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96|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获奖论文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桑植县十一学校 王祯立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编写阅读提纲

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的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小说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结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当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对于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定阅读计划(包括进度),独立完成阅读笔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推荐课外读物

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交流阅读体会

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自觉程度也不一样,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数学阅读的经验,无疑对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四、提炼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和逻辑手段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学习者去挖掘。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厚到薄”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贯连起来,加以融会贯通,进而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成精练的内容。可以说,“由厚到薄”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

五、练习撰写论文

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地指导学生撰写数学读书笔记或数学小论文,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促使思维的开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把这种习惯迁移到其它学科上,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总之,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培养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学生就会改变只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就能学好数学的观念,转而从培养自己的能力出发,培养自己的数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


点评

不错  发表于 2012-5-6 16:4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



山东省微山县马坡乡第一中学 岳呈峰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呼声下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参与意识差,依赖心理强,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的被动学习方式。下面就《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

一.尊重学生,架起师生之间的亲密桥梁

情感培养既是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信其道”。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对学生要多鼓励,少埋怨;多指导,少责备;大家一直以为作为一名基层教学工作者不仅要能说,而且要说清楚。但是我觉得教师要能听。要能听明白。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简单幼稚而嘲笑;不要因为学生的突发奇想而嗤之以鼻。总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二.主动贯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基础题加以落实,巩固成果。其中包括:

1.课堂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所应用而高兴,同时也让学生尽量熟悉内容。比如在“一次函数及图象”时,可以做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家庭出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票价的2/3的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票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两家旅行社哪家更优惠,请用坐标图表示.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就会更要学。

2.课堂外,作业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是对演员的尊重。好的作业就是一部作品让学生有满足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其自己反复叮咛“这里要注意”“那里不要出错”,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忽视概念,偏重多做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许多学生在题海中迷失方向,不断在各种题中反复出现类似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对概念、定理的一知半解。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编题.加强概念教学,对待学生易忽视的地方,我平时就让他们自己编题,交换互做,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态会促使他们注意,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后,做这样的课外作业:请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给数学式子:(+2)+(-3),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并解之。

4.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梳理,认真及时做好小结工作,这在学生自主性中尤为重要.这个工作教师不要因为不放心而代劳,更不能仅仅走过场.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尤其是章节的小结体现出对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把知识消化,吸收,化成适合自己的记忆模式.小结形式可多样,框图结构,列表结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甚至可以写一些体会.教师在学生的小结中,亦可加强对学生指导修改,学生的思维要比我们想象中成熟。

三.激发学生兴趣,鼓励探究与思考

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自主性在于对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征服问题的欲望.教师只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旧知引新知,有浅入深,层层铺垫,为学生创设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的去探究。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探究与思考,作为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设计情景问题:“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根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老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很快说出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兴趣。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就要根据游戏中透出的信息:已知两根就能确定原方程,故会猜想:两个根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发现了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出确定的规律,就会对两根作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的理论,再运用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定理。

四.锻炼思维,活跃思维使自主学习不断升华

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要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但是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有探索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人,因而数学课要有探索活动,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搭起讨论的舞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

如:在初三的一次数学习题课上,有一例题: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A=108o,BC=a,AB=b BD平分∠B交AC于D.则AD=              (这道题没有给出图形) 。

课堂上,学生A、B分别给出了解法一:在BC上截取BE=BA,连结DE 运用三角形的全等可得;解法二:延长BA到F,使BF=BE,连结DF。则ΔBDF≌ΔBDC。可得答案。

两种证法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由于本人常想:“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C:过点A作AE∥BC,交BD的延长线于E点。然后利用比例式可求出。

学生D举起了手:在BC上截取BE=BA,连结AE。然后运用ΔABC∽ΔEAC,即得答案。

学生E:我还有另一种证法,是延长CA,截取CF=BC。连结BF,可证∠F=∠FBC=72o,从而得ΔFAB∽ΔFBC。解一下即得.

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的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可见,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从而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各自所处的数学学习环境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改变以往的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

点评

较好  发表于 2012-5-6 16: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养自主质疑能力,铺设探究学习之路



旬阳县仙河初级中学 何介发



――对中学数学教学课改的探索和体会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数学教学课改探索,提出老师要树立两个改变,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 自主质疑

对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 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最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它的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威,有创造的胆略和勇气。但是许多人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认为与中小学数学不沾边,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数学是煅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理应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探究性思维的“操场”。数学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2 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为重要”。

二 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 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 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 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自疑精神、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远不止如上所说。我之本意在于说明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在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更是实现“教最终达到不复教”的必要。

点评

较好  发表于 2012-5-6 16: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



邗江区瓜洲镇中心中学 钱世荣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合作关系的面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2.建立好学生之间的合作框架的面

首先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小组长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第三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第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的习惯:实践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图形“七巧板”时,首先借助七巧板,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接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七巧板,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并在组织学生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拼图活动,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合作能力。

3.寻找合作探索的结合点

(1)引入学习情境“生活化”的点。《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给学生合作探究的共同话题。

(2)选择教学内容开放性“化”的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3)找准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点。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努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手段多标准化,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新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①树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②明确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面向大众。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适合每一个学生,因而要改变唯一标准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要求应是多层次的,方式应是可供选择的。承认差异。《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所有人朝一个目标看齐,只有让不同的人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才是成功的。尊重个体。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也应包括学生本身,只有将学生也视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使评价被学生认可与接受,评价才有意义。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也即我们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教师独裁式评价为师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式评价。也是合作的一种方式。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合作学习更完整。

点评

不错  发表于 2012-5-6 16: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提高与成长  



鞍山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楠



上过与听过很多课,但对课堂内容的深刻思考却是在下面的一次教学听课中收获的。也许这就是现在所倡导的教学中的反思。

      

因为,我们目前的初中教学正处在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撞击与交融的状态和背景下。虽然新课程已经在其他地区开始很多年,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四城区还在使用老教材。但由于多方努力,我们在两年前已经开始进行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渗透,努力打造新观念教学。无论使用的教材是什么,而关注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交流、合作与研究。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真正意义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成为主流。



下面是笔者最近经历过的初中几何《中心对称图形》一课的感受,可以深刻邻会新课程的深远教育意义;感受新老方式教学设计的碰撞;关注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共同成长。



教学片段(一)如下: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三幅图形有什么特点?(慢演示,让学生观察清楚)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除轴对称图形外,还有其它特点的对称图形吗?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种新的对称图形。(板书)

4.7    中心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上对线段AB和平行四边形ABCD的演示。(三遍)(注:两个图形都是绕本身上某一点旋转180度。)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



   引课的前三句话,清晰准确,并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下运用了数学中类比的思想方法。干净利落的切入上课的主题《中心对称图形》,使学生在无形中把新知识“中心对称图形”与旧知识“轴对称图形”建立了联系,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达到了邻近知识区域的扩充教学。虽然淡淡几句话,却让学生感受了数学的良好思考方式;这看起简单的一笔却是授课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对教材、教学深入研究的厚重体现。



   再者“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上对线段AB和平行四边形ABCD的演示。(三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这句提问是新课程理念的再一次真实表现。“中心对称图形”在定义时,很多教师采用的传统方法是线段和平行四边形边旋转教师边解释的形式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这样做很显然失去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环节与空间,无形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还课堂给学生,存属“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的数量,而不注重“学”的质量。而这堂课的方法是教师不提出问题,由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图形演示,然后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像等各方面能力。同时也由学生自主发现、总结了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其实,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就由此破土而出的应用了。


学生的总结能力、对问题的归纳能力,都是在具体教学中体现的。教师的语言与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思想的升华,能够认识与体味“化归”思想的无穷魅力。笔者以为,教书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为重要。曾经有人把“教书育人”改写成“育人教书”,笔者觉得意义更加深刻。做教师的你我,当我们冷静深思时会发现,很多习题是千变万化的,但他们的思考方法却很多相似。那么,怎样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就成为教育者的要务。教师不是讲题的机器,学生也不是盛水的容器。教出智慧、能力的学生才是国家需要的精英,社会恳求的栋梁。可见,只有把这看成是对学生作为人的培养,才能拥有上面教师的设计。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教学片段(二)如下: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师:下列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观察五大银行标志)

师:请看下面两幅熟悉的图案:五角星、紫荆花,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肯定学生回答,答得很好)

师:通过大屏幕演示来验证我们的结论。

师:通过对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相同点。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举例说明所有的中心对称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平行四边形。)

2.举例说明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生: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


上面片断教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晰。善于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与以往的教学语言对比中发现:传统课堂上,语言亲切细腻、导语重复、多启发性、多归纳性、多随意性。当有同学自己归纳定义时,教师可能觉得不满意,就说“谁还有更好的说法?潜台词:教师不信任该生,这个孩子说的不够好,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发言热情与学习激情。这节课的设计,语言热情精炼、引课简捷、多专业性、多问题性、多人文性。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独立充分的去思考自己发现的问题,激活学生大脑,并主动求知。


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举手发言后,教师及时对发言者的勇气与反应速度给予肯定,并以合作研究的口吻提问: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么?潜意识:让全体同学判断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结论。把学生引进问题,教师跳出问题。笔者以为,这是新理念最精彩的设计环节,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源泉。


老师的语言是课堂的领航灯。学科语言专业、准确、科学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保持教师的亲切与人文的特点,标准的普通话,付有磁性的语音再加上精炼、准确的特色,使学生在感受与欣赏之中轻松进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应该说是一节语言环保的课堂,真正考虑了学生的用耳卫生。精心设计的导语引入、课堂发问、课尾结束语,让人身心均能够享受亲切、干练、准确、激情的教学语言大餐,是对活力生命课堂的真正意义的感悟,更是新课程提倡的“对学生的尊重“。


这节课内容若按传统教学理念设计的重点为两个,一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另一个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这样整堂课的内容太多,重点不明确,显得时间安排过于紧张,问题处理不清晰,学生反馈较差。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设计下,主要研究中心对称图形,将二者区别放在习题中渗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由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研究和消化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在习题中对二者区别的反馈效果反倒比采用原方法的效果好。通过实践,显然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能够进行此方面问题的全面应用,可见课堂重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题量”而在于“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时点、线、面三层次的升华。(点—知识学习;线—知识理解;面—知识应用)


由于笔者参加了市骨干教师的教育叙事课题研究受益匪浅,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节课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靠近了新课程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强化问题意识,以主干定义为主要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究、合作、归纳、总结、呈现。课堂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更体现了对知识学习、理解、应用的螺旋式上升的最高教学境界。


欣赏完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之余,大家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研究、学生的活动;教师的引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设计、学生的反馈。教师与学生两者成为课堂中最为默契的搭档。学生成为生命课堂的主宰。教师从台前退为幕后,却更让学生尊敬与钦佩。笔者以为,这节课的最重要反思是教师考虑了知识的生成,数学的建模思想。因为有更深的内涵才体现出很精彩的外延。并且,使课堂内外达到一个共识: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提高与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几点体会  



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曹经富



  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很注重这方面的考查,学生往往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向应用贴近,是我们教学新课程应予突出的又一重要方面.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注重于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力图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由于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教学经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通过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让学生亲临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多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课堂气氛,提供有趣的数学应用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过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二、立足实际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



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渐引导学生加强抽象,弄清概念的含义”,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予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三,开展数学活动,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创设应用机会。



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因此在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中,抓好和建立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结点”教学,多开展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的数学事实。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除了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以外,教师还应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交由学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学了圆的知识,要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物体的圆心等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在数学实践中,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



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情境内容,打破学科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学科,再由学科走向生活,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与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和技能方法,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问题。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理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先经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五、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把安福城区图放入课堂,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另外,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只象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画图,解答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小试验,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例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首先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再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比如有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可以一起探讨什么类型的地板砖可以无空隙镶嵌,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平铺,那么正五边形、正八边形能平铺吗?转换成数学问题就是各正多边形的同一顶点处内角相加要等于360度才能做到平铺;至于地板砖的花色品种选择后拼成的图案又得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然后通过了解地板砖的单价、地板砖的数量、安装地板砖的工钱如何支付等最后测算出需要的总费用。通过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测算平铺地板砖所需费用,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除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经验用以解决新的或疑难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将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探讨  



山海关第六中学 李敏



  摘要:信息时代,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问题,提倡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数学课程。



新世纪,新挑战,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问题,对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发展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多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开展数学实验,完成意义建构,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联系,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应当发生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独到之处。在课题研究中,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建模的选修课,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研究,通过数学建设模选修课的设立,借助网络工具,揭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设计方案、市场调查、查阅资料、加工信息等过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图并茂。学习者可以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入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另外,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智能训练系统),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计算机还能同时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2、妙用电教媒体 优化数学概念教学



3、数学课堂管理与教学的优化



4、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5、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6、巩固基础知识 精做综合训练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4: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