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读写有机地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于是,在教学中,我针对每组教材的主题及写作训练要求,结合课文的表达方法在每篇课文设计随文练笔等(练习时有片段也有整篇练习)。如教学《詹天佑》后,让学生想象练笔“假如你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学《凡卡》后以“凡卡把信寄出去后”、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练写“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代巴西总统菲格雷特写演讲词学《北京的春节》后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等。由于这些练笔要么结合课文内容续写、仿写,要么学习课文的写法练写,因此,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主要的是使课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得以巩固和运用,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巩固读的效果,从而大大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第三,加强教材的补白,升华认识。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们不了解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穷人的生活背景,自然也就很难深刻理解总理的高尚;深刻体味桑娜、渔夫作为穷人的典型,穷人的善良等。于是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 填补空白。如学习《詹天佑》时,我给学生补白了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威胁,女儿女婿离去,工程技术人员忍受不了工作的艰辛而一批批离开以及清朝政府在资金上的克扣,皇亲国戚对坟地搬迁的阻挠等等资料,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从而使人物形象高大起来。还如《唯一的听众》,老教授三次望着小男孩平静地笑了,让学生根据老教授的神态想象老教授会怎么想、怎么说,补写一两句话,通过补写,学生很好地领悟到老教授对小男孩的鼓励和爱护等,升华了文章的认识。
第四,注重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深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如《山中访友》《匆匆》等,对这些文章我都要求学生全文背诵。与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书,一周内摘抄不少于100字的五个片段并背诵下来。周末适当地给学生送古诗词背诵。一年来,许多孩子做了厚厚的一本摘抄笔记,习作中经常可以看见好词佳句。另外,在这一年中,我还开展了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手抄报辩论、演讲、调查后调查报告、编写作文集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