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两首 《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 《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局部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由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和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和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诗经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一起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身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点评
  本节课教师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以和其它教学资源,教学中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本课的两首诗而言,前一首语言质朴,通俗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青岛的学生又比较了解大海,适合放手让学生自学。于是教师调整了学习顺序,先学习第二首诗,总结学习方法后,再鼓励学生自学。将实践后总结的学习方法,用简短的几个词来概括,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加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更能指导学生课内外的自学。
  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特别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借助注释和交流互助的方式读懂诗意。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生学诗,也从诵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与诗人发生共鸣。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时,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想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受到相应的情感和审美陶冶。
  吉老师还特别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昧、反复推敲,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不时积累语言。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经过阅读实践,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掌握学习方法就尤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 《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道理,表达自身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发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豪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惊涛骇浪、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和作者观后发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发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考虑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身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战略和教法设计
1.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初读时,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教师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适时播放有关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片,利用壮阔优美的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理解古诗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协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溢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关于大海的录象、西湖风景片;学生搜集有关写水的古诗。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沛的考虑、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发明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进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自身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看——思——诵”,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进入情境,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自身只是适时地进行点拨,这样不只教会了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
三、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别。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全体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导课的自由背诗,到理解诗意时采用的读、思、议、谈,到古诗句的积累拓展,无一不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的淋漓尽致。
每一个小朋友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身的表示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论述的道理让学生自身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小朋友有自身的收获。
四、教学中的一点遗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占用的时间偏多,导致朗读的时间较少,入情入境的效果不够理想。
总评:
一、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课标》指出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儿童对大自然总是充溢好奇和幻想,本节课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分别适时播放有关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片,生动地再现了惊涛骇浪、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和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西湖景致,使学生发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欲望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参与到学生学习中来,师生间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充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身在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读中去跟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或点拨,努力体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一阅读教学的实质特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积累诗句、安排作业,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了知识积累,提高了语文素养。
五、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身的见解,展现自身,这正是新课程所倡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地、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也是必要的。假如不会倾听又怎能撷取到他人的思想中的精华呢?“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身考虑问题的缺乏;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举一反三;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美中缺乏的是:假如教师沉溺在“活跃”的情境中,忘了引领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将无从谈起,望老师们引以为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 《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标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走。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神往。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誊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1: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