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拾穗》教学设计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拾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
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身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身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欣赏油画,了解画家。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向,省时省工省力。)
(二)理脉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生:1~5自然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6、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身选择相应的局部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身的收获。
(生读文。)
生:我有发现,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米勒的情况,第7段的内容不是对作者的介绍,而是对油画的整体介绍,不信,请听我读一读,这幅画有近景,有远景……
生:我也有发现,要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读一读这段资料,对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今天又有进步。懂得阅读课文不只要读好课文内容,还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真了不起,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也要用你们的这种好方法。这里还有一把“金钥匙”呢,你们看到了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身读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自身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开始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空间,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读、自悟、自身发现问题、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与充沛的肯定,在总结阅读方法的同时,和时加一句“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向学生传送出欣赏的热情,营造出师生一起发展的和谐氛围。“金钥匙”的渗透似春雨润物,落地无声。)
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汇报自身的了解(略)。
(三)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
生: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师:找一找相应的段落,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文字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哪些是想像的。学生交流: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右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当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黑体字是画面内容的描写,斜体字是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只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段落,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像的,在书上做出标志。
(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交流: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加一点食物的惟一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蓝色衣服带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孩子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想像。学生读书。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生长最重要的乐园。因为重视方法、重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学生生长的过程就是能力培植的过程。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朝着智慧的天空飞翔。)
(四)提升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米勒还有许多作品,我们来一起欣赏他的另几幅油画。
出示《播种》《晚祷》欣赏。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出示《奔马》请同学们欣赏。
(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开阔的窗,让学生永远拥有飞翔的梦。――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五)发展
课后自身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喜的是教师非常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公开课教案。综观整个的教学流程,“图文对照”一脉相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里一起赏画、析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要旨,赏画不忘语言文字,析文不忘画面内容,引领学生感悟看图写文、学文的方法,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拾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身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溢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局部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当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身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发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当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身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和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拾穗》教学设计3
一位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的《拾穗》。我对她的这节课做了一下粗略的时间统计:第一环节,学习文后画作者的简介,5分钟;第二环节,观察并交流画作内容,2分钟;第三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与画作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和写作顺序,3分钟;第四环节,学习、理解课文内容,26分钟;第五环节,总结全文谈感受,安排作业,4分钟。比较准时地下课。整个课堂中,学生读书时间缺乏5分钟,考虑时间缺乏2分钟,绝大局部时间在一问一答中耗费。
老师花5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文后画作者米勒的生平简介,可能是因为《教师用书》上有建议,目的是通过了解画作者协助理解画作和课文内容。但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看不出这一用意,似乎是一个独立于看图学文之外的活动。其实,有了课文第六自然段对画家米勒的简单介绍,协助理解图文足矣。
这是一篇看图写文,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画,再学习课文的做法无可质疑。但观察图画只是为了找一找课文对应的内容,就没有发挥画作应有的功效。
更值得反思的是,阅读教学,一节课仅给学生5分钟读书的时间,学生怎么会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有所悟,怎么能与文字亲近,与文本“对话”,怎么去理解语言、习得语言?学生不能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就不可能有切身的感悟,教师设计再多的问题,即使学生从文中找到了可充作正确答案的句子,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蜻蜓点水。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他们需要的,他们所做的都是老师需要的。学生本应是课堂的主人,读书的主人,却失去了读书考虑的时间,一节课下来,他们真的获得了些什么可想而知。难怪教师在总结全文时精心设计的“谈收获”活动,总让人觉得怪怪的,因为学生的收获多是“擦边球”,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似有关联,实则离得很远。如,有说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有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与行动的。
我静心帮着梳理了一下,希望这节课能在“三维”目标的某一维上有所收获,但对应来对应去,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无法给个和格分。
这些的确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老师为什么都只能给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呢?或许,他们终究是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的无奈的牺牲品。终究,假如一纸试卷这样简单肤浅的最终审判就能决定老师的成败荣辱,谁还会在意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7: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