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梦龙倡议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听过他课的人无不为他导得巧、问得妙、挖得深、讲得透而倾倒。但"三主三式导读法"到底将语文教学引向何方,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保守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
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
 钱梦龙的课为什么“雅俗共赏”,就在于既有"观赏性",也具有应试的实用性,而语文教学难道就只有这些内容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我看来,钱梦龙在课堂教学上的"出神入化"总有那么一种"茶壶里面起波涛"的味道。
  一
  钱梦龙,这个名字在我1992年参与工作时已声震教坛十余年,可叹余生也晚且不好学,对其人其事所知甚少。直到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有机会参与一个大型的语文教研活动,我才第一次领略他上课的风采。那次的公开课是《死海不死》,他对教材务实灵活的处置,他设置问题的巧妙新颖,他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出这样高妙、熟练的境界!也不我这样的赞颂完全发自内心,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全部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模式化:即所谓"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五大块"教法。作为这种教育的牺牲品,我深感喝这样的"狼奶"已使自身先天缺乏、发育不良,所以工作伊始我就是这种教法的激烈反叛者。在最初几年的实践中,我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尝试了一些粗浅的、在当时也属异类的做法,但总是感觉信心缺乏。钱梦龙的课虽不敢说让我"心有灵犀一点通",但至少觉得"如听仙乐耳暂明",从而发生了一种心灵相通的戚戚感、亲近感:这不正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境界吗?
  听钱梦龙的这堂课使我的语文教学由自发开始走向自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把他当做自身的导师甚至以之为"靠山",我开始努力走近钱梦龙,走近他的"三主三式"导读理论……当然,在这样一个不时追寻的过程中,我也从未丧失自身的独立考虑。
  二
  学界、理论界似乎总有一个习惯,就是名师一定要有理论包装,一定要冠以某某法或总结成口诀式的数字标语,不然会显得没有"理论高度"。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各种理论和教学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我知道,许多时候这并不是名师们的本意,而是风气使然。在接触钱氏理论和教学法时,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告诫自身:钱先生不是这样的。
  声震语文教坛的"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作为理论基础,以"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为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据说,这个理论的形成经过了钱梦龙漫长的探索,曾在语文教学界引起广泛强烈的争鸣。但我却感到一丝疑惑:这样简单的常识还需要争论?
  我实在看不出"三主理论"有什么下载、独特的思想,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技能主要靠训练形成"等尽人皆知的教育常识在各类教育著作中可谓俯拾即是。它是古今中外大教育家与卓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们一起发明的思想结晶,钱梦龙只是将散见的常识性理论综合归纳,并以之为指导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总结。至于"三式",更是三种早已有之的阅读课型,算不得他的发明。所以我更认为钱梦龙是三主理论的"倡议者"和实践者。
  我说这些"大不敬"的话并非意味着我对钱先生的"大不敬"。我觉得,钱梦龙之所以能成为泰斗,不是因为那个没有多少下载性的"三主三式",而是因为他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堂教学,这是他雄踞中学语文教坛的最大资本。我以为,钱梦龙在语文教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实践、操作上将语文教学引向了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经济的捷径"。在"五大块模式"占统治地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严重的1980年代,他这种直指文本、直指问题的务实做法,实在具有拨乱反正的重大意义。
  我注意到,每到一地开课,他都要让学生提前将问题写到纸上交给老师,然后他再作分类讲解。这样做不只让学生预习了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他上课实际上就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心任务,这使他的课带有明确的目的和实效。可以说,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问题"才是钱氏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钱氏导读的技巧突出地表示在他的设问上。上《愚公移山》一课他对文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小朋友也跟了愚公去参与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只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这样的曲问在钱梦龙的课堂中比比皆是,他的教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问得经典。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发问技巧和务实的教材处置方式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乃是钱氏语文教学的精华。这并不地道是个技术问题,它是和"文心"、学养融为一体的。真正胜利的语文教师,靠的是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真正理解和整体掌握,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而不是靠那些所谓的教学法和操作技术。
[1]   下一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