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3篇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标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3篇



《生死攸关的烛光》课堂实录1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掌握文章内容。
【王山而点评】
  从实录中看,重点是“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掌握文章内容),这也是这个片断的特色所在。
师:刚才大家谈了自身的感受。我也跟大家有类似的感觉,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会儿起,一会儿落。是这样吗?
生:是。
师:看,这种感觉像不像咱们医院里检查时的心电图呀?
(学生觉得挺有趣。)
师:大家有没有兴趣把我们阅读时的这种感受用一种类似心电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不少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
师:大家别急,你们画的时候要注意在每一处转折点旁边做好标注。标明了,这一处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你发生了这样的“心跳”。假如明白了,就开始画吧。
【王山而点评】
课文一波三折,教师突出其“折”,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处转折点旁边做好标注”,方式新颖,独特。
(学生动笔画图。老师巡视,并选择其中五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心跳图”。)
【王山而点评】
巡视查学情很必要。有的老师则是“巡而不视”,乱点鸳鸯,结果学生所做基本相同,讲评时多是重复。
师:很多同学的“心跳图”已经完成,你们可以欣赏一下自身的同桌、或者是周围同学的画的图,互相交流一下。
(许多学生开始互相交换着谈起来。观察到小朋友们都已经完成,老师示意学生坐好。)
【王山而点评】
做后互相交流,很必要,既可相互启发,又增加了表达的机会。
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画的图千奇百怪,各有各的特点。我从中选择了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请他们画在了黑板上。现在,我们请这几位同学说说自身是怎么画的,理由又是什么?
【王山而点评】
外表上是让学生说那样画的理由,实质是说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中心理描写的理解。
(老师请第一个画的女小朋友到前面来大家讲解)
生1:我是这样画的,这一点是讲心情很平静;这里是说——是说德国军官进来,是闯进来,点燃了蜡烛。(这个女小朋友有些羞涩,老师反复提醒她鼓励她要面向同学们讲述。后来,老师干脆站在女小朋友的身后,这回女小朋友不用只看着老师讲了。)
师: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1:嗯,这时有些紧张了。
师:你说得非常好,就这样接着说。
生1:接下来,伯瑙德夫人点燃了油灯,吹熄了蜡烛,我的心情轻松下来,所以这样画。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这时心情又紧张起来。儿子雅克说要生火,拿走了蜡烛,心情又轻松了。可德国军官一手夺回了蜡烛。
师:这时,我们的心提了起来,充溢了担心。
生1:最后,小孩子杰奎琳说要上楼睡觉,怕黑,德国军官答应了她,让她拿走了蜡烛。
师:此时,我们终于——
生(七嘴八舌):放心了。
师:是呀,长出了一口气。你看,她这样一画,不但说清楚了心情的变化,同时也协助我们搞清楚了课文的内容。多了不起!来,用掌声请她回到座位。
【王山而点评】
生1说得好,好在哪里?教师点评似乎还不到位。我看生1是抓住了重点或关键性词语如“又”(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这时心情又紧张起来。儿子雅克说要生火,拿走了蜡烛,心情又轻松了。可德国军官一手夺回了蜡烛。)教师应该点拨,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后,接着应该加“又”说成:“这时,我们的心又提了起来,又充溢了担心。”
师:我们看,黑板上其它几幅图也都有这样的起伏曲折。你们觉得哪几幅比较独特,很有创意?
(学生们纷纷表态,认为其中的第三幅、第五幅有创意。)
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幅。它特殊在哪里呀?
生:她画了几处很平很小的曲折,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师:哈,这真是很奇怪。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课文前面介绍人物、背景这局部,读起来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就画了这样一些折线。
师:她很会读书,不只关注主要情节,还注意了故事的背景。那么,你画的图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2:好。第一次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的心情很紧张;第二次再点燃蜡烛,蜡烛已经很短了,就快燃到藏情报的地方了,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所以这一次的折线我画的比刚才稍高中一年级些;而到了第三次,情况就更危急了,所以是最高的。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给她鼓起掌来。)
【王山而点评】
上幅作者直接解说,这幅通过质疑,有重点的解说,好!
尽管教师对前一幅点评不到位,可学生仍然抓住了“更”字。
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示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
生一:我对这一点有疑问。(师示意他走到前面来)这里的一段画得太平又太长。我觉得,这次德国军官是一把将蜡烛夺回,所以不应该有这一段,应该直接画后面。
师:哦?你来读读这段课文,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生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2:我不同意,你看,课文这里不是说雅克拿走了蜡烛,他已经走了几步,而且德国军官虽然是一把夺回了蜡烛,但也经过了一会儿呀!
(看到他们在讲台前争论时认真的样子,同学们都不由笑起来。)
生一: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呀!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看看课文,再看看她的图,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生二:我也认为她这里画的太长了。首先,德国军官从厉声喝道到一把夺回蜡烛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和她画的前面对人物和背景的介绍比,这一段也显得太长了!
师:看,大家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2:嗯,是有点道理。
师:对。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里应该怎么修改一下更合适?
生2:把这局部去掉,把右边向左移。
师:好极了。对他人的意见不盲目听从,但假如他人说的对,我们就要改正。用掌声请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王山而点评】
这个环节是学生评议,引出争论,体现思维碰撞,加深了对情节的理解。
师:刚才大家对这幅图也格外感兴趣。我们先不请图的作者讲,大家先来猜一猜他为什么这样画,然后再请他讲一讲自身的想法。
生:我觉得他是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画的,当事情到了高潮的时候,也就是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是最高峰,也就是山尖。最后,蜡烛中的情报维护住了,一颗心才放下来,与开始是一样的。
【王山而点评】
这个片段与前几个不同,先不让画图的作者讲解,先猜一猜。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师:嗯,故事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依照这个顺序,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达到一个高潮,最后轻松下来。可是,这中间心情回落的幅度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呢?
生:(短暂的缄默)
【王山而点评】
“短暂的缄默”说明学生发生“愤”(思而未得)“悱”(欲言不能),说明设疑有价值(不同于那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伯瑙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蜡烛被吹熄了,我们的紧张的心情轻松下来。可是,雅克的做法却马上被德军制止了,我们的心情还没完全放松下来,就又变得紧张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这里蜡烛已经越来越短,更接近情报了。所以,这里的线画得更高,表示心情更加紧张!
师:谁是这幅图的作者?(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小朋友站了起来)大家说了这么多,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生3:(点点头)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王山而点评】
教师“启”“发”也并没费太大的事:“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
师:看来,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喽。那么,黑板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作品没有向大家介绍。我想征求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假如你们觉得自身还有刚才几位同学没有提到的独特的见解,假如没有了,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好吗?
生4:我还有一点和他们不一样!
师:好,那也请你来讲一讲吧?
生4:我在开始这里多了一个曲折的地方,因为当我读到她们一家都在为维护情报工作,而且德军多次搜查了她们的家,我的心情就不由紧张起来了。
师:嗯,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开始替她们担心了。是吗?
生4:对。还有最后这里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又增加了一个小曲折。这是因为,在课文的最后,当小孩子提出上楼怕黑,请求拿蜡烛时,德国军官要给她讲自身孩子的故事。我觉得这里也令我非常紧张。
师:哦?请你给大家读读课文,然后再讲讲你的理解。
生4:(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家看,文章最后写了,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可见此时已经非常危急了!假如这里杰奎琳听故事,那么蜡烛就很可能会在她上楼前熄灭,引起德军怀疑。假如不听故事,德国军官不同意并且生气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时也非常令我紧张。然后,小孩子说自身头疼,下次再听,骗过了德国军官。
(班级里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师:真了不起。你能够从这样细微的情节中感受到其中含着的意思,并且敢于表达自身的观点,这掌声代表了大家,包括老师对你的赞赏与钦佩!
【王山而点评】
这个环节实质是让学生充沛发表意见,
师:大家看黑板。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曲折能够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示出来吗?我们选取两个片段,男女同学竞赛来读,看看是不是能够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那波澜起伏的斗争局面。
【王山而点评】
这里教师直接说出了“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是交给学生好。学生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身做。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王山而点评】
这几项虽然好,但有难度。
总之,整个片断精彩。
(顺便说一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抓句、抓词,以第二段为例,如抓:……先是……以后又把……最后……)
曾阿牛 简评
从内容和方法两个维度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简评
  何以解忧老师贴出了个实录片段,一时手痒,也来说上几句。
  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解忧老师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掌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此课教学的描述仍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角度。即,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初读课文”“交流感受”“设计折线图”“指导朗读”“提炼中心”)。尽管里面也有教学内容维度(“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掌握文章内容”“深化感受”“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的描述,但教学内容在描述中并不是自觉而明晰的,或者说是处于从属地位。
  个人建议,语文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普遍不够清晰,多从教学方法角度,考虑的多是教的艺术,鲜有考虑教的东西对不对。在此意义上,无妨多从教学内容角度描述。好处很多:防止堕入教学方法的桎梏;知道课上教的是“语文的什么”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等等。
  从后面的描述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掌握文章内容”,可视为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点,我称之为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折线图示”实现此内容的战略。
  假如不是集中在“掌握文章内容”,而是集中在“深化感受”或“辨析人物品质”上,也不是很合宜的。因为无论是哪个,教学内容难度都偏低。“掌握文章内容”是整体感受文章的一个目标,“深化感受”更不能作为一课的核心,“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示形式可为知识、战略、方法、技能等等。
  此课缺少这样的“知识”,就意味着缺少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这样的方法的确是很新颖也很有效果的,因为从实录描述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此方法的实质是“从词语的细节中体会人物心理”。但直接提要求,学生缺少动力,给“要求”戴一个面具,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喜欢游戏,这样戴面具的游戏学生想来也是喜欢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何以解忧老师这种给“方法”戴面具的创新精神值得夸赞。
所以,这个方法是好的。
  但这个方法在此处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用这个方法实施达成的教学内容不够合适,即,“掌握文章内容”是不合宜的,至少是不完全合宜。原因就是难度不够,更合宜的是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进行文章意义的提取。即,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形式。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示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身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也是教师应该着力考虑的地方。
  有了好的方法,假如再有好的内容,相信一定是节好的语文课。
网友“问道”的回复
最近常看到解忧老师的言谈,深知解忧老师内力非凡,借“我看”的机会,特想拜识。
  解忧老师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掌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我看(一)
此教学环节最大的亮色当是心电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方法新,再则确有效果,为大家展示了游戏语文的可能。学生的思索围绕心电图展开,考虑也很见个人色彩。但我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丢弃了对词句的考究,对文章主题的追问。事实上,您抓住了面,而忽视了点,学生到头来只是记住了语文课上的游戏、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情感的路线。
我看(二)
第四环节指导朗读,单独拎出来,虽说是在前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仍有强而为之的痕迹,猜测解忧老师在预设的时候,应该发现了读的缺乏,因而设计的。我在考虑,怎么才干将方法融入教学,而非解忧老师这样,让方法左右了自身。是不是可以借最后一副心电图的“猜”,介入教师的引,从而抓点带面。
我看(三)
  我在胡说的时候,查了些资料,这是我查的教学目标之一中的一条:“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和解忧老师商议的是,学生在用心电图学习的时候,似乎也是从我看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少了“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没有入境,何来深入。
我看(四)
这是北师版五上第七单元中的文章,单元主题:“危急时刻”。解忧老师让学生动了起来,进而得出“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结论,但感觉这个结论是在人物情感的动摇上得出的,更确切的结论应该是“情如看山不喜平”,由此引发的考虑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与语言范式的和谐统一。
解忧老师在教学上的锐意进取,我自愧不如,一节课难有完美的谢幕。假如是我,未必能上出这样的水平和效果,向您学习。
“何以解忧”老师的反思
聊课的初衷与“读学分开”的教学尝试
——反思《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教学战略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拜读了几位网友的评课,感动之余,再次回顾了自身设计这节课的过程,反思了这节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战略,在这里和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观摩了南昌教学大赛,结合平时的观课以和自身平日的教学,越发感受到课堂教学假如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将受到极大的抑制,而距离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也就日益远去。反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越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考虑的时间,学生所出现出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聊课就成了我近期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中,教师和学生聊了些什么呢?
第一是聊感受。对于每一篇文章而言,这种初体验是非常可贵的,阅读之初的一念之本心往往是从整体上对课文情感的一种掌握。这也是一种整体入手。而对于这样一篇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这种体验就尤为强烈。
第二是聊内容。聊的基础是折线图的勾画。为了画出图,并在每个转折处标明事件,必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阅读才好。语言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将发展语言不露痕迹地融在具体活动中。也正是有这个基础,聊内容才成为可能。正像前面阿牛兄所言,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读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在初读阶段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这个写了什么,不是一般的粗知大意,而是每个结构段(自然段)写了什么。对这篇课文来说,其关键在于读懂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有意挑选了一位极普通的小朋友,是班主任老师眼中语文能力比较弱的,请她第一个发言。之所以叫她,是因为我在巡视中发现她画出了事情经过的基本架构,并询问了她关于转折点处的概括。给她一个展示的机会,她今后也许就会生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个小朋友能够说清楚,其他程度稍好或更优秀的小朋友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她的介绍显然不完整。因为她关注了文章最吸引人的局部,却忽略了故事的背景。于是,才有第二个小朋友的补充发言。此时,学生对事情已经做到基本读懂。
第三是聊细节。仅是基本读懂,对这样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还不够。实际上,我们的小朋友阅读时不够细心,容易把文章精彩的地方放过去。于是,再采取提意见的方法、猜想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学生争论和猜想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细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沉溺在文字中,不沉溺在情节中是无法表达清楚自身的观点的。而阅读的身手和文章的描写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刻画在小朋友的头脑中,我觉得这比单独强调哪几个词语更能丰富小朋友的语言吧?最后那个小朋友的发言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关注到了杰奎琳的超凡的机智,而且是联系这一段前中后三局部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源自学生的文本细读,源自于画折线图这一战略带给小朋友的阅读动力,更源自于聊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第四是聊表达方法。“问道”在评课里认为是“情似看山不喜平”,因为我没有学会传图,无法让大家看到课堂上学生所画的折线图。不过,“问道”可以试着画一画,这个“情”的变化是因何而来呢?正是因为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因此,我在此处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表达方法,就是在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上,清楚地教给他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这种讲故事、写文章的方法。(而且,这种折线图在某些内容的写作中,还可以做为更简洁的提纲,协助学生迅速理清写作思路)
关于“问道”所说的点和面的问题,想在这里简单说说我的看法。“问道”所言之“点”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确实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词就如纲领一般,对于掌握文章内容情感至关重要。但就此篇文章来讲,我以为却不合适。一是本课是以情节扣人心弦,关键词语有限,且并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之掌握;再是假如于聊课中引入分析理解词语,必显琐碎,且易扰乱学生于课文之理解;三是本课教学时,于板书课题时即理解“生死攸关”,于朗读指导时即体会“不可思议”、“摇曳”。所谓“点”面结合,愚以为未必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阅读时还阅读以读的面貌,训练时还训练以巧妙扎实。对于有些课文而言,将此二者(阅读与训练)分解处置效果可能更好。(我在“评王春燕《猴王出世》一课”中曾提和)
这其实也是我将朗读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环节的原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位,这种理解能否化为朗读外显出来?这时,再对文章中最能表示紧张氛围的一段话加以指导,体会作者对紧张氛围营造处笔墨之妙处,既不破坏阅读理解之连贯,又为下文感受人物品质做进一步铺垫。(和: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可思议的。)这里的描写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将紧张的心里化在摇曳的烛光里,化在烛光背后墙上幻化为恶狼的影像上,于此处入情入境的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之用。比起泛泛读应该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最后谈谈颁奖词的设计,这里的读写结合是与研讨人物紧密结合的。这篇文章中人物品质之可贵,关键在于面对危急时刻、生死关头,能够坚持镇静,机智化解危机。这是大智大勇。勋章颁给谁?这里有意设置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深入探究。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会把勋章颁给小孩子,认为是她最后挽救了大家的生命。而忽略了这种勇敢与机智其实还有母亲、哥哥给予她的影响。在辨析中,学生才有可能认识到一家人所一起拥有的可贵品质——危急时刻的冷静、勇敢、机智。如何辨析呢?此处才是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其品质。也正因为有前面环节对危急的理解,此处对人物品质的辨析才会更加深刻。而剧本改编则是对人物动作、神态等语言的综合检验。
以上考虑,有些是设计这课之初的思路整理。还有王老和阿牛、问道评课给予我的启发。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生死攸关的烛光》课堂实录2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维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局部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与了秘密情报的传送工作,以和他们维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方法、机智勇敢的维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平安无恙的保管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维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示出的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60多年前迸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身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说)
     师总结:(出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1945年期间,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力量处于暂时有利地位,德军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外乡,日军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
     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参战国家大约有 60 个。二战中有5000 多万人死亡;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超越3500万人。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胜利。
     师:现在就让时间倒流,回到那 60多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与法西斯战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瑞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掌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示。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点评:虽然同学们的朗读处置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师小结。)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身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示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的表示。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示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 
     再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孩子——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照下面的句式展开讨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瑞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孩子杰奎琳……
    小结: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这种勇敢来自这一家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瑞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5.设疑讨论:二战结束了,法国人民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假如你是法国总统,你将接见伯瑞德一家,为他们颁发勋章,你将发给谁?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定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法西斯的侵略。)
    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六、安排作业,课外延伸
    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扮演。看哪一组扮演得最好。将评选最佳编剧、导演和演员。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半 截 蜡 烛
                   一波三折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吹灭  端走   端上楼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想,要让学生弄明青丝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需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维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考虑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扮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冷静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方法来维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生死攸关的烛光》课堂实录3
同学们,大家好。刚刚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大家一张张笑脸,我能感觉到你们的生活是幸福和快乐的。在六十多年前二战时期,有一对年纪和你们相仿的兄妹,他们没方法和你们一样坐在课堂中无忧无虑的读书,却在为了捍卫自身的祖国和平和尊严不被侵犯而与侵略者进行着坚苦卓绝的斗争。今天让时间倒流,回到六十多年前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法国,继续跟随博瑙德夫人一家走近这扣人心弦的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
上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概括的很简洁,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三言两语怎能说明,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生汇报
师:褒扬你,善于提炼关键词语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很好。能像他这样在试着说说吗?
(生说 师板书)
师: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这样可以代表故事主要情节发展的曲线叫做情节曲线,可以协助我们清晰地将故事情节表达出来。同学们,今天我们故事的主线,就是这被点燃吹灭再点再息被夺终被端走的蜡烛,那伯瑙德夫人一家为维护这蜡烛都作了些什么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别着急回答,试着自身读一读文章,别忘了边读边做批注,尤其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清楚了吗?
师:找到吗?
品读第三节
1、 语言:
师:短短几个字,实则不简单,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瑙德夫人的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123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置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置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置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依照自身的处置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能抓住其中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吗?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紧急时刻一个急忙,一个轻轻,多么矛盾的对比!矛盾吗?  
尽管事情危在旦夕(在“急忙”下加点),但是伯诺德夫人却若无其事(“轻轻”下加点)。让我们再读好这段话。(指出示的段落,齐读)
 师:看的出,尽管情况危急,但她还能表示得平静,机智,真是了不起。书上说,危机似乎过去了?真的过去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德军的眼睛
师:当时的气氛如何?能用一个词说一说吗?
生:紧张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我从…(课件钟声)
师:是啊,蜡烛在一寸寸燃烧,厄运在一步步迫近,每一声滴答声都仿佛是一记重锤敲在一家人的心上,你来读读这句话!你也来试试。
师:是啊,此时的蜡烛就像悬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头上的利剑,就像会随时爆炸的炸弹,情况多么危急啊!你来读读看!再请你读读!
师:同学们,对比前文,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的后果,此时博瑙德夫人同样预料到了后果,什么样?
生:不可思议
师:什么叫不可思议
生:想都没法想
师:难道这个情报真的这么重要吗?
师:老师为大家查到一份二战时期的资料……你们知道吗?这次战役苏军胜利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掌握了敌人大量的资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这个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很难想象假如秘密泄露,在这样庞大的数字上,会增加多少, 此时此刻,你眼前这摇曳的烛光还仅仅是一家三口的性命吗?是啊,这烛光简直可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亡,真可谓是生死攸关啊!
再读读文章的这段话吧!
总结:博瑙德夫人的努力失败了,生的希望渐渐远离,生命终结(死)的阴影又笼罩在一家人的头上,那么危急之时?谁又站了出来维护蜡烛呢?我们继续来汇报!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 我知道他要借搬东西
师:想要拿走油灯却不忘找到借口,什么?(天真冷)就透过这这三个字,你看出什么?
师:短短三个字,很简单,却十分必要,这样的符合情景,这样的不动声色,怎样的机智冷静。谁来读?就读这句话?
师:蜡烛被夺走,雅克又做了些什么?
师:就在他读的这句话里,大屏幕出现了一个错别字,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吗?快在书上找!(板书恶厄)有什么区别?前者是坏的行为,恶劣,后者则是描述灾难困苦,平时使用时,千万别出错。分别组个词写在自身的书上吧~!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
师:是啊,雅克只是个十二岁的小朋友啊面对即将到来的不可思议的厄运,雅克选择的是默默的坐待,一个坐待,你体会出什么?
生(音乐)
师:是啊,坐待,默默无声,心里又经历着怎样的挣扎和抉择,谁来读?
师:小朋友们,此时你就是这默默无语的雅克,在蜡烛即将熄灭,你的生命即将终止之时,你在想些什么?
师:是啊,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但是,你心里一定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是吗?你来读
师:你的眼神格外专注,小雅克,你再想些什么?
师:生命的最后关头,你却没有选择逃走,你真是好样的。全班齐读这一段!
总结2:就是通过这样的默默,这样的坐待,从一个小男孩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厄运(死)一步步迫近,(生)的希望是那么渺茫,当儿子雅克的努力再次失败时,是谁为维护蜡烛做了最后的努力,他做了什么?
生汇报
师:正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杰喹啉最终----胜利了,那小姑娘为什么获得胜利?仔细的再研究一下,可以独自考虑也可以小组的同学进行研究,找出胜利之处,然后交流(生讨论)生汇报
师:大家看语言,语音,语气,神态,语言的对象等等,都恰倒好处,你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镇定、勇敢、可爱。有礼貌
师:这些都是凭高超的智慧,惊人的胆识,谁又会想到怀疑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呢?对不对,我请一个同学把小女孩的表示再读一下,她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谁来?好,你来。(指名读)
师总结3:透过这个小姑娘的语言,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女孩跃然纸上,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最终化解了这生与死的危机,让一家人转危为安。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男生读少校的话,女生读杰奎琳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0-6-5 16:15

师总结全文:摇曳的烛光,仿佛命运的天平,是生是死,一线牵。透过三位主人公(板书:语言动作)的起伏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机智与勇敢;通过母亲一次努力,雅克又一次努力,直至杰喹啉的再一次努力,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扣人心弦;再由这摇曳的烛光在这生与死死与生,生生死死的交替中,牵引我们理解了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生死攸关!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别急于回答,带着我们今天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将你真情实感付诸笔端吧。更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一家三口的机智和冷静,并用它们去应对你们生活中的“危机时刻吧!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