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链接]“10的认识”教学片段
在主题图的观察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发现了了9个学生和1个老师就是10,体会到9添上1是10。还有:1个戴帽子的和9个不戴帽子的合成10;2个小朋友手上有鸽子、8个人手上没有鸽子,合成10;3个小朋友在喂鸽子、7个没有喂鸽子,合成10;4个穿裙子的、6个不穿裙子的,合成10;地上4只鸽子、上面6只鸽子,合成10;4个扎辫子的、6个不扎辫子的,合成10;5个男的、5个女的,合成10;5个戴红领巾、5个不戴,合成10……
[案例解读]
10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听过很多教师的课,大多将主题图引入,发现有10只鸽子,9个学生加上1个老师有10个人后便将主题图抛弃了。关于10的组成则另起炉灶,再创设一个情境学习。其实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就可以发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就如以上学生的发现般丰富多彩。学生在经历体验10的组成这一知识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还初步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教材,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拓展教材,活用资源
学习材料的选择、安排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应该为不同学习风格、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做准备。教材中有许多学习材料可以进一步开发延伸,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有效地拓展教材,充实学习材料的内涵,提升思维含量,为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而准备。
[案例链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2练习题
[案例解读]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进行了借“题”发挥:首先变静态为动态,有助于学生看懂这张表,完成表格的填写,巩固1~6的乘法口诀,还在观察表格中发现因数的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的规律;然后通过表3进一步巩固了对表格的理解,表4则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由得数想口诀,由口诀想算式,由算式找相对应的位置,学生一下子找到了12有四个位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而丰富。正向思维训练,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难度不大,学生容易接受,但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不大。逆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皮亚杰把儿童的可逆思维能力作为智慧发展的重要标志。很多事例说明:凡是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能从正反方面建立认知结构,同时也在相反的方向上建立了联系,对知识的认识透彻、深刻。
3.尊重教材,创新资源
作为教师,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还应会有机地处理教材。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细品教材意图,结合学情,有效处理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素材。
[案例链接]”倍的认识”情境创设
【案例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情境图时,不但要关注每个小朋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还要让学生关注这些小朋友所用的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教材的意图,我们认识到,学生正确掌握“倍”的关键是在学生正确理解几个几的含义基础上,用几个几来理解“倍”,从而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达到融会贯通。但是实际尝试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倍”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对用“倍”来描述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太敏感。于是,我们从学生已有的比较知识——比多比少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红气球2个看作1份,蓝气球有这样的4份,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4倍。再通过对比辨析,不断深化学生对“倍”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第一次2幅气球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标准不变,比较的量发生变化,倍数也会发生变化。第二次对比出现在红花和蓝花的练习题中,让学生感悟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了,倍数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提升学生对“倍”的认识。第三次对比,在“贴苹果”这一环节。让学生贴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感悟倍数不变,比较的量会随着标准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处理充分领会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在比较辨析中学习更具有思维的价值。
(二)精心引导,凸显思维能力
1.有效预设,有的放矢
“凡事则预立。”虽然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非预设性的生成,但其实有很多是来自于精心的预设。虽然说课堂教学有些生成是无法预料的,但还是有章可循的。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只要课前工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只有把预设做得深入、具体、可操作,教师才能抓住随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
[案例链接]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出示第一张图片,让学生估一估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然后课件验证后得出是。教师继续出示第二张图片,同样请学生估计。许多学生一下子就估计出是,教师便让学生交流是怎么估的,有没有什么窍门。学生提出用第二张纸条与第一张纸条进行比较。接着让学生观察这里的涂色部分和对应的数,并谈谈发现。
[案例解读]
教师通过两张纸条创设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情境,学生发现第二张纸条的涂色部分只有第一张纸条的一半,所以确定用来表示。教师马上引导说:“瞧,借助观察和比较进行估计,这是多好的思考策略呀!”随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有的发现了同样一张纸条,它的比大;1里面有3个,1里面有6个;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涂色的一份也就越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思维异常活跃。可见,只有把预设做得深入、具体、可操作,教师才能抓住随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从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到数学思维策略的综合训练,再到极限思想的有机渗透,朴素的内容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一切精彩源于教师有效地预设。
2.适时点拨,有效引导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于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了。但是有许多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不很到位,认为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干预得越少,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自主性。这种片面、错误的认识导致我们的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没有错,然而由于有些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障碍。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适度点拨。正如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所说:“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儿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拨的还是要点,该设问的还是要问,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该指正的还是要指正……”为师者要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