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2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身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誊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