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咏柳》、《宿新市徐公店》、《太阳》、《冬眠》、
《电脑“管家”》、基础训练 3
教学重点: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文章,想画面”,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实践中自觉应用。
2、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自身去查阅学习的有关资料或请教他人。
9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默写这两首诗。
4、能根据《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景色,想像出一幅图画来。
教学重点:朗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自身查找相关资料。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讲读第一首古诗《咏柳》。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背诵古诗《回乡偶书》,指名介绍作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生活在初唐后期和盛唐前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好朋友。他写的诗感情丰富,清新通俗。
2、揭示课题:《咏柳》 运用分解法理解“咏柳”一词。
咏,歌唱、赞美的意思。柳,柳树。
《咏柳》这首诗,是借赞美春天里多姿的柳树来歌唱、赞美春天。
二、朗读古诗,想诗意。
1、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确:
咏yǒng 妆zhuāng 绦tāo 裁cái
2、认清字形。
咏与泳、妆与壮、绦与涤、裁与栽,进行比较,区别字形、字意。
3、指导朗读:
咏柳
碧玉 妆成 一树高,
万条 垂下 绿丝绦。
不知 细叶 谁 裁出,
二月春风 似 剪刀。
三、指导看图。我们逐词逐句讨论、理解全诗。
1.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妆、一树、高,各指什么,什么意思?
碧玉:这里指深绿色的玉,是形容柳树枝叶那种可爱的绿色。
妆:装饰、打扮的意思。这里有一种拟人的意味,好像不是柳树长出来的颜色,而是有人给柳树梳妆打扮成的一样。这是谁呢?是春天!
一树:指整个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
高:指树的高度。
这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绿色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
2.万条垂下绿丝绦
万条:指柳树枝条多,“万”提个概数,指数目多。
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用来形容长长的柳条非常柔嫩,轻盈。
这句的意思是:这棵柳树上,有千万条柳条好像绿色丝带子一样垂下来。
3.用自身的语言,把这个整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看图,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碧树”、“垂下绿丝绦”的美丽形象。
5.不知细叶谁裁出
细叶:指柳枝上细嫩的柳叶。裁:是裁剪的意思。
讨论:句尾的问号表示什么?(表示发问,引人考虑。)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作者运用了拟人写法,从“裁”字看出,把春天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有一位春姑娘在那里巧妙地裁剪似的。)
这句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这些细细的柳叶?
6.二月春风似剪刀
似:好像的意思。这句是对上句提出问题的答复。
这句的意思是:二月里柔和吹拂的春风,像剪刀那样裁剪出来满树的柳叶。
7.用自身的话把这个整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8.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
四、体会,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蓬勃生机,蕴含着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咏柳》,体会诗的意境。
标题“咏柳”,“柳”字要读得重,两字中间拉开一些,读作“咏——柳”。
第一句:“碧玉”读重音,指导学生在头脑中展开想象,突出颜色的美丽。“一”读重音,强调整个树,读成二声yí。“妆成”之后可有一个小停顿。
第二句:“绿”读重音。“万”读次重音。“丝绦”指导学生结合想象读出轻盈、随风飘荡的美感。
第三句:“不知细叶”要读得连贯,中间不要有停顿。“谁”发Shuí的音,读重音。句尾读出疑问的口气。
第四句:“春风”读重音,体现对上句“不知”的回答。“似剪刀”读成降调,表示对上句的答复。
六、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把诗句写得生动,形象?
(运用了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表示了整棵树的颜色,形状和树上的柳条的多,还把春风比作剪刀,巧妙地刻画出春柳的秀丽形象。并且用“裁”这一拟人的写法,把春天人格化。)
七、归纳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板书:①知诗人 ②解诗题 ③明诗意 ④悟诗情、意境。
八、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讲读第二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根据《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景色,想像出一幅图画来。
教学过程:
一、依照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出示《宿新市徐公店》。简介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是南宋杰出诗人陆游的好朋友。他的诗语言浅显,通俗,形象鲜明,格调清新活泼。
2、理解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宿”过夜,住宿。“新市”地名,在现在湖南省攸县北边。“徐公店”店名,是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标题的意思是住在新市徐公店所看到的春日景象。
3、指导看图。逐字逐句讨论理解全诗。
(1).篱落疏疏一径深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拉拉的意思。
径:小路。深:深远。
说句意: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处。
(2).树头花落未成阴
树头:树的枝头。
未成阴:指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没有树阴。
说句意: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3).儿童急走追黄蝶
急走: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而我们现在说的“走”,在古代叫“行”。急走,就是奔跑的意思。
说句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4).飞入菜花无处寻
菜花:指油菜花,黄色。
说句意:黄色的蝴蝶飞进黄色的菜花丛中而无法识别,没处寻找;因为黄色蝴蝶混在黄色菜花之中了。
(5).同学们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说一说。)
(6).观察插图,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①观察插图,用自身的语言说说插图有哪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②对应着插图的内容,看诗句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
③看插图,读诗句,开展想象,用自身的语言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④提问: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讨论,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作者对农村初春景色的描写,展示了一派田园风光,反映了作者恬淡、愉悦的心情。又通过儿童在大自然中扑蝶玩耍的描绘,表示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活泼,天真可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溢了质朴童趣和浓厚生活气息的追蝶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情趣洋溢,感情色彩非常浓重。)
5、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题目“宿新市徐公店”,“宿”字后稍停顿,“新市徐公店”要连贯读,
第一句:“疏疏”二字要读得紧凑,体现出重迭式稀稀疏疏的意思。“一”在“径”(四声)之前读成二声yí,“径”字后有一个停顿,为了突出后面的“深”。
第二句:“落”字后停顿,“未”读重音,体现好像眼前看到的景象。
第三句:“儿童急走”和“追黄蝶”都要分别连着读,略快一点,体现跑和追得较快的意思。“追”读重音,“蝶”字带一点拖长音。
第四句:“菜”读重音,“飞入菜花”这四个字要略快地连读,表示黄蝶被小朋友追逐而很快躲进了黄色菜花之中。“花”字之后紧接着来一个较长的停顿,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好像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急追到了花前。蝴蝶飞到哪里去了?“无处寻”用下降调,读得轻些,读出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扑蝶的情趣。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疏疏 一径深,
树头 花落 未成阴。
儿童 急走 追黄蝶,
飞入 菜花 无处寻。
5、默读全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按《宿新市徐公店》第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局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三、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一起研讨识记生字的方法。
      (比方:“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需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考虑: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四、公开课教案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解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向,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誉。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管。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局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局面,读后令人叫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