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获奖文章交流)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地理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山东高青青城中学 王圣东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图片、报刊资料、录像、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比如,上课前的预备阶段,教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北国之春),配上与教材有关的画面、利用动画《蓝猫系列》、猜谜语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2)问题导学阶段
教师在课前要钻研教材,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格及反映时代特色的材料,按照某一线索将知识重组(注意设计知识的过渡与总结)。教师针对学生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可读性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材料(即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表、照片或地图,及相关的背景材料),通过对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讲地球自转方向时,教师事先给学生提供资料:⑴关于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材料;⑵课件演示“傅科摆”;⑶多媒体演示卫星拍摄的地球自转的影片。再如讲我国领土的纬度位置优越性时,提到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提供一些农作物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种类、分布及产量(资料来自互联网和报刊)。
(3)分组讨论阶段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4~6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问题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需非达成共识不可(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可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开始收集大量资料,从实践中获取大量的实证信息,并集中分析讨论,加工处理信息,形成初步结论。由小组代表发言,师生集体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启发,互相促进。同时教师要加大教学“导”的力度,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化。要做到“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指导,更要引导。如在学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一节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列出许多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人文方面的差异。如南北方房屋结构的差异;南北方农耕制度的差异;南北方传统运输方式的不同;南北方饮食方面的差异;南北方人性格方面的差异;南北方人身高体态方面的差异;南北方文化上的差异等等。学生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讨论的气氛也非常活跃。于是,再提问: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学生立刻联想到南北方截然不同的自然条件。此时,趁热打铁,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空前高涨,学习气氛就会被推向高潮。
(4)知识拓展阶段
针对教材内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开拓学生思维。如学习《水资源》后,让学生设计广告用语来保护水资源;在学习《土地资源》后,采用角色反串的方式,假设你是市长,应该如何保护当地的土地资源?如果你是专家、学者或农民呢?
(5)教材小结阶段
教师应把教材知识形成网络,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地理知识的整合。如水资源一节的知识结构:
该模式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注重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述和学会学习的能力。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长,以适应将来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师生都要注意角色转换,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做一名旁观者,该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生只有真正地深入问题、主动参与、体验角色,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当课程的组织者,监督问题分析、讨论情况;可充当情感的支持者,激励启发学生;可充当信息的咨询者,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中的事实、图表、材料等;可充当学习的参与者,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可作仲裁,解决各种争端;可作交警,使讨论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环境教育,关心学生成长



河北省承德县石灰窑中学 王玉松 刘秀梅



摘要:在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用环境育人,开展良好的环境教育,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关键词:环保节约  环境氛围  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

在大力倡导环保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应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而且应该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因此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环境教育。

一、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环境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及管理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让每一面墙都能讲话,学校通过向学生征集环保宣传标语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并把标语写到墙壁上,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环境保护。

2.每一棵树都能沟通,学校利用班级活动周的时间进行植树种草,并分好了环保责任区,对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教育,定期修剪树木、拔除杂草,同树木建立感情。

3.优秀美术作品进入班级板报,让花儿爬上窗台,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效果。使学生在美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二、开展良好的环境教育

1.组织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预防破坏环境现象的发生,掌握一些节约小窍门,我校环境美化教师针对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集体讲座。

2.上好环境保护课。

在我校,每个班、每个年级都必须上环境保护课,而且被列入正式的教学日程中。为了提高班主任老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质量,学期末,我们还开展环境教育课的优秀教案评比,举办学校范围内的“学校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拧紧水龙头,从我做起”等主题班会活动等。

为了上好环境保护课,老师们花了许多心思,查阅资料,广泛地收集相关材料。上课过程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讨论”“角色表演”“情境体验”“集中”“辩论”等。

3.学校活动中融入环保教育。

充分挖掘学校各种环保教育因素,发挥学校美育的教育功能,从而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学校以活动育人,学生以活动自育。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积极策划,使活动搞得有生有色,如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环保的活动,不仅美化了周围环境,而且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经常这样做,慢慢地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自觉的保护环境,创造美。

学生自己也以活动自育,体会到自己为社会贡献了一分力量。这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以清清河水为主题的环保征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4.开展环保宣传。

环保宣传主要是针对每一个人的,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重要性。我们利用讲座、板报、广播等形式在学校中营造出重视环境保护、珍惜资源的一种氛围。

三、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产生有许多问题,如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破坏花草树木的等等,都要依据不同情况正确引导,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学校环保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利国利民,利己利人。

2.善于等待:环境问题的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珍惜资源,就是珍惜我们大家的朋友。要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只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环保,使他们在优美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7: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广州市花都区长岗中学 汤兴爱



摘要:地理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观念,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在课堂中,运用问题式、开放式、探究式、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生活中的地理事像分析的能力。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模式,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  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和创造力。其主体是学生,而研究的客体是课本上或我们周围活生生的地理事像。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研究性学习的地点看,一般分为在课堂上和课外进行两大类。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所列的教学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如在区域地理进行“西北地区”教学时,第一步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第二步运用多媒体、插图展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表;第三步,了解“干旱”条件下资源状况和农业特征,第四步讨论“干旱”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上步骤教给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有研究的成分。而课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学完“土地资源”一节,让学生对本市农村的耕地状况作一个小调查,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到图书馆收集资料,选取资料进行统计,可制成图表、表格等;运用资料分析、推理、评价、提出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相当重要。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上。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教师进入各自的角色。

以“中国地理”为例,对照《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考教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用这四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研究式的环境下学习,彻底改变以往“留心听讲”的读书方式。

1.实行问题教学

这类模式的关键是老师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思考状态。问题要有技巧性、科学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学生引入枯燥无味的地图中去提取信息。如在“经纬网”一节中,可先问学生看电影时是怎样找座位的,引入经纬和经纬网定位的概念。此外,教师从一些新闻热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新闻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感,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老师就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读图找出答案。这就是问题教学的优点。

2.打破常规,实行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求异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于区域或国家地理教学。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注意开放性。例如,在“北京”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即论据,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不求结果,只对学生整个研究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开放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学生说“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这显示了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无穷魅力,也自然地把学生诱导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3.实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教学。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学习。初中学生一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就是试探和研究,没有试探就没有研究,试探就是举例、实验的过程,研究就是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过程。

4.实行创造性思考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改革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独创性和跃迁性。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思维,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创绘地图、发散思维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因为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以突破原有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时,提出假设地球是自东向西,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以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启迪学生月球上可能有水。创造性思考教学的重点是“提出假设”,(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思维,甚至是奇怪的想法),“提出新观点”(抛开“老师、课本说的都是对”的陈旧思考框架),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殿堂。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也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的过滤。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

(一)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乡土性。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如在广东的花都,要学生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沙尘暴的危害是不切实际的。而让学生调查我市的森林资源状况、流溪河污染情况等,就能让学生熟悉课题找到思路。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课本上的知识。所以课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如让学生进行“花都区花卉种植情况”的调查研究,就是建立在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地形、城市等的知识基础上开展的。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初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低,要是难度太大,学生会失去研究的兴趣。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

(三)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洞析地理事象,达到研究的目的。

(四)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能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如进行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调查后,得到的结论是:农民的耕种意识从改革开放前的以粮为纲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转变。农民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新产业,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农民也踏上奔小康的路程。

(五)展示成果

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点评升华

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也是师生共同点评的时候。学生的点评往往注重观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而教师则应该注重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点评,首先对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然后才是对他们的成果的点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所需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一个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重点放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然后,把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样,两者充分结合展开,学生才能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7: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改下的研究性地理学习



山东省莒县东莞二中 王文政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目前,在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上,提倡采取各种不同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性地理学习的特征



1.研究性 地理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究地理规律的精神,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主动做出监控和调节,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总结和评价。



2.开放性 研究性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提出的问题不同、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处理不同,学习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因而呈现开放性的态势。



3.亲历性 研究性地理学习主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及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开展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从研究中、从实践中学习,因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



4.创新性 在研究性地理学习过程中,个体已有的知识、技能重新组合,或是将新的知识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其结果都是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生成新的、不同于书本上现成知识的思维产物,因而使研究性学习往往带有创新性特征。



二、研究性地理学习的目标



1.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



在研究性地理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及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形成了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发现中发掘创造潜能。



4.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研究性地理学习的内容



1.从地理教材中确定研究性课题



教师在每节课后可设计列举一些研究课题,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提出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等。



2.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



提出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工业布局、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与持续发展、交通、城镇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四、研究性地理学习的方法



1.文献法 学生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查、考察,运用有关的理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试验法 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寻找答案。



4.综合法 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综合运用,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有关某个专题的信息和证据,或者演示怎样通过实地工作获得第一手数据和从书本、期刊、地图、相片和统计材料中获得二手数据。然后,学生运用批判思维、统计和制图等技能分析和评价这些数据。



五、研究性地理学习的步骤



1.指导与选题阶段选 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提供的参考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条件和从学生生活的学习的外在条件考虑。而教师更需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是,学生自选课题必须经教师的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地理性。



2.实施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在研究性地理过程中极为重要。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可随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在前面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这个阶段主要经过:科学假设-资料收集-研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以报告或论文形式呈现研究过程和结论。



3.评价阶段 研究性地理学习课题评价的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即:论点、论据和书面文字表述。评价过程中要突出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例如,就论点讲:观点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地理学科的科学性,是否具有实际利用或参考价值,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研究成果交流阶段 选择合适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论文交流。首先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自己研究成果中的独到之处,谈谈对整个研究性学习的—些突出体会。其次,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质疑。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等诸方面都得到了综合提高。



六、研究性地理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1.精心设置或提出课题



课题的内容是否合理合情,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态度。学生参与研究性地理学习,动力源于学生对揭示未知事物真相的渴望。因此,课题的设置将会影响学生探究的欲望。课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现实性。



2.注重学生亲身实践,促进情意目标的达成



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发现、感受生活,体验规律发现的探索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目标。



3.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研究性问题的复杂性,探索的曲折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应是一种合作分工、共享成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个体的智慧将为团体所共享,团体智慧的提升也将促进个体的发展。如“商业中心布局研究”一课,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商业城的调查,在成果汇报时,小组成员也应发挥个人所长,参与各种形式的汇报,可以口头叙述,小品情境展示,制作汇报软件等,每个人都能在小组展示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研究性地理学习确实具有丰富而独有的教育价值。这种学习方式,真正为学生学习创设了一种十分宽松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研究性地理学习在当今地理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学习方式,但对于研究性地理学习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不断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杜会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应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旅游业”的教学中,教师最常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实际中并不是这样,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八仙宫”“龙宫”等景点投资了几百万资金,但收益少的可怜等问题,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何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呢?学生就会回答:“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等等;“怎样解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根据日常所闻所见,就会提出使用电瓶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铁路北移封闭龙门景区,减少铁路对石窟的损害,将龙宫等人造景观炸掉,保证龙门石窟景区周围和谐的文化氛围。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再如在学到“聚落的发展变化”时,如果仅用一两张城市与农村的照片对比,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倒推式,首先发问:“你了解洛阳的新变化吗?”展示洛南新区的音乐喷泉、市政府办公大楼、王府井、家乐福、中心医院、洛一高等图片,让学生耳目一新,觉得自豪,从漫不经心的状态马上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然后出示农家小院、泥泞的乡间小道、破败的学校、简陋的商店、卫生所等图片,让学生感到震撼,进而想知道,城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然后通过探究就知道了,主要是城乡的生产方式有本质的区别。这样让地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



三、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有大学科意识,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横向联系,为地理学习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对于地理新课程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的观念,要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强知识渗透意识。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了一定的介绍,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如查资料、手抄报等。作为地理教师,我在教学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例如,在学习港澳与珠三角 “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接着我提问第二个问题:当珠三角的优势不在处于绝对地位时,港澳的产业扩散目标应选向哪里?为什么?学生又马上信心十足去投入新的问题去研究讨论了。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的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探究的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积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例如在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调查洛南新区的农民、小商户、开发商,去了解新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失地农民的安置、道路水系建设、六大功能区的规划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然后形成研究成果,以手抄报、论文、图画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办成黑板报,在校园展览。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以重视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体验感受,很快为学生所喜欢、接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去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相结合,不能搞花架子,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的世界观有帮助,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洛阳市第47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培养创造型人才



山东省阳信县小桑中学 王学民




乡土地理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即必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感知,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从而实现乡土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应把家乡的社会和大自然视为乡土地理教育的真正课堂。因此,乡土地理的课内外教学方法应是丰富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应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l.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对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等。



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而应用于地理实践。



3.这样的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4.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综上所述,实践是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在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能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的创造毅力,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解决地理问题。否则,创造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创造意识和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思维动机有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维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地理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样是创造。在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



(四)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笔者的实践体会是:



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图、摄影等);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这是巩固观察收获的有效方法,要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记录材料、地图、照片;写野外观察心得报告或专题小论文;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出现的问题,肯定好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在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或解决地理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产品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检验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但就创造思维产生的过程来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形象思维,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地理形象积累。由于地理教学的对象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教师除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外,还应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的地理环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让学生储存尽量多的地理表象,以启迪他们的智慧,在地理思维中发挥出创造才能。比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我县桃花江水库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在库区水域发展沿海常见的网箱养殖的大胆构想,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水产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小论文,这与他平常善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这就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可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比如,我县地形结构呈“丁”字形,将我县地形分成明显的三大块──三大盆地的特点,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这使得我县在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下,降水丰沛,而且冬季风影响全境,寒冷干燥,影响农业生产。在野外考察活动中,教师提出,如果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那么我县水系分布、气候特点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这种结合乡土实际的逆向思维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集思广益,综合提高



集中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通过发散性思维,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识圈。然而,如果只满足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人们思路就可能是“天马行空”,没有实际价值。对于创造来说,一团乱麻式的答案是无济于事的。因而,要有所创造,必须有集中性思维的参与。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集中讨论式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教师以如何发展家乡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中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而后,召开小组讨论会,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新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选择出较满意的答案:要想富,先修路,要先解决交通问题;利用独特山水风景,发展旅游业;利用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和村民传统的编织手艺,发展竹器加工工业;重视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家乡科技教育事业等。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会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7-23 14:49:14 | 只看该作者
1、多媒体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
虽然多媒体讲授在地理教学课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没有办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部实质意义,比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世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等选取传统讲授方式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解释地形雨、锋面雨的成因等。
2、应用多媒体讲授要注意学生的管理
应用多媒体本是为了突出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解决讲授重难点,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专注于对课件的使用,有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委顿,分散注意力。
3、不能形成对多媒体的依赖
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帮助教师节约了许多的时间,但是也要避免教师上课就用多媒体,甚或连黑板上的板书也不要了,属于地理教师基本功的板图也放弃了,这样对1个地理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毕竟,使用多媒体的熟练程度代替不了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引人入胜的讲授语言、行云流水的板图艺术等这些能够形成人格魅力的内涵素养,这才是1个教师讲授成功的根本。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又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而引起的负面效应,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咱们的讲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