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与整合地理课程资源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宁安四中 陈秀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各学科交叉渗透,注意知识整合,为地理教学服务。整合这一名词,从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在地层中留有的各种痕迹,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整合接触是沉积岩新老岩层之间产状完全一致、互相平行,并且在年代、岩性以及古老生物特征上都是连续的,其间岩层没有缺失。课改中引用“整合”这一名词,是在地理教学中对某一知识的讲解,可以旁征博引,可引用美术、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在地理课堂形成一个整合接触层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活动能力为地理教学服务。
本学科的知识整合,强调系统性。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59页活动3.24图,A图的气温在28~30℃之间(热带),B图则在-30~ -70℃之间(寒带)。而51页的气温曲线图则是夏季低温,冬春气温高(南半球),三幅气温曲线图表现形式不同,教学中制成课件让学生对比观查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一、从美中体验,把好天气画出来
在学习第三章天气与气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问题时,提醒同学们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外出时才能趋利避害。认识卫星云图,用电脑显示几幅天气符号,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主持人,准确地描述天气,进行评比,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再继续引导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在晴天、有微风的天气里,你最想做什么事情?”画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天气,标上天气符号,展开你想象的羽翼,闪现创造思维的火花,利用图中的提示,揭示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同学们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佟海洋同学画的晒太阳,情趣十足;王悦画的放风筝;还有的同学画的堆雪人、打雪仗等等。画面色彩斑斓,展示了他们的绘画才能,体会到了学习中的乐趣。更感受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找到了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二、联系实际,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写出来
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知道天气能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例如在讲第三章天气与气侯“天气及其影响”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分析书本43页A~D四个资料后,知道了天气能影响交通、生活、农业、军事等方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意识地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盖房子、登山、露天音乐会、赶集、大白菜,并设问:“它们和天气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们分小组探究、讨论,有三十多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他们的答案,归纳为:盖房子-建筑,登山-体育活动,露天音乐会-文娱乐活动,赶集-商业活动,大白菜-农业生产,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同学们顿时明白了,天气原来这么重要,能影响那么多方面。好天气使人心情舒畅,坏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可见天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一篇“天气与XX”为题的小短文,这回同学们可找着感觉了,他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写了不同生活方面的短文。例如:佟海洋同学写道:暑期期间,我和家人到镜泊湖去玩,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计划好了到那怎么玩,可是到镜泊湖那天下了好大的一场雨,镜泊湖涨水了,不能划船、游泳,好心情也没有了。李国梁同学写道:天气和经济有关系,秋天农民要收割庄稼,没割完就下大雪,农民的经济遭受损失……
三、通过计算,掌握地理知识
1.在讲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问题,对空气污染的指数,让学生对比计算,知道污染重和污染轻的地区。
2.根据书中给出的人口、土地面积的数字,来计算人口密度,从而了解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
3.讲“气温的分布”这一问题时,根据观测得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
4.根据书中给出的高度,山下的气温,通过计算,求出山顶的气温,再让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出来。通过计算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生心灵的点火者,也是探究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要做一个长者、学习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起到引导-探究-倾听-归纳的作用。就身边可知的、急待解决的事,展开讨论,查找原因,寻求解诀办法,让学生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例如,讲“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由于人类活动大量燃烧煤、汽油,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成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联系当地空气质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你有什么新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探究、交流,有的同学说少烧煤、汽油等有污染的能源,用太阳能汽车,磁力牵引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汽排放量,居民区集中供热,用沼气……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取向,让空气变得透明,天蓝地绿,碧水长流。还要了解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用科学的态度审视地理与环境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如果不治理将来会怎么样?师生达成共识:人类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否则自毁家园。让学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增强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机会。让学生感知身边生活中的地理,深入到社会中去,亲自实践,进行访谈调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活动起来。
例如讲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时,先结合书中的两幅照片导入新课,再设问:“为什么不同国家人们生活不一样呢?”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再展示课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60美元,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瑞士是44320美元。”当同学们知道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时,感到“愤”“急”。有的同学说:“中国不是大国吗?还不是发达国家。”还有的同学说:“中国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呀!”老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把祖国建设成发达国家,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活动的结合点。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建国只有50多年,而美国建国有20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后20年的高速发展,经过努力一定能成为发达国家。
教材活动要求联系家乡变化进行访谈调查,办墙报。教师创意设计:1.访谈调查:对20年前、10年前及现在的饮食、居住、交通、着装四方面进行访谈调查。强调汇报时要用采访到的鲜活语言。2.畅想10年后宁安的发展变化,汇报形式不限。同学们真的被发动起来了,他们给自己的活动小组起了好听的名字,每个人都进行了访谈调查,做了记录,有的同学还拿来了旧照片。
课上进行第一个活动时,老师引导,先是活动小组代表进行汇报,组员补充。(学生个个争着抢着发言、交流,积极性特别高。)接着老师把访谈记录贴上墙报,并用实物投影帮助展示旧照片。(同学们可高兴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爱上了地理课。)
接下来再进行第二个活动时,畅想10年后的宁安,同学们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科幻小短文、诗歌,小相声,有的同学还画了一幅想象画,还有的同学拿来了磁带《越来越好》,各展才华。……
有的同学写道:把宁安建设成名城,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个宁安,让宁安的明天越来越好。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教材只是一种知识载体,关键是教师怎样运用知识、创意、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整合,综合运用,使知识活化,让学生在乐于参与中学会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