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集锦(多篇参考)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香二小学 任淑芳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引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教师要尽力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以及趣味性;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在上课时,特别是导入时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导入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趣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种瓜》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些直观形象的西瓜道具,课堂上将这些色彩艳丽的大西瓜粘贴在黑板上,并形象地画出叶、茎和一片瓜地,我通过创设这种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体味到搞瓜的辛苦的同时,也感悟到了种瓜的艰辛,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思想渗透,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二)谈话导入法

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教材《布谷》一课时,我便采用提问的方式:“世上的鸟类有千万种,你们都认识哪些鸟?”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我出示一张插图,让学生辨认图上的小鸟是布谷鸟,在观察其外形特征之后,再请学生模仿一下布谷鸟的叫声。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课题《布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适用的导入方法。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题服务。复习导入法一般运用得较少,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复习内容与新投内容要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在教一年级课改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就借助了这种方法。我运用精炼的语言,将前四节内容融汇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自然、连贯、环节紧凑。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学生接着回答还有风声、雨声等等)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哗啦啦),小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渐沥沥)。”从而引出了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接下来我继续启发学生:“老师还带同学们到奇妙的音乐厅里走一走,布娃娃为了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为大家高兴地弹起了琴,你们听是什么声?”学生回答是木琴声。然后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在音乐厅里,学生们增长了许多知识,不仅认识了多种乐器,还听到了它们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有钢琴声、小号声、长笛声、二胡声、鼓声等等,随后教师趁机因势利导:“大鼓声是(咚咚),小鼓声是(嘭嘭),这是我们学的哪首歌曲?”学生在说出了歌名《大鼓和小鼓》后,配合律动表演完整演唱,就这样前几课的内容全部融会在一起复习了一遍,教师在学生兴致正浓时导入新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要继续运用大自然中这些有趣的声音来编织一个小故事,名叫--小白兔盖新房。”从而完成了一节课的导入。

音乐课堂的导入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就是: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契入点,运用最有利的方法,再辅以教师讲课的艺术美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好课,导入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课改中的音乐欣赏与多媒体教学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石道街小学 杨 怡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所执教的一年级课改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在音乐欣赏中我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十分理想。下面我就浅谈一下音乐欣赏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有评析地复听,但是单纯依靠听觉,或过多的讲述,就显得单调、枯燥、平谈乏味。欣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欣赏教学的“初步感知阶段”。初步感知阶段以“官能欣赏为主”,它是音乐欣赏的初级过程。这个过程应以学生独立自主的聆听为主,必须保证学生的听觉的自主性和时间性。

第二,欣赏教学的“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象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再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释周围的事物,不可能明确地表现物体的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

第三,欣赏教学的“理解提高阶段”。这个阶段是对作品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是音乐审美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有关知识、作曲家的世界观、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等,以求更加准确、完整、深层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意蕴和内涵。

由于我承教的是一年级的音乐课,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身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图画、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塑造一种美的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儿童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上人教版音乐实验教材的《动画城》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设备和直观生动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抓住儿童喜欢看动画片,爱唱动画片里的歌曲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本课教材的内容编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然后录制磁带,作为一条主线穿插在歌曲欣赏中,同时播放相应的动画片歌曲,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会歌曲。

实践证明,小学生朴实、纯洁、天真、活泼,充满好奇与幻想,喜欢在欢乐的气氛中求知。多媒体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形象,正好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极大,它能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引起他们的好奇与联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音乐的美是思维丰富的源泉。”对此,我也有同感。在音乐中灵活、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思维、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论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



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艺术系 候丽娟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三、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诺夫说:“作曲家写作舞剧音乐,……,而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

(三)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激发儿童音乐创造潜能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东关小学 窦雅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在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及创造性地学习。儿童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想像与表现。

一、乐做课堂配角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不良现象:课堂是“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且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既要能“独唱”,更应做好“伴唱”。

在音乐课中,我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唱”,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唱”,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指挥、领唱、用乐器伴奏。在进行歌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编动作来教我,例如:学习《两只小象》这课时,我先问学生小象是怎样走路的,让他们到前面模仿,并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这样,既能了解学生喜欢做什么,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不能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难为了教师,更难为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例如:在学习儿歌《唐僧骑马咚得咚》时,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儿歌中所出现的内容在大屏幕中一一展示,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并很快掌握了儿歌。在这基础上,学生看大屏幕上有趣的画面自然地做出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从而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了过去音乐教学中的缺陷。

三、诱发自由想像

想像是创造的最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设置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使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感受歌曲和乐曲的过程中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在教学《在动物园里》一课时,我将音乐室黑板上、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动物的图片,根据歌曲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改曲如从已出,融入歌曲所展现的意境之中,这时,教师有感情地演唱,让学生在熟悉这首歌的曲调之后创编歌词。有的学生依据动物的形态创编,有的依据动物的动态创编,他们创编得可高兴了。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尝试简单创造

教师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地认识事物,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放松愉快的心态下,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想,从而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例如:《听听我创造的声音》这一课,学生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再如,通过《编一编》的游戏来巩固各种节奏型,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黑板上出示一句节奏如×××|××|,教师示范用语言来表承小白兔|跳跳|,请学生也用语言来即兴表示节奏。于是大家就你一句我一句地编了起来:小花猫|喵喵|、小宝宝|睡觉|,接着再请学生自己在黑板编一个节奏,再说出这个节奏型。如此简单的一个游戏,却使学生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尝试到了无穷的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创设自由空间

所谓自由空间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动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音乐课应该是自 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像力。有的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坐姿要求特别严格,手要怎么放脚又不能怎么放等等。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挨批评的时候。怎么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呢?为此,我在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甲班上课时,我在音乐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玻璃瓶、盛水的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等。请学生自由去体验、去感受,结果学生很快认识到打击乐器的特点,有的学生还发现了碗里盛的水容量不同,敲出来的音也不同,他们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和音乐有关,还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能不能用风铃做成一个乐器等等;在乙班上课时,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座位上,然后拿出双响筒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演奏,尽管他们也知道双响街是什么东西,怎么演奏,但当我布置了任务:自制一种打击乐器(可以用空易拉罐装上沙子或者塑料瓶装上米粒),乙班交上来的只有教师提示的这两种。而甲班交上来的除了教师提出的那两种外,还有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来的“串铃”,两个废旧自行车铃用绳串起来的“碰铃”,风铃上的铝条加一根小铁棒做成的“三角铁”等等。

儿童真有无拘无束的想像力,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不去挖掘和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甚至还有意无意地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那么,本身充满情趣的音乐就变得索然无味,音乐的学科特点也就得不到充分的显现,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良好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结合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音乐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谈谈音乐教学中兴趣培养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白云新村小学 赵晓东



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才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

有一位古罗马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那么,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去点燃这颗火种呢?

一、用精美的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一年级教材《声音的长短》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猫、小鸭子、小鸡的脸谱,小动物的嘴巴是可以活动的,我采用小时候玩过的“东西南北”的折纸形式,把一面粘贴起来,只留下一个开口,把手穿在里面操纵,一张一合的,然后把形象逼真、柯栩如生的头饰图画贴到上面去,教具就制成了。当我把它拿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不由地叫了起来,孩子们脸上那种喜悦的表情以及赞许的目光,使我非常欣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授课时,师生活动也是轻松愉快的。教师有节奏地操纵头饰,学生自然地学叫“喵、喵”;“嘎、嘎”;“叽叽、叽叽”,学生美妙的叫声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猫小鸭小鸡在叫一样,声音在音乐教室的四周回荡着,美妙极了。接着,我让学生亲自来操纵,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我想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都是用形象反映一定社会生活,二者应该结合起来。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各种艺术经常相互印象,侵入相近的艺术领域,有时音乐会变成绘画,有时绘画会变成音乐”。

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也是强调在分科基础上的综合,音乐课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

在教学中,我喜欢用形式多样的绘画来开拓学生的兴趣。在教授《两只小象》时,我精心画了两只微笑着的、正在用勾鼻子表现友谊的两只可爱的小象。我采用拼图的形式,把图画制作成可分解开的一个个小图块,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拼图,通过动手、动脑把它拼好,学生看着美丽的画面,心情愉悦地学习着歌曲,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可见,教具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好的教具能事半功倍。

二、以律动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语言各方面都处于幼稚的状态,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兴趣和认识常有直观性、表面性、具体性,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对活泼好动,感情外露的儿童来说,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当音乐刺激儿童听觉,并且在他们心灵产生共鸣时,儿童便会动起来,这样的律动是他们内心感受音乐的深化和升华。

为了适应学生这一特点,我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创编动作进行律动,一年级欣赏课《一个师傅仨徒弟》这首歌的旋律节奏感很强,歌词朗朗上口,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请不自禁地在座位上挪动起来,这时,我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听着歌词模仿动作,有的学孙悟空的动作,有的学沙和尚挑着担的动作,有的迈着猪八戒笨重的脚步,还有的装扮成唐僧在“骑马”,学生兴趣盎然。接下来教师再播放一遍音乐,学生即兴创编律动,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地到讲台前跳给大家看,这样不仅顺应了儿童爱动的特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积极学习音乐,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以后的课程中,由于这首歌曲是2/4拍,速度又比较适合行进,我把它作为进教室时的音乐,每节课由不同的学生来领舞,让学生一进教室就兴致勃勃地“动”起来,一堂课的起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动听的乐曲,优美的舞姿,使得课堂上其乐融融。

三、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竞争促进步,竞争促完善,竞争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竞争仍是实用的一种方法。音乐课中《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我采用了竞争手法,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1.首先教师在大屏障后面,用若干把扇子及书本的上下扇动,发出了鸡飞或者说一群鸽子扇动翅膀飞走的声音;2.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模仿什么声音?进而提出问题:你认为教师是用什么工具来模仿的?3.教师给学生若干把扇子、书本、报纸、绸子等各种各样的工具,学生分成小组来模仿老师发出的声音;4. 请学生到幕后表演,看哪一组模仿得最逼真,教师给予奖励。

这种竞争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竞争,它也需要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四、引入流行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课堂应该体现教育改革的精神,课改教师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适当增选几首流行歌曲,让学生来学一学,唱一唱,以激发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六年级的教材到期末时歌曲不太够唱,这时我把《但愿人长久》引入了课堂,课堂上我首先用CD机播放了《但愿人长久》的二胡独奏曲,让学生欣赏了乐曲的委婉,然后我将苏教的《水调歌头》妙在黑板上,动情地朗诵了一遍,学生被优美的曲调及歌词的美妙打动了,这时,我将《但愿人长久》又播放了一遍,学生情不自禁的演唱了起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在以后的几堂课中,学生用竖笛吹奏了乐曲,又自编了歌伴舞,把它做为新年晚会的表演节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人们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一定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例如: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对有关方面的消息总是很注意的,他会为报刊杂志所报导的音乐方面的消息所吸引,在剧场或收音机中听乐曲时,表现出津津有味,业余时间也会有意无意地试音练唱。

总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来引爆学生心灵的火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教材更新与教学观念变革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香一小学 许 英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在本学期教材更新的浪潮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习惯于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师授生学的教学模式牢牢地禁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为此,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作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观念,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作为体验美感、情感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挥。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同时也允许学生出错,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授歌曲《两只小象》时,我打破了以往教学中传统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看图讲故事,在故事中引出歌词并通过聆听来学会演唱歌曲,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歌曲,使课堂上呈现平等和谐,热烈的气氛。最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从而将全课推向了高潮。同时通过歌曲教学也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的道理。课后学生都说还没上够,最喜欢上音乐课。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育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塑造人格的艰苦劳动。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基本观念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次是灌输式教育转变成园丁式教育;再次是从园丁式教育转变为交流式教育,这种观念变化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师生关系的调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多次告诫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的情感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淡、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学生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样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尊重的美好和谐。这种美好和诺不正是我们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教育工作也更可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并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我认为教师能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可信赖的师长,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师生间的课堂交际和学生间的课堂交际轻松而又愉快。实践证明音乐课堂越是活跃和丰富,学生越是容易被带入其中,并在参与中培养学生感受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总之,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学的使命已经发生变化;音乐教师必须从一个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真正深入地和学生对话和交流,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生活。只有交流式的音乐教育观念,才能使教师用自己的音乐世界与学生的音乐世界碰撞、交融,创造新世纪的音乐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深化课改不断创新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水仙小学 薛 晶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课程标准的问世以及各种版本教材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怀与重视,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新世纪、新千年建立高质量基础音乐的发展方向、改革力度和未来前景,所以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及教改精神,并坚决贯彻执行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天职。自教改实验以来,我陆续地参加了各种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尤其在秦皇岛参加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培训,更使我耳目一新,感触颇深。当然,观念上的转变只是课改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上,在这半年的教学中,我针对小组合作式学习进行了尝试。

分组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相互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苏联教育家舍吉宁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十教师。”在愉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互动”原理,在音乐教学中,应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身分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个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

1.改变座位组合。

传统音乐课中“秧田式”的座位组合,是所有学生围绕教师一人的传统班级授课制形式,它有很大的局限性。(l)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学习的探求性和创造性不易发挥。(2)缺少合作性,学生之间的交流少。(3)实践性不强,活动受限制,学生动手机会少。(4)强调统一性,缺少灵活性。所以我首先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坐成“O形”“四字形”及“马蹄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扩大了学生交往的范围,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

2. 教师走下“权威”的讲台,深入学生中间。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如在歌曲学习中,与学生接龙对唱;在歌曲表演中,与学生一起载歌载舞等。我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主动找一些胆小拘谨的学生做朋友,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敬畏感,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缩短了心理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二、发挥“生生合作”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教育是这一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我充分发挥“生生合作”功能,诱导创新。

1.共同交流,丰富音乐的形象。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行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想像,发挥主观能动性,互为补充,形成更清晰、更生动、丰富的形象。例如:在欣赏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的《狮子》《大象》时,学生听完后,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大象在散步。”有的说:“狮子在吼叫。”有的说:“狗熊在跳舞。”等等,这种经过想像和讨论而得出的美丽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2. 共同活动,表现音乐情趣。

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儿童音乐创造力,就必须充分挖掘歌曲、乐曲蕴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在共同活动中,尽情地用动作、语言、表演等方法创造美、表现美。如在欣赏《我们才不怕大灰狼》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片,了解故事内容,再让他们欣赏歌曲,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扮演各种角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合作表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歌曲的内容,并在合作中加强了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共同创造,拓宽思路。

“创作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更能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像力,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在动物园里》一课时,我让学生重新创编歌词,并采用分组讨论汇报表演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孔雀开屏多美丽。”有的说:“老虎正在散步。”……然后重新组成一首歌汇报表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创作的歌曲。在音乐创作的合作活动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想像、构思和创造。

综上所述,实施分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学会共处,学会同他人合作。因此,“分组合作学习”不仅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需要,更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7: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