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获奖文章交流)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何卫红



一、运用谈话法,以提高学生求知积极性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等学科,且现行教 材越来越重视阐述人地关系这一主题,增强了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运用谈话法,调动学 生求知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巧妙设计导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运用谈话法,精心设计问题,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 境。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和作答,既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又可使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而后教 师把握时机,抓住要害,引入新课,吸引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2.多角度地提问,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 况,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形式,结合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设疑引导,将趣味性和知识性 融于一体,启发学生思考,既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亲切自然的教态,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能无形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之外,给后进 生以优先发言的机会和中肯的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逐步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又可缩短师生之间 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谈话法,以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师生相互交谈,一问一答,使学生思维始终围绕着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体现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谈 话法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和组织。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精心设计,准确选题,深浅有度,数量适当,切中要害,在思考和答问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技 能。如,在讲述时区的有关问题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1.地球自转一周的度数和时间。

2.地球24小时转过360°,那么一小时转过的度数是多少?

3.一小时转过15°,而一个时区正好跨15°,转过一个或两个时区,需要几个小时?

4.相邻的时区,相差一个时区,相差几小时?相差两个或三个时区,相差几小时?

这样,就将“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这一复杂的结论化为逻辑上相互衔接的若干简单问题。学生 按顺序思考回答,逐渐接近结论,可锻炼其分析、推理能力。

再如,在讲各月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分析气候特点时,可这样设计问题。

1.在气温曲线图上,读出最冷、最热月的月份和气温;在降水柱状图上,读出月降水量最少、最多的月份 及其降水量。

2.计算气温年较差。

3.说明全年气温和降水的分配特点。

4.总结全年气候特点。

第1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此类图,培养读图能力。

第2题帮助学生复习气温年较差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为总结气候特点提供依据。

第3、4题帮助学生学会概括气温和降水特点,进一步明确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组成要素及气候特点的描述 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谈话法,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1.有助于学生明确复习重点,避免平均分配精力。低年级学生还不知如何去记忆、理解,往往按照老师划 出的重点像背语文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通过谈话法,教师有意识将问题划分为记忆、理解和应用等 类型,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方法和程度有所区分,而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一 些只需了解或理解的部分。

2.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笔者做了几次这样的试验,勾划完重点后,让一个班学生自己复习一节课,另一 个班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复习有关重点,然后运用谈话法,检查背诵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对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以巩固。第二节课对两班都进行测验,结果后者成绩明显高于前者。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一个复习要点,教师可用不同形式提出问题,或是填空、判断,或是选 择、简答,促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程度可大为提高,对不同 类型的题都能较快作出反应。

4.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化。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众多零散知识的叠加,是经过精心设计,既突出重 点,又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不仅要学生明确各大区、国家的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总结规律,融会贯 通,学以致用。例如,关于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这一问题,须从影响气候的要素着手,让学生根据要素, 结合西欧具体特点分析原因。而后总结出,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四要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以点带面,概括出分析气候成因的一般规律,进而探讨领海国家是否都深受海洋影响 ,使学生对气候的影响要素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方面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2:00 | 只看该作者
放飞创新时空师生共同成长



山东沂南县岸堤中学 吕红



“澳大利亚”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备课,学习第一个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时,教学一直很顺利。

当学习第二个标题“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时,观看插图8.37牧牛场时,一个眼尖的孩子看到了牧牛场上空的直升飞机,“老师,牧牛场上空的直升飞机是干什么的?”我被这突然的发问愣住了,瞪大了眼睛盯住了牧牛场上空的直升飞机,我备课时怎么没发现呢?怨恨自己太粗心,没有发现牧牛场上空的直升飞机,更不用说它的用途了。同时,我暗暗的高兴,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所期望的啊!

可教学这么多年,第一次被学生问住了,怎样应对这一突发事件呢?在短短的十几秒的时间里,我苦苦的思索,突发灵感,既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为什么不发动学生来讨论这个问题呢?于是,我镇静地说:“同学们,王文韬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到位,说明他观察十分仔细,值得大家学习,那么依同学们看,牧牛场上空的直升飞机到底在干什么呢?”

同学们的眼睛都瞅着插图,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学生积极的思考、七嘴巴舌地讨论着,我也在欣喜地观察、耐心的等待着……

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小手,“飞机在向牛身上洒水,因为这里干旱。”“飞机在拍照。”“飞机在赶羊群。’“不对,骑马的人才在赶牛群。”有一个同学反驳另一个同学。不经意间这位学生的猜测,使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我趁机引导:“这个说法有道理,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认为飞机是在放牧,那我们应怎样理解这幅插图呢?一阵唧唧喳喳之后,有同学站起来:“因为牧牛场非常大,牛群不集中,工作人员骑着马把牛赶到一起。”这个解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随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趁热打铁:“谁见过飞机。”

“我在天上见过,这么大。”有一位同学边说边比画。

“我在电视上见过。”又有一位同学插嘴道。

“我是说,谁在飞机场见过飞机,或者进一步说谁坐过飞机。”

“老师,坐飞机非常贵,我们坐不起!”有同学叹息道。

“我们见都没见过飞机,别说坐飞机了,而澳大利亚的牧场则用飞机放牧……”说到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说明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高度的机械化。”

“我国和澳大利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学们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刻,探究学习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这节课下来,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课堂上令我激动的、精彩的片断,仍然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在反思我们的教学,不要小看了学生,要相信他们,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创造放飞理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解放,想说自己要说的话,想做自己要做的事,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新的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向学生传授更新、更好的新鲜知识和学习方法,如果不参与学习,心源之水就会枯竭。因为,新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是创造性学习的共同体,只有发挥两方面的创造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从而活力无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让地理走入生活



新疆独山子一中 徐晖



年前,收到几位已毕业的学生寄来的贺卡,卡片上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祝您的心情永远是“晴”,受周围和谐气氛的影响,您的身边将一直充满欢声笑“雨”。预计在未来的52周内将一直的刮顺风,在即将到来的一年中,幸福的雨会下不停。还有的贺卡这样写道:老师,愿您在地球自转的每一个周期都快乐,在地球公转的每一个周期都幸福。……读这些贺卡,我深受感动。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那真诚的祝福,更是因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这样熟练地使用地理语言,在生活中感悟地理的魅力而自豪。

新课程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让地理走入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这是我们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那么,我们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贯彻新课程理念,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感悟地理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呢?经过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晓之以理

地理在初中阶段,一直是人们所谓的“副课”,不受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的重视,因而地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更多的限制。但我认为,不管别人重视与否,地理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要清楚明了地告诉学生及家长,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我们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例如在讲授《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课中,我用古巴比伦王国的毁灭、美国西部的黑风暴以及我们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与沙尘暴等实例,使学生了解由于缺乏地理知识,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使人类自己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二、寓教于乐

现在,在每个班级中,你都可以找到若干个厌学的学生,但你却找不出几个不爱玩的孩子。针对这一现象和初中学生大多具有好动、好奇心强、好自我表现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加大学生活动的力度,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况设计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和小组竞赛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例如在从世界上看中国一课中,我下载了“中国拼图游戏”,请学生分组完成拼图,对于最快的小组给予表扬。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生活动:“我为祖国绘山河”,请学生分组在空白中国地图上绘制出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河流,然后请学生们自我评价、互相评价,选出最佳小组给予奖励。在天气与气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收看天气预报,正确穿衣打扮”的活动,请学生根据天气预报图选择正确的衣服和配装,然后请大家评判他的选择是否合理。通过课堂及课后的反馈,我发现在紧张的比赛、快乐的游戏和中肯的评价中,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这几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实现。

三、融入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重要的是发现。换一种方式学习,也许一切会“豁然开朗”。很多地理原理是难懂的,很多地理规律是难记的,可如果将其融入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难懂难记的地理原理、规律会变得容易了很多。这不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例如在学习我国的降水时,我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外国朋友暑假来我国旅游,7月中旬在北京一下飞机就遇到了一场雨,他便赶紧买了件雨衣,一周后,他来到了新疆,被新疆辽阔的土地,别样的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玩了整整一个月雨衣也没派上用场,于是在离开新疆来广州前就把雨衣送人,可没想到刚到广州又是一场大雨,可怜的他气愤地说:“上帝呀,我怎么这么倒霉呀!”讲完故事后,我请学生读我国降水分布图和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我国的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不一会,学生便自己得到了答案: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因而西部地区全年少雨,东部地区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不是他倒霉,而是他不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四、走出课堂

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讨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学科更应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让学生的心不要封闭在狭小的教室中。当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们周游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图片让学生“图行天下”,通过多媒体及网络信息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够知晓天下。如“西双版纳”的学习,完全可以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担当导游、设计旅游线路来完成。在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身边事,思考我们对资源的利用的种种现象是否合理?针对不合理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的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你也会得到更大的收获。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让地理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也许教师会付出更多的心血,变得更加忙碌,但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一样获益匪浅,套用一句口号“我付出、我幸福;我忙碌、我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挖掘朗读功能提高课堂效果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中学 马兴海



朗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如大家齐声朗读、分组对抗朗读、个人美声朗读、快速朗读、慢速朗读、同一内容反复朗读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朗读功能,善于运用朗读手段,会使课堂充满生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烘托学习氛围  唤起学习激情

学习是一种消耗体力精力的心智活动。随着学习活动的延续,往往会使学习者学习热情下降,注意力分散,严重时还会使学习者昏昏欲睡。地理课多数被安排在上午第三、四节课或下午,烘托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搞好地理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每当我发现学生精力分散、困乏厌学时,我就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部分课文,让学生齐声朗读。通过朗读驱赶疲惫,唤起再学习激情。

2.突出教学重点  化解教学难点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时,由于时间有限,内容上一定要有选择。针对地理课而言,我一般将地理概念集中、地理规律描述、地理原理阐释等章节内容作为重点,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大家反复朗读来突出重点,慢速朗读来化解难点,减轻学生课外复习巩固的负担。

3.培养朗读能力  塑造学习品质

出声朗读不同于默读。默读可以一目十行,而朗读必须逐字逐行进行,要求朗读者眼、口、手、耳、脑协调运动,否则会出现添漏字现象,不仅影响朗读步调,而且会严重损伤原文内涵。对于长句还要注意分段换气,若分段停滞不妥,还会产生歧义。可见朗读要掌握一定技法,反复朗读才能读得更好,而只有经常坚持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习品质,才能养成读书细致、边读边思等好习惯。

4.克服审题马虎  提高解题能力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平常批改学生作业或批阅学生试卷,教师们总是为学生审题马虎做错题而惋惜,为找不到克服审题马虎的方法而苦恼。朗读教学的实践证明:习题讲评课上,让学生朗读题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每次让学生朗读完题目时,总会发现有学生为自己的粗心而恼恨自己,或顿足或垂头,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教师坚持长期让学生朗读题目,然后才分析讲解,学生审题马虎的毛病就会有效得到转变,自然也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在活动与研究中学地理

──对“酸雨观测”研究性学习的评估

江苏省建湖县上冈中学 范建国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经济快速增长,环境却受到了影响。在参加中国地理学会、《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的基础上,我指导同学对家乡酸雨情况进行了观测与分析。在活动与研究中我们收获颇多,现将这一阶段的收获评估如下:

1.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人们常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有许多的知识点通过课堂上多层次地讲述、学生多方面地学习,及课件多角度地展示等辅助教学方式,往往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下,亲身体验一下的效果好,那样,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领会,在做中思考。如在酸雨的观测中,学生通过到野外收集雨水,并通过各种化学实验,让学生亲手测出PH值,还可以用化学试剂检测其中所含主要的酸性物质。通过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能彻底任由学生自主学习,而应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既要把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同时又要起到指导应有的作用。一方面,从实际出发,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验中要充分指导学生,让他们按照程序进行,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细小的部分。如在酸雨观测中要指导学生到适当地点收集雨水,告诉他们测PH值的方法和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手操作,教师适当指导,让他们在实验中自己发现问题,并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3.教学与乡土实际相结合

关于“酸雨”,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仅仅获得了一些理性认识,而感性认识不强,认为距离我们可能还很遥远。让他们亲身走到家乡实地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酸雨的“遗迹”,如雨后庄稼叶片有时会变黄,日久的房屋表面会被腐蚀,还有河水水质恶化等。这样可以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活动,更容易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关注乡土、呵护家园的情感,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当然,在我们的活动与研究过程中由于财力、物力有限,以及受到教者水平和学生能力的限制,活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归纳如下:

1.PH值不够精确由于我们地处乡镇,实验室内器材并不很齐全,常规指示剂敏感程度不够,普通PH试纸变色较差,难以准确测出当地雨水的PH值。而较为敏感的PH计等当地实验内又没有这样的设备。

2.时间较为仓促由于现在高中学生所学学科较多,课业负担较重,平时空闲时间太少,即使能挤出一点时间出来,所做的实验也比较匆忙,对实验的结果也分析不透、研究不细。

3.学习层次有限,进一步研究较为困难在实验中我们只是用从野外收集来的雨水粗略地测出其PH值,要想再进一步地测出其中所含酸性物质的成分,对我们来说实在困难,我们只能大概地分析其中成分。还有,要想提出一些有创新的建议来解决酸雨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有些建议比较新颖,但要想落实到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

通过这次竞赛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同时又发现了许多问题,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5: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科学选题



浙江大学附属高中 张为群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在问题情境阶段中,学生要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某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通常称之为“选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而且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大小甚至成败,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因势、因人、因地、因事制宜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

一、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换言之,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的生活认知环境。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使用就在身边,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例如高一年级有几位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研究方向,并准备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教师了解到这几位学生有的来自城区、有的来自郊县,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工业生产及布局的切身体会也不相同,觉得他们研究的侧重点、选题上应有所不同。教师与他们进行了共同分析,其中来自桐庐县分水镇的几位学生有的家里办着当地小有名气的圆珠笔厂(制笔公司),有的学生亲戚在分水镇制笔协会任委员,有的学生假期曾到圆珠笔厂打过工,有一位学生还跟着家长到义乌等地推销过圆珠笔。他们知道整个镇上共有200多家圆珠笔厂,年产圆珠笔20多亿支,是中国的“制笔之乡”,每个人对分水镇的制笔都有亲身的体验,要进行深入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后来他们就确定了《“制笔之乡”崛起的区位因素分析》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而来自杭州市区的学生因为对此并不了解,他们便退出这个小组,另选它题。

二、因势制宜──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如果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比如高中地理中并没有“旅游”的学习内容,但某班有几位同学都喜欢旅游,家长也比较支持,他们想以旅游作为研究方向。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课题,教师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谈到名山大川、深山绝谷的雄伟秀丽;谈到古墓石刻、遗踪胜迹的迷人魅力;还谈到在旅游中常感到某些原因使他们玩得不够尽兴。教师敏锐地抓住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是一些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们有这种感觉呢?有的同学认为是某些旅游景点开发时随意修建旅馆、餐馆和娱乐设施破坏了背景环境,破坏了景区原有的自然美与和谐美;有的同学认为是旅游者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不文明行为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有的同学认为是景区的接待能力有限而游客过多对当地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引起当地居民对游客态度从热情到冷漠的变化等等。当讨论接近尾声时,这个研究小组的同学已经初步确定把《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作为下一步研究与学习的课题。

三、因事制宜──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许多心理实验也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尚不了解的东西。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例如,去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口号,打出“住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名片,号召全体市民为城市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杭城的大报小报纷纷报道相关的消息,在杭城掀起了一股环保热潮。作为莘莘学子,虽然学业紧张,但他们对此仍十分关注。在乡土地理教材中,他们已经了解到杭州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内容,但对“城市光污染”这一新概念并不十分了解,乡土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的介绍。杭城报纸上进行的“光污染”的讨论,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也会向教师提出疑问。尤其是一些住在街道附近的学生,对光污染有亲身体验,他们十分关心光污染到底有哪些危害?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搞光学研究的,该生对光污染的危害了解比较多一些,教师及时组织这些学生在课后互相进行交流,最后他们把《杭城光污染现状调查与危害分析》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四、因人制宜──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虽然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在能力上、专长上仍会出现差异,比如有的社会能力强,有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在观察能力上,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准确而缜密,属于客观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容易加入自己的臆测,属于主观型。有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强,有的表达问题的能力强。这样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题。比如《助动车的发展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杭州水污染状况调查》等课题,需要从广泛的调查中搜集资料,比较适合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杭州城区噪声污染指数分析》、《西湖水质分析》等课题,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则比较适合客观型的学生;《互联网对杭州旅游业的影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等课题,则比较适合具有电脑方面专长的学生。

五、因时制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题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知识结构状况也不相同,因此他们涉及内容的深浅和研究范围的大小也应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选择合适的课题,避免好高骛远。如高一学生,对地理系统知识正处于掌握过程中,他们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课内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从研究中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课题比较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已经对地理系统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像《西湖蔬菜区和自来水源的保护》、《杭州市区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三学生已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应当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行诸如《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等此类比较深入的课题研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进行积极的指导,但切忌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6:25:00 | 只看该作者
打造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大堰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总结

大堰中心学校学校课程小组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大堰乡中心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引水工程”校本课程,2004年9月初,完成一系列的理论、计划、内容准备,2004年9月中旬,便迅速使课程内容进入课堂,完成了校本课程的成功开设。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

一、思想明确

我校开办校本课程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表达国家意志,又展示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体现了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统一,改变了过去学生适应教育的现象,树立了教育适应学生的新理念;改变了过去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的旧观念,树立了教育是社会的责任的新理念;改变了过去教育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的旧观念,树立了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康的成人的新观念;改变了过去教育只为少数拔尖人才服务的现象,树立了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了过去学生所学知识与所处社会联系不紧密、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无用的现象,树立了教育要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学习有用的新观念;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学生的旧观念,树立了对学生要全面评价,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新观念。总而言之,我校开办校本课程的宗旨明确,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具有社会意识、具有综合素质技能的现代公民。

二、机构健全

我校站在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的高度,一开始就把校本课程的开发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内容能迅速的实施,建立了健全的可以运转的组织机构,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分工合理,责任具体,易于操作,设置科学。既有行政干预,又有技术保障,既有专家进行理论的指导,又有专任教师组织具体实施。我校成功的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表明,领导重视是校本课程能迅速实施的先决条件,一个健全、科学、可以运行的组织机构是校本课程能成功开设的必要条件,我校正是设立了以校长牵头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才使校本课程迅速的进入课堂。

三、准备充分

我校能成功的开设校本课程,把国家意志贯彻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是与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充分准备分不开的。一是人才上的准备,在暑期,我校便派出教师到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会进行培训,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了人才。二是课程资源上的准备,在开发校本课程前,我校便对全乡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经济现状、历史文化、社会名流、人口结构、气候环境、产业结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特色农业、旅游业、工业企业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课程资源,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我校的校本课程便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学生课堂见面,也不可能成功开设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的校本课程。

四、目标具体

为便于教师施教,学校拟定了具体的、详细的校本课程内容。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为具体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使个体教师对校本课程上什么,怎么评价学生心中有数。内容具体、实在、便于操作,符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特点,贴近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从五个类别分别阐述课程目标:

1.人文素养类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关注社会、关心家乡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奉献意识,具备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

课题:校园绿化、引水工程话今昔、家乡的历史名人周启本、大堰民俗等。

2.科学素养类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题:大堰农村用水状况的调查、大堰引水工程对气候、生物的生长习性、土壤结构的调查等。

3.健康素养类

课程目标: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抗挫折能力,养成终身健康的习惯,具备一定的体育技能。

课题:地方舞蹈、健身长跑、球类竞赛等。

4.生活技能类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本领,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和经济意识。

课题:花卉的栽培与嫁接、土豆的种植等。

5.学科拓展类

课程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智力背景,协调发展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民间故事收集与整理、演讲比赛、广告语征集、数学测量、数据分析、校园英语、公关英语、引水工程与物理、引水工程与化学等。

七年级第一学期子课题:我们的家乡──校园绿化;第二学期子课题:我们的家乡──引水工程;八年级第一学期子课题:我们的经济──引水工程与农业;八年级第二学期子课题:我们的经济──引水工程与工业;九年级第一学期子课题:我们的文化──引水工程与历史文化名人;九年级第二学期子课题:我们的文化──引水工程与民风民俗。

五、程序合理

为了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学校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论证,建立了比较科学可行的运作程序,使校本课程从一个新课程的理念成为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课堂内容。使校本课程从一个单纯的概念成为一个具体的教师可以施教的实体。在开学初,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成员便经过讨论确定了校本课程的内容,然后又制定《大堰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个人的开发方向做了具体指导,每个学科组又制定详实的计划。通过《大堰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纲要》,具体的确定实施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师和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安排表》,把校本课程的内容落实到了课堂上。如果没有可以操作的运作程序,校本课程的内容便不会及时顺利的、扎实的开设,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便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无法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我们还广泛征求了家长意见,为了听取家长、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制定了《致家长信》《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学生意见调查卡》,根据家长和学生要求,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正是这种民主程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全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事情,使家长关心教育,学生热心参与,教师受到鼓舞,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多方面的支持,使校本课程能顺利的开发成功。

六、课堂落实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开发的一大难点,难在如何把校本课程内容以什么形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根据确定的校本课程的内容,精心制定了《大堰引水工程校本课程安排表》,分配了具体的课时,将课时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教师行为上,从而使校本课程的课堂有了具体的组织者,课时、课堂落实到内容、教师、班级。七至九年级上学期每期安排40课时,其中4课时用于征求家长、社会、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2课时机动,34课时实施校本课程。下学期每期安排34课时,其中2课时用于征求家长、社会、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2课时机动,30课时实施校本课程。

七、制度有力

大堰乡中心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不仅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更从制度上着力为校本课程开发鼓帆保障,教导处在新学期开学初便制定了《大堰乡中心学校校本教研方案》,鼓励教师热心从事校本课程开发,参加校本课程的实施,在2004年大堰乡中心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方案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贡献的教师个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奖励,从制度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注意了从制度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据,使教师对实施校本课程有制度可行,有制度可依,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具备正规性、有序性,制度的建立也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校本课程名正言顺的成为学校课堂内容。

八、教研活跃

学校特别重视利用教研活动来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学初,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有关教师对实施校本课程的意见,并当场拍板决定答复老师们提出的一些关于开展校本课程的意见和要求。在县教育教学中心调查时,又召集部分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老师们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争取把每一节课都能最好的与学生交流。同学科之间的老师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切磋,不同学科之间的老师进行教法、学法上的探讨。除了在校内进行积极的交流外,还主动的派老师到外面学校去取经学习,派老师参加县、乡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校本课程培训与研讨。不仅自己走出去参加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还把外地专家请进来为老师们做辅导报告,提高老师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高效率的开展教研活动,是大堰乡中心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推进剂。

九、保障及时

经济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保障,作为新课程的难点之一,校本课程开发更需要经济的投入护航,大堰乡中心学校舍得把资金投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上,在校本课程即将面向学生启动时,就对开展校本课程所需的资金投入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证研究,对开展校本课程活动所需的器材进行布置落实,资金的投入使校本课程内容能及时的落实,如果没有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计划,挂在人们嘴边的空话,更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注意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必须有用的地方,能不花钱的地方则尽量的自己动手去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准备,既对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有力的、及时地、必须的保障支持,使正常的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又节约了有限的经济,是后勤成功保障教学的一个典范。

十、评价科学

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衡量教学的核心又是质量,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同样需要质量,质量是校本课程能否继续开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质量,校本课程的开设便会流于形式,如果没有质量要求,校本课程便不会扎扎实实的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下去,作为一门新开的课程,学校一开始就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开展校本课程的老师的评价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中,把校本课程专门纳入奖励的项目中,实行调查问卷,让学生评价老师,建立《校本课程教师评价表》,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学生则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成长记录袋中有专门的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建立《学生成绩评价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校本课程内容的评价侧重于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有利于教师乐于施教,又有利于学生乐学。侧重于从教学过程中去评价教师和学生,比较公正、全面、合理。

十一、效果明显

经过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校本课程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校本课程教学效果明显,使校本课程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和其他学科一样,获得了生命力。教师在开展实施校本课程内容中,为每一节课都编写了教案,校本课程的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和汗水,校本课程内容教案的编制,是校本课程内容得以实施的核心,校本课程内容教案的编制,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现在,学校绿化规划图的设计、模型的制作,校园绿化标志的征集与挂牌,花卉与盆景的栽培已初具规模。校园英语100句已在全校普及,大堰引水工程的前期调查已完成。在大堰乡举行的校本课程研讨会上,中心学校的教师饶祖凤老师为全乡的老师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示范课,受到县级专家好评。这无疑表明大堰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走在了全乡、全县的前列,学生在校本课程中也获益匪浅,人人都有作品,人人都有收获,在校本课程活动中,许多同学获得奖励。

十二、影响广泛

我校成功的开设校本课程,影响深远广泛:一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社会、家长、学生的极大兴趣,社会支持,家长热心参与,学生以认真的态度研究学习。在学校发出的近500份问卷调查中,家长们都做了积极的反馈,在调查表上进行了认真的填写,并极其负责的签署了自己的意见,校本课程的开设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家长、社会也成为教育的一个参与者,使社会、家长对大堰乡中心学校有了深刻的、全新的认识,使教育从学校走向了社会,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它使学校从新认识自己的教育角色、教育功能,一个学校只有不断创新改革,创造适合学生、社会的教育才能获得社会和学生的认可。

(执笔:李作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2: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