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0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公开课教案(李邺中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智子疑邻》学习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2、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
  4、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他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测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假如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协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标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身的概括。
   ⑴ 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身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学校生活。可以是自身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沛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⑵ 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安排作业
  1、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考虑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2、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身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说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身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⑴ 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⑵ 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⑶ 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⑷ 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⑴ 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发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肯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⑵ 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⑴ 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⑵ 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⑴ 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⑵ 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六、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果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走向生活:
   ⑴ 说说实际生活中的“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
   ⑵ 把你们刚刚说的某一个故事写下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寓言四则》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和《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身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身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1、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2、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3、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4、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寓言和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示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⑴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维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⑵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维护神。
   ⑶ 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和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⑷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新课学习
  1、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⑴ 检查预习:
     赫拉 hè   宙斯 zhòu  庇护 bì  粘住 zhān
     庇护:庇护;袒护。庇:遮蔽,掩护。
     倾慕虚荣:喜欢外表上的光彩。
   ⑵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听读。
     看图复述课文。
     课文研讨:
    ① 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 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身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 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掌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 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⑤ 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讽刺、批评那些倾慕虚荣、自命非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⑥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明确: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2、学习《蚊子和狮子》:
   ⑴ 诵读感知: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⑵ 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果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⑶ 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身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告诉人们,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小者也能战胜强者。)
   ⑷ 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① 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
    ② 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
    ① 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 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倾慕虚荣、自命非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果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 表示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 表达方式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示赫耳墨斯倾慕虚荣、自命非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示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非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倾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五、拓展与延伸
  1、练习概括寓意:
燕子与乌鸦
    燕子与乌鸦争吵谁最美丽。乌鸦对燕子说:“春天才干看到你美丽的外貌,我的身体却可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就是(健康的身体是最漂亮的外貌。)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倒霉,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这就是(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2、根据提供的资料编写寓言:
   ⑴ 树和斧子
   ⑵ 画笔和颜料
   ⑶ 蜜蜂和花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寓言四则》公开课教案4
【教学设想】
  这是两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我们新教材上选的这两篇古希腊寓言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身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二、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三、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
  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四、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测人物心理)
  师生同评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问(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五、概括寓言的寓意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六、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
  假如:
  1、赫耳墨斯先问自身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实际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一起总结)
七、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八、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九、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
  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身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十、小结
  寓言的特点,寓言是通过对实际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
十一、作业
  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寓言:
  1、嘴和眼睛的对话;
  2、树和斧子;
  3、筷子和勺子;
  4、画笔和颜料;
  5、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教学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