亲切拜望了三位。
教师简介季羡林、何泽慧、钱学森。
拓展训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师: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人生的幼年时期,可以说正在人生的春天,在将来的道路上你可能会遇到风风雨雨,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你打算怎么办?先不要急于回答。现在老师要你想几句话送给一个人,送给未来的正在遭受挫折的你自身。想一想你会跟未来的你说什么?
教师指名说。
生: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勇敢面对。
生:我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勇于克服,不要胆怯。
生: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师: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生:XXX,你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要怕。
师:真好,直接跟未来的自身对话。
生:XXX,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勇敢的前进。
鼓掌。
生:遇到困难你要勇于接受,跨过坎坷。
鼓掌。
师:下面同学们把这些话写到你的书上。
学生写。
师:秋天已经到来,有时间同学们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这迷人的景色,并且找一片你认为最美的叶子,把你的话写到上面,把这片叶子放到你珍藏的笔记本里,等到将来有一天你可能在翻阅的时候会突然发现,你曾经是这样鼓励自身的,你会为自身的话而感动的。
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2
师:我知道非常喜欢古诗文诵读,同学积累了大量的古诗,上课前我们吟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地)好!
师:先背一首描写春天的?(一生背《春晓》)
师:小朋友,你背得很准确,老师也来背一背可以吗?像老师这样,再背一遍好吗?
师:这次,你吟出了诗的韵味。描写夏天的谁来?看能不能背出诗的韵味?(一生背《小池》,背得特别有韵味。)
师: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收获的季节来临了。描写秋天的诗能背吗?(一生背《山行》,然后全班齐背《山行》)
师:好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不只古人与枫叶结下疑惑之缘,今人也同样喜欢写枫叶抒发情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袁鹰先生一起去品味《枫叶如丹》。
上课!(师生问好。)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丹”字的笔顺,先点后横,横的两边要出头。“丹”什么意思?
生:火红色。
师: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条理。
师:请看大屏幕。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自身试着读读这些词。(蝉鸣蛙噪 暴风骤雨 心旷神怡 火热 绚烂 静憩 挫折)
师:字词预习得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想一想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师:你说得很具体。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出这件事?
师:小朋友,你的概括能力真强。像他这样在下面再练习概括一次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学过了就用,这个身手是你的了!
三、质疑问难,感悟文本。
师: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两局部。第二局部写的就是这件事,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局部。古人说:“学贵有疑,有疑者方可出息。”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局部,拿起笔把不明白的问题标出来。(学生边读书边考虑。)
师:谁有不明的问题?
生:我回屋取了相机,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到底缺少些什么呢?
师:你提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把它写到这儿。(板书:缺少?)
生:为什么给照片起“秋之生命”这个题目呢?
师:你们提得这两个问题可以合为一个问题。(板书:秋之生命?)
生: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我明白了什么?
师:(板书:明白?)你是个会学习的小朋友,你提出的问题恰好是课后的问题,那每篇课文后边的问题往往是关系到全文的主线问题,相信你们明白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我的照片中缺少些什么?”那看看到什么景物,作者回屋去取相机?
生:走到院里,迎面是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大屏幕
师:谁来读?(一生读)
师:整个青山全在静憩中。“静憩”什么意思?
生:静表示恬静,憩表示休息。合在一起表示……
师:来,读出静憩的感觉。(一生读出了恬静。)
师:多么恬静的环境,看到这株枫树,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心旷神怡。
师:了不起,刚学了这个词,就用上了。
生:我觉得太美了。
师:是啊,正是看到了这满树满地红艳艳的枫叶,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见的美,前所未见的震撼,于是返回取来了相机,而看到这株枫树,作者有什么感受?
生: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师:还有呢?
生:若是画家,会描出一幅绚烂的油画。
师:可我又不是。
生: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大屏幕
师:自身读读这段话。(学生自由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师:同学们,作者是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作家,透过这满树的红叶,他看到了这红的背后是什么呢?
生:红之后是衰落衰败了
师:是啊,一种衰落,美过之后的衰落,多让人辛酸啊。(大屏幕出示袁鹰照片。)这就是当时的作者袁鹰。你看,他头发白了,满脸的皱纹。看到这深秋落叶的枫树,不由地想到自身已是人至暮年。谁能读出作者的感受?(一生读)
师:一片落叶一深秋!此刻,在老人的眼里,一片枫叶一片愁啊!谁再来读?(生读。)
师:谁还想读?(又一生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也看到了那位凄苦的老人。
师:现在你能结合作者的年龄心境,以和眼前看到这满树的枫叶谈谈吗?作者为什么把枫树比成了老人,画面里到底缺少些什么呢?
生说
看来,你理解了,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小朋友。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
师:(语调欢快的)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你眼前的小女孩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出来的?(大屏幕。)
自身放声读读这段话。
生: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活泼。我从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这句中的“蹦”字体会出来的。
师:一个“蹦”字就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可真会读书。
师:(面向另一名同学)你眼前的小女孩呢?
生:我觉得这个小女孩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我从“哼着只有她自身懂的曲调”中的“哼、曲调”感受出来的。
生:我觉得小女孩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朝气蓬勃的。我从“跑、捡、跳跃”这些词中体会出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感悟能力真强,老师为你们高兴。谁能读出小女孩的活泼、快乐、富有生命力?(大屏幕中的“蹦、跑、捡、跳跃、哼”字变红色。分别指两名学生读)
师:(出示照片和文字:)请看着照片,自身读读这句话。(学生自由朗读。)
师:于是我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一张照片,看,就是这张照片,美吗?它美在哪里?
师: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多么美丽阿
师:(出示只有枫树的图片)同学们请注意,小莉贝卡蹦跳着跑走了。此时老人袁鹰看到眼前的枫树又有什么感受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局部,一起感悟枫树的生命历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局部。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寻找枫树生长的足迹。(课件播放动画,展示枫树由绿到红的过程。师配乐朗读。老师如情入境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小眼放光,有了读的激动。)
师:想读了吗?自身试一试吧。(学生投入地读着)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女生配乐读)这么多想读的,那就推荐一名吧。(一男生再次配乐读)
师:小朋友们,你们读出了枫树生命的韵味。听你们这么一读,老师又想读了。这样吧,咱们师生合作读好吗?老师读时,你们停下;老师停下,你们接读。(师生配乐合作朗读。)
师:(再次出示枫树图)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感悟了枫树的生命历程。再来看看这株枫树,想想老人袁鹰又会有什么什么感受呢?
生:枫树缺少生命力。
生:枫树很单调。
师:小朋友们,先别着急说。想想枫树的生长过程,再发表看法好吗?
生:不再是凄苦的老人了,而是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生:秋天的枫树,它的生命历程是丰富多彩的。
生:它不再是单调的。它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经历风霜以后变红了,变得更美了。它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
师:那红色的背后又将是什么呢?还仅仅是衰落衰败吗?
生:是新一次的幼稚
师:是呀,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恍然明白。(大屏幕出示: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自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自身读读这段话。
师:(音乐起)是呀,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眼前的枫树不再是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景色,而是——你来读。(指一生读)
师:是呀,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眼前的枫树不再是一位凄苦的老人,而是——你来读。(指另一生读)
师:是呀,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作者由眼前充溢生命活力的莉贝卡,感受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大家一起读。(全班同学读)
师:读到这里,你为什么取名为“秋之生命”了吗?
生:是莉贝卡的出现震动了作者,让作者想到了枫树的生命过程,感受到了它顽强而又持久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才是最丰富的、最有韵味的。所以取名为“秋之生命”。(板书:丰富)
师:是啊,正如我们去香山旅行,满山的枫叶,自然让我们心旷神怡,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流水般的游人,这鸣声上下的小鸟,才让人们感到不在寂寞。
师:最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四、回扣课题,升华情感。
师:正是老人袁鹰看到了金色阳光下,火红枫树前快乐并富有生命活力的莉贝卡,想到枫树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生长,风霜的洗礼,有了深秋的美景。枫树如此,大自然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屏幕出示以下两段话: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贯穿这个一起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枫叶如丹,显示着持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幼稚,真正的美。)自身读读这两段话。(生读)
师:(“丹”字变红)你对丹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丹”代表了幼稚。(板书:幼稚)
生:“丹”代表了丰富多彩的生命。
生:“丹”是真正的美。
生:“丹”字使我感到了自信。
师:(握着学生的手)了不起,小朋友!老师希望自信随同你一生!
生:“丹”字让我感受到了枫树经历了风霜的考验变得更美了;而人经历了挫折以后变得更幼稚,更美。这时的美,才是真正的幼稚,真正的美。
师:带着你们的认识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枫叶如丹,生命如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音乐起)(生再读课题)
师:不经历挫折,怎能变幼稚!(生第三次读课题,感情到达高潮。)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上到这里,对于你们的精彩表示,对于你们给老师带来的感动,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人生是需要过程的,只要你经受过了挫折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你的生命中必定会有丹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1)理解关键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2)学会如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重点:1)借物喻理的写写作手法;
       2)通过学习此文学会分析此类文章。
  教学难点:任何引导学生理解“丹是孕育着生命的颜色”。
  公开课教案:1)以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导入课文;
       2)下发辅助性阅读资料《致袁鹰》协助理解本文主旨;
       3)通过本文与比较性阅读资料《落叶》的比较,深化本文主题,学习分析欣赏此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设置情景:同学们,这几天学校的景物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夏天怎样秋天又是怎样的状况?)
     秋天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萧瑟的,凋零的,收获的,幼稚的等等。
     看来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的同学还和诗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2)请看这首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夕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同学们刚才描绘的很好。诗人黄昏驻足枫林,被这红红火火的画面所陶醉。
    提问:同学们考虑一下作者为何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因为颜色上的差异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秋之霜叶经历了夏秋连两季风霜的锤打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丰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
    欣赏完诗人笔下的深秋美景,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作家袁鹰笔下秋景美情美意。
  二、解读课文:
   1、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1)下面放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诵,同学们有感情地跟读,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
    2)指名朗诵第二局部。
   2、讨论: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给大家留一点时间分组讨论一下预习结果。(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观点要有根据)
    讨论结果:
    学生:本文主题是歌颂了一种生命的美,生命的意义。
    学生:本文是在赞扬幼稚的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通过新老两种生命的对比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例如课文中:“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略)
    教师归纳:那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学生:上一段“这一刹那”是同一时刻,具体是小女孩莉贝卡蹦出来。(第十一小节)考虑:当莉贝卡蹦出来时作者灵感突发,迅速按下快门?
    学生回答:使画面有了活力,有了生命的色彩。(略)
    教师明确:小莉贝卡的出现为景物增添了不少生机。
    教师分析:进入作者照相机镜头的事物有那些?
    静憩的青山,孤独的枫树,朝阳等等。(齐声回答)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缺少什么呢?
    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动的事物。
    (齐声回答)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画面清冷的状况,使画面有了动感。这个八九岁的小就象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灵深处斗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所以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很具艺术气息的照片,并命名为“秋之生命”。
    考虑:这张照片为何命名为“秋之生命”?假如给你这样一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学生回答:秋之枫叶/ 生命之树/ 生命之秋(略)
    教师分析:“生命之秋”和作者的命名似乎很象,能代替吗?这两种命名看似相象,但意义却相差甚远。“生命之秋”这个词组重心在“秋”;而“秋之生命”重心却在于“生命”,二者偏重点有所不同。
    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
    还缺少些什么呢?
    缺少生命的色彩。(齐声回答)
    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
    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假如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
    小女孩莉贝卡出现后这幅画才有了活力的内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孕育于秋的新鲜的生命——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了。
   3、诵读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一局部。
    2)指名朗读第而局部。
    3)下发辅助性阅读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深化。
   4、比较阅读:
    1)下发课外阅读资料《落叶》,让学生自读资料,并且和本文进行比较。
    2)讨论: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4)学生回答:(略)
  三、安排作业:
   1)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画一幅画。
   2)《一课一练》练习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9: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