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越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规范》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沛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假如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终究还是小朋友。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动身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生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时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规范》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身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贮存,这些资料贮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发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规范》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保守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其中的许多优秀篇目已列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课文的重要组成局部,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小学第九册的教材中,也布置了四首唐诗:有杜牧的《山行》、柳宗元的《江雪》、张继的《枫桥夜泊》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此,我想谈谈我是怎样教《江雪》的。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江山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独”二字上。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更是诗人想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身孤独郁闷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首诗,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
  一、我的教学理念。
  1、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师要注重鼓励,善于引导和评价;
  3、重视诵读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我采用的方法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根据以上方法学习古诗,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好整首诗。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也尝试着去培养。我先让学生自身根据课本上的注释和〈〈词语手册〉〉上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他们自身通过观察、考虑后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身的点滴发现交流给同伴,在这互相的交流中,学生不但能从同伴那儿获取自身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
  3、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由于古诗的体裁受限,时代背景与学生实际相差甚远、用词考究且极具想象力,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身独特的理解。我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象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大人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小朋友们,小朋友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小朋友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4、利用音乐和绘画来协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溺其中的想象世界。怎样才干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其境呢?我是这样尝试的: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因为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其次,我为学生配上了音乐。〈〈江雪〉〉这首古诗的意境是凄凉、空灵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节奏较为缓慢的古筝曲,来烘托那凄凉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再次,我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自古以来,诗画本为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体会诗歌的意韵,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情,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那些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不要强加于他了,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以上这些是我对《江雪》这堂课的一些想法,缺乏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总之,古诗是小朋友们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尝试,去挖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设计说明:
   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中国文字广博精深的美。
  学习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示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誉,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身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四、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古通今。32岁那年参与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
   2、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五、尝试运用,加深体会。
    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绚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身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六、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
  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出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
  海畔尖山似钏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干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干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六、总结学习,抄默古诗
    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蓑 笠 独,先誊写生字,再或誊写或默写古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9: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