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优秀论文推荐交流)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江苏兴化市实验中学 何如涛



青少年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体验的需要以及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才能实现。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一、问题情境与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根据认知理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再现化学实验,而且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情境。

[案例] 在学习燃烧条件时,我先演示“水下白磷燃烧”的实验:

先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待白磷熔化,用一支大试管垂直倒插入水中,罩住白磷,可见白磷发火燃烧,形成白烟,不一会儿,白磷就熄灭了。取出试管,口朝下抖动片刻,再插入水中,罩住白磷,白磷又发火燃烧,形成白烟(可以重复操作直到白磷耗尽)。每当我重复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紧盯着水中的白磷,一颗颗原本平静的心又被激荡起来。接着我问学生: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热水下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从化学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理论到实质,掌握燃烧的条件,教学效果当然是很好的。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案例] 在学习“蛋白质和维生素”中蛋白质知识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对蛋白质的来源、作用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我引入了如下问题情境:

(1)当我们把鸡蛋或鸭蛋储放在冰箱里时,蛋的大头朝上还是朝下?是直立还是横放比较好?为什么?

(2)冷藏一段时间的鸡蛋或鸭蛋一旦出库放置是否更容易腐坏,为什么?

(3)煮熟的鸡蛋或鸭蛋的蛋黄表面往往呈现灰色,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腌制的咸蛋在蛋黄表面会出现黄油,这是什么原因?

(5)把一个鸡蛋小心地放入装有食醋溶液的大烧杯中,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这些问题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聚焦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从社会热点问题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 在学习“化学与材料”时,我先运用图片向学生介绍众多的新型金属、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然后结合资料所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思考:

(1)哪些事实可以说明人们在对材料的利用时,经历了直接采用天然材料、加工改造天然材料、合成材料的过程?

(2)在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材料中,有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合成材料,哪些是复合材料?

(3)有人说,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并非现代才有,在古代、近代都有复合材料的发明,许多复合材料现代还一直在使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4)现代人提出要回归自然,甚至拒绝使用合成材料,你认为从环境保护和健康的角度看,使用天然材料是否比使用合成材料好?

图片资料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真正进入了学习“化学与材料”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刻,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4.通过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化学故事、化学传闻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通过介绍化学史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案例] 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传说:据说,在印度尼西亚某荒岛高耸入云的大山的山脚下,有一条细长的峡谷。很久以前,有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带着一条狗,从这条峡谷中通过,还没走出山门,他带的狗突然晕死了,他感到非常奇怪,周围没有枪声,没有野犬袭击,刚才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死去呢?当他蹲下来想看个究竟时,没过多久自己也晕过去,再也没有起来。后来的探险家发现这条峡谷中有不少人和狗或羊的尸骨,人们对这条“死谷”望而生畏。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进入峡谷后狗和羊都死了?为什么人站着安然无恙,蹲下来反而会晕过去?学生很惊奇,急于解开谜团,积极参与探究。

5.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象、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合成,并显示在大屏幕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需实现的愿望,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 在学习石灰石时,我运用图象、Flash动画的形式,将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煅烧石灰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接着提出问题:诗中表现了作者清白做人,不畏权势,刚直不阿的高贵品质。你能从化学的角度阐述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吗?多媒体的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块掌握了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便于学生认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点

1.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提出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问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提出问题要有操作性

所谓问题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江苏常州武进区横山桥中学 王 燕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而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结果。

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化,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了不合适的原因。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不断滋长。

二、构建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设备等),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的重演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造的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指导他们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之目的。

例如,在金属活动顺序这一节课中,可采用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激发创新意识

①提出问题:铝、铜、铁三种金属谁最活泼,谁次之,谁最不活泼。即它们的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②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会得出很多顺序,Al>Fe>Cu;Fe>Al>Cu等。

③制定计划:在提出问题前所做习题的基础上(题目是金属与某些酸、盐溶液的反应可用于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请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与弱。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     ;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     ;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同学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a.用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

b.用铝和氯化亚铁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

c.用铝和硫酸亚铁反应,铜和硫酸亚铁反应。

d.用铁和硫酸铝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

(2)实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①同学们的实验方案经教师审定后,就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②收集证据:a组同学观察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的速度。b组同学观察铝和氯化亚铁,铁和硫酸铜分别能否进行反应。c组同学观察铝和硫酸亚铁、铜和硫酸亚铁能否反应。d组同学观察铁和硫酸铝、铁和硫酸铜能否进行反应。

③结论和解释:a.因为铝和盐酸反应最快,铁次之,最后是铜。所以他们的活动顺序是Al>Fe>cu:b.因为铝和氯化亚铁能反应,证明铝比铁活泼,铁能和硫酸铜反应,证明铁比铜活泼,最终得到Al>Fe>Cu。c.铝和硫酸亚铁能反应,证明铝比铁活泼。铜和硫酸亚铁不能反应,说明铜没有铁活泼,最终得到Al>Fe>Cu。d.因为铁和硫酸铝不能反应,说明铁没有铝活泼;铁和硫酸铜能反应,证明铁比铜活泼,最终得到Al>Fe>Cu。

2.教学内容的创新

立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充实到教学之中,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

如在讲授溶液计算时,可布置这样一道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可迅速杀灭各种微生物,那么家庭应该如何安全正确地使用过氧乙酸呢?

一是浸泡,纺织品用浓度为0.04%的溶液浸泡2 h,餐具洗净后用0.4%~O.5%的溶液浸泡15~30 min;二是擦拭,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用浓度为0.5%~1.O%的过氧乙酸稀溶液,擦拭后静置30 min,即能达到杀菌的目的。三是喷雾及熏蒸,将原溶液稀释成0.2%~O.4%,关闭门窗,采用喷雾或熏蒸的方法消毒20 min,然后开窗通风15 min后方可进入。

芳菲同学家中有一种浓度为15%过氧乙酸原液,她和妈妈一起配制了三种不同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具体操作如下:①取20 g 15%的过氧乙酸原液,加100 mL水配成溶液a,②取a溶液50 mL,向其中加100 mL水,配成溶液b,③取b溶液50 mL,向其中加入100 mL水,配成溶液c(因为a、b、c溶液比较稀,所以溶液密度可近似看成1 g/cm3)。

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芳菲同学配制的a、b、c三溶液中b适用于     ,c适用于      (填写“浸泡“擦拭”或“喷雾熏蒸”)。此题是与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题目,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计算的应用能力,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溶液计算知识解决此题的同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化学的实用性。

又如,在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破裂了,会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此题的设计很具有开放性,解答过程具有探究性,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这样,可使学生的思想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爆发出创新的火花,随之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目的有效落实。

如在总复习实验部分的内容时,我布置给学生这样一个任务,根据你已掌握的有关实验内容和技能,设计一个魔术给父母做一个汇报表演(药品和仪器可以由教师提供),然后在课堂上集中交流表演,看看谁设计的魔术最精彩。班里一下子沸腾了,有的同学都激动地站起来发表他的魔术高见了。在后来魔术交流课上,我深深地感到了同学们的创造能力真是“高不可测”,他们设计了很多虽简单但却很有趣很有新意的魔术,如无中生有、刀子流血、如来神掌、清水变牛奶、鸡蛋跳舞、自投罗网的水鬼、一封密信等等。每个魔术表演完后,我就请“魔术家”们谈谈他们表演魔术的奥秘所在。通过这次成功的魔术交流,不仅使同学们牢固地掌握了许多实验知识,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保持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成立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举办化学实验设计方案比赛,组织学生去工厂、科研单位参观学习,开展家庭小实验,科技小论文征文活动,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把实验作为培养兴趣,启迪思维的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己任,寓创新意识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超常地发挥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3: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