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枫叶如丹》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枫叶如丹》课堂实录1
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记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身对自然界和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干变得幼稚。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和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自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身去体味去感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和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局部,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身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具准备
准备多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各种树叶,请同学们拿出来。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树叶。)
师:你搜集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的是绿色的。
生:我的是黄色的。
师:老师看到了大局部同学搜集到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老师这里有一些红色的叶子,你们快来看,这是枫树的叶子。
生:真漂亮!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枫叶的一篇文章《枫叶如丹》。(板书课题。)
(由于地域条件所限我们学生所居住的地方没有枫树,也就很难见到枫叶。开头以搜集的树叶为话题开展谈话,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把搜集到的树叶放到一起比较。)
师:在众多的树叶中,你喜欢什么颜色的?
生:我喜欢绿色的树叶,绿色象征着生命。
生:我也喜欢绿色的树叶,绿色显示着勃勃生机,出现出许多活力。
生:我喜欢黄色的树叶,秋风吹落它为大地披上了大衣,无私的奉献着自身。
生:我喜欢红色的枫叶,红色象征着喜气。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否和你们的想法一样。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不懂的或感受深刻的写下来。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其他人认真听,读完后评议。)
师:课文中写到春、夏是绿的世界,秋天是丹的天地。你喜欢绿的世界还是丹的天地?
生:我喜欢绿的世界,到处郁郁葱葱,充溢了勃勃生机。
生:我也喜欢绿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说,“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师:你们说的真好。喜欢绿色世界的同学一起把书中写到的读一读。(生读)
师:作者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吗?作者领悟的是多么的透彻呀!请你再读一读细细的品味。
师:春去秋来,自然界也由绿的世界变为丹的天地,你们喜欢它吗?
生:我喜欢丹的天地,此时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的希望,在这时收获。
生:我也喜欢丹的天地,正如书中所说“丹,是幼稚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师: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你也会喜欢上这丹的天地。
(学生找读,自身领悟、体会。)
师:喜欢丹的天地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师:由绿的世界变为丹的天地需要一个过程,自然界万物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它是(学生接着说)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师:天地万物如此,人生也如此,它要经历(学生接着说)孕育、诞生、长大、挫折、幼稚。
师:把你喜欢的词句画下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韵味,争取背诵这一局部。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细细的品味其中蕴涵的哲理吧!
三、精读感悟
师:作者对自然界、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我们在认真的读课文,看一看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感悟的更加深刻。
(生细读课文品味。)
师:课文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畅所欲言。)
师:作者在拍照时,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然后讨论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用多种方式再读课文,读后展开讨论。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缺少的是生命,也正如开头所说的丹,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在漫山红叶的烘托下,有了生命的活力,才更加的完美,更加的幼稚。)
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作者所缺少的是生命的色彩。
(学生找出第10自然段,细细的阅读、品味。)
师: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画下来,有感情的给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和时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题目(师生齐读)枫叶如丹。你是否有了更深的感悟?
师: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读,指名读。)
师:经历了这个境界,经历了什么样的境界呢?
生:我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只有经过了霜打的枫叶才会红的似火。
生:原来的枫叶是绿色的,经过了春、夏的风吹雨打,经历了秋季的霜打才变红的,这时才幼稚,才是最美的。
师:老师真没有想到你们理解的这样好。是的,“枫叶如丹”,显示着持久的生命力;人生也如此,在经历了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才会变得幼稚。只有经过了磨练才会幼稚,这时的人生才是精彩的,毫无遗憾的。
师:请你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一谈自身的看法。
(生结合自身的亲身体验谈感受。在交流中学生的感悟进一步加深。)
师:最后请同学们再一起读课文,随着课文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配音乐朗读课文。)
五、安排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对本课的理解画一幅“秋之生命”图。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们自身搜集的树叶进行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身的看法。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身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和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胜利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干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胜利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只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感悟,又随着作者的论述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摆正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所创设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枫叶如丹》教学反思2
《枫叶如丹》是一篇非常优美且意蕴深远的散文。但正是由于其词藻优雅、意蕴含蓄,所以对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的确有些费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了首要位置,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们自身搜集的树叶进行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身的看法。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身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和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胜利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干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胜利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只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感悟,又随着作者的论述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摆正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所创设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枫叶如丹》教学反思3
《枫叶如丹》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韵味”中的一篇散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追源溯流"的方法。收效较好。  
该文写于1983年9月,时作家已近花甲,文章传达的便是他此时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理文章以空行为标志,一分为二。学生初读文章第一局部,很快就被充溢其中的哲理和洗练优美的语言所迷住,赞叹不已。对此,通常的讲读教学,往往止于品味、赏析。"追源溯流"法则要求进一步追问:作者的生花之笔、奇妙之思是怎么来的?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最初诱发作者创作动机的,是那株"红艳艳的树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枫树,它以其鲜艳的色彩,令作者怦然心动,于是回屋取相机。但几次调试镜头后,又感到美中缺乏,"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小莉贝卡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蹦"、"跑"、"检"、"跳跃"、"哼",一系列动词,活现出小姑娘的天真、朝气、活力,正是小莉贝卡,使枫树内在的"神"获得圆满的外在显现,使作者对这张照片"很满意"。显然,作者满意这张照片的,既不单纯是枫树,也不单纯是小姑娘,而是两者组合所构成的意境。因此,物与人,成为作者考虑的两个因素,物与人的相映相融,成为作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接下来在文中便看到"恍然明白"的一段人与自然结合的议论。  
作者的思绪并未结束,它沿着既有轨迹前行:"红枫"是自然之物,即"自然";"女孩"是人类成员之一,即"人"。由此,作者实现了认识上的深化--由个别过渡到一般。一旦达成这样的认识,面前便豁然开朗起来。从时令上看,红枫出现于秋季,体现着"自然之秋",它历经春夏的"撒种,发芽,吐叶,开花"而进入"结实"的季节。从年龄上看,作者正处于"人生之秋",他历经人生之春夏的"孕育,诞生,长大,挫折"而进至"幼稚"的阶段。两相对照,一为自然的发展规律,一为人生的必定旅程,可见,"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并且,从这一角度看待自然,就不会因为秋风萧瑟而伤感,相反,却有收获的喜悦;从这一角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年老而沮丧,相反,却有幼稚的自豪。  
至此,文章的前因后果,作者的运思过程,已大致分明。实际教学中,经过这一番探究,学生对全文脉络颇感茅塞顿开。在此基础上,继之以写作知识的讲解,便容易接受了。
上述分析,可以简单图解如下:  
红枫→自然→自然之秋→结实   自然与人世,  
红枫→缺少什么→      处处相通。   
女孩→人世→人生之秋→幼稚     
较之作家深厚的文化背景,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和创作时丰富复杂的心理情感活动,这里的解读未免显得过于粗陋,但用这种方法教学,对学生是有益的。  
其一,它较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文章的神秘感、恐慌感,有利于确立良好的写作心态。它让学生懂得,无论多么美妙的文章,多么玄妙的思想,其实都是有迹可寻的,都是自然而然的。  
其二,它为学生写作明确了努力方向。"追源溯流"法昭示学生,要写好文章,需要以敏感的心灵潜入生活,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捕获写作的"种子",为写作带来"源头活水";需要运用想象、联想,为文章插上高飞的双翼;需要深入考虑,赋文章以智慧的灵光;需要谋划布局,优化结构;需要润色语言,追求完美。写作本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追源溯流"能够引导学生的写作从自发走向自觉。  
此外,"追源溯流"法对阅读与写作教学若即若离的现状,也有所补益。  
依据创作论,"追源溯流"法可以适用于一切文章,但由于很多文章由"源"至"流"的过程不很明显,因而不可能篇篇采用,当然,也无必要。"追源溯流"法旨在"于文章中发现法则,将法则应用在文章上"达到这一目的就成。当学生明白了写作之道,付诸随笔、日记等写作实践,锻炼写作能力,就可为日后写作水平稳步提高奠定较为扎实的根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1: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