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0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1
 课题 4《古诗二首》教时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身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只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竞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干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协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协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竞赛。
    小博士要求: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他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竞赛:同学们表示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竞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竞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一起研讨识记生字的方法。
      (比方:“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需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考虑: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2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