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7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家乡好》:1、家乡好/风景美如画/巍巍青山如巨人/清清小河如明镜/能不爱家乡/2、家乡好/四季美如画/青山座座如屏障/秀水弯弯玉带长/地广物富饶/3、家乡好/风景美如画/门前湖水像明镜/远山隐隐像长龙/能不爱家乡/4、家乡好/田园瓜果香/无边稻海翻金浪/朵朵白云飘棉田/能不赞家乡/;有向老师一吐衷情的《忆江南老师好》:1、老师好/和蔼又亲切/教书认真爱学生/人人向他竖拇指/谁不尊敬他/;2、老师好/上课最有趣/深入浅出课易懂/旁征博引学生迷/能不爱老师/3、老师好/上课爱搞笑/把我夸得呱呱叫/惹得大家开颜笑/老师真是好/;有同学间不吐不快的的《忆江南凤婷好》:凤婷好/双眼眯眯笑/见人文明又礼貌/大脑灵活爱考虑/能不学凤婷/;有赞扬亲人的:《忆江南爸爸好》爸爸好/人长得好帅/对我温柔又体贴/叫人心里乐开花/能不爱爸爸/……
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交流自身的作品,浓浓的诗意、温馨的情怀——在课堂上弥漫、交融。
开放的课堂,富有活力的课堂
学生的兴趣点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合理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的和加值。《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阅读课文,其中关于梦的叙述生动有趣,教师对梦的解释独特离奇,学生阅读之后疑窦丛生:人为什么会做梦?我们梦中所见又当作何解释?从古到今人们对梦进行了怎样的探究?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教学中,可以梦的解释探究为专题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1、我说我梦;2、从周公解梦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3、梦的研究和猜想。通过大量听说实践、充沛地搜集和阅读资料、理性地分析、大胆地猜想等综合学习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听说能力和搜集处置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了学生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探究发现未知领域的兴趣,了解和习得了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实现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高和加值。另外这篇课文中有关胚胎进化的猜测是理解上的难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有关人类发展的科学知识:生命起源-原生动物(草履虫)-鱼类-两栖类(青蛙)-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类人猿-人。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领悟到大胆的猜测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地球板块结构就是建立在大胆猜测基础上的重大发现)。可以说语文课堂的开放程度,积极影响着未来的高素质人材的发生。
自主探究的课堂,多元解读的课堂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沛让学生自主探究,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可能形成自身的阅读能力,获得多元的个性化解读。例如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教学用书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江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由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只能算是一种正统的、浅层次的文本解读。教学时则可以不局限于此,教者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悟。1、了解作者生平(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作诗背景(第二次拜相、推行新法);2、自读王安石有关诗文(体会作者政治志向和倔强性格);3、对比参读毛泽东《男儿立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体会两诗立意。学生自主探究之后个性化的解读异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期盼自身推行的新法会像春风一样荡涤乾坤,无所阻挡,给神州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诗中透露了作者渴望有所作为,不慕荣华,能早日功成身退,荣归故里;诗人表达了舍小家顾大家、甘为国计民生赴汤蹈火的执着志愿,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中流露了作者对自身政治前途的担忧,担心再次无功而返,抱憾终老故园,名为何时还,实为不愿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由此可见一斑。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合壁才是完整的作品,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将文本具体化,文本只能算未完成的作品,也就是没有作品的实现。因而作品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发明的,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发明过程,也就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若如此,学生这样的多元解读,乃使古老的诗作获得了无数次的新生。老诗人亦当含笑于九泉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