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0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论文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通过作文评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湖北省枣阳市梁集中学 马冬冰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薄弱和学生视野的狭窄,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偏低,错别字层出不穷、语句不通时有、词不达意现象各种多样、有的甚至不知所云、不会使用书面语言等等。这一现象严重制约我校语文教学。因此我们把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中心任务就是归结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来。使学生写作水平在整体上有大的长进成了当务之急。

鉴于此,我们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我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对学生作文情况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我们尝试批阅作文的多种形式来提高写作水平。

一、以教师写下水作文昭示学生写作水平“差”的地方,敦促学生加以改进

教师写下水作文早已不鲜见,全国许多学校都推广过。但笔者这里想谈谈我们自己的作法。

教师先把学生所有习作都读一遍,选择一篇典型的下档文。运用该文的素材,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围绕这一点进行下水作文。作文写好后,在评讲作文时,先将那名学生的文章在全班朗读一遍(当然,要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其“怕丑”的心理,要鼓励他去学习别人的优点),然后让学生找出该文有哪些问题,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亮出自己的下水作文。不仅让该生明白运用自己的素材通过怎样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让全班同学也从中得到启示。同时,也让班上其他有此类问题的同学引以为戒。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写了一篇《铭记抗战史,再铸民族魂》的文章,一名叫陈焱霖的学生写的是东北抗日志士杨靖宇的一些故事,但是他未点明要铭记抗战史,更未去铸民族魂。且杨靖宇的故事连接性也不强。但我认为他的素材选取较好,只是不会怎样用素材去表达中心。因此,我用他的素材写了一篇范文。在评讲该文时,全班学生很有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写下水作文一段时期可以确定一个重点。比如,这段时间学生普遍存在中心不突出问题,我们就以这方面来选取一典型文章进行下水。下一阶段就语意不连贯进行下水。这样就可以逐一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好办法。

二、集体批阅,群策群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防病能力和习作鉴赏水平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学生、家长、学校都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但这样做却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常常是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只看一眼总批和分数,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大胆尝试并改革,又加之我校学生大面积写作水平偏低,用传统的方法根本无法扭转局面。所以,我们探讨并尝试集体批改。

我们先将全班作文浏览一遍,大致了解本次作文共同的优缺点。从中选择几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交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体批改。

把准备集中批改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份,由每一位都改一遍。让学生找出其中错别字、语病、词不达意的地方等等,力使文章完整,这是批改的第一步。在文章没有这类问题之后,交全班同学讨论该文的问题,是否有力表达中心、文章辞藻是否华丽、文章素材选取是否恰当、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找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发言,在大家评过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还未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

当然,在学生习惯性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品一篇文章,确定作文要求以及评改等级标准。我们将作文分为四个等级;

A级(90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80~89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5~7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5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这种批阅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找出大家存在的问题,并很好地给其他同学以借鉴。且直观、及时,让大家以教师的角色参与到作文鉴赏的行列,可以提高学生文章鉴赏水平,同时又能警戒自己在写作中不要犯这些错误。缺点是:批阅效率低,一节课评不了几篇作文,需要花费学生课外时间去做。

三、小组批改,同学互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小组批改和同学互改是对集体批改的有益的补充,这样批改更全面、更充分。

在小组批改前,像我们在第二节所说,先还是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告知学生从那些方面去评一篇文章,以及各类文体的评分标准。当然,老师亦可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精心批改,字词句标点符号、文章的立意等一律批改好,眉批一丝不苟,让批改的学生传阅,帮助学生批改。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四人为一组,可以同桌亦可前后桌同学互相批改,但必须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每组安排一个写作水平较好的,担任批改组长,每组发一个作文互批登记本,组长登记好每次批改的好坏典型、分数、以及批改中的纪律问题、突出事件、以备教师查询,了解学生进步情况。将些项作为评比“先进小组”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后就进行修改,但教师要先讲解本篇训练重点及评细要求,明确修改步骤:

①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适当眉批精彩语句、修辞下圈线标出。

②文章题目的衔接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阅卷的感受等以眉批为主,适当修改提示。

③批改者写出修改总评,打出建议分。注意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本文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切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巧妙,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趣等。

④归还作文本,作者重读,思考改动的地方,体会改前改后的差别,总结得失。若时间允许,鼓励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样批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作文批改的周期也大大缩短,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全面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

四、以鼓励的方式、口吻、心态去批改学生的作文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爱

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仅仅是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差,关键是他们对写作没兴趣。他们怕写作文,写作文“头疼”诸多因素造成的。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作为一个基本战略去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无论你批改的多么细致,作文课讲的多么生动,学生只要不想听,那就等于零。因此,我们提出两套方案。一是将那部分写作水平最差的学生作文挑出来,不去精修细改,而是交由同学们去找出该文的闪光点;二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鼓励的口吻,并注意评语的修辞性,以此达到让学生去模仿的目的。

为鼓励后进生,唤发起他们对写作的热忱,将他们的文章复印出来交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找文章的优点,找出他们使用的优美词句、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若找不出就看他们文章的立意,立意找不到就看文章的结构。总之,要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这样,这些学生就对自己有自信心了,对作文也没有恐惧感了,开始认真写作文了。同时,从评他们的作文中优点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文章生动。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作文的评语教师要慎重。有时一个评语会丧失学生对写作的信心,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为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们教师总结出评话的几条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两少”“两多”“两富”,即“少下断句,少用不”“多加鼓励,多带情感”“富有文学性,富有趣味性”。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就象征着最终裁决,老师若枉下断语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站在平等的立场多角度去评价文章,以探讨性的评语去迎得学生的尊重与感激,同时也使自己的评语给学生以启发。若以“内容不够充实”“结构不合理”“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等用语出现在评语中,学生还是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你可以不妨说,“在我看来,你若能在………处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文章中去效果会更好。你认为呢?”学生就会领悟,修改的效果也更好些。

在评语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学生作文,还应该在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要注意评语的文学性及趣味性。一条好的评语应尽可能具有适当的文学色彩,必要时可以引用到诗句和名言,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从而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比如:“主题不鲜明”,可以说“难识庐山真面目”“有抄袭之嫌”可以说成“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时还具有趣味性,会让学生在微笑当中懂得教师的良苦用心。

当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是我们在这方面初步的探索,理论水平不够高,文章写的平易、朴素,还望诸君赐教,共作探讨,以丰富我们的作文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农村中学如何使学生写好作文



黄光礼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限制,导致很多学生作文存在困难。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学会表达;及时组织评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作文能力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作文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话说不清,句子不通顺,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让人顺畅地读完全篇的,是少之又少,要想找到一两篇句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那更是难上加难。那字里行间极难看出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如何使学生能够热爱写作,能够语言流畅地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呢?



一、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不一而论。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激发写作激情。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事情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



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三、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学会表达



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影响,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加强遣词造句、表达成文的训练尤其重要。



1.引导学生做好词汇积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



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学生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圈点、批注、点评。虽然,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



近年来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我们体式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例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体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给他写一篇“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得到他人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写“感谢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当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别人,伤害了友情时,建议他们制作抒写“歉意卡”,表达自己的愧疚,争取别人的谅解。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逢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方能择善扬长,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四、及时组织评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在作文评改问题上不少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精批细改每一篇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殊不知这样做既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常常是作文本发下去学生只看一眼总批和分数就扔到一旁,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这样做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直接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享受,沟通见解。因而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而是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作文。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作文,老师总结点评。这样再三训练,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



总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目前还是一个弱项,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练笔,写好下水作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平时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比如举行各种作文竞赛,组织学生投稿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 吴海宁



积累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都与有意识地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会得到相应提高。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尤其有利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有利于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积累,具体考察学生在文学常识、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引导他们做有针对性地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得到相应地提高。那如何针对文本做阅读方面的积累呢?笔者在所在的学校从事着相应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六个“我”为内容的积累模块,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效果很不错,现推荐给同仁及广大学生。

一、“我知道”(“文章出处”板块)

大家在完成相应项目之前,应是多次深入到文本中去,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当你认为自己确有收获时,你便应开始在课外积累本上做相应积累。积累的第一步,便是对文章的出处进行记录了。你应用一到两行的空间,记下文章标题、作者以及出自哪本书或杂志、报纸。若你是对课文进行的阅读积累,最好不要标出处为“七年级教科书”,而要标文章选自的作品集,相关链接主要是介绍作者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写作风格等。

例:[文章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文章出处]《朝花夕拾》[相关链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二、“我理解”(“文章理解”板块)

建议:请你用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对文章内容进行综述(即概括文章内容),或对文章产生的背景进行说明(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三、“我赏析”(“精彩赏析”板块)

结构:例句+赏析(至少两个组合,50字以上)

建议:

1.你应结合写作背景、上下文从表达方式、修辞或情感等角度赏析你认为精彩的文段,说出它好在哪里,或是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2.你应将你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挑选出来并做相应分析,这是你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是你个性化的赏析。你可以赏析一个词,也可以写下你对这段文字的精彩点评。

四、“我想说”(“读后心得”板块,100字以上)

建议:掌握方法写读后心得最重要。可以是引述原文部分内容加以联想发挥;可以列举同类事物,做出综合结论;可以逐层分析原文,透彻了解内容,编写写作提纲;可以是结合原文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抓住一点深入剖析,也可以反向对话,谈古论今等等。

例,一学生在读《我自豪,我是自强不息的人》之文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生活是作文之源,人生是作文之本。本文作者从自已不平凡的生活着笔,写得真实具体,因此获得了成功。从这成功中,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抒写真情才会有好作文……启示二:构思巧作文才有结构美……启示三:语言质朴才最感人……

五、“我会写”(“仿写”板块)

结构:例句+仿句(至少两个组合,50字以上)

建议:仿写受形式的束缚但在内容上应有创造性,所以,宜从仿写句子开始。仿写时,首先要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研读例句,把握已知(明确句子结构,句式,修辞,修饰语特点,知晓内容,扣准要点),仿写可以是相同结构、相同句式、同一修辞格、同类修饰语,换词仅为最基本的仿写。

六、“我积累”(“好词共赏”板块)

建议:①每篇课文至少积累五个词②应将原文抄写下来,并用特殊符号标明这些词语的位置③至少知道两个词的意思。

以上是针对单篇文本所做的积累,这种积累历时较长,工作量大,所以,不易时间安排太紧,一周让学生完成一次即可。除了做以文本为对象的阅读积累以外,那种非专题性的兴趣积累(精彩片段、知识撷英、文海拾贝型的积累)也应继续做下去,只要双管齐下、长期坚持,学生将来必有所成。

编辑短评:这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相信这对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你会有帮助。请记住,学生学习语文真正应该是得益于课外,所以课外阅读的积累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应阐述地更具体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 魏占峰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真实的交际”,它是指交际教学法中,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信息差”(或称“信息落差”),即交际一方知道的内容另一方不知道。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才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明知故问的结构练习、句型操练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真实的阅读”,即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材料的内容是读者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读者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包含的信息。概言之,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真实的阅读不属于“语言学习”,而属于“语言习得”,它也不等同于儿童母语习得,而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是“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第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大幅度增加课内的真实阅读量。实践证明,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虽然课外阅读就是真实的阅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要使课内阅读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就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为基础,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揭示课外阅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精读转化为真实的阅读,并大幅度增加课内真实阅读量,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的希望。

第四,确立真实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我们说真实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并不否认语言学习和阅读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中的作用,真实的阅读、语言学习和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此外,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母语教学尤其如此,我们应该把它们纳入到现有语文教学体系中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张丽霞 郑茂良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毕业已经十年了,在这短短的十年中,我有耕耘有收获,有失败也有落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高瞻远瞩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十年前的大学毕业开始,我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有些不对劲,“满堂灌”“一言堂”问题非常突出,教师讲得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从那时开始,我就着手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十多年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绝非易事。因此在初始阶段,经常会面临学生的合作小组未能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开展合作学习,经常是组内较优秀的学生包办了所有的学习任务,将原来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由优秀学生所主持的一言堂,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合作小组因公开课临时凑合,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的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合作,是教师没有真正地教给学生合作的办法。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想切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迷茫。目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映。因此,我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向小组介绍合作学习的优点,一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选,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应该是基础。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失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①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②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十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的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③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3.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并不高。原来老师都以为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才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不能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老师引导解决。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生尤其是独立学习有机的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这几年的经验,有效的证明的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王文娟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春》第一题:“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阜宁县陈良初级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黄光礼



[摘要]  语文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方法有: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抓住文题,激趣导入;巧设圈套导入;设置悬念导入。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3: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