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获奖文章交流)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7: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



瞿道峰 赵延珍



【摘  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典型的教学案例,从过程、方法、思维素材的积累等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  逻辑思维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维



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如我们对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其次是地形。



三、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墙上,垂直照射时光束集中而明亮;倾斜照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为什么(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



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



3.从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



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如媒体报道:2005年9月中下旬,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使其为人类造福?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



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众多跨学科知识,如化学的、历史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学习《非洲》时,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资源”,这里蕴涵了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原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也不习惯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探究、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把同样一杯水从不同高度在软软的沙地上(教具模型),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经过一翻思维探究,学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这就帮助学生构造了一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大胆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论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及其满足



广西钦州学院环经系 叶汝坤



摘要:满足初中生多种学习需要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从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包括学会生存和生活、提高学习质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审美情趣以及着眼于终身发展等内容。基于对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必要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学习需要;课程标准;地理;初中生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力求获得满足和期望的内心状态[1]。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应该属于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需要之一,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同时,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调适心理的过程。当前,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确立了“构建开放性课程,拓展初中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2]。因此,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是素质教育成效的体现,也是“生本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对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分析和把握

1.生存和生活常识习得的基本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求新立异、富于好奇心的青春期,他们热衷于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间、生命起源等问题,尤其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问题,“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追求。同时,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技能,对客观世界抱有不少疑虑和幻想,他们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探求生活真知,挑战未来生活。而地理是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客观世界[3]。为此,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例如,了解天气的变化,就需要学习天气的知识;出差旅游,就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还得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了解国内外风土民情、历史政治,也需要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野外求生,必须懂得辨识方向、寻找水源或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是公民基本追求,而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初中生“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需要。

2.提高相关学科学习质量的现实需要

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大大分化,课程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加重,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与技巧成为他们迫切所需。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培养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缓解初中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心。从学科内容来看,地理学与生物学、环境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均有交叉性、关联性,部分地理知识能融入或迁移到上述学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建构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如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学习物理的运动定律要把握天体和地球运动规律;有了地球表层系统知识,就不难理解生物学的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也就深刻领会环境学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以,地理与其它学科一道,形成相互沟通、互相渗透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综合认知的能力。

3.塑造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其社会情感比小学生更丰富、更深刻,尤其是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等均有明显的增强。他们渴望社会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前,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目标,也是初中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地理课程在形成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4],能满足初中生“责任感”“成人感”及“独立感”的心理需求。例如,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地理课程所呈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家园的伦理道德;了解人口剧增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能让初中生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领悟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天体理论学习,能让学生抵制邪教诱惑,成长为推广科普知识的先锋。

4.培植审美情趣的需要

审美情趣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兴趣和追求[5]。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审美心理活动趋于活跃,有强烈的审美需要和追求,有高尚的审美旨意和审美理想,希望从大自然、艺术品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地理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地理教学,能满足学生游览自然风光、欣赏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愿望,培植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例如,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祖国河山之壮丽,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之丰富,民族文化之灿烂,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此外,像地貌、土壤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对称性,气候、地质旋回的节律性等,都能让学生享受抽象的和谐美。可见,地理学习能让初中生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5.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首先,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是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中学学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它要求初中生必须牢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高中乃至大学学习做准备。如欲报考高校地学类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象、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得有过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大幅度提升,其它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其次,地理思维能满足初中生终生学习或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因为地理思维在获取、分析和处理自然、社会信息资料中产生,一旦拥有这种思维,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将终身受益。最后,这是吸收社会发展新理念、领略现代科技新动态的需要。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数字地球观、和谐发展观以及环境伦理观等,能端正初中生的社会发展观,使他们以积极、理智的心态投入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之中。

二、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1.学生要增强地理学习需要的内驱力

首先,要培养地理学习自我需要意识。需要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志向的源泉。初中生要明确地理学习目的和意义,彻底突破“为考试而学习地理”、“地理学即为风水学”、“学好地理就得死记硬背”等狭隘认识。应视地理知识为生活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地理学习是使自己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意识。其次,要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地理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兴趣得以满足后学习需要才能稳定和深化。如开始时通过搜集地理奇闻轶事资料、欣赏地理图片、参加地理夏令营等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要。地理学习需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为此,初中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地理疑惑,并寻求问题解决的学习需要。最后,初中生要进行适度的自我褒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在满足学生原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学习需要[1]。由此看来,初中生应敢于肯定自己的地理学习所得,充分总结已获得满足的需要,及时培育新的学习需要。如当生态系统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得以满足后,就要转入探寻周围环境问题根源的实践需要。

2.教师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尺度

教师素养是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外因之一,为需要而教,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尺度。首先,要把握地理新课标的精髓。教师须在吃透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让教学的全过程符合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由“知识灌输的权威”向“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转变。其次,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的具体需求。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呈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有应付考试需要,有揭开自然奥秘需要,有解释生活现象需要等。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意见反馈、试卷分析等渠道,摸清摸透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满足整体需要;同时也不放弃个别辅导,重视特殊学生的合理需要。第三,把握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最佳方法。选择讨论式、探究式或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板书或语言的魅力,注重课堂45分钟的优化设计,实现有效教学[6];或实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野外教学等。最后,要把握好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尺度。地理学习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评价尺度。如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浓厚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需要的效度提高了。

3.学校及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当前,地理科学理应得到重视,假若其课程价值不被学校和社会所认可,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实验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应予以支持和满足,凸显地理教育的地位。例如,保障地理教学时数,增加地理活动课时,突出实践环节等。要及时更新地理教具和补充教学资料;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建设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观测园或天象馆等,让知识的传授更便捷、更有效。再者,学校要关注地理教师的正当需要,消除一些不公正现象。如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外出参观的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新课改,在福利待遇上缩小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差别,杜绝非专业毕业生挤占地理岗位的现象。从社会角度来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地理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其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滞后是限制初中生学习需要的主要障碍。因此,组织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根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编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还有,地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地理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为此,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自学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等纳入地理教学评价的范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上活地理课



岳阳县第八中学 周海燕



选准载体

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创设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由于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地理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地理要素、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原则上不单独学习,而是联系所选区域学习。这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如大洲的教学往往只选择一个大洲,对其他大洲突出的地理问题,需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地区和国家,以及中国地理中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都突出不同区域的地理问题进行教学,并能够迁移到其他区域。乡土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最有利于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无论是学习地理要素,还是地理原理,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可以联系学生亲切的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准载体,化枯燥为趣味,学生自然爱学地理。

多探究,勤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公民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新课程要求我们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建议的活动有58个之多。课本中设计的活动就更多了。这些活动不再是仅起练习巩固作用的作业,而是活动课文,承载着课程相应的内容标准。教师利用这些活动,还有自己创设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实践,其过程也许艰难、不完美,但毕竞是学生自己得来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种课堂生成的丰富多彩性是传统的“师授生受”式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为地理课程注入了活力。地理课程是最能够发挥计算机多媒体优势的课程之一。例如学习大洲和大洋,打开Earth Explorer软件,利用其中的手形工具可随意拨转“地球”,然后用扩大或缩小工具既可俯瞰地球全貌,又可细察“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而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教学,则可带领学生瞬间到达地球的任何位置。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许多教师的实践体会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地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地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注重学习结果,往往以一次期末考试或毕业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结果。新课程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不仅看考试结果,而且看重学习过程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开放式激励性评价机制。正确的评价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创设恰当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桑植县沙塔坪乡中学 钟善红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而“诱思探究”教学最关键最典型的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发人深思的情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意是不到苦思不解之时,不去开导;不到想说又说不出口时,不去启发。用现在的话应是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愤、悱”的地理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呢?

一、巧设疑问,以疑诱思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行地理教材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对概念和原理既有理论性阐述,又有图表说明或案例分析,乍看起来,无疑可寻。这就要求教师去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巧设疑问,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地理》七年级下册有熟悉的亚、欧洲的河流,亚洲众多的大河一般发源于中部山地和高原。我提出:“一般”在此有何意义,不一般又怎样呢?学生能举出实例吗?这样,通过设疑,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添味加料,以趣诱思

获知犹如进食,味美则食欲大增。学习也是这样。教学中有些知识如果强制学生去记,则学过就忘。教师若能添味加料,赋予内容以某种趣味情境,则枯燥的地理知识就会变得韵味醇厚。如讲到西亚的石油丰富,形成以波斯湾为中心的石油带,引发海湾战争,原因是损害了美国在波斯湾开采石油的利益,因为美国大部分石油来自海湾。这样的“添味加料”,学生学得主动,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三、奇中揽胜,以奇诱思

“奇”能以强大的刺激力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强烈兴奋。有奇必有思,故教师要善于用奇,以奇引疑,以奇促思。

如教学“大陆漂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煤是地质时代植物变成的,但人们在寸草不生、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却发现了厚达千米的巨大煤层;在非洲和印度,甚至靠近赤道处的热带地区,却发现了古冰川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因奇“愤、悱”时,我告诉他们:我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将得到解释。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用借喻,以喻诱思

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地理学科中抽象内容很多,教师要善于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说明抽象的理论,巧用借喻法,从而使深奥的道理变浅显、变有趣。

如“地球运动”的教学,单用示意图讲解,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表情疑惑。这时可借喻:用甲、乙两个同学,甲在原地不动,乙进行自转,同时绕甲转动。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观察、体验的情境中得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含义和原理。

五、以旧引新,以联诱思

新知识的获得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帮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联想规律,在讲未知时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如在讲解风向时,风是空气由高压中心吹向低压中心,但是与同学们原来的想法不一致,而是发生了偏向,这与同学们学的物理学中的惯性有关。风向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加之叫学生上黑板画风向(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六、情真意切,以情诱思

教师上课要情真意切,才能激励和感召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该喜则喜,该怒则努,该忧则忧,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他们思维的升华。

如在讲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时,我用低沉的、如泣如诉的语调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灾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语境使同学们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才能预报地震,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七、诱导争论,以辩诱思

人的大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的动机,闪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矛盾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展开辩论,以辩促思,以辩明理。如,在讲述“大气保温效应”前向学生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否这个地方的气温就很高呢?让学生展开辩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不深入理解有关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特点是不行的,不善于分析问题也是不行的。因此,有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提供学生活动平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谈实践中开展地理专题活动课的体会

辽宁省抚顺市玉成中学 赵恩红



《地理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恰当的地理专题活动,不但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空间,活跃学生思维;而且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落脚点之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增设了“地理专题活动课”;同时,新教材(人教版)在结构中也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活动课文”,也充分体现了有效的地理活动在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有,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而八年级中国地理与七年级世界地理相比,内容精练,课时相对宽松,这就为增设地理专题活动课提供了课时保障。所以,教学中,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我增设了不同形式的活动课。而且在实践中很有效果:每节课都有新惊喜,每个班都有新发现,每个同学都让我看到我不曾看到的另一面。

通过实践,我对所上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课有了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

1.专题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指设计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采用辩论、表演、讨论等形式,激发、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根据八年级(下)区域地理中《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我设计了一节活动课,课前我先提出探究目标及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南方组和北方组。各组在课下完成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制作计算机展示作品等工作;上课时,组内分配角色,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辩论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同学们争先恐后,展示资料丰富翔实,有相关的音乐、图片、特色服装等,并通过搜集的资料加工整理到PowerPoint中制成幻灯片,并经过美化,使画面美观,清晰,并配有效果,上课时边向全班同学展示边讲解,让我也刮目相看。课堂气氛热烈,展示资料之后的争论精彩纷呈,学生甚至下课仍旧意犹未尽,走廊里“南方好?北方好?”的争论引得邻班同学好奇地问我:“老师,他们班的活动课精彩,还是我们班的精彩?”

2.演讲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创新等诸多心理特征,围绕某一个主题,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动脑筋准备演讲内容,在课堂上演讲。例如,举办“宝岛──台湾在我心中”的专题演讲会;举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整治措施”的专题演讲会;课前,师生共同确定活动环节及制定规则,组成评委团,确定主持人、计分员等,同时教师也对演讲同学及演讲稿加强指导,经过精心的准备,效果很好。课上演讲同学引经据典,气势十足,评委一丝不苟。通过这类活动,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熟记相关内容,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交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借助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自我教育,终身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地理课新鲜并且极具挑战,不但要具备地理知识,还要学好语文等许多其他学科,具备相关能力,我们非常喜欢。”

3.竞赛闯关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设计竞赛主题,让学生展开竞赛活动。在形式上可借鉴《开心辞典》、《幸运52》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抢答、竞猜、擂台赛等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开阔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例如,设计“秦岭淮河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的知识竞赛活动,课前我明确目的,加强指导,对题目难易度和准确性进行把关,对主持人进行培训,对活动环节做必要调整;上课时,我早早来到教室,同学们还在忙着布置教室,大屏幕上是“莽莽的秦岭”的背景图片,大标题《挑战无处不在》道出的本节地理竞赛闯关专题活动课的主题。教室前面也空出了较大的空间,各小组的成员也在紧张的做最后的准备。主持人、计分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各就各位,一节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己设计环节、自己选题并主持的活动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学生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差异为专题,设计成各类题目,如有问必答──选择题、眼疾手快──抢答题、火眼金睛──判断题、心有灵犀──表演竞猜题、影音世界──视频资料题等,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学生全体参与,都为本组的胜出贡献全力。有的同学直后悔某个问题本组的疏忽,也为某个问题自己组完美的表现欢呼不已。最后通过角逐,选出优胜组,颁发奖品。二年六班的奖品别出心裁,优胜组可以获得有最喜欢的老师亲笔赠言的笔记本。学生反应踊跃,热情高涨。课前各班之间剑拔弩张,纷纷刺探“军情”,相互借鉴好的环节,好的经验,俨然成了一次激烈的竞标。

在开展活动课应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组织活动课时,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帮助、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不能单纯追求热闹、流于形式。

②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参与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③教师在活动中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尊重、赞赏学生。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活动课堂。

④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活动的基本目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正确的情感和观念,比某些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活动课要注重实效性,注重联系实际安排活动内容与新授课科学的互补。我校的地理专题活动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也成了教师落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气氛更浓了。但因为个人的局限性,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希望通过这种尝试,积累经验,能创设更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 王长庚



2005年12月11号,全市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分级提高理论考试地理试题最后一题:使用新教材以来,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一些困惑和遗憾,请你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选取一则最令你回味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实际上就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而课后反思在于平时的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因此课后小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为何反思

首先,在这两年的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其次,经常反思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二、反思什么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如何反思

如在教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时,按常规引导学生看图就能说出来,但是有不少学生印象不深,于是就采取了分组在图上做图上旅行的方法,效果不错。首先在班级中提出倡议:让我们现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从赤道出发,沿东经15度经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动物?然后提出以下要求。

1.南边三行从赤道向南走,北边三行从赤道向北走,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2.看课本第74—75页相关地图、景观图片和文字;

3.讨论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从而可以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但是在经过热带草原时,所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在图上旅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能够为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空间。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查询、搜集、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一节课结束以后,精心沉思,想一想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总结,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贵在及时,贵在坚持,长期积累,必有所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用平和的心赢得和谐的教育  



荣春燕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已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了,让我回味了很久,而今天之所以选择了“平和”这个词,也正是自己的心路写照,这里包含了从浮躁到沉稳,从挑剔到赏识。



刚毕业时,真是年少轻狂,理论背的不少,却真是不了解“老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更谈不上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什么深刻理解了,凭借着年龄的优势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便沾沾自喜,更加浮躁,学生有个小错误,便二话不说痛斥一顿,渐渐地与学生的距离远了,成绩也掉了下来,这时我才冷静下来,是不是该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和对“教师”的理解了呢?



我是教地理的,在理解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时,内容很枯燥,又有点抽象,每次教这部分的时候,我都会大发雷霆!但是,我想,如果我是学生在下面听这节课会是怎样的状态,不也会觉得越听越乱,越听越糊涂吗?何不尝试着用其他的方法讲解呢?再上课时,我没有自己拿着地球仪转动着讲道理,而是提出了几个问题:“什么时候太阳会从东边落山呢?”“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呢?”令我惊奇的是,当我提出这两个问题后,学生竟然都能回答上来“地球自东向西转的时候”“总是黑夜,老是白天”,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着。我愣了几秒钟,便顺势讲了下去:“那谁能拿着我的地球仪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呢?”他们都静了下来,在认真的思考着,我又愣住了,这些我常常感叹到的“没有思想的驱壳”竟然会如此专注的思考问题,我非常震惊!最后这节自转我几乎就没有讲,就是偶尔插了一下嘴,他们竟然连书都没看居然也会了,我又想起了活动题“咱们做个游戏吧!”“我在昼半球问候在夜半球的你们早上好,对吗?”他们又兴奋了,各个都想反驳我,整节课真是顺利,下课后我想了太多太多……



我现在喜欢称他们为“孩子们”,或许我教的都是低年级学生的原因。初为人母,才慢慢理解每一位父母对孩子寄予的期望和倾注的爱,在学校里我们通过分数给他们在心中排序,但是在父母的眼中,他们都是自己最心爱的孩子。理解了这一点,有时候就理解了学生言行、举止所产生的情景,所犯的错误。宽容了他们的一次小错误,你可能会从他们那里收获的更多。



有一次,黄雁鹏没写星期天作业,我找人叫他,叫了很多次也没来,气得我准备大发雷霆地去找他理论,走出来却发现他在办公室门口,我很疑惑:是不是不敢进来呀?吼道:“怎么叫了你这么多次你不来!”他讷讷的说:“我看见您在吃饭,我想等您吃完饭再进去。”我突然被这一句话感动了,感动得我原谅了他的错误,问了几句让他补上来就可以了,他也很纳闷的样子,可能是想老师今天为什么没有发火呢,但从那以后,他在学习上却无由地努力了很多……



爱是相互的,让我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包容孩子们,教和育不就和谐了吗?



一天,正坐在办公室里闲聊,班上学生急匆匆的来找我:“老师,快点,咱班邓婷出事了!”“玻璃从窗上掉了下来,正砸在邓婷头上!”天啊,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呀,脑中想到了许多幅可怕的画面,“飞来横祸!”只见邓婷满头是血,我都有点害怕了,赶紧找来纱巾给她裹住头,带上她就奔向医院了。这一路上,我好紧张,车也不敢骑快了,害怕风吹到她的伤口。



“她是你的孩子吗?”“不是!”“看你这么紧张,还算幸运,没有扎得很深,放心吧,换换药,打个破伤风就行了!”终于能长长的舒一口气了。“老师,我怕打针!”做皮试时,邓婷胆怯的对我说,拍拍她的肩,“别怕,我陪你!”打针的时候,她不由自主的紧紧握着我的手,突然之间有种母爱在心头荡漾!泪在眼眶里打着转……



回到办公室,越琢磨越觉得纳闷:“玻璃怎么会从窗上掉下来呢?”带着疑问亲自到事发现场看了一下,果然不出我所料,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初一四班马宁身上。听说事发以后,他还到处扬言:“谁都不准说是我弄的,都说是玻璃自己掉下来的!”听听这些话,我就觉得他太可恶了!小小孩子做错事情,不赶紧道歉解决,还想到这种处理的方式,想到这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拼命的告诉自己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想想自己淘气的孩子,为了圆自己犯下的错误,都想方设法的为自己开脱了,何况初一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了呢?想逃避责任,想着这些,我就想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解决吧。把他叫来后我示意他坐下来,因为看上去他有点拘谨。“事发以后害怕了吧!”“嗯,自己在想要出人命了。”看来他是个坦率的男孩,“现在有什么想法呀,小子?”沉默了一会他低头小声的说:“以后做事要考虑后果。”是一句敷衍我的话还是他真正的想法,我无从得知,但是我想教育到这就够了。



“把孩子们教育成具有良好人格的一个健全的人”是我的教育理想,这不也正是每个母亲的期望吗?把他们的优点扩大点儿,缺点再缩小点儿,用平和的心态去赢得和谐的教育吧!



(山东省文登市文登营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