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8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德育论文(交流欣赏,禁止抄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5: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国内教育界已认识到德育活动在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 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打 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了希望。
    一、德育活动应成为德育主要的教育形式
    我国教育界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社会及历史等为主的德育学科课程体 系,在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系统性道德知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尽管道德认识能给学生提供 未来行为的认知图式,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却往往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而不是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即成为学生品 性的一部分的观念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道德知识对个体在具体道德情景中的行为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在个 体价值观念单一、不能或无须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情景中,它们才会成为行动的线索。而对处在变革 与多元化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因而仅有道德知识这一行为线索并不能有效 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学科式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除了需要认识的 支撑之外,更需要行为动机(情感)的激发,需要对情景的认知和判断及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控等。
    而德育活动课程则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 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 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 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杜威认为, 这种使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因此,德 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学 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形式。
    但是,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不一定能保证人们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而且即使有做出道德行为的 意愿(动机),也不一定就能引发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就好像是人们懂得制造飞机大炮的原理却不一定能真的 制造出来一样,这里还有许多工艺问题、技术问题。同样的,能否做出恰当的道德行为也存在着类似制造工艺 技术的道德技能问题,如怎样表达同情和关心以正确地帮助别人,如何通过协商以避免冲突达成公正公平,怎 样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等,都涉及处理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和 行为等技能问题。也可以说,一个正确的道德行为既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包含着适当和熟练的道德 “技能”。毫无疑问,这样的技能通过刻板的说教是很难获得的,就如学游泳而只在岸上听取理论讲解一样, 一旦真的下水很可能会被淹死,学科式德育课程的缺陷也在于此。德育活动由于是以个体和集体的各种具体活 动和行为展开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各种行为技能的运用和学习过程,因而德育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 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也特别适合于道德行为技能的培养和获得。
    总之,德育活动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事实上,它们 对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应当注意两方面的协调和衔接工作,就目前的学校 德育实践来看应更加注意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这对规划和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确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明确指出了活动课程应“使学生受到政治、 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也阐述了活动课程和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 作用,这对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课程设置的要求来看,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和 要求仍然不明确,在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学校进行的德育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理论框架,这对中小学开设德育 活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对如何进行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及活动内容的构架等的研究仍然是 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重视能力的培养是新的课程计划的重要特征。这一思想也在各科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得到了体现,这可 以说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进步。由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活动为基础,并且也只能在活动 过程中体现,因而活动课程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上的这一转变。德育活动课程无疑也是为了满足 德育目标上的拓展,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教育能 力等。这一思想对目前各地开展的有关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计划中所提出的 晨(夕)会、班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传统活动等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依据传统的以 学科教育为核心的知识与能力划分方法来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思想,虽然表面上解决了知行脱节问题,而 实际上还脱离不开传统的德目主义德育观,甚至会滑向枯燥的行为技能训练,同样难以解决学生遇到的或未来 会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事实上,知识与能力相加还不等于真实的道德行为,更不等于道德品质,因为道德行 为总是与情景相联系的,而且也只有与情景相联系才能产生激发行为的动机和情感。笼统地以能力作为德育活 动目标是不适合于德育特有的内在规定性,也很容易使活动课程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受到威胁。因 而,我们认为在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时必须对道德行为中的能力作出分析。
    在学科教育中,知识与能力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作为一个比知识和技能包容范围更广的假设结构 ,既包含知识,也包括知识的运用。但我们在学科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只强调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智 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 能力。这说明,在学科教育中所说的能力大多只涉及人的理智领域,本质是由一些规则或操作程序构成的。而 在人们的道德领域,并不缺乏这样的规则和操作程序,但并不能像学科教育那样一旦形成就很容易迁移,并能 在另一种情景中得到贯彻,如学校中学生的道德表现与他们在家庭与社会上的道德表现有着很大的反差。这不 仅说明传统的学科式道德教育是有缺陷的,而且也说明了道德行为与情景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在道德行为中 既包含认识和解释道德情景的认知技能和进行具体行为的操作技能,也包含属于情感领域中的动机和情感因素 ,而这种情感性因素在形成一种行为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解决一道智力难题是完全不同的。换 句话说,要实现道德行为的迁移必须同时完成行为者认知、操作(动作)及情感三方面的迁移,而其中情感及 其体验又起着核心的作用,因而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有关道德、良心或社会化、价值之类的是在“ 情感行为”的概念下进行阐述的。这也正是无法通过灌输来实现的教育目标,但在人们自觉自主的活动中却能 得到比较好地展现。
    然而,我们也绝不能期望所有学科课程无法解决的问题,活动课程都能很好地解决。比如,要想把道德行 为能力进行分割培养,让德育活动课程只解决所谓的“能力”问题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作为情感行为,还是作 为一种判断推理,道德行为都依赖于特定的情景,离开具体的情景和条件去判定某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是不可 能的,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并不存在抽象的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 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能力,也不能把道德行为能力分解开来分别培养。这在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实践 中也暗示了这一点,他从开始推崇的所谓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所谓的新柏拉图模式(即以类似于以色列集体农 庄通过团体进行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法)并不只是方法上的转换,实质上说明了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转变, 即从关注抽象的道德推理能力转向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一贯强调的集体教育思想的实质 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应以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的能力为目标。 这种定位不仅符合活动课程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而且也符合德育的要求,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可以说, 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和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能力,其实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和道 德行为能力结合起来了。比如,当学生面对某个具体的道德问题时,他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才能做出相应的判 断和行为,而解决某个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必然需要交往能力、自主自制能力等。因而这种定位与课程计划并 不矛盾。只不过课程计划中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行为能力是针对具体的活动而言的,而作为课程目标这些能力显 然过于微观了,对课程研制是不利的。
    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要求,这是整个学校德育目标 的总的出发点,正如杜威所说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运用真实 的道德情景及现实的道德问题的道德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一种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他们适应社会 能力的提高会有积极的作用。在国外有一种针对社会适应不良或有缺陷的中小学生设立的预备性课程(prepar e curriculum),就是以改善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目标设计的,其中包含人际技能训练、情景 知觉与判断能力训练,情景调控能力及自我评估能力的训练等具体内容,而且这些训练完全是以活动方式展开 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构架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应是过去一些零散的德育活动,如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等的简单组合,也不应 是德育学科课程的实践补充,而应当依据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来构架。这样既可以达到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的目 的,也可以使德育活动课程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课程体系,并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德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确定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以及各种道德 行为所包含的相应的行为技能和情感表达与体验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内容构架的关键是选择 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反映学生道德实践和社会需 要的德育活动。根据学生日常接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可以构成一个横向的各种德育活动主 题,而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适应现实和将来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纵向的德育活 动。也就是说,根据主题的需要及学生年级水平,可以把某一德育主题设计成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系列活动, 这样可以使学生处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德育活动的构架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设计 成系列主题活动或者综合活动,这种形式也便于随时调整和增删活动内容,使德育活动课程能有较强的包容性 和灵活性,能随时反映学生的道德实践需要和社会现实的要求。
    在设计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抽象出各种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这是最为复杂和 困难的。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这些方面也包含着道德认知的成分。
    一是道德交往能力的培养。皮亚杰曾说过,道德上的自律只能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实际上 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以与其他人形成的各种权益关系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不仅是实现人际互动的基础,也是形成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基本技能。处理学生之间、个体与集体 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实质上都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在上面提到的预备性课程中,人 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也被认为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是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目前学校与家庭都比较容易忽视的德育内 容。但是劳动是个体将来参与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构成学生品德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思想 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品质,所以马卡连柯曾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人们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即使是最简 单的自我服务劳动也是培养人遵守纪律、培养人对别人的义务感的重要手段,能使一个人养成尊敬父母、兄弟 姐妹和同学的习惯。而且由于劳动具有具体的物质和活动形态,也特别适合于活动课程的要求。当然这种劳动 活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劳技课或劳育。
    三是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包括情绪自律、价值自律和行为自律等许多方面,而个体的自我 调节和监督能力则是促成自律的最核心的要素。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实质上是儿童自我调节和监督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上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发展不是通过灌输或者自然成熟就能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学 生自主的实践活动逐渐内化而来,因而是德育活动课程的重要任务。
    四是自我权益的维护能力。我国的德育历来强调集体的利益,而不重视个体的需要,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 更是如此。但实际上不懂得个体权益及其界限,就谈不上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益,仅有集体主义教育而看不见 学生个体的德育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在历史上和现实的宗教极端主义中都有深刻的教训。因而在运用集体 的德育力量的同时,必须充分地考虑个体的权益(包括法律上的权利)。柯尔伯格极力推荐的“公正团体法” 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努力达成‘公正’和‘团体’之间的平衡”,在运用集体力量的同时,保 护个体学生的权利,促进其道德发展。
    五是道德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道德情感是推动道德行为的动力,没有对他人情感的体察和对自我情感 的反省能力,就不可能有道德活动的需要;没有道德情感的行为也不能说是道德行为。
    应当指出,上述能力本身并不构成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它们只是设计德育活动的线索。在具体的活动中 ,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常常需要上述各种能力的结合。还应指出,活动课 程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在设计教育活动时的灵活性和现实感。因而我们绝不希望上述的内容能包括德育活动课 程的全部能力要素和内容,实际上也不可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5:49:00 | 只看该作者
从一个案例来看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做好“差生”的转化,是技工学校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之一。本文从帮助一名“差生”的典型案例,来探讨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这种探讨,对技工学校的班主任可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先介绍个案的情况:陈某,男,17岁,入学时仅以总分200分进入宁波市第二技工学校,专业为电脑财会。据了解,该生在初中阶段就“小有名气”,小小的年纪就染上抽烟的恶习,讲义气,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往甚密,经常在校内外惹事生非。进入技校后不久,这名学生即“旧病”萌发,迟到旷课,抽烟闲荡,学习极不用心,成绩极差。
  由于该生进校后的恶劣表现较为放肆,也由于该生在班内的部分同学中较有“威信”,做好他的转化工作,对搞好班级的管理,对间接地影响其他“差生”向好的方向发展,都有急迫的必要性。为此,我将帮助该生的转化列为学期中班主任的重要事项。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现在,该生已有显著的转变:上学期七门课程的考试全部合格,本学期期中的四门课程中只有英语差几分;在行为上,不但能遵守校纪校规,上学期末,陈某还主动递交了入团申请书,表达了自己积极要求上进的愿望和决心。
  总结上述案例,我认为,要做好“差生”的思想工作,宜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问题,找准症结。
  “差生”一般是指思想不上进,学习不努力,纪律松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又使“差生”容易孳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不是搞学习的料”,从而把学习当做一个沉重的包袱,消极对待,进而又强化了不求上进、不思努力,以致于形成恶性循环。如果班主任对于“差生”冷眼相看、讽刺挖苦,甚至歧视,那只会使他们更加消极地对待学习和纪律。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关心“差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例如,有一次学校的值周老师发现陈某在校门口抽烟,就严厉地指责了他一顿。事后我从侧面了解到,陈某的抽烟恶习确实已基本改掉了,这次真是个例外,因为那天是他的生日,初中的一帮老同学前来祝贺他,而他也“被动地”接受了“敬烟”。受了值周老师的严厉批评之后,陈某当时产生过自暴自弃的想法,认为自己被老师“看扁了”,自己努力改过的付出“付诸了东流”。第二天,我便找来了陈某,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换思想,明确使他意识到,这次的抽烟事件中,老师对他批评,并不是对他以前努力全盘否定,脚下的路过去是自己走的,今后还要靠自己去走。我与他仔细分析了这次抽烟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致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他与社会闲杂人员的过密交往。其实,他承认,与社会闲杂人员的交往也是影响他安心学习的主要原因。找准症结以后,我与他一起制定了整改的措施,在他自愿的基础上,每月向班主任我汇报与外界交往的情况,以此使他对自己的行为起到自我的约束和收敛的作用。事实证明,抓住了与外界交往的这个牛鼻子,是陈某能够顺利转化的关键。
二、尊重个性,发挥长处。
  “差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方面都差。他们有许多积极因素和优点,他们当中的某些人有专长和爱好。对“差生”只严格要求,一味以长者的架式训斥,而不去尊重他们个性,看不到他们优点,尤其是注意在班级的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专长和爱好,就会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尊重和信任。因此,对于“差生”,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适合于他们特长和爱好的活动,为他们的进步设计台阶,给他们以成功的机会。
  在班级活动中,使“差生”的优势得以发挥、才华得以展露,这使他们振奋起精神,燃出理想之火,成功的欢乐中也转化成了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动力。上学期我担任“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出于同学们初次接触到这门专业基础课,大多数的同学入门较慢、接受有困难,而陈某对这个内容有较好的适应,学得较快。我就创设机会,在班里开展“基础会计”互帮互学的活动,让陈某担任互帮互学小组的组长。当时,他不敢接受“组长”之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他,鼓励他“你一定行”。以后,虽然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曾碰到许多困难,但陈某干劲十足,通过互帮互学的活动,小组的成员人人通过会考,而陈某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带动了自己其他课程的学习,成了班级真正有威信的“人物”
三、批评得当,循循善诱。
   “差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在转化过程中也往往会有反复,恰当批评也是转化“差生”常用的思想教育手段。批评得当,会使“差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引起自责和内疚感,从而激起调整个人行为的动机,认真地改正缺点和错误。但是,批评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手段,用之不当,不仅达不到转化的效果,有时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抵触或反抗的情绪,影响各方面的转化工作。因此,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场合、地点,即要准确了解“差生”的思想状况,又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实事求是,循循善诱。
  批评,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说服的工作,我认为,在批评中采用“随机施说”比较有利。“随机施说”就是要求批评掌握机缘,灵活处理,就是要求教师把握住情势,有效地开展说服的活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说服内容、不同的批评对象,随机应变,力求达到好效果:有时顺水推舟、顺势说理,自然贴切,易为人接受;有时对方抵触情绪较强烈,一时难以接受批评意见,教师可稍作让步,从长计议,不宜急于求成。对于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同学,易于语气平缓,说话婉转,言语中含有浸润力量;对于放任不羁、性格外向的同学,批评易于单刀直入,认真严肃地把话说透,或说话软中带硬,让学生从中体会话语的分量。总的来说,说服中不宜发生正面冲突,应当考虑对方的自尊心,给人留点面子,避免伤了感情,这样能促使对方重视你的意见,才能促使其接受教育,转变认识,转变态度。在陈某的转化过程中,之所以他比较听得进老师的话,与控制好批评的方式、方法大有关系。
   以上结合陈某的案例,谈了“差生”转化工作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这是本人在技校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三分疏导七分情
                  
疏导——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传说,古时候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洪水滔天,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为了解除水患,尧派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舜帝派鲧的儿子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  大禹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事实证明强堵硬塞挡不住洪水,正确疏导洪水流向才能获得成功。教育也一样,在一个地方停滞了,万不能强压硬堵。怎么办?疏导一下、点拨一下就可以解决了。
一、 疏——清除阻塞使其通畅
一个班级中总是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不良思想和问题行为时教师是“堵”还是“导”呢?我认为班主任想要有效的转化他们首先得疏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我反省,认识错误,有改正错误的愿望。我在几年的从教工作中有一点心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疏通学生的思想。
(一)、了解学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想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得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品行不良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善于处处留心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过他们的外部表现洞察其内心的活动,还应该访问学生家长和过去教过该生的老师以及有关的同学等,了解该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最后将所观察的情况与从其他途径了解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比较实是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二)、与该生谈心,启发学生谈出心理话。 
在谈话时一忌一本正经、表情严肃地谈。长期以来,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作为班主任,高明、机巧、妥贴、受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者。二忌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教师可创设一种偶然的情景自然的与学生交流。三忌在谈话中师只顾自己谈。教师要更多的去倾听,让学生尽情倾诉,。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应让他们将心中的感受告诉老师或他人,以得到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即使是在学生的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作为教师也要听下去,待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之细作理论。教师应尽可能让他们不受压抑地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发泄出心中的不满,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并从他们的话语中找出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与学生做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要转变问题学生,首先得亲近他们,怜爱他们,接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了解老师的善意,消除敌对情绪。
我刚接到四(2)班时,就找原来的班主任何老师了解情况,何老师给我介绍了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到其中的三个学生赵明明、李瑞、尤东,这三个孩子形影不离,外号“三剑客”,他们的父亲是哥们儿,品行都不是很好,这三个孩子也有样学样,打架、不做值日,上课捣乱是常有的事。针对以上情况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我了解到他们三人非常喜欢打乒乓球,正好我也挺喜欢打乒乓球,因此,我决定以乒乓球为媒介拉进和他们的距离。我利用午休时间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打乒乓球,由于我打不得错,他们对我也有了些许好感,不排斥我了,愿意和我聊天了。在聊天过程中,我不但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性格,而且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不排斥、厌恶他们,从而初步建立起了一座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四)、用循循善诱的良药去医治学生受创的心灵
品行不良的学生,心灵上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创伤,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他们自卑,又有强烈的自尊。由于他们的现实表现,这种强烈的自尊需要很少能得到满足。相反,家长的打骂,教师的误解,种种的冷遇和歧视是他们的自尊压抑下去,内心产生了一种消极的自卑心理。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时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这说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做好问题学生工作的前提,教师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不只看到他们身上的短处,还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差源大的学生,要多给予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给予特别的温暖,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做工作,才能抚平其心灵上的创伤,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导——引导其改正错误,转化行为
疏通了问题学生的思想后,更应该引导其改正错误,转化行为。
(一)、用情感引导
自从我与“三剑客”成为球友后,他们对我有了一种哥们义气,在我的课堂上再也不调皮捣蛋了。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在情感上进一步接近他们,给他们关怀和爱护,使他们觉得老师亲,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从而愿意做一些老师分配的工作。我又在他们完成了任务后及时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也让其他同学对他们另眼相看了。
(二)、用其身上的闪光点照亮前进的路
几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用后进生自身的闪光点,照亮其阴暗面,促使其内因的转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三剑客”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有了自尊后,终于焕发了令人欣喜的闪光点:尤东同学的画也画得不错,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他们三个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在校运动会中,他们三个都报了运动项目,在比赛中,他们顽强拼搏,取得了两个第三一个第一的好成绩,并且在接力赛中和其他同学一起为班级争得了三四年纪组的冠军。其他老师和班上的同学更是对他们刮目相看。在这种激励的氛围中,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自信心更强,不再惹是生非,更遵守纪律了,更爱劳动了,对学习、生活更积极。
“三剑客”地转变也引起了班级中其他同学的思想转变。原来,班上的“小群体”较多,大多数学生的集体意识不强,责任心、荣誉感淡薄。他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有的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的是气味相投,有的是邻居邻座,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我正为这种情况头疼,是强压硬拆,还是积极引导?而此刻“三剑客”获得的进步和荣誉使其他“小群体”羡慕不已。我抓住这一契机决定在班级中展开“小群体”之间的竞赛,促进全班的发展。
针对班上存在的“小群体”分散的实际情况,我顺水推舟,号召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十个学习小组,变“小群体”为名正言顺的“班级小组”。各小组的建立达到一定程度后,我就利用“小群体”向心力大,组员对群体有一种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少年儿童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小组之间开展了多种竞赛活动。如学习竞赛、文明礼仪小组竞赛、环保小卫士竞赛、纪律星竞赛等,定期公布结果,及时表彰先进小组或进步大的小组,很快,班级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进的热潮,班上的纪律、卫生、学习状况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三、在疏导中注入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三分疏导七分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人心是虚空的,给他爱,他便美好;给他恨,他便丑恶。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极平常的鼓励,一番人情入理的个别谈话,能攻克多年不化的“顽石”。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让我们一起用真情、真爱去换取那一颗颗闪光的童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做好问题学生思想转化工作
-----教育随笔
2010-1-23
黄流中学  吴少崖

学生最能影响班主任的情绪,班主任的情趣又能影响到班级学生的情趣。刚开始当班主任太想赢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不好自己的心态,晚修学习时感冒的学生呼吸声大点,都想发火,如今我找到了方法,调节好心态,能感觉到班主任工作中流露出来的美育三阶:善感、趣味与境界!
在问题学生思想转化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一个核心、一条路线、三个原则和一种精神。
理念:重视整体,注意个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体对个别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注意个别—关注问题学生引起被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动,觉得自己重要,从而心存感激,懂得感恩!问题学生就会“改良”。
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为核心;以营造班级快乐气氛为路线;以教育是学生心灵的呼唤、班主任是撒播阳光的人和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原则!
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生而憔悴。
问题学生有些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无心学习,自己不想搭理班里的同学,班里的同学也不搭理他,从而感觉心灵空虚和无聊,因此爱逃课、爱睡觉、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常令老师们觉得无奈。抓住他们的心理,要让他们觉得来学校在班里很有趣,那就少对他们嚷嚷和条条说理,班下多找他们聊聊朋友聊聊生活,班上多以他们为话题调侃,帮助他们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同时又能营造快乐的班级气氛,一举两得!
    一次班会课就有这么个学生快到下课才从后门进来,且毫无羞愧,我马上叫住:“亲爱的,可爱的,人见人爱的某某同学,我打了你们家的电话,还好相信你会来,所以只说好的不说坏的。”他急了,“打电话啦?”“是啊,还好你们遇到一位柔弱女子班主任,用母性般的温柔善良关爱着你们。”当场他跟几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你这叫笑里藏刀。”我说:“No,这叫糖衣炮弹,邓小平同志说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并不代表不使用武力,你们来学校被教育,但并不代表不被开除,试过糖衣炮弹的同学应该知道不能小看女人的脆弱了吧!”这样的批评和警告让他记忆深刻,在尊重的情况下调侃,帮助他们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他们感觉到群体的乐趣的同时心灵不再空虚!全班在快乐的气氛中感受哲理,心情愉快,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班主任是撒播阳光的人,我坚定用快乐风趣感染他们,他们会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问过我班学生一个问题:“给你们十分钟,这十分钟里你们法力无边,可实现你们的一个理想,你们想做什么?”收回他们用纸条写着的答案,80%的同学写想自己变聪明,上课听得懂,学习能进步。他们的心理我能体会,就像我害怕跑800米一样自卑和无奈,所以这类问题学生就是没激情,对迟到、旷课无所谓,他们想:反正人人都认为我是坏孩子了。因为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这就要鼓励,不是认真去鼓励,他们会觉得肉麻和讽刺,不经意的表扬,夸张至带幽默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向上的力量,保持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我们教学楼前孔子像搬来时,我就问班里的学生:“孔子的老师是谁?”马上有半班同学就吼:“钻子,没有钻子哪来孔子!”我说:“嘿,小聪明,再来一个:如何用蓝色的圆珠笔写出红字?”有些回答:“直接写个红字。”我说先天性聪明,有些说红色是基本色调,用蓝与红混合写红暗红色的字,我说后天性聪明。我又问:“如果说先天是遗传的,那后天呢?”有人很快就自信地说:“后天是明天的明天。”“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不同的答案,人的智力是不一样,不要放弃自己。输了学习,不能输纪律,更何况学习成绩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的,记住:人最不需要的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学生顿时心潮澎湃,充满自信。
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点燃学生的激情,并不代表学生会彻底转变。相信大多数班主任都听过学生的一种心声:老师我想做,就是做不到。这就是意志力问题,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必须用校纪校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我相信教育是学生心灵的呼唤,所以对学生的任何处分必须设身处地让他们心服口服,道理和规则一起来软硬皆施,双管齐下,保证其健康成长。
有一次下午作文课,10个同学写完作文后还没下课就跑出去打球。晚修我借他们十分钟整治:下午你们早退我生气了要每人5个旷课,但可以有机会争取,你们派一个代表上来跟我石头剪刀布,代表赢了一个旷课都没有,输了你们就认了,结果他们高兴地派一同学上来,可每次我都比那个代表学生出得慢,当然我赢了。下面的学生就喊:“不算,不算。”“为什么不算?”“你犯规呀!”我说:“对,你们太聪明了,我犯规所以不算,打篮球犯规了,被罚球,那么你们犯了校规应不应该罚?”没有人敢回答,我接着问:“如果你们吃饭的时候,有只苍蝇来吃你的饭,你会怎么做?”他们笑我问这么简单的问题,然后说肯定是赶跑。我说:“够狠,一只苍蝇为了生存才来吃不到你的半粒米饭。你们就要赶尽杀绝。”他们就哄的一笑,七嘴八舌嘀咕的嘀咕,笑的笑,有些说:“脏呸,对身体不好!”我说:“太聪明了,对,苍蝇是可怜,但它把它的生存希望建立在别人的利益上,你们早退是有你们的理由,但是建立在班级整体的利益上,我利益上。别忘了你荣班荣我荣,你耻班耻我耻。同样以后你们不能用骗的,偷的,抢的,因为不能把自己的希望建立在别人的利益上。”允许学生犯错,但不允许学生犯相同的类似的错,有错必纠。宽容但不是怂恿。
只有意志才能使问题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只有意志才能使学生改掉坏习惯,培养问题学生的意志力才能“治根治本”。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有目的、坚定、持久、自觉、果断、坚韧的执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生而憔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5:51:00 | 只看该作者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建设健康优秀的班集体

我对健康优秀班集体的理解是这样的: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一种健全的人格和一份让他们自己满意的成绩。

——健康的体魄是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棒,学习和追求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主要是做到“四好”:吃好,住好,睡好,动好(饮食卫生有营养,个人和寝室教室的卫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劳逸结合,积极参加锻炼运动)。

——健全的人格是核心。健康优秀的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是阳光、合群、自信、有责任心、有强烈的荣誉感的。

——满意的成绩是动力:成绩要强调,但不用天天挂在嘴上,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高中三年,我就是按这三个目标来进行班级管理,引导整个班集体朝这三个方面发展。

下面,我想重点围绕核心目标——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荀子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以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环境的影响来达到。也就是说,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欢乐、宽松、自主、进取、自信、团结的班级氛围。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轻松而有意义

每一次开班会,我都提醒自己避免上成两种课型: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说教课;二是一周行为常规和学习情况的总结课。因为学生对这样的课没有兴趣,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我的第一节班会课(学生互相认识)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三年后的今天学生对那节课的细节还津津乐道。我当时正好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我就借鉴了心理健康培训时那个老师运用的方法,把心理活动课引进班会课中。过程是这样的:在黑板上写上班会的主题:让我们成为朋友吧。课前准备长方形的彩纸,让学生写上自己喜欢的格言并赠送给自己想认识的同学,在这互相赠送中介绍自己并记下对方的姓名,这是初次的认识。同学初步认识后,可以再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制定一表格,上面要填写的栏目有姓名、生日、爱好、喜欢的明星、喜欢的游戏、喜欢的运动、喜欢的电影、喜欢的颜色、喜欢的数字等等,填写好之后去寻找自己的“同志”,交流半节课之后,老师按照其中的某一项进行分组,如按照生日的月份分成12组,让每组中的成员再深入了解,如此反复几次,同学找到的“同志”也越来越多。这为他们的继续深入交往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轻松有趣的自我介绍为他们今后的轻松快乐的交往开了一个好头,比起以前让学生一一上台进行紧张地模板式的介绍要轻松得多,学生又喜欢。特别是让那些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同学,在这样的情境下也能够被动地介绍自己,与同学交谈。这样的自我介绍课,氛围比较宽松、欢乐。老师也可以放下架子参与其中,趁这个机会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老师,在相互交流中,师生距离明显地拉近了。

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来上班会课,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形式上他们喜欢的内容,或讨论、或看视频、或知识抢答,形式多样,创意层出,效果很好。举办者在这过程中体验了自主、合作的快乐,感受到了团结、集体的力量;参与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欣赏到了同学的智慧、能力,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2)注重和学生平等、民主的交流

对学生一视同仁,师生交流平等民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现在特别重视这一点,主要是源于一个学生对我讲的一句话。我经常以“你应该怎么样”的语气找他谈话。有一次,他一言不发地听我讲了好一会儿,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语气跟我说话,这种语气我实在接受不了。”我当时愣了一下,马上意识到,我在以一种师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俯视他,让他觉得有一种威压,让他无法与我平等的交流。从此以后,在与学生个别交流,给学生提建议时,我便改用了这样的口气: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事实证明,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交流中,学生感觉到你是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了你的真诚,容易接受你讲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有了主动说话的欲望和冲动,愿意同你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说、会说,性格也慢慢的变得阳光开朗。有了这样的环境,形成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集体也就为时不远了。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班级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高中学生有渴望参加活动的要求和自己举办各种活动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在课余时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健康有益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精神(心理)世界同时进行心理素质培养。高中三年,我一直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我班学生非常活跃,对学校、社团和班级的活动非常积极主动,总能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其中,我班没有体育和艺术类的特招生,但学生在运动会上却两次取得冠军,艺术节也能获得一等奖,班级荣誉多达26项,这些成绩的取得靠得就是学生的热情和对班级的责任心、荣誉感。我班的体育委员在他的随笔中写道:“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没有特招,我们依然可以做得最棒,因为我们有54颗团结一致的心,我相信心吾班的同学都是心系五班的,这次运动会上每个人都很投入,我们的分数是一分一分捡过来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系五班,没有什么困难会难住我们。”在一个集体里,这样的学生很多,作为班主任要抓住这些契机进行宣传鼓励,在同学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们班是最棒的,让有些不是有意或不小心做了有损于班级形象的事的同学感到自责,良心不安。慢慢的,班级的凝聚力就形成了,这时,班主任管理班级就非常省心。我班的长达四页的班规中的惩罚只用到过一次,那是惩罚两个迟到的学生,也是我杀鸡骇猴的一次举动。我觉得这一届学生特别活跃、特别优秀,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是我以前不曾遇见的。毕业后的他们依然非常活跃,天天联系,他们组织了好多社团经常开展活动,有一位学生参加了浙江省广告模特大赛,几乎全班的同学都到现场捧场助威。

(4) 用好表扬和批评两把剑,营造自信、积极向上的氛围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位老教师的感悟:“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在班级管理中,我总是要求自己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耐心地帮助、引导他们,仔细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都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鼓励。在表扬时,我尽量选择在众人面前,因为“闻善则喜”,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鼓励,都希望别人能够发现、承认自己的价值。当众表扬,让他在众人面前能高昂起自己的头颅,树立信心。我们如果从精神上来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学生可能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回报。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对违规违纪学生,我们要批评,但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记得我上一届学生毕业时曾给我提建议:老师,你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同学,即使你不点名,那个同学也会感觉很没面子,会影响到他的心情、影响到他的学习,批评多了,同学会怕你,会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的。后来,我联系自己读书时的感受,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而且我每次批评了学生,我自己都要难受好几天。所以,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克制。批评学生时,我通常采用个别交流的方式,在交流中努力使自己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在肯定他平时的表现的前提下提出点建议,学生基本上能比较平和地接受。班主任的微笑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也身心愉悦。三年来,我从没跟学生红过脸,在这一届学生身上,我发现微笑着跟他们讲道理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效果的确好的多。

我想,只要我们以悦纳、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肯定会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会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5:52:00 | 只看该作者
优秀班集体建设经验谈
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井然有序、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优秀班集体,是每个班主任的追求。然而,在实现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每个班主任所持有的理念与采取的做法是不尽相同的。下面我把自己建设优秀班集体的一些经验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期待看到更多的优秀班集体建设经验介绍。
    1.抓好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军训,二是校规校纪学习。这两项工作是管理好班级、建设优秀班集体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要尽量严格要求。如,军训是一次难得的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机会。因此军训过程中,教官在前面指导学生操练,我就在旁边监督,要求非常严格:站,就必须站直;坐,就必须坐正;走,就必须走好。只有这样,班级才能展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另外,在入学教育阶段,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一点一点地学,长期坚持学,让管理思想、规章制度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言行的指南。狠抓班级纪律,重点检查学生违纪以及违纪处理后的表现,帮助他们纠正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错误,规范他们的言行。新接班的一个多月,班主任比较辛苦,但只要主要事项理顺了,以后的工作就轻松了。
    2.确立明确的目标,激发精神动力
    目标是方向,精神是动力。我每接一个新班,都要做两件事:确立班级目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我带的高一班的目标是“一个中心,两个保障,三个学会,四个丰收和二十字方针”。一个中心——学习;两个保障——纪律和安全;三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四个丰收——(毕业时)思想、纪律、学习、健康四丰收;二十字方针——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创造佳绩。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我们提出班级精神是:一条班训,两副对联,控制“三闲”,四个自我。
    一条班训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
    两副对联:第一幅:七十八颗心心心相印,七十八个人人人争先。横批:创造辉煌。第二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比赶超共同进步。横批:四有新人。
    要控制的“三闲”是:闲思,闲话,闲事。
    四个自我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3.除“恶习”,循序渐进,务求彻底
    新入学的学生,有人身上会有一些不良习惯,甚至是恶习,如不及时控制、根除,就会在班上蔓延,形成气候,到那时再着手处理,难度会很大。所以,开学之初,我的一个工作重点是除“恶习”,具体做法是:用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用班级目标和班集体精神鼓舞学生;用学校、班级同学的先进事迹感化学生;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教育学生。在这里我想强调说明的是,除“恶习”工作要循序渐进,同时又要务求彻底。
    4.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话:“人管人,管死人;制度才能管人。”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必须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上面说的不过是制度管理的铺垫。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班规班约》《课堂评比制度》《操行评比制度》《帮教制度和奖励制度》《安全责任书》《岗位责任制》等等。通过制度来管理学生,自己觉得轻松,也能以理服人。
    有制度不执行,等于没制度;不执行的制度非但无法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保证力量,有时还可能成为班集体建设的破坏性力量。制度一旦出台,一定要严格执行。要想让制度发挥最大的效力,最重要的就是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对第一个触犯班级制度的人和事,一定要认真处理好。对违规犯纪的学生要批评、帮助,并按制度给予惩戒;对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学生要大张旗鼓地表扬,按规章制度给予奖励。
    5.选拔培养一支具有团队精神的班干部队伍
    我的班级管理理念是:层层负责,分层管理。班委会由班长负总责,下设分管纪律、学习、生活、卫生、体育、文娱的副班长。分管纪律的副班长下设值日班长和纪律委员。分管学习的副班长下设各科科代表、小组长。分管生活、卫生的副班长下设管理教室卫生、区域卫生、公共道路卫生的委员。团支部由团支部书记负责,下设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团支部负责团费的收缴,开展团支部活动,如组织比赛、新团员培养、黑板报出刊等等。住校的学生由总寝室长负责,下设寝室长助理、各宿舍寝室长。总寝室长和寝室长助理主要负责对各寝室的监督管理,如寝室卫生,晚自习后清点各寝室学生人数,检查寝室中同学间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有夜不归宿等情况,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6.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以上谈了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有形建设内容,与此同时,无形的、内在的建设也应该着力进行,那就是班级氛围营造。
    (1)与科任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科任教师是建设优秀班集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班主任要配合科任教师搞好教学,调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积极性,最好与科任教师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有困难多帮助,多支持;对老教师要尊重,多请教;在荣誉面前多谈科任教师的贡献。
    (2)建立良好、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考查班级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带班多年,一般开始时我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是“恶”,慢慢地我和学生的关系变成“若即若离”,最后我和学生是“情深意长”。为什么开始学生对我的印象是“恶”呢?新入学的学生,少数学生有一些不良习惯,对此我会及时且严厉处理。因此,一开始学生往往觉得我非常难对付,所以觉得我“恶”。其实,这正是我追求的效果。对老师有敬畏感,便不敢轻易违纪。然后帮助他们改掉那些旧习、恶习,他们便开始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最后,我用深沉的师爱赢得他们的心,我们便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友谊”。
    (3)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
    爱是一个谈腻了的话题,但又是不得不谈的话题。其实“师爱”已经包含在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中了,我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谈,是因为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关爱学生,不但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纪律、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遇到了烦心事,要及时谈心,帮助排除;学生病了,要及时送医院治疗,有时不但要出力,还要出钱。对康复后的学生,要真心问候,千万不要认为这样的工作没有必要做,恰是这样的问候,会让学生感到温暖。班主任除了爱心,还要有耐心。对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另一方面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班主任的耐心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对待后进生要多鼓励、多帮助,给他们进步的时间,因为进步是非常难的。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班主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关键。要让学生遵守各种管理规定,班主任自己必须首先遵守,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班主任在思想、言语、行为、修养、仪表等方面,都要体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从外表到灵魂深处,都要具有教师必备的风度和高尚情操。班主任要忠于职守,不以个人私事影响、耽误教育教学工作。卢梭曾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拉拉杂杂谈了几点我自己建设优秀班集体的经验体会,我期待看到同仁们更好的经验和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场革命,吹响了我国教育再一次发展的号角。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五、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