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获奖论文欣赏)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刘晓华 陈东生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勇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1.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明确物理学本身发展即创新过程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具有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作意向和愿望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欲望和动机,就不可能去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活动。因此创造动机就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内在动力。

在创新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人人都可发明创造的思想。“无生我才必有用”,创新的关键在于一个“敢”字,老师没讲过的敢想,老帅设教过的敢做,只要敢想敢做,也就迈进了创新的大门。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把创新看得神秘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故事,介绍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的。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时,看到成熟的苹果会自动落向地面,产生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而不落向天空?用其他物体进行研究,发现不只是苹果,任何物体抛向天空,最终总要落回地面,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大有裨益的,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上的创新,而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是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都是创新。

2.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才可能在其驱使下产生穷究解决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要求。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必备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

物理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否保持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单一的授课方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研究,从中得出物理规律。例如在讲物体的完全弹性碰撞时,由于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很难达到实验要求。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用两个小球的碰撞模拟实验过程,可以很好地展示碰撞的物理过程,并根据碰撞前的速度,在屏幕上显示碰撞后的速度变化,这样的教学环境直观生动,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求知中激发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的气氛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正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长处,激发他们的潜能。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这样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思维进入高度受激状态,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往往随之而产生。

二、培养创新思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人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素质是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可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改变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求同思维”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形式,考试的答案是“唯一的”,习惯于认同课堂和书本的结论。这种方式下的教育,抑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通过创新教育,来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使其具有多种思维方式。

1.训练直觉思维,提高对物理的敏感性

学生从单纯依靠语言进行的逻辑思维转到不依靠语言进行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这种方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如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看到自己的身体入水后,水面位置上升并缓缓向外溢出水的现象,通过直觉思维结果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直觉思维示范,提高学生对直觉的敏感性,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及时记下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念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不能把直觉理解成想当然、凭感觉,或完全凭经验,应是建立在清晰、科学的物理概念上,在理解和熟练处理相互逻辑关系后自然形成的结论。

2.丰富想象思维,增强物理知识的迁移性

想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或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且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的思维。想象思维可使人的思想开阔,思维奔放、发散,因而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想象和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改进、研究,到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飞机、飞行器。

学生随着物理学习内容的深化,经验和表象的丰富,想象力也迅速发展起来。有意想象发展迅速,表现为能自主地确立想象的目的、任务,并围绕目的去开展想象。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棉布、木板和玻璃板上滑行不同的距离最后停下来。对这一现象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可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地提高,学生想象思维变得更加丰富,并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发展,想象将逐步摆脱具体性、虚伪性,日益变得抽象、概括、现实。

3.引导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使思维更加灵活

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对单个信息沿着不同的角度,将知识串联起来,由点到线,再由线及面衍生出去的思考方法。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全面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开阔学生观野,拓宽学生思路。发散思维要求做到博问多识、概括多方、比较多思、逆向多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不停留在对原有知识和前人思想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例如,在实验器材任选的条件下,请学生设计出关于“反冲”的演示方案。“反冲”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现代技术紧密相连,而气体和液体的喷射都会产生反冲现象。学生以“反冲”这个信息为出发点,既可以用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实验,也可以自制实验仪器,设计出多种演示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锻炼了发散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另外,在习题教学中,经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思维起点灵活,运用多种法则、原理公式去解决新问题,使所学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思维过程更加灵活,迁移能力增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对现有知识的开发利用、加工和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欲望强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直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在这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人们常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的知识。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

1.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并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现代社会的能源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果用太阳能代替电能,那么我们每个家庭将节约多少电能,这些电能又能少耗费多少煤资源?结合物理教学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产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2.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造就创造性人才,也可以摧残、扼杀人的创造性。这里的关键是创设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自信,继而不断学习创新技能和方法。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需要仔细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目标,需要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质疑的方向,培养学生学会在重点处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易错处质疑、在无疑处质疑。学生在求疑、解疑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不仅是物理思维的开始,往往也是成功的开始,如伽利略对落体问题的质疑,用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同一问题将有相悖的两个结论,从而导致突破性的物理成果。

3.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并不断发展,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发动学生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过程。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在地球上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值保持不变。学生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选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发现学生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不局限于书本提供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活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4.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科技的创新活动,它的成果必须具有“新”意,即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真实性,才能被称之为“成果”。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本身就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是创新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教育具体实施阶段。在这阶段,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发展创新思维,提出创造性设计方案,手脑并用,进行科学的探索、研究,并将设想变成现实。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小设想,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等。2000年5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芝麻开门》栏目中,重庆一中科技小组的几名学生,利用一节五号碱性电池、一只玩具电动机,以及齿轮和轮轴等辅助装置,在15分钟内,将一部熄火的汽车移动了145厘米。这是学生“异想天开”成现实,通过科技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典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科技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有很强的主动参与意识,能够积极观察、认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刻苦钻研、主动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去检验结果,在实践中体验创新所带来的快乐。特别是取得一定成绩后,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创新热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任重道远,激发创新意识是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关键,发展创新能力是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四中 王新春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创新活动,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纸锅烧水”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密度计、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就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了《安全用电》后,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学生撰写小论文,对如何进行安全用电作大胆的设计和构想,提高了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条件时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通过录像、资料讲解,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五、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现场实地观察、调查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学了《安全用电》后,组织学生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在学了《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后,让学生到附近工厂、农村调查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在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通过几年来我校物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中学物理课的教学中,开辟物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于实践,寓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与课堂教学并行发展、相辅相成,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中学 张国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对权威、传统进行挑战,突破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局限,形成自己独特、新颖、富有创新的见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研究和实施。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感知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中,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其结果是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冲动。而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是充满好奇,转而发生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致志地思考和实践,当他获得成功后,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激发了他的思维,使他的创新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例如在讲短路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干电池两节,2.5v小灯泡两只,开关两只,导线若干,让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式研究。

(1)导线、开关分别和干电池正负极相连,闭合开关以后,用手摸一下导线和干电池,有什么感觉?

(2)将干电池、开关1、导线、两只小灯泡串联在一起,合上开关,观察现象。

(3)在上面的电路中,若将开关2和灯泡甲并联在一起,同时闭合开关1和开关2时会出现什么现象?若开关2和灯泡乙并联在一起,同时闭合开关1和开关2,情况又如何?

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究式实验后,明白了什么叫部分用电器短路,电源短路及其造成的危害。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亲历了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过程,享受到了成功的愉快和喜悦,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和坚定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感知能力。

二、鼓励勤思善问,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是思维的灵感所至,是发明创新前迸出的思想火花,科学创新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他借此想象感悟,发现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状态。再如美国学者谢皮罗在洗澡时,发现水流出浴池时总是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漩涡,这是什么原因呢?专家告诉他,这种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所以北半球的洗澡水总是逆时针方向流出浴池,在明白了其中原因后,谢皮罗发挥想象,借助类似思维撰写了一篇科学论文,论文发表后,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勤思多问,大胆质疑,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例如通过奥斯特实验分析可知,既然利用电流可以获得磁场,有的同学大胆提出设想:利用磁场是否可以获得电流呢?这种想象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和灵活性,构成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三、巧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正在发育、成长,其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教师要努力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感和成功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促进抽象思维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惯性 惯性现象”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情景进行教学。

演示:①用力拉走玻璃杯上的纸片后,纸片上的鸡蛋不随纸片一起运动,而是落在下面的玻璃杯中。

②将一啤酒瓶倒立在桌子的边沿,瓶口压住一小段长纸条,用力将纸条抽出后,啤酒瓶不随纸条一起运动,而是静止在原地。

分析:学生分析,抽象得出:物体具有惯性。

课件展示:①突然拉动小车,小车上的木块由于惯性向后倒;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前倒。

②汽车突然开动时,车上的乘客向后倒;汽车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向前倒。

归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所谓惯性,就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学生实验:让一小钢球从斜面上滑下来去撞击静止在桌面上的质量较大的重物,结果小钢球被反弹回去,而重物仍静止不动。

联想:在公路、铁路交叉口上发生交通事故时,为什么一般情况下汽车损害特别厉害?

猜想、总结:惯性跟物体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

以上物理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把观察、实验、联想、分析和抽象思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掌握了惯性的概念,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四、指导学生做好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初二教材中有一小实验“纸锅烧水”,在开始指导学生完成这个实验前,有的同学根本不相信这个实验能够成功完成,理由是:纸的着火点是183℃,而普通煤炉的火焰约为600℃,这高于纸的着火点,纸锅肯定会燃烧起来。此时教师不必急于跟学生辨析,而是耐心细致地交待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纸锅中水应放适量,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水沸腾了,而纸锅不会烧着。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并解释了这个现象后,有的同学设计出了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的办法。还有的同学设计出从“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中”收集和回收海波的方法。通过小实验,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学校 周小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智力开发的钥匙。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力,一种特殊意识的倾向,是办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负及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应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抓做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的开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课的艺术,千方百计竭尽心力地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良好的开端乃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道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物理课堂的导入有旧知识导入、应用导入、经验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等形式。

二、优化课堂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要用自己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语言是教师的教学外表,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美丽、动听、恰当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如沐春风;单调枯燥乏味的语言容易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应当精炼、生动,富有激情,幽默风趣、逻辑性强、讲求文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学教论》中说过:“一个能够动听、明晰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思,把知识一并带进去”。

三、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挂图和模型,给学生直观的感觉,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运用幻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等视听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化教学,运用视听设备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电化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生动的模拟表现。对难学、难理解和难演示的实验可以制作课件,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四、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新课,带四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蓬松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比刚才更蓬松了,且越用力捻蓬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感,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五、师生沟通情感,培养兴趣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活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学生对喜欢的老师上课,其课堂氛围就会显得活跃,兴趣自然油然而生。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愉快教学的重要保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民主的、平等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师生双方应采用宽容理解的态度,消除心理防卫,缩短心理距离,特别是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关心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置换,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尊重学生,与学生尽量保持情感、体验上一致,以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师生之间容易沟通思想感情,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六、设计组织多种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学就要用,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真正价值,从而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所见到的事物。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手段,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如将课堂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作课后的小实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科技辅导,搞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七、及时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被丰富多彩的教学所吸引,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物理学科应强化科技意识教育



浙江台州玉环楚门中学 王玲芬 潘小兵



一、强化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一)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就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素质和造就大量科技人才。教育是发展科技的基础工程,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实质就是使教育与科技、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由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小学抓起。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为此首先要深化师范学校的改革,彻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师范生的素质,使他们具有为发展小学教育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强化科技意识教育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当师范生有了浓厚的科技意识,才能在小学教育中把这种意识渗透到青少年中,从而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培养小学生勇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为培养浩浩荡荡的科技队伍打下基础,这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三)由物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

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在科技意识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化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物理学发展的成果。如能源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作为信息时代核心的电脑也与物理学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高科技,也没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物理学还渗透着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包含着丰富的科技意识教育内容。所以通过物理学来加强科技意识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中师物理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使学生认识科学的价值,激发科学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小学科学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小学自然和辅导科技活动的能力。

二、强化科技教育的途径和做法

(一)课堂教育是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主战场

就目前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秩序而言,课堂教学应作为科技意识教育的主战场,这是由课堂教学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为此我是从下面几方面来努力的:

1.结合教材,进行科学意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教育,如学习了电磁感应原理后,应不失时机指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现代生活与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密切关系,指明现代化通讯、电子技术的应用和电视、电话、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次要重视小科技、小发明。如防裂水表,解决了冬天因气温过低冻裂水表的难题,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2.结合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教师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穿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如介绍历史上的科学发现时,要明确其科学研究方法;在学习物理理论规律时要指明其研究方法;在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观察、假设、实验、理论”的意义。并使学生懂得:(1)科学上的发现往往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分析推理而得出来的;(2)探索真理要有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3)不要过分迷信权威,只能相信科学;(4)对真理的探索和研究要善于积极思维,要有科学方法,要勇于实践。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增强实验教改科研意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编中师物理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实验14个,演示实验115个,还有数量较多的小实验、小研究等,同84年中师物理教学大纲的实验内容相比,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体现了大纲对实验教学、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一方面是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和效果。如:(1)大纲规定的14个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理论依据、实验器材到操作方法,都要真正掌握并进行严格的考核;(2)大纲规定的115个演示实验,尽可能地实行课前辅导,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3)增加实验内容,特别是小学教学的实用技术,如电灯装接、广播喇叭配接、幻灯机、电影机、录像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是大力改进实验。如:(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学生的理论性作业为实验性、实践性作业;(2)改落后的传统教具为自制教具。教学中,教师及时指出有些传统教具的不足,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改进意见和自制教具。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对中师物理实验提出了50多个实验改进方案,自制了900多种教具,并改善了实验条件,增强了学生实验教改科研意识。

4.探索教材科技因素,丰富科技活动内容。教材中虽只明确要求15个小制作,但实际上隐含着内容丰富的小制作内容,需要教师去挖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去制作。如反冲汽车、直升飞机、电动荡秋千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教材中有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我指导学生以自学、写小论文代替课堂教学。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先作简单的指导,然后布置学生写好小论文在课堂上宣读交流。学生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辩证的论述,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科技教育的广阔天地

要更有效地使学生认识科学的价值,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的:

1.举行各种讲座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创造发明经过,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近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请富有自然教学经验和辅导科技活动经验的小学教师作报告,作技术表演。深化学生对科学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2.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小学参观、见习,了解小学自然教学和科技活动的情况和经验,明确加强小学科技教育的迫切性,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参观农村、工厂、电站等,了解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科技应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实用价值的方案,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广泛开展小制作活动。新大纲明确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完成一件小制作,说明小制作是中师生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小学自然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制作3800多件小制作,其中有相当部分小制作原理简明,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制作精致,效果明显,可直接用于中师物理实验教学、小学自然教学和小学科技活动。如用电风扇设计的旋转飞船,用日光灯丝设计的验证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演示器,用电动机设计的电铃、电控斗鸡,用白炽灯泡设计的走马灯等。

4.广泛开展写小论文活动。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学写科学小论文直接关系到他们从事小学教育的教研水平和科技能力。我在教学中也比较注意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多写作,要求学生将小观察、小研究、小发现、小制作、小感想、小意见、实验改进等都写成小论文。一年来收到小论文100多篇,其中有二分之一以上文章,内容新颖,有一定的水平和实用价值。

5.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优秀科技作品,布置学生收看科技节目,阅读科技书刊,组织学生收集科技信息,推广和应用先进科学经验,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

6.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电工培训班,微机应用培训班,让学生学习电脑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教师是强化科技教育的关键

科技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精心指导。我在学生小制作中抓好三个环节指导:制作前,学生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要进行充分的指导,这是关系到作品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再造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制作后有的不成功、不牢固、不美观等,教师要提出修改意见,提高作品质量。

2.创造条件。实验室的开放,资料材料的提供,制作室、陈列室的建设都要教师和学校作出积极的努力,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学校小制作陈列室的建设,需要教师几年不辞辛苦,及时将校内外的优秀小制作收集于此,让学生观摩、学习,这对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启发科学思维,提高科技产品质量大有裨益。

3.改革考核制度。新大纲规定: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以平时考查为主,期末考试为辅。我们将科技作品列入考核内容,并以考查成绩的50%记入成绩。每学期校内外得奖的小制作、小论文和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加2分记入总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江苏省大丰县心洼中学 唐付银



  一、实验的原因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大到1/2或4/5,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为此我于1989年春,在教育科研部门的配合下,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实验。

  二、实验的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物理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丙、丁(差生)四个程度级,再按甲丁、丙乙、乙丙、丁甲的搭配方法编座。这种编座法有两大优点:1.乙类集中在中间两纵排。两旁是丙类,丙类两旁是丁类,丁类左右是甲类,这种安排给教师按层次教学带来了便利;2.每一桌都有一个甲类(或乙类)学生和一个丙类(或丁类)学生,这样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

  (二)针对实际,分类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2.上课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一合(集体讲授)一分(分层质疑)一分(分类指导)一分(分类练习)一合(集体归纳)。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调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3.作业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4.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5.考查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6.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实验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二)主导性原则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三)保底性原则

  这是保证实验能获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的根本。R·M·托马斯的“掌握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学习后的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四、实验的效果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通过6年的实验,现已取得可喜的收获。

  (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往初中毕业生不繁荣昌盛高中留在当地,对于农业生产或乡办企业的需求毫无准备,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未偿知道怎样去运用,造成学用脱节。通过实验,使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都能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

  (二)、转化了差生,培养了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93年秋我接教的初三(4)班,原来在初二年级全县期末统考检测中,物理成绩较差,及格率只有34.7%,优秀率在10%左右。我接班后实施工种教学改革实验,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职994年全市统一举行的初三毕升学考试中,及格率达80%以后,优秀率达28.1%。可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两率上升幅度较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又如,实施该实验的6年间,学生在参加国家、省、市、县(区)有关部门组织的物理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贯,多次获奖。

  五、实验的体会

  (一)、实验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感觉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的全面素质。

  (三)实验重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解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始终都处理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4: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