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3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优秀论文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昆山市鹿峰中学 孙全军







从2006年9月秋学期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02:00 | 只看该作者
思品课中情感渗透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松山中学 李孟军 陈青云





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喜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于情感式的诱导。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倾注情感对其感化和熏陶。因而,重视情感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引导三个环节中加强情感投入。



一、课前以情引领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学生预习好课文,是教师上好课,学生学好课的重要保证。可是学生往往不注重预习新课,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思品课较为抽象、枯燥,学生觉得毫无趣味;二是学生认为思品课就是一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没有必要事先预习;三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可供利用的时间太少了。这些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而造成的。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新课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的情感投入应始于此。在课前,教师如何注入情感来激发学生投入到新课的预习中来呢?平时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此举两例加以说明。



1.纸上留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我经常会给学生写一封简短的公开信,并将信张贴在学习宣传栏里。信中我将对新课的预习要求、需要探究的问题和鼓励、期待的话语写在上面。最后我还要求每个学生通过预习之后在纸上把点滴感受、体会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不限,写几句话,作几句顺口溜,画一张漫画等等都可以。中学生喜欢新异刺激,这种方法既新颖又可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热情,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无疑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信箱诱情,学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针对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热情,我在班级里设了班级信箱。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将自己弄懂的法律知识或国情知识写下来,然后投到信箱中。我会从中评选出优胜者,聘请他们为课堂活动中的“小小法律顾问”、“国情小观察员”。同学们总是踊跃投稿。采取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为新课的落实开了一个好头。



二、课中以情激学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情激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除了利用课本上现有的情景外,还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挖掘素材,创设典型的情景。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情绪,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来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稳定的思想品质。



1.创景激情,学生愿学又乐学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典型情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每堂课开始导入时,我一般创设情景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时政热点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解九年级思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的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她和她的小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橱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我们湖北团风县堵城马巷的一名四肢瘫痪的残疾的女青年,为了能自食其力,同时方便乡亲们,在自家开了一个小店。顾客在她那儿买东西,她低价出售,而且让顾客各取所需,照价付款。当顾客出于对她的同情和关切,买东西故意不让她找回零钱,或顾客自己过秤,有意少取时,她就会和顾客“斤斤计较”,不依不饶。我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懂得了:一个需要集体给予补助的残疾人,变为能报效国家和集体,还能为乡亲们行一点方便,这种经商比文明经商还要“文明”。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哪些是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发言,分别列举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事例。然后我就让学生阅读课文上所列举的生活中有损精神文明的行为,就自己遭遇的经历谈谈感受。通过这些情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精神文明到底有多重要呢?它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水到渠成的转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个案说法、角色扮演和自编自演小品等活动,并辅以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如在指导学生复习九年级思品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时,我就组织学生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审》小品。在“法庭”上有由学生分别扮演的法官、陪审员、原告地球、被告人类及双方的辩护人。公审开始时,先由陪审员宣读原告诉状上列举的人类三大“侵权”事实:a.人口过多,地球不堪重负b.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C.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接着由双方的辩护人进行辩论。最后由法官作出如下“宣判”:a.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要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C.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遵循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此同时,我把“宣判词”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运用这些情景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明显。



创设情感的教学的方法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有活动情景法、故事情景法、演示情景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景法等等。人教版思品教材中,每课都有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设计的情景。这些情景都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运用这些情景。在使用这些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地铺设问题,科学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现状,适当地将问题细化、情感化。让学生有话说,愿意说。学生情趣盎然,兴趣倍增,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



2.语言含情,以情激趣强实效



在课堂上,教师应投入热情,在注意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生动活泼地讲解,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品课的浓厚的兴趣。导课时要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如我在讲解“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试看今朝,百姓生活变化大呀,钱袋憋变鼓,瓦房变高楼,食粮粗变细,知识少变多,通讯方便又快捷,驾车旅游无到有。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谁领导的结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结果。”这样导课既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又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向新课的学习中来。课中教师要运用富于美感的语言诱导学生明白事理,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增添了感情的色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课堂结束语中,也可以运用情感教学,在总结全文时,对知识情感的升华,亦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语调轻重缓急要运用得当。或高昂热烈,或低沉凝重,或短促急迫,或悠长婉转,使学生的情绪随着教师的语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配上内在的气质、外表风度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都会树立使学生心悦诚服,又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亦会教育和影响学生。



三、课后以情导行



要使学生知行统一,上好一堂思品课还不够。学生课堂形成的良好品质,要让其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教师在课外加以引导,竭力以情感导之以行。



1.温情指导,活动中让学生明理践行



思品课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到实际中去。这样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书本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我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如在教学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时,课后我布置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节目,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的成就。学生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课后,我就布置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上同一堂法律课。学生回校后,我又及时组织他们交流,并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总结。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还能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针对教学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览以及社会调查等。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温情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及时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情感投资,真情打动学生,促其知行转



在课外,情感教育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师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则容易帮助学生完成知行转化。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班级,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在为他们处理纠纷时,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在他们消费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发现,我的话学生非常信服。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总之,在思品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把教育和情感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才能真正落实思品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

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岐山中学 温武训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虚幻、课程结构单调、教育过程僵化、评价体系消极等诸多缺陷,导致思想品德课与生活严重缺失联系,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境教学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笔者经过三年多来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研究,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下面笔者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的体会。



一、精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在讲授“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我想:若是教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乏味与厌烦的情绪,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热情:课堂之上目光呆滞者有之,哈欠连天者有之,嬉笑逗闹者有之……整个课堂不是街头闹市,就是死水一潭。如何让这节课教学激起涟漪,甚至是浪花呢?生活,唯有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轻松、愉悦、兴奋的讨论与交流中重温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落在肩头上的一巴掌……



联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的一幕幕,有的同学曾因母亲的唠叨而心烦;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管教太严而反感;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的平凡而嫌弃;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的残疾而自卑;有的同学曾因自己的任性而与父母顶嘴……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海洋般浩瀚,父爱如高山般深远。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关心、孝敬他们,深爱他们,并把这种爱扩散到尊敬、爱戴邻里乡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歌曲“母亲”使本课达到了高潮,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的思考与讨沦中,教师也要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分析和讨论,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必要时要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我发现胡北同学始终沉默不语,在我的再三鼓励之下,他敞开了心扉:他为别人有好的父母而羡慕,为自己有这样的母亲而无奈。原来,他和母亲前两天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上网吧屡教不改,在说服教育无效之下,他的母亲一气之下用棒子打了他,他冲动至极,哭着跑出了家门,被叔叔劝回,至此与母亲以冷漠待之。对于他家的情况我非常了解:他的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在北京常年打工,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事情发生之后,他的母亲就给我打电话,在电话中她表达了对孩子的担心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了这一后果,对于他们母子间的隔阂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的开导、化解,那么母子间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为了解开胡北同学的这个心结,在课堂上我抓住了恰当的教育时机,“你了解你的母亲吗?你知道你的母亲对你的期望吗?你知道当你离家出走时你的母亲有多焦急吗?假如你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子女养大,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育,为你的孩子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可是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此时,看着眼含热泪的他,我知道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课后,他送我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已完全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怨恨、无奈己不复存在,更多的是愧疚和感激,自己决心不会让母亲为自己而操心,要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让父母以自己为荣。此时,我由衷地感到:身为一名思品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是何等的欣慰啊!



可见,在课堂上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就更容易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二、巧设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效率低。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思想品德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思想品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教学时,“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打电话找同学的活动,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此外,平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更好的撑握知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活动,因为过多的活动同样让人感到疲乏。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样长此以往,能够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妙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补充,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地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效避免“卡壳”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理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条消费方案:



(1)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



(2)把鸡也杀了吃掉;



(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这只母鸡的主人,你会选择哪种消费方案?学生马上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的气氛很积极。我趁势进行引导:吃蛋原理中的三条消费方案,第一条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条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唯有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量的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后者,就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如此教学,学生们均感觉新鲜有趣,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大力提倡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教师授课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学生主动体验,充满问题与矛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碰撞与思考,学会思考人生、关注民生,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沈阳市第一一九中学 侯艳红






一、提出在政治教学中做时事播报尝试的原因



现代教学中强化四种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反馈意识、情感意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了这四种意识,也就真正地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



主体意识要求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与做;创新意识要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行为习惯;反馈意识要求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情感意识是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基于对这四种强化意识的认识得出人文教育该是教育的核心的内容。



思想品德课不同其他学科,它是一个人的思想与灵魂净化的殿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一定的课题,让学生依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会收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就这样被采用了。



二、“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中设置的可行性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教学的弊端。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显然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时事播报”的运用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学生在政治学科上能够真正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实现知、情、信、意、行的真正的统一。



三、“时事播报”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初级阶段──打开学生看世界的窗口。



在初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给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并且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经常给他们鼓励、奖赏。



在这一阶段的时事播报内容可由学生自主去选择,校园内外的,国内外的,只要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同学们谈话的主题。学生自身收集到的内容,他们可接受性强,也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教育效果会明显得多。



“我校师生共献爱心”的报道,让同学们认识到集体的温暖之处;“艾滋病日”的专题报道,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艾滋病知识,使学生们也能把一份关爱送给艾滋病患者,增强了社会参与意识等等。来自于学生自身,并反作用于学生,我想这样的时事内容会是最贴切于学生,也更能被他们所乐于接受,也最能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时事播报的采用,在解放学生眼睛的同时也解放了他们的嘴巴,创造了让学生表达语言的条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是实施了一定的开放式教学,其效果是明显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想教师不仅要广览群书,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形势,面向未来,并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按需施教。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学会引导、关注、指导学生的收集动态,并适时加以点评。



(二)增设“时事评论”阶段──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



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策略,知道在什么地方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样学生会在需要时及时学到有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教学时机,做好调控,在学生完全接受“时事播报”后增加“时事评论”。



由于学生的知历、阅历的局限,他们眼中的“时事评论”有时会很片面、粗糙,这样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巨大的智慧潜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争论的空间,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越轨。“我看入世”、“谈美国的霸权主义”、“法轮功在哪里”、“世界需要和平”都可以成为时事评论的话题。在学生的评论过程中,笔者从来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有的只是更多的鼓励和赞赏。



时事评论,给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笔者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冲动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受“应试”的驱使,在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上学读书就是为了考高分,上大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谋取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以求过上舒心的生活,而极少数学生考虑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这样政治教师通过时事播报及其评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样更能直接地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三)“时事月报”的编写──提供更加宽松的舞台。



在学生能够接受时事播报及其评论后,定期为学生安排编写“时事月报”、“时事专刊”,把时事热点编定成“月报”、“专刊”可以为学生的时事教育提供一个大的活动舞台。



“时事月报”、“时事专刊”的编写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利用右脑对加工形象信息的处理过程,其强化了学生对形象直观思维的训练。在整个过程中,并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学互相理解与对话,并能够与其他学生交流与合作,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地实施了教学的互动。



“时事月报”、“时事专刊”的编写过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笔者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指导,学生课下完成;也可以同时在课下指导并完成;也可以课下收集材料,课上边指导边完成;也可以依据时间的长短做成详尽的小报或纲要,这些要以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地达到了互动,师生增进了了解,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时事月报”、“时事专刊”的完成过程,真正实现了互动教学的功能。环境保护日,给学生设定好专刊主题“保护环境”,让学生收集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或观点的信息,内化处理,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绘画将内化的信息表达出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板块设计到插图、文字的安排,都凝结着每组同学的共同心愿,学生思维和个性得到了解放。



四、“时事播报”在教学中尝试的效果



(一)学生的成绩



1.时事播报的采用,使学生解放嘴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收集和归纳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们有了表达的机会,时事播报及其评论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他人,了解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学生的社会使命感有所增强。



3.学生在制作“时事月报”、“专刊”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点、信息内化处理,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绘画表达出来,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了学生功能的合作意识,从板块设计到插图、文字的安排,都凝结着每组同学的共同心愿,在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了自主的发展,学生思维与个性得到了解放。



(二)教师的收获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五分钟的时事播报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这一环节中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使教者有了足够多的空间、时间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讨论某一话题的机会,了解学生情况,设计出更新的教学思路,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在全国政治学科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笔者所撰写的论文《谈巧设“时事播报”能“多收三五斗”》荣获全国优秀论文,这既是对其在教学中做这一尝试的肯定和鼓励,也是教学科研的一个收获。



五、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尝试进行“时事播报”的点滴体会



总的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一想,就有收获,做一做,就会发现不足。



陶行知老先生指出:“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做过了,努力过了,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这其中是否还有待完善与思考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该解决的地方。



1.在学生完成时事播时,发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代沟,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工作,做一名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做一名常新的教师。



2.教师的知识水平更新也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时代进步的很快,学生接受新信息的空间很多,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加强自身的学习又是摆在每一位教师身上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完成“时事播报”的功能,教师还有许多要做的,如何能够保持学生对它长久的兴趣,教师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如何做得更完善,这还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相信只要不墨守成规,在教与学中勇于创新、积累、提高。教师与学生就会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会学,而且还爱学、乐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让政治课“活”起来



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初级中学 张银芳
陕西省韩城市红旗中学 侯战荣







对于初中政治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对政治课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兴趣,成绩差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政治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人的总是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课,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为此,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运用名诗名句,让政治课道理通俗化



古诗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名诗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政治道理。比如在学习“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设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再请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出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名诗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巧助政治课教学。例如在讲“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搜集不同时代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发言,同学们列举了“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等。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深刻领悟到了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当代中学生更要发扬这种精神。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堂引用名句名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而且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构建活动课,让政治理论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政治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让音乐走进政治课堂,让政治课活泼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些知识点时,让学生熟悉并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是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时,又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的坚强决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政治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播放电视记录片,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沙漠戈壁的荒凉,草原沙漠化的加剧,牧区经济的腾飞,牧民的抱怨与无奈的画面,再让学生聆听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再结合画面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优化网络资源 创建真实课堂

──思想品德课运用网络资源有感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初中 陈廷绪







    创建真实而有趣的课堂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现实目标。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和推广,为广大教师创建真实的课堂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平台。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平台,切实做好以下两点,就一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一,精心采集网络资源,凸显真实生活,创新教学



当你静心坐在计算机前,只要打开一扇窗,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便会立即呈现在你眼前。一段段精美的文字,一幅幅优美的图片,一定会使你眼花缭乱,但真实的生活情景也会让你充分感受到网络的无限魅力。例如,当我们打开“人民网”和“新华网”时,许多真实而丰富的、新近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一定会让你驻眼停留,忍不住多看几眼;当我们打开“人教网”(www.pep.com.cn)并点击“思想品德”栏目时,“教师中心”中丰富而高超的同步教学设计,一定会使你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流程更加精彩。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实真实的生活情景,做到与时俱进,就一定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去体验真实的生活,感受人生的真谛!



第二,用精美的网络媒体平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生活的精彩



在学习和运用网络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网络媒体真是我的好老师。它让我在网海中自由畅游,真正领略网络媒体技术的无限魅力。特别是通过网上“冲浪”,我收集、整合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资源,更使我明白了“网络”的价值。这种感觉让我眼前一亮,激情信增,使我平添了许多教学创新的欲望。尤其是当我把真实的生活情景和精美的图片、动漫资源充实到课件中去引领教学时,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倍增时,让我豁然开朗,从而也更加坚定了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教学的信念,争取使我的教学更加完美!



总之,网络无限,无限网络。只要我们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断从网络资源中采集真实的生活情景,充实教学内容,并运用精美的图片、动漫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环节,就一定能创建真实的课堂,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零距离的感受──“近体原则“的巧妙运用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中学 严柏海






一、引言与背景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关于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一些名人典型材料加以例证,然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层层剖析,但由于远离学生生活与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也就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运用了“近体原则”设计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激发学生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思政课,我走进三(7)班教室,班主任陈老师也跟着进来,微笑着坐在讲台旁边。这时,教室里热闹开了,“陈老师不是病了,怎么今天又来了?”“不知葫芦里又卖了什么药?”……



上课开始,我首先向同学们交代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随后,我满怀深情地说:“同学们,前两天,你们的班主任陈老师病了,医生给他开了半个月的病假单,但陈老师把它藏了起来,仍然坚持每天到校上课,利用课余和晚上时间去医院打吊针。今天我把陈老师请来了,请大家展开讨论,从不同侧面向陈老师提出问题,来探寻陈老师内心的真实感受,好不好?”



“太好了!”学生们热情地鼓起掌来。



接着,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们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



过了几分钟,第三组的代表就站起来问:“陈老师,您身体不适,医生也开了病假条,理应在家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仍然坚持到校上课?”



陈老师笑着说:“因为中考快到了,我放心不下大家,如果我请病假,就会耽误课程进度,而且我想自己比较年轻,能够挺得住……”



陈老师的回答刚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已开始投入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表露出对承担责任的赞同,我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了同学们的掌声。



第一小组的一位同学也站起来问:“陈老师,您生病了也不放弃对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力量支撑您这么做的?”



陈老师谦虚地说:“我想谈不上什么力量支撑,我总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理应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现在同学们正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我这么做,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我想每一位老师都会这么做的。”



我趁机点拨:陈老师的话语平凡而朴素,但留给我们的启迪很深远,他不仅认识到一个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觉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充分体现出他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班长也站起来问:“陈老师,您所付出的心血,很多同学都很理解,但也有个别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仍然不能令您满意,您是怎样想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有的同学低下了头,大家的目光一直注视着陈老师,急切渴望陈老师的回答。



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感到大家毕竟年纪还小,出现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在所难免,我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引导帮助大家,学会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所以,我始终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



这时,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到了高潮,于是我紧接着引向了本课的主题……



三、反思与讨论



上述教学片断,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真诚交流,班主任的真情解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维灵活多样,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为顺利完成整节课教学任务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近体原则在本堂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活动也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教育学理论的有关教学原则,创新优化教学手段。本案例中我运用了教育学中的“近体原则”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缩小了教与学在时间、空间、心理及情感等方面的差距,使学生在情绪体验中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体验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2、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敢于创新课堂,创设新颖、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本案例中我利用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特别是陈老师用实际行动和话语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用老师的真情叩开了学生的心扉,用老师的真诚与努力搭建了一个师生共话真情、共诉真情的平台。使学生在真情体验中感受,在真实生活中感悟,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并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3、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到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从生活中感悟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他们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从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升生活的教学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3: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