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论文交流)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湖北荆州市沙市区黄家堂小学 周志芳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必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一、在口语交际课中落实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是学生发展语言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切实地在口语交际课上落实口语交际训练,构建让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的课堂。



1.就地取材,创设情境。



根据口语训练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创设情境,使之成为“说”的最佳境界。一位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时就结合本班实际模拟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注:玲玲是班上一名残疾女孩,由于先天性脑瘫,致使手脚不灵,生活很不方便。)



开课不一会儿,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玲玲的妈妈,她满脸愁容地站在门口。于是出现了下面的一段对白:



师: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妈:玲玲这两天拉肚子,我怕她急得慌。



师: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您放心回去吧,我们会帮助她的。



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语文(五年级)培训资料妈:给您添麻烦了,谢谢!



玲玲妈妈走了,同学们把目光投向玲玲。只见那位女孩眼角分明闪着泪花。一时间课堂气氛凝重。这时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我们该怎样面对呢?”课堂瞬间又有了生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生:要勇敢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做生活的强者。



生: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生: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要互相帮助。



生:不要笑话有缺陷的同学,要多给她爱心。



生:关心和同情弱者是善良的表现。



生:我给大家讲一个身残志坚的故事……



生:我们要帮助玲玲,在班上成立互助小组,不让她妈妈为她担心。



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帮助方案,然后交流各组的想法。学生情绪高涨,争先发言,情真意切的话语让人感动,整节课牵动着师生的心。这堂口语交际课是由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使全班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学生表达的欲望增强,交际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贴近生活,拓宽渠道。



生活是口语交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设置口语交际的场景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曾经实践和体验中滋生交往的动机,在互动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生成心与心的碰撞。比如教学完《可爱的小动物》一课后,教师抓住学生喜好小动物这一特点,随即增设了口语交际课。教师先让学生谈谈都喜欢哪些小动物,这些动物都是什么样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物体作了概括、总结性的表述,语言系统进行了第一次整合。随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边观察自带的小动物模具,一边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发表自己的观察意见,另一方面还要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头脑中将信息又一次进行了整合。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两次整合后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当学生尽情地介绍小动物的可爱之后,教师又让学生与前来听课的老师们交流,不仅扩大了交流的范围,而且为交流注入了新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很有层次性,循序渐进,效果良好。关键是教师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形式,而是善于寻找让学生交际的源头,并散发开来,将交流的内容、范围进行了活化,拓宽了说话的渠道,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的教师所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富有生气、口齿伶俐;一个善于捕捉信息、富于激情的教师所培养的学生大多头脑灵敏、热情奔放;一个热衷群体活动,会创设生活场景的教师将精心策划,为学生营造多彩的生活。因为,教师的一切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们,所以教师应力求为他们开辟交往、欣赏、尝试的天地,要从原有的语文教学重在读写、语文能力源于书本的框架中跳出来,把听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为他们真正富有鲜活的生命而开辟全新的口语交际通道。



1.常规活动中的口语训练。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大多是由班主任担任,而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时间多,参与的活动也多。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一次班队会上就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开展跳绳比赛。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欢呼雀跃中进行着比赛。比赛结束后,紧接着教师把话锋一转:“看见你们的笑脸,老师也挺高兴,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把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去揣摩老师的心理活动上,发言非常热烈。这样的活动是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聊天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使学生的口语在不经意中得到了训练。



2.创造性活动中的口语训练。



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而创造性的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语言的训练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现撷取一二加以说明。



(1)辩论答问。根据教材中似乎矛盾的地方,或课前收集学生看法不一致的问题,或把小组讨论中的争议重点抛向学生,让他们找依据寻理由,然后在班组内进行争辩。可自问自答,互相问答,指名回答,或双方争辩。争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2)新闻发布。现代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每天或每周都会获得大量的信息,有的是鲜为人知的,有的是离奇并赋予想象的,也有的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每周开设新闻发布会,学生会有意去搜寻,并事先做好发言的准备。发布会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训练重在坚持,贵在积累。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在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中培养了兴趣,增添了信心,使口语训练与良好习惯的培养相辅相成。



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



从学科特点来讲,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教学中。



1.在朗读与品味中进行。



阅读教学重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真正让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原圆明园图以及文中介绍的文物,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味,谈谈“看到这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再一次指导朗读,读出欣赏、赞美之情。然后通过反思对比,激发情感:“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毁于英法联军强盗的手中。”出现相应的录像片断,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贪婪、残暴。此时,学生心中的痛惜、愤怒之情便会油然而升,激愤的言辞也会汹涌而出。于是,教师及时问学生:“假如此时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这种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又在对比中进行说话练习的阅读方式,达到了发展语感,加深对语言的领悟和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



2.在释疑与评价中进行。



释疑就是通过个体思考、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质疑、释疑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师生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常常会出现赞同、反对、欣赏、批判等鲜明的观点,并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其间,师生会以明朗的态度给予一定的评价。在这样一个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识字可以如此精彩



九江市长虹小学 余九玲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部分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可见,学生是识字的主人。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识字教学。激发他们识字的热情,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上识字的开放之路。


  一、挖掘教材识字



  激发识字欲望,体会成功的喜悦。如,教《字与画》,教学中,第一步:教师先出示色彩鲜明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猜猜图旁边是什么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画与字的联系。还有的字让学生找找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中的哪一笔相似,并指着图说说怎么记这个字。如,“山”字外形好似隆起高耸的山峰,中间那最高的山表示“山”中间一笔竖,“山”两边的竖折、竖表示旁边的两座山峰。通过图与字对照的找,学生都跃跃欲试乐于探究。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安排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再交流学习方法,同时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第二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教读,基础差的同学跟老师和同学读,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三步:游戏巩固和检查识字情况。下面介绍几种游戏形式:



  A.“给字找朋友”,把识字卡片发放给学生,教师读到哪个字,手里有这个字的学生上讲台,教学生认读。



  B.“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都有识字卡片。教师随即说出哪个字,学生很快地找出相应卡片,并站起来大声说:“xx字在这里”再齐读三遍。



  C.“摘果子”游戏,对于初步建立识字意识的一年级小朋友,不要急于让他们在识字数量上“飞跃”,应着重于激趣、育情。课堂上,我把事先准备的生字卡片“苹果”、“梨子”、“桃”等让学生做游戏。师边画简笔画果树,边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秋天到了,果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水汪汪的大蜜桃。你想吃吗?谁先来?”学生便争先恐后地主动参与,指名摘下“果子”后并教读。教师还可与学生角色互换。说,老师看到这么鲜美的果子,也忍不住想摘了,摘下一个教读,这个环节可以是开始示范性的,也可以是教师摘完最后一个果子来结束游戏。游戏的运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学生“动”过后,有必要让学生“安静”下来。可运用“放电影”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请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教师说出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让学生在脑海中重现它“长什么模样”。最后翻开书对照检查。这既是学习,又是休息。以上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识字游戏。



  二、拓宽渠道识字



  在家中识字。家长为孩子营造识字氛围,帮助把家里的门、桌子、椅子、电视、冰箱等家具,电器名字都贴上标签。孩子都认识这些实物。没事的时候多对照读一读,记一记;再如,孩子在看电视时电视节目的名字,大风车,动画城,新闻联播等也让孩子去记记,培养孩子带着识字的目的去看电视。这时家长的及时鼓励和指导也是极为重要的。久而久之,在不经意中,孩子认识了许多生字。



  在生活中识字。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如在公共汽车上、轮船上、逛马路、购物等等。见到餐厅、宾馆、路牌、广告牌上面的字就读,不认识的字就问。从没用的报纸,广告或说明书上剪下自己新认识的字。可以在一张大白纸上,设计成各种形状,用彩笔装饰版面,使之成为一份精美的作品。学生体验了动手又动脑的乐趣。



  做“识字小能手”。这是教师精心制作的一份作业。内容有考察学生课内外识字情况,学生自己评价及家长的话。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们喜爱。定期完成,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乐于识字。



  三、引领自能识字



  针对小朋友爱剪剪、画画的特点,启发、引导他们用灵巧的小手,合作制作识字卡片。引导他们先说,你打算把新学会的生字写在什么样的卡片上?给予充分的讨论时间,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喜欢小动物的剪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面具,再把生字工整地写上去。爱吃水果的同学,剪成各种水果的形状,把新认识的生字写到水果的“脸上”。有的在爸妈的指导下,把一段时间新认识的字,收集后,用一张大白纸,设计成各种图案,使之成为一幅漂亮的作品。剪一剪、画一画,动手又动脑。创造性的额生字卡片──“胸卡”。我们学校的学生胸前都有标明学校、班级、姓名的胸卡。因此我萌发念头,让学生参与给物品、蔬菜、水果等做“胸卡”,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生先设计了各种形状,再对照实物把物品、蔬菜、水果等画出来涂上颜色,最后把实物的名字写上。不会的字,与爸妈合作共同完成。有的学生还给这些“胸卡”挂上一些小饰物,让识字任务,充满情趣。不知不觉中,学生识字渠道宽了,兴趣倍增。



  四、舞台展示识字



  给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这是让学生坚持识字的动力,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有专门供展示作品的一角,给时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反馈、交流识字情况。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多、更好的识字渠道。



  五、结合阅读识字



  识字是为了用,学生认了字,如何巩固应用,单一的读背办法不仅效果不好,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使头脑僵化,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较多的汉字,已不满足于再去一个一个地认,自己读书便是他们强烈愿望,针对低年级小朋友识字数量有限,可在学完汉语拼音后组织课外阅读。推荐生动有趣的《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选》、《十万个为什么》等拼音读物。同时可巩固识字、积累语言、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为今后写作打好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这样真正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学生识字可以如此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40:00 | 只看该作者
强化写字教学 留住文化瑰宝



江苏沛县歌风小学 汪雪迪



  曾经在《现代教育报》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中国娃写不好方块字,怪谁?》,看看我们的身边,很多学生在写字的时候姿式不对、提笔忘字不说,还总是把字写得歪歪扭扭、了了草草,让人目不忍睹。于是,总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了……怪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清楚地知道,施教者难辞其咎。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对于小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教育部的一位专家也曾说:“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坚持写汉字,就能让学生体悟到中国文化,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地方。多年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抓好写字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



  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老师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规范、漂亮的汉字。个别辅导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着老师写一写,无形中,老师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不但可以加强自身的写字姿势,提高写字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1.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观察是感受美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观察,能优化学生注意品质,提高审美能力,为写好字作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动笔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①观察字的结构,看这个字由哪几部分组成,笔画顺序及位置,并进行书写练习,做到能正确书写。②观察笔画形态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笔画的形态之美。③观察独体字的笔画,合体字各部分的大小、高矮、宽窄。



  2.引导学生在“描仿”中实践美。写字不能只求正确不求美观、更不能急于求成。学生观察后,教师进行范写并辅以生动简要的讲解,能给学生实践美以最直观、最形象、最切实的指导。让学生从示范中感受到,要体现出汉字笔态美,用笔应有轻重之别、快慢之分,体会到要使整个字结构美观,应在关键部件的书写上摆好位置。这时再让学生进行描字和仿影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整个书写过程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每写一遍就巩固一遍字的结构方法和笔画的基本写法。“描仿”实现了学生从领会美到实践美的飞跃,减小了写字教学的坡度,增强了学生写好字的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字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临写就能做到“成字在胸”。



  3.激励学生创造美。学生通过观察、临摹,对习字审美有了一定认识,书写时就会带着求美的意识,教师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笔画书写,形体结构规律,能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技巧,提高写字的质量和速度。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可把笔画书写的方法寓于节奏训练中,编成顺口溜。如写“横”时,“落笔轻,行笔畅,收笔回”;写竖时,“起笔重,行笔畅,收笔提”等。要求学生做到念口决与做运笔动作协调一致,培养学生的书写动感和节奏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书写手势,掌握笔法规律。在学生对汉字书写的规律初步把握后,同时注意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按规律把字写正确,写规范,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促进学生写字技能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



  1.展示汉字的美感,培养学习兴趣。汉字是美的。它以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淡浓、行笔缓急来抒发感情,创造意境,被喻为纸上音乐舞蹈。写字教学过程即是美育的过程。通过老师的分析讲授,使学生感知到文字的形体美、意象美、点线美、结体美、空间美,他们一定会被汉字所具有的美感所吸引,提高学生的审美感。从而由衷地产生学习的愿望。我在教学结构教学时,把字的结构比喻成人的结构,漂亮的人应该是下肢修长比上身长,所以字的比例也是下面的部分比上面部分长,所以,我们看一个字时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人。我还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书法作品,学生对书法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羡慕他们,迫切需要把字写好。



  2.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书的兴趣。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比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在写字教学中,可以不失时机地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把知名人士对中国书法的论述讲给孩子们听,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们明白书法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3.竞赛激励。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面批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并给予奖励。写字课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进行写字比赛,好的同学在学习园地展出,获得进步奖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其三,展览。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和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放进学月园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三、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1.奇正



  从美学观点来看,汉字结构的内部平衡律、匀称、协调,是结构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楷书要写得“四满方正”,要“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就必须符合“平衡对称”的基本法则。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极其精彩而又符合辩证法的论述,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是一个人在学书过程中的“三部曲”。优美的结构,是平正与险绝的完美结合,即平正之中有险绝之姿,险绝之中寓平正之态;既不流于狂怪,又不失于平衡。



  2.疏密、虚实



  字形的结构,必须疏密停匀,使长短阔窄肥瘦大小具有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符合结构的平衡律。太疏则间架松散,如“溺水之禽”,显得萎靡不振;太密则体势臃肿,如“疴瘵缠身”,显得神态索然。一般地说,笔画少的字,如“士、“千”、“上”“介”等字,宜写得开展一些,丰满一些;而笔画多的字,如“露”、“赣”等字,要写得紧缩一些,用笔稍轻稍细一些。这样,整幅字的结构才会显得匀称而协调。同样,一些上下全体字,可以表现出“上密下疏”的结构,如:“集”、“黎”、“带”等;也可以表现出“上疏下密”的结构。如:“矣”、“若”、“孟”等,当各视其体势而定。一些包围结构,例如上包下、下包上的字,被包围的部分要稍向上或向下靠,例如“周”、“医”、“司”等,通过疏密的对比,以达到匀称的目的。



  3.长短、大小、阔窄、肥瘦



  汉字的结构虽然强调要“四满方正”、“四面停匀,八面俱备”,但是,有许多字形的结体都有其特殊性,因而表现出许多不同的体势,如有的字形偏长,如“身”、“月”、“目”、“左”等;有的字形偏短,如“西”、“曲”、“而”、“右”等;有的字形宜肥,如“曰”、“玉”、“工”、“大”等;有的字形宜瘦,如“了”、“卜”、“才”、“予”等;有的字形宜大,如“观”、“献”、“职”等;有的字形宜小,如“口”、“子”、“甘”等。这些变化,往往受其笔画多寡和体势匀称的影响。



  合体字一般要注意阔窄的变化,“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者如踏死蛤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①。故合体字的结构要视其体势之自然与笔画的多少,而定其所占地位之大小阔窄。



  4.俯仰、向背、避让



  “俯仰”、“向背”在结体中代表合体字所形成的姿态和造型。“偃仰向背谓二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热”②。例如:“好”、“卯”如二人相向。“弛”、“北”、“兆”如二人相背。向背所形成的姿态就好像二人相揖相背。离合之势不宜过头,而要血脉贯注,情意真挚,左右顾盼,这样自然意趣横生。“避让”,即当一个字中有同样的笔画相并相悖时,要相互揖让,避免冲突。这样,整个字形就会显得点画妥贴,合乎情理。例如“府”字,左边有二重复的“撇”,就要互相揖让。



  5.重心



  一个杂技演员能在高空中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而不跌下,主要是掌握了重心的缘故。一个字,在横平竖下直、四平八稳的情况下,看上去平而乏奇,了无意思。故字形的结构要妙在奇中求平,险中求稳,这样才会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例如“武”字,三横画皆朝右上方斜,而当中一点却向右下方,使其重心借正。“色”字其体势皆朝左偏侧,而当中一点却方向朝右。“庆”字其体势朝右上方欹侧,但最后一捺,又将其欹侧的重心纠正过来。独体字的重心,往往落在这个字的主笔上。例如“山”和“中”字,当中一竖画就是主笔,是全字的重心所在,有一些独体字,它的重心所在往往表现在“交点”上,例如“天”、“文”、“交”、“父”等。



  在每次写字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反复地训练,根据字形的难点,坚持训练下去,学生才能慢慢地把握好字形,最终离开田字格安排好字的结构。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可以让让学生一笔一划写,也就是手到。要写得规范,准确,与范字进行比较。眼到,手到的同时,都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在这方面也可以讲一些书法家为什么会有健康的身体,让学生明白,心到就是要做到心静气和,这样才能把字写好。最终练成一手具有个人艺术特点的汉字。



  还可以把汉字书写编成口诀,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记住了口诀,也就掌握了书写的要领,易记易学。如《练字三字经》 练字时 心要静 身坐正 脚放平 仔细看 认真临 粗者重 细者轻 转折处 须慢行 钩有力 线条挺 竖要直 横要平 重心稳 点画匀 有节奏 有呼应 求笔法 讲造型 既悦目 又怡情 感悟深 贵有恒 日日练 心手灵 古今事 勤为径 有志者 事竟成



  四、写字育人相契一章



  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无处不在,总结起来,育人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平平淡淡式



  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对我们的孩子产生影响。在学生每一次作业时,我们许多老师都在不停地督促:“脚放平,胸挺起,写字姿势要正确”这是健康教育;在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时,我们也都要督促学生:“作业要端正整洁,不能乱涂乱抹!”这便是审美教育;一年级的老师会对小朋友说:“小朋友,字要按顺序写,一笔一画要到位!”这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



  2.潜移默化式



  每天二十分钟练字课上,(没有习字课的,建议语文教师每天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字。)在《高山流水》的悠悠古琴声中,学生屏息凝神,端坐着临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耳濡目染,天天和这些优秀的古诗打交道,我们的学生怎能不受到情感的熏陶呢?怎能不敬重李白?怎能不爱上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所以说,写字教学确实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情趣。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3.谆谆教导式



  老师对汉字文化的精心讲解,学生们深知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精美绝伦,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写字如同做人。做人首先应正直坚强,无论何时都应抓紧自己的根,牵稳自己的魂。而字中许多笔画正须讲究坚韧正直,比如“本”字中的竖,需要写得正、直、挺。如果写得略微斜一点,就完全失去了气势,没有了力量,犹如我们人的脊梁应随时保持挺直,只有这样才能支起我们沉重的身体骨架,才能撑起我们的复杂生活。鲁迅曾说过,要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我要说,写字请挺起字的脊梁!做人,更要挺直腰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思维品质”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思维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双边活动为桥梁,发掘思维训练的各种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找骆驼》,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不少课文里都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采用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究竟怎么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或幼稚可笑。首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更易准确深入,必要时要进一步追问提问的过程,以使全体学生从中学习良好的提问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几个人的回答总是对的。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消除紧张感,消除戒备心态暴露思考过程,有不足的,可让教师对症下药,有创造性的可让大家效仿,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暴露自我思维过程。把一些语文思维活动“拉长”,通过“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重要性,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得见、想得清。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最定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总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的。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将会为每个学生所拥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兼谈杨明明老师的教学思想







“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人高于物(在类的意义上);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的意识,标志人的觉醒,表明人的存在不再是自在的,而是自觉的;超越自然则意味着人开始有了自由──创造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享受的自由。”(杜时钟《人文教育论》第2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

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最终就要落实到学生人格设计上来。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小学生纯洁无瑕。从人文的维度上讲,保护好这一群群的小天使,以他们为本,授受知识,开启智慧,训育身心,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

小学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会被邱少云的英雄行为感动,化作一股自觉遵守纪律的力量;学习《一定要争气》,学生可树立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将相和》可建立学生克服人个恩怨,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理智。《桂林山水》的秀丽美,《西沙群岛》的富饶美,《挑山工》的踏实美,《无私的爱》的人性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感美……从不同的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魂灵。

收进小学语文的文章,故事性强,再加上汉语言不需太多地对性、数、格、时态、语态进行处理,朗读起来有升降变调,平仄对应,是门非常有趣味的学科。可现实中,我们发现的常常是:六、七岁的孩子,以当上了小学生为荣,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学校,可是过不了多久,视学习为快乐的小朋友则越来越少;小学一、二年级写一、二句话兴趣浓厚,人人爱写,觉得能把心里想的写下来,是件有趣的事,可越到了高段,喜欢写的人越少……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观察,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造成的。孩子们一上学,就认为他们是小学生了,跟幼儿园不一样,是学本领的时候了。刚跨进学校,一个多月枯燥的拼音学习给了众多孩子当头一棒,此时的一个个小脑袋全成了一个个拼音接受器,老师一门心思想办法,把这些个拼音教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尽快地利用这根拐杖去学汉字,老师担心的只是孩子学不会,而很少考虑怎样使孩子自己去学会。到了中年段,尽管大纲是要求练写片断,可老师为了使自己班的学生多学点,往往又拔苗助长,来个篇的训练,忘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各不同的接受能力。有了想用学生的“好成绩”往自己的脸上贴金的思想,学生没达到老师心里的要求,当然要受责备。家长也往往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去跟别的小孩比,孩子又成了父母的“面子”了,过多的是向孩子灌输“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使得学习失去了是自己“成长的需要”,是为了自己成为“独立的人”的味道。在孩子们看来,学习是为了他人,学习变了味,所以只感到:读书真苦,没劲!学生都已经把读书当作苦差使了,又怎么能做到“乐学”,“我要学”呢?老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工程师啊!

“怎样去保护好孩子们那份热情”,“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是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经常告诫年轻老师的二句话。平实的话中,包含着杨老师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下面就以杨老师教学艺术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很好地驾驭它,首先要端正这么几个观念。

一、教师观

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第73页)如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照着“标准答案”去教,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教学即不是为了学生,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启迪智慧,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同样是老师,有的学生敬而远之,从不敢接近他,而有的老师却深受同学的喜欢,得到社会的承认。跟杨老师在一起,总能看到这样感人的情景:她一踏进教室,一大群孩子便迎上去,边跳边亲热地喊:“杨──外──婆──”,“Miss杨──”,动作快的小朋友,伸开双臂拦腰抱住他们的杨老师,小脸蛋贴在老师的胸前,就像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些稍跑得慢点儿的小朋友会拉住杨老师的手,拉住杨老师的衣角说个不停,似乎有一肚子的话要向知心朋友诉说;一些闻讯赶来的小朋友总要把杨老师围成一圈……杨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平时最调皮的男孩儿也会随着杨老师的点拨,时而静听,时而跃跃欲试。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喜欢她?杨老师身上的亲和力来自什么?细心观察,从杨老师看到每个学生时脸上流露出的表情,不得不让人感到她是多么地喜欢这些天真的孩子。她对学生充满着爱,和蔼可亲,跟学生之间像是亲密的朋友,孩子们连自己家的“隐私”也愿意向他们的杨外婆叙述。杨老师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学生喜欢她,就在于她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给孩子们全方位的关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到实现。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美]卡尔·罗杰斯:《交友小组》,[英]企鹅出版社1973年版,第18页)在小学里,培养良好的人格,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教学技术的高低和教师专业知识的多少关系并不是很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情感沟通的融洽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师生关系不仅仅是认知的关系,更不是因知识的传递而演变成为权威和胁迫的不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意义,拉塞克和雅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对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做了这样的预测: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的工具。

二、学生观

从教育的发生来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不仅教育者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整个教育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教师也好,教育制度、教育措施也好,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稍不注意,“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是传授知识的”,“你是接受知识的”的思想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因为这关系到一种教育观念问题,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只有当“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转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它才会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杨老师在教学《雨》时,一揭课,便叫人暗自惊叹。课前师生聊天,听到铃声,出示课件:诗( )首。笑眯眯地问:“什么意思?”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很快就知道老师的用意:有多少能力就学多少首呗。这一细节中,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点①承认班级是有差异的,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学习的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②从个体来讲,每个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能学几首就学几首,愿意学几首就学几首,学生丝毫没有被逼着学的感觉,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③杨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头脑里首先装进的是一批活泼可爱的学生,她在谆谆地与她们交流,而不是面对教材苦想我怎样揭题能吸引听课的老师。不以学生为本,又怎能考虑得如此周到?

学完了《五月的雨滴》,老师满腔热情地说:“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我读完了,你就站起来背,能行吗?”请注意“我们”这两个字。这二字,使师生之间完全平等了,不再是权威人士发号使令似的“你怎么样”“你们干什么”;这二字,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了老师,走到了老师的同一个面上来了,这与“我们一起来摆家家”“我们一起去踢球”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来学吧。学完之后,许多男生呼地站了起来。一般的老师在这么大型的观摩课上,一定会马上请同学站起来背,以展示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成果。可杨老师看着学生过了好长时间都没请同学,正在纳闷时,杨老师放低声音问:“好像女孩子站起来的不多嘛?”一男生自豪地大声地说:“我们班的女生是比我们差点儿”时,下面听课的老师笑了,杨老师没有笑,她突然提高嗓门,充满自信地说:“来,女生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背。”女声背完了,杨老师不知是真陶醉还是装陶醉,慢慢地从诗境中走出来,激动地说:“读得多好啊!男孩子,来点儿鼓励啊!”掌声四起,这掌声,给了女孩自信。女生被激动了,坐下去时的动作,要比站起来时干脆多了,这是自信的表现啊。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化了较长的时间进行引导,虽然看上去使得那种热闹的气氛出现了暂时的“冷堂”,但这是杨老师以学生为重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她不顾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怎样议论,一心只想到学生:不能让女生产生自卑感。为了每位孩子充满自信地、主动地参预学习,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样的引导是多么地重要!

视学生为“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性与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主动性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和需要联系在一起,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在小学里,培养学生主动性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通俗地说就是要“保护好那份积极性”。《雨》中,杨老师除了上面举的例子之外,还设计了许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如:你认为哪个词值得研究?当学生看着画面,学了“来一点,泥土裂开嘴巴等。来一点,小菌们撑着小伞等”后,就让孩子们练习写写:来一点,谁怎样。特别是杨老师打开课件,让学生盯着碧绿的水塘上,一滴水珠往下掉,水纹一圈圈地荡漾开去那美丽的景色时,学生完全超越了自我,陶醉了。这时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诗,老师说前半句“小水塘笑了,一点──?”学生说后半句,再来读读诗人的句子。这样的学习,孩子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始终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是要把课堂的主要空间让给学生,把学生推向实践,让他们经历直接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淑湘语)杨老师在上《雨》时,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揭题后,就让学生先说说雨像什么,再跟诗人的句子“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作比较;再抽去诗句中的某一部分,如:把“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改为:“一颗,一颗,落进( )”,让学生说说,学生在努力实践着,答案五彩缤纷。学诗和学写诗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创造性发现的喜悦。第二课时,更是充分让学生实践,老师的一句“接下来我们干什么”,把学习的内容、方法的选择权全都交给了学生。学生选择了读诗,老师就发下了印着诗的资料,让学生自己研究、品味,准备上台朗读。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学生的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都在课堂上得以培养。为他们日后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性格、能力、意志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抱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自由地发展。这就提醒老师要求学生的水准不可太高,合格即可。在这基础上,再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一技之长。如《雨》的教学,如一开始就把水准定在通过学习,每个同学都要写出一两首赞美雨的诗来,那么老师在上课时,就会努力地把写诗的知识尽可能地灌输给学生,老师教得累,学生学起来感到可怕。在紧张的气氛中,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由,变成“启而不发”的被动学习者。时间一长,身心都要受到损害。杨老师在让学生练习写诗时,就分了三个档次:能写的自己仿写,不会全篇仿写的改几个词也行,一个也不会改的,就抄一遍。人人有事干,根据自己的能力定。富有才气的“小诗人”冒出来了,这方面欠缺的人,通过抄也记住了几句诗,多好啊,人人进步。有人说“合格+特长=人才”,这话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是,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三、教材观

不同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教材使用观。人文教育,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打个比方说,教材就相当于一个万花筒,语文教学就好比教师使用这个万花筒指导学生透过筒眼如何转动去观看那奇妙的千变万化。看到奇景的人经终是学生。我们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怎样对待自身的意志、情感、理性等等。

小学生在学前,就有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底蕴,选入的课文又大多通俗易懂,在内容的理解上,学生不存在大问题。语文教学涉及的许多理论或亚理论,本来就不如自然科学那么精确、清晰,不如处理得模糊些、混沌些。所以在使用教材时,不必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把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嚼得如同白蜡。“过分的精确反而模糊,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徐长山、王德胜《科学研究技术》,解放军出版社)

使用教材时应重在陶治,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意趣、韵味。可让学生读读背背,体验其中的趣味。一来,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的营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二来模仿着运用祖国的语言,要知道,学龄前儿童能说一大段流利的话,那都是跟着大人学的。我们利用教材是在引导学生学语文,而不是研究语文。杨老师在上《雨》时,共选了五首诗。除“像熟透了的葡萄”让学生说说哪个字值得研究外,其它没作任何分析。一首是说说读读练练,一首是快速背诵,一首是把诗的内容设计成课件,点点看看,说说读读,最后两首更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读,怎么理解怎么读,凭直觉去顿悟。假如换成逐句讲解,“小雨像刚上学的娃娃/还有点害怕/歪歪斜斜/在窗上乱画”又需怎么讲?“长大以后去播种太阳”又怎能向学生道明?以词解词,只能起破坏意境的作用。有认为:给小学生上语文课颇像画中国画,留有大片空白,让孩子去展开想象填充其中的空白,效果也许会更好些。教学时点到为止,一些一时半刻还不太能体会到的内容,留给学生日后去慢慢理解消化。当猛然感悟到一些什么的时候,就实现了一次飞越。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现自我。

当人们高呼“可持续发展”口号的同时,有志之士们也已深切地体会到人文教育的重要,因为,可持续发展不只是要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只是要解决“经济领域中的公平和效率”,不只是要解决“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协调”,更需要解决的是反思人类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思我们过去的发展观念。人们要反思的,包括要解决构成它们的最基本的一些问题──“人是谁”,“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等,都离不开人文学科,从根本上来说,都离不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才能真正教育出“人”,大写的“人”。

注:此文获2002浙江省小语教学论文比赛二等奖

(杭州市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郑方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我常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画一些想象画。如给学生一个“O”形,让学生画出与之相似的物体;给学生一幅星星月亮图,让学生画出一些像月亮的物体,像星星的事物。这种绘画练习,不仅刺激着儿童去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还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有了这些想象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题材就丰富多了。如布置写这样一篇作文,内容是“我喜爱的小动物”,先让学生画出小动物,在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锻炼思维,酝酿语言,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在学生“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拓作文思路。从一年级开始就可安排听儿歌表演,听故事补充结尾,中、高年级设计欣赏、分析、评论等练习,为学生创设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配乐故事表演《笨熊挑水》,为儿童展开想象翅膀创设了情境。和着音乐的节奏,小朋友惟妙惟肖表演起来,有趣的故事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生动的表演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在轻松的气氛中演得生动活泼。又如五年级的一篇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我先让大家听一位学生讲故事录音。根据内容,我设计了几幅投影图片,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听完进行评论。这样,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了想象,开拓了思路。

通过运用求异法,培养想象力

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会别出心裁。如教《司马光》一课,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我问:“司马光为什么要使那么大的劲砸缸呢?”有人说:“缸又大又结实,不使劲,缸不会破。”这时,我趁势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有人又说:“司马光当时很着急,怕时间长了小朋友会淹死的,所以要使出最大的劲砸缸。”提问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有人就说:“如果当时我在场,会马上搬来一把梯子,上去救小朋友。”这时,我又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哪种办法好,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这样,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他们的想象。

通过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填补课文空白,进行创造想象,既训练语言,又发展思维。如《赵州桥》一课,从课文中已看出三种龙的姿态美,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着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之外,展开大胆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加以描述龙的其它姿态,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美的形象。然后,又从具体到抽象加以概括,让学生调动词语积累,用词形容龙的美。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美”的乐趣,培养了想象力。

通过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基础训练安排的命题作文训练外,还应注意发挥课文的作用。有些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到:“狼说着往小羊身上扑去。”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有的说:“有一个猎人正好走来,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知道不是狼的对手,就装出听放的样子来讨好狼,再想办法逃走。”又如《穷人》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续编故事: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怎样?西蒙的孩子和桑娜的孩子相处得怎样?在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穷人》进行续写。

总之,学生的想象活动离不开语言的调节,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趣,因此,作文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来堤高语言表达能力,堤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郭秀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讲授与总结







宋霞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是教学的三个环节。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这三个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1.音乐激趣导入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二、讲授

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2.直接突破难点

《黄河象》、《奇异的琥珀》等课文,属于科普作品,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把阅读的思维突破点、结合点安排在假设—推测—成因—结论上。如讲《黄河象》一文,即采用变序式教法,先讲难点第四段(推测依据),再讲第二段(故事过程)。设计制作投影片(刚发掘时象骨架图),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投影,动脑思考:(1)发掘时为什么先发现象牙(2)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地假设推想,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代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修正,不断完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及小结:先发现象牙是由于黄河象落水时曾抬头呼救过;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在推测中,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比较、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活动,直接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长文短讲

讲《开国大典》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发挥电教的优势。在讲“大典”过程中(第二段),用三张投影片和一段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资料片精讲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讲解,烘托出大典的热烈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

三、总结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欣赏

如《桂林山水》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2.巩固升华

如学习《挑山工》一课,讲读后,投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条通向极顶的小径,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肩负重担,正弓着腰向上攀登。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心中树立起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像挑山工那样,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够达到胜利的顶峰。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永远攀登的形象,这种印象对于学生以后踏上人生之路,将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估量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8: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