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跨的信念》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全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课堂实录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
   2.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溢希望。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小声自由的朗读课文,考虑:
    谈迁立下什麽志向?2 他最终胜利了么?
    相机板书:翔实可信
    理解词意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部国榷是作者一生心血换来的,当谈迁在第一次完成国榷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无比的艰辛。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看出《国榷》来之不易?
   1.指名说。
   2.(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体会数据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这洋洋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可是,人有旦夕祸福,接下来从天而降怎样的厄运呢?
   1.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他遭遇的厄运是什麽?
   2.书稿的遗失为什麽被称作厄运?
     板书: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3.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课件)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指导朗读体会。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一起体会厄运给谈迁繁重的打击。
   4.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性。同学们,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么?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么?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带着敬重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吧!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读的得真好!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一起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
   2.再读一遍,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3.指名说。
   4.(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已经不多。”
     指导朗读体会。
   5.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在60多岁的时候重新编写出了一部《国榷》,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展示《国榷》)
     500万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假如你站在湖北省图书馆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麽?
     指名说。
     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的心中充溢了希望之光,才会从愁云残淡的日子中走出来。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板书)
   6.让我们带着谈迁的这份坚定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五、升华。
   1 还有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课件)《从头再来》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翔实可信)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拨开云雾见青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课堂实录2
 教学目的:
   1、复习已有的识字方法,运用查字典和联系语境的方式,理解博学多才、翔实可信、挣脱等词语的意思。
   2、采用语言转化和想象画面的方式,体会运用数据的好处,感受数据的表示力。
   3、凭借语言文字,在品词析句中,体验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遭遇厄运的痛苦,从而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理解厄运
    读课题,理解厄运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二、检查预习了解厄运
   1、文中的厄运降临在谁的身上?
   2、介绍对谈迁的了解,理解:博学多才、翔实可信
   3、降临在这位史学家谈迁身上的厄运是什么?
  三、紧扣《国榷》探究厄运
    我们不由要问这是一部怎样的《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为什么称得上是厄运呢?认真读课文的
    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可以用笔圈圈、划划。
   方案一: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赏析这句话中的字词。从一点、一百多里等词感受谈迁为了这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付出的辛劳。引导学生有情感的朗读。
   方案二: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读句子,当这些简洁、凝练的数字跳入眼帘,分别读出了什么?
    2、句中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些数据,可以换成哪些词语或句子呢?
    3、数据不只能化为词语或句子,它们的表示力是很丰富的,还能透过这一个个数据,联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国榷》是谈迁的心血。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读出数据背后丰富的内涵,感受数据非凡的表示力。
    5、喜悦还洋溢在谈迁的脸上,《国榷》却被小偷偷走了,这难道还不是厄运吗?为什么?
  四、感悟信念战胜厄运
   1、遭遇如此厄运,谈迁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谈迁怎样的内心?
   2、谈迁就这样被厄运打垮了吗?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新撰写这部史书。
     读句子,理解挣脱,想象谈迁的内心,感悟谈迁的信念。
  五、作业
    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课堂实录3
 一、导入。
   1、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板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请自由的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初读感悟。
   1、自由读文。(第一次读文。)
   2、指名填空。(提示:使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和带指点“榷”字的写法。)
   3、课文中还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请你用你的笔快速的把它框画出来。一边读一边画。(第二次读文。)
     (过程中提示学生找词也要有方法,得按顺序来。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方法特别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找,这样就不会手忙脚忙了。)
   4、汇报:找好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来说说自身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假如没有你得帮他补充。(抽丝剔骨,抓要点读文。)
     (课堂堂不是属于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当归还于学生,当面向群体。)
   5、自由练读课中的四字词。(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6、指名读。
   7、齐读四字词语。
   8、读课文内容。(一男生,一女生,与班里的男生、女生分读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一出问题立刻纠正。(第四次读文)
  三、课堂小练习。
   1、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折好,只看书中的图画。
   2、看图说词。
     (要求:如“我看到他被风吹得飘飘摇摇的样子,就想到了‘年老体弱’这个词”。按老师的说法来说,你能吗?)
   3、将词写在图画的旁边。(快速考虑,不看书你能想到几个词?看谁想的多。)
   4、展示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6: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