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学生“说谎”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张 凯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一天,上课提问,我问了一个有些难的问题,全班中只有一位坐在前排的满脸长满小雀斑的女生回答了出来,我照例高度赞扬了她。谁知下课后,她突然当着许多同学的面问我:“老师,你认为我有化学天份吗?”我原本想说:“不要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就是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可我一看她那张双充满希望的眼神和略有些得意的娃娃脸,心一软,就对她说:“对,你在化学上有较高的天分,好好学习化学吧。”说完诚恳地看了她一眼。她看到我的眼睛后,面带满足地坐下来,脸上两个酒窝也随之笑开了。同学们也用羡慕的目光瞧着她。
之后我有些怨恨自己,好像老师不该欺骗学生:万一因此她退步了怎么办?万一其他成绩比她要好的学生灰心丧气了怎么办?我的老师都从未说过我“天份高”之类的话,我却对她说了,万一每个学生都要我说他“天份极高”怎么办?一连几天,我都处于一种忧虑担心的状况中。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们中没有谁再提出类似的要求,成绩好于她的同学也没有因此放弃对化学的学习,成绩比她差的总是她请教,而她,上课回答问题更积极了,而且许多同学们的疑惑,都会由她作代表向我提出。虽然她不是我的课代表,却挺有人缘的,同学们都看得出来老师喜欢她。期中考试了,她取得了班上化学第三名的成绩——八十六分,她还撅着嘴似乎不大高兴,要知道她第一次测验不过才七十来分。期末考试中我吃惊地发现她以九十一分的成绩荣获班上第一了。
我不仅感慨万分:难道我一句善意的谎言对她竟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同时又暗自庆幸:如果我当初没有这么撒谎,她又会怎样?行为主义认为,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强化为分为正、负强化,正强化指某个愉快刺激的出现会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会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如老师的表扬等。也许正是因我当时对她撒谎了,她获得了极大地心理上满足和需要,为了不愧对我的这一评价,她开始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学习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如果我当时照直说了“你不过是一时侥幸,你不过是中上等水平,说不上什么‘有天份’”的话,她还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动机吗?
这位女生也许一开始就想努力地学好化学,成为化学课这门中的姣姣者,而且化学学科初三才开设,彼此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差距并不大,因此这也不难办到,此时动机的激发功能已开始悄悄地发挥作用了;接着动机的选择和指向功能发挥作用了:化学学得津津有味,其它功课也没时间也没兴趣学习,反正过得去就可以了;最后动机的维持调节功能促使她不拿全班第一势不罢休。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班杜拉十分强调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的重要作用。他认为,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②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有高昂的斗志,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害怕、退缩,较易地就放弃了;③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热情开朗、情绪饱满、充满信心。
当这位女生解决了几个老师认为较困难而其人没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后,她产生了一种感觉:原来我具有如些高的化学天赋!当她从老师那里获得肯定的答案后,她的自我效能感就更高了,于是她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暗自发誓要超过那些学习成绩好但天份不高的同学,始终以一种永不服输地劲头与之较量,有志者事竟成,她取得了她认为自己应该取得的成绩。
在以后几届学生中我已开始有意识地对某些学生撒谎了:“你真是个化学天才!”“你太令我高兴了,你竟具有这么高的化学天分!”这些学生的表现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样,开始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了。
初中生涯结束后,这位女同学转学回到了她的老家上高中,有一天一位来看我的学生对我说起她,说她的化学成绩一直很好,她非常想念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