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优秀笔记交流)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在去年的时候,我翻开《教师博览》杂志就看到了管建刚校长的大作“不做教书匠”。当时我看到题目时就调侃地说:教师不就是当书匠么,怎么又不做书匠了呢?难道要我们这些教书的人去当泥瓦匠、木匠等不成?于是我一口气读了他的上部分,每读一段我都要脱帽向他敬礼一次。我感觉到他的真诚了,我感觉到他就在我的身边。他对我当教师的理想、现实与困惑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感觉到他虽然年轻却也经过了一番磨难,他也许是一位穷苦出身的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才会有那么深刻地感受。他的这篇文章道出了当教师的,还有不当教师的心声,并给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后来县教育局钟副局长在我校的读书动员会上又不断地提到他的大作,对他的观点赞同了又赞叹。今天,我们在黎校长的带领下再读《不做教书匠》我又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下面结合本人现在的工作情况及心情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感想,不当之处请指正。
    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管校长说:教师要有专业感,说教育的专业形象远低于医生,除了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教师缺乏专业能力素养精神的原因。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一名好教师,一名真正的教师,在于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同时它还有时代性。他说在96年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关于教师的专业时指出:“教师要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等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教师每年都必须“充电”,不“充电”就必将落后于时代,就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带头人,就更不能以新时代的面貌,精神影响下一代人,因此,指出教师应具有心灵的力量,具有情意的关怀,具有人格的熏染力,具有文化的气质,具有智慧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成为智慧的象征。现实情况如何呢?我们的教师天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开展活动,每天工作10小时也难于把工作做完,做好,他又能有几个小时就在学习上呢?即使要学习,也必须自己掏腰包,如果每月再掏出几百元花在学习上,家里和生活又怎么过呢?学校又没有这样的经济能送教师到专业学校轮训,那么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怎么更新呢?又怎么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呢?比如现在已进入电脑时代,我们的教师连电脑都买不起,又怎么能成为新文化的代表呢?现实是老教师让人嫌,而不像医生,所以要教师具有专业感,取决于教师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国家财政扶持。中国的教师难于成为有专业感的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心灵,享受教育
                        ——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在教师读书活动中,我先后读了李镇西、张文质、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汪中求、管建刚、张万祥、万玮等作家的部分著作。不敢说收获很大,只觉得感触不小。其中,最让我喜爱的书应该是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李镇西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我因教育在线认识了李镇西,不知不觉中也成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者。从读他的《教有所思》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见他的书就读,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渐渐地感到读李镇西的著作已上了瘾,尤其是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时,简直是痴迷了。
    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有人把它称为活的教育学!因为它不是在书斋里推演出来的,而是充分田野化的。当翻开《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扑面而来的恰恰是田野气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如何陪他一天天地走过,并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古老的教学相长在这里被真正实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教育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是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不逾矩的。这本书又不仅仅是对教育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又远远高于教育实践,里面渗透着作者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仿佛急流中的船只,时而潜入河底,时而跃上水面,但却从未缺席,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理性的思考与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相得益彰。板着面孔的教育原理在这里变得鲜活,变得伸手可触。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全书以手记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条民主教育理念的主线渗透于每一个章节。在作品中,你看不到刻意说教,看不到空洞论理,看不到故作高深装腔作势。有高屋建瓴的见解却无凌驾众人之上的架势,有操作经验却不是简单记录事实,它是在教育实验中实证、领悟、反思、提升教育理论的过程,它能给人最真实深刻的触动和启迪。读这样的书,仿佛李镇西老师就坐在你的面前,热切地而又舒展地向你娓娓道来,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凝神深思……
    一、享受用童心赢得的信任。
    当你看到李老师那充满童趣的头像,看到他的签名:“不愿长大”,总能感受到他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副天真烂漫。正因为有了“不愿长大”的童心,才永远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的扉页的每一张相片都充满着毫不矫情的快乐:无论是在合影中开怀大笑的李镇西,还是和学生一起把“一班”“写”在峨嵋山之巅的李镇西;无论是被学生“活埋”雪中的李镇西,还是在草地上无所顾忌地大嚼特嚼着食物的李镇西;无论是在青青竹林间和学生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李镇西,还是在教室里和学生比“扳手腕”的李镇西……一组相片把我们带进了李老师的教育生活中。在书行里,仍能读到他晶莹剔透的童心:那个在青城山森林中的小木屋旁和同学们“合伙”用“毛毛虫”把张宜宜吓哭的李镇西,那个在小河里和孩子们“酣战”的李镇西,那个在熊熊的篝火旁和男同学进行摔跤比赛的李镇西,那个在南京市中央商场买女孩子毛衣的李镇西……一个个李镇西从字里行间跳出来,天真烂漫。正因为这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赢得他远游归来孩子们的掌声,赢得了他犯了班规时孩子们对他的“依法处罚”,赢得了他在异地他乡孩子们为他写的那一首首小诗……
    二、享受用信心点燃激情的神奇。
    在《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中,处处充满阳光,处处充满激情!我们随处能读到李老师激情飞扬的文字,他用信心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激情。许多在外人看来做不到的事情,在李老师那儿能做到。在几乎没有游人的瓦屋山脚下,饭店老板说:“你们?不怕野猪把你们吃了?再说,你们从哪儿上去呢?”而他和他的学生们却走进了瓦屋山的怀抱,领略它的博大与神秘、原始与豪放。面对“文科班就是瘟班”的舆论偏见,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却偏不信这个邪,用潇洒优美的韵律操和笔挺漂亮的西装在校运会上赢得了尊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迪生的这句话在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那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我翻开书的目录时,视线接触到“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的字样时”我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急切地翻开书,最先看的是这个故事,心绪也被李老师的文字调拨得激情飞扬,是啊,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试,就已意味着在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下用行动去实现想法!在翻动的书页中,常常能听到李老师爽朗的笑,常常为李老师大胆的设想而叫好,常常被李老师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信心感染。
    三、享受用虚心向学生学习的乐趣。
    “作为学生,也许在知识上暂时不如老师,但在道德上,绝不比老师差,在许多方面你们甚至远在老师之上,因为你们有一颗童心啊!”在他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信念:“学生总是对的。” 他也不断地实践着这样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渗透着民主教育理念的口号在今天还远未普及开来,远未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时,他却从胡夏融处学宽容;从尹萍处学克制;在拳头挥向学生之际,他深深地自责;在侯伯俊的《痛》面前,他深深地内疚……一个没有博大胸襟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说出““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我们会常常感到自己心灵的斑斑锈迹”这样的话!
    四、享受用细心捕捉教育契机的美妙。
    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李老师是一个既豪爽又细腻的人。他独具慧眼地把学生生活中的平常事,巧妙地变为一个个教育的契机。你看,在学生开学前,他想到的是一群对中学生活心怀憧憬的孩子急切的心情,为他们发出了第一封信;在开学的第一天,他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句最有凝聚力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彭艳菜票失窃后,他不是马上去查窃贼,而是把坏事变成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好事,发动大家为她募捐;在罗兰的《恰同学少年》丢失后,他巧妙地借助安徒生帮助“破案”……这样的事例在李老师的教育生涯中太多太多了。是啊,一个细心的教育者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五、享受用爱心包容一切的博大。
  “学生总是对的”。爱一切学生,贯穿在李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中,正因为有爱,才有童心才有信心才有细心,没有“爱”,这一切又从何谈起?因为爱心,他才会从离平地十多米的地方为学生们表演“首滑式”;因为爱心,他才可能在自己的干嚎声和“看客”们的欢笑声中,被男生们“活埋”在雪堆;也因为爱心,他的影集里才会多了一张“向李老师遗体告别”的“历史镜头”……爱学生,推而广之,爱传达室的老人,爱邻家的老大妈,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书中,他以自己的教育失误真诚地告诫:“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字里行间都闪现着作者的影子,而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李老师说“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是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交流,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我们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心灵的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一书的价值不止于告诉你他怎么做了,有什么效果,怎样反思,更能牵引你与他一起思考,一起从教育案例延伸开去,从得失利弊中寻找理想的教育路径。它的价值正在于让我们从这些案例及反省中延伸许多思考:教师,应该做“真人”还是冒充“道德圣人”?班级工作,是教育还是辖制?对学生,是宽容信任,还是视之为敌?教师职业,是激情投入感受快乐,还是身心煎熬痛苦难当?教育者,是袒露童心交出真诚,还是自以为是道貌岸然?
    李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像一盏明灯让在教育路上迷途的羔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育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享受到教育的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遨游书海      点亮心灯
                                ——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爱心与教育》

    几十年的教书生涯,迫使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喜欢读书,每当我在书的世界流连,在书的世界遨游陶醉时,我告诉自己:教师不能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永存。因此,当我读完一本书就似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远航,点亮了心海里的一盏灯,品尝到远航的甘甜。
    有人说,你怎样设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你实际上就将有一个怎样的人生。也许,像我们这样的人,身体的成长早已停止,然而每个人思想的成长、精神的成长、灵魂的成长都是无止境的。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打开书本,就打开了成长之门,沉浸于书香,人生也随之幸福成长。
    一年多来,我读了许多教育杂志、教学论文,还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朱永新的《我的新教育之梦》、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等教育专家的名著,可以说使我茅塞大开、受益颇多。读了这些书,犹如亲自与大师们对话,他们的观点、见解、做法可以滋润人的灵魂,可以改变我的教育理念,也影响甚至左右着我的教学行为。他们是教育中的智者,教育中的伟人,读后给我的心海指明了航向,看到了一盏不灭的航灯。
    这几本教育著作都是经典之作,但我最喜欢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已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另一番风味,另一番新意,另一番体会,每读完一遍后,自己内心的感觉都波涛起伏,难于平静,先是敬佩衍生感动,再由感动萌发震憾。这本书中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还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健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是万同的故事。李镇西教师在转化万同的过程中,写出了一份长达五十页的教育手记。这份长达五十页转化一个差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真实感人的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教了几十年书,有多少耐心、爱心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伤透脑筋的毛病、让人难于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真是羞愧无比!平日里我常常为一些学困生不能和别人一样学会新知识,不能和别人一样完成学习任务而发火,为班上有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而烦恼。在万同的身上,让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它让我懂得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李镇西教师还归纳了一句很好的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唤醒童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爱心。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无从谈起。”这是我看到过的对素质教育最具人文性的诠释。我牢牢地记着这句话。每天,我微笑着呵护教育我的学生,他们中有活泼可爱,有的淘气顽皮,有的聪颖,有的木讷……无论他们来自什么家庭,无论他们表现如何,只要是我的学生,我都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他们中的每一个,即使他犯了错,我也能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谈心,因为我爱着他们。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说的多好,心中的那份爱,已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执着追求了近三十年,用热血和汗水浇灌了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我深深地知道,教书是快乐的,精神是高尚的。因为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诚然以真心处之,孩子们也会真心爱我的。我始终相信李镇西老师讲的:只要你有爱心,就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书可以聪明一分,读一本好的书,可以影响一生。因为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爱心与教育》是我近期读的一本好书,读过之后,心里亮堂得多,旷达得多,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无怨无悔的选择,使我入神忘情、灵魂升华。《爱心与教育》是我难忘的喜爱的一本好书。
    老师们,既然你选择了教育,而又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你就不妨抽空读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他会给你知识的源泉,工作的力量;它会给你指引迷津,成为你黑夜里前行的一盏不灭的心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在我读过的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之谈的著作中,我尤其喜爱中国现代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淡》一书。
    多年以前,我就在报刊杂志中看到过关于魏老师的一些事迹及一些零星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但对其人其事还是了解甚少。去年年末,在教育局的倡导下,我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一贯少于读专著的我,在赣州新华书店看到了魏老师的大作《班主任工作漫谈》,我如获至宝,一次性买了15本回来。我不但要自己读,还要把它介绍给我的同事,我的领导、我的朋友以及我的家人。回到家,我花了三个夜晚,几乎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读后感爱颇深,对我触动很大。有了这本宝贝书,我把它放在床前案头,每天都要翻一翻,看一看,想一想,对照自己的工作、思想、找优点,找差距,掘动力,想方法。每当我在班主任岗位上遇到困难、心情烦闷时,我就把“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笑对人生”读上几遍,调整自己的工作情绪。每当我遇到班级管理问题时,我就读他关于“科学管理班集体”的论述。每当我遇到特殊学生教育困难时,我就找出他关于“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来确定应对方案。魏老师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观点、方法、论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对我做好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读魏老师的著作,就是和名师大家在对话。
    我喜爱魏老师的著作,是因为这本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班主任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
    我喜爱魏老师的著作,还在于它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沉长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大量的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叙述了他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辞恳切,入情入理,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心悦诚服,同时它又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喜爱魏老师的著作,更在于我敬佩他勇挑重担、忘我工作的精神;敬佩他敢于在教育教学战线上大刀阔斧、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改革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决心。魏老师堪称我国教育的奇才。为什么说是“奇才”呢?在当今社会,有哪位教师能在十七来的普通教师岗位上在全国31个省市及港澳地区作2000多场报告?上1000多次公开教学课?有谁能够不管在普通教师岗位上,还是在3000多人学校的主任、校长、书记岗位上都能始终坚持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兼两班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谁能一个学期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而又能做好校长、书记、班主任及其它三十几项兼职工作,同时还能上好两班语文课,并且每次考试成绩又能在全市名列前茅呢?只有他——魏书生。
    我喜欢他的著作,喜欢他的理论与实践,我必将以魏老师的理论为工作的行动指南,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方法,勇于实践、创造出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把小事做细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汪中求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部企业管理理论方面的论著。它像一根银针扎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各界人士浮躁的穴位上,引起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该书出版以来,书中的观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
    笔者有幸读了这部著作,深受启发,大有裨益。
    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热气腾腾,一派欣欣向荣。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许多人心浮气躁,没有目标感,缺乏约束感和责任感,做事往往浅尝辄止。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也是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芸芸众生能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的不多,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广大教师,只能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具体的本职工作,琐碎、单调,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就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琐碎、单调的本职工作做好。《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启示我们要“把小事做细”,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细节。
    一、把小事做细,要增长率强目标感
    所谓目标,是指一个人在做出努力之前,心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做事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如此,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
    一个教师,从参加工作之日起,甚至是工作的每一天,都应该有一个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从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之中找到乐趣,从年复一年的循环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定位新的目标。良性循环的形成,必定会促成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达到和实现,内心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会更加热爱。
    二、把小事做细,要增强约束感
    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会放任自己,而把纪律观念抛到脑后,这就是所谓的惰性。我们会认为违反一点学校的纪律没什么大不了,特别是当我们有了从众心理之后。上课不备课,课后不反思,作业不及时批改,没什么;值日不履行职责,没什么;该到岗时不到岗,没什么;体育课上成“放羊式”,没什么……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无法收拾。
约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失去了约束,一个家庭会名存实亡,一个企业会失去竞争力,一个学校会失去生机,一个教师会失去本该有的人格力量。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人格力量。我们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纪律的人来,教师要首先强化“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意识,自觉修养师德,追求崇高,为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三、把小事做细,要增强责任感
    所谓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情。在一个家庭里,“你耕田我织布,你挑水我浇园”,明确了夫妻双方的责任;在一个工厂里,各车间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各自的责任。明确了责任,才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干好。一名教师,更应该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不会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才能把小事做细,从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定是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自己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在精神的世界里,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从而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会对自己所教育的学生负责,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做得完美。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的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也是笔者读《细书决定成败》的最大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读  书  有  感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有看书、学习的习惯,看到有适合自己的书籍、报刊、杂志,忍不住总要翻一翻、看一看。间或摘录其中的精彩片断、至理名言,过后又反复欣赏,揣摩其中的意境,获得了不小的精神享受。因为书的世界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天涯若比邻”。世界再大,有了书本这种独特的传播媒介,也不存在任何阻隔。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那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通过读书学习,可以充实、丰富我们的知识,得到间接的经验;可以释读社会和人生的哲理;可以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经常到书的世界中去游览、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人一天比一天成熟,进步。
    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经常读书大有好处。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只停留在学校学习时代的水平上,那你很快就要落后于时代,你的教学思想、方法肯定缺乏新意,自然也就难于适应发展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读书,则能紧跟时代形势、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再者,时下教育战线下正实行聘任制,作为教师,在你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哪怕抽出很少的一点时间多读一些书、多写一点实用技术、多留意一些别人平时不在意的事,说不定久而久之,你就已经积累了别人所没有的“知识库存”。或许有那么一天,你的同行在因为下岗而愁眉不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却能如鱼得水般自信的做着你新的工作,在另一个天地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读书有如此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读书偶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前言的首句话中,足见其地位之重要,作为人文素养中最核心部分的“人文精神”该从何入手去培养呢?我思索了很久,也未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最近,拜读了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颖、见解之独到而折服。朱教授在这本书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书开始入手。”
    近年来,在和学生读书共勉、互相增益的过程中,我时时体验着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读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说:“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德滋养。”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充实、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来讲,读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读书,让学生视野开阔。开学伊始,我与学生相约:本学期老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读书竞赛,新学期谁读的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最棒,谁就是读书状元。说读就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轮到我的早读课,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打开自己钟爱的书读上几页,待学生们到齐了,再上早读课;语文阅读课,更是我们师生读书的最好时光;语文活动课成了我们推荐好书、朗读美文和交流读书体会互动课;闲暇时,我们互相交换好书。一学期下来,我班的一批“小书虫”除了读少儿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还读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当升旗手》、《徐悲鸿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读的书多了,他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习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的浓浓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来。
    二、读书,使学生精神充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兴趣,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举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书,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本学期,我又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文轩《草房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且丰富了。他们此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爱、懂得宽容、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诚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
    三、读书,令学生志向远大。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其将来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志向远大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他的进步就会插上奋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志向从何立起?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几句说教远不如引导他们读几有关志向者的书见效。哥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为此,我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诺贝尔奖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传》等书给学生读,让他们在书中与志向远大的伟人对话,受其熏陶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都能在自己远大志向的引领、鼓舞下,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由此可见,多读好书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远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多读些书不断充实自己,并引荐学生多读些有益的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们不妨说培养人文精神,始于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3 04: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