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导课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小学 陈绍君
语文教学中的初读,是学生与文章的初次见面。学生对文章的第一感觉很新鲜,这对学生感知文章整体,理清文章思路有很大帮助。初读的效果如何,教师的导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学弈》一课的三次不同导语:
1、这么多年的语文课,大家学了些什么?……语文,就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下面,老师说一段话,用的绝对是祖国自己的语言,能听懂吗?(配以古典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岳阳楼记》经典片段。)
谁听懂了?……学语文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听不懂咱中国话呀?……文言文是先辈们六下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对它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弈》。
2、大家的语文学得怎么样?……老师考考你们,我说一些句子,但只说前一部分,你们来接后一部分,好不好?(教师说一些较常见古语的前一部分,让学生接后一部分。)
这些句子,都是前人留下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话语,不但简单有趣,而且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下面,老师再问一句长一点儿的,看大家是否还记得——
生,亦我所欲也……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他就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学弈》。
3、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叫孟子。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读过他的一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古人对话!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学弈》。
导语1意在激趣导入,然而《岳阳楼记》的优美语言对学生来说却是“一头雾水”;导语2,为了“牵线搭桥”引入《学弈》,筛选出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十几个带些文言色彩的名句进行对答,可仍然累赘费时。导语3教师精心雕琢语言,简化语言,三言两语便营造了一种古代文化的磁力场,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走进了课文。实践证明,这种简单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挑战性,起到了最为理想的效果。
语文教学,是引导儿童从他自己心中“发展”出真正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优秀的语文教学应该能符合伦理地、巧妙地、最好以语文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使得学生自己思维、自己创造、自己体悟、自己运用语言,最终建构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但这个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语文教学实践。
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需要的不仅是对理念的深刻理解,更需要的是找到较为有效“抓手”。笔者认为学生的需要就是有效“抓手”之一。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内心需要的学习才是高效的。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即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来策划和展开语文活动,才能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一、 图象引入,诱发朗读
我们的课文中,有不少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我们不妨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如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可贵的沉默》的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第一幅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动作,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当时教室的场面。(热闹、兴奋、七手八脚、争先恐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热闹。紧接着教师又呈现第二幅图片:又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鸦雀无声、沉默、垂头丧气……)教师又随机板书:沉默。
质疑:是什么原因使得“热闹、兴奋、争先恐后”的教室呈现“鸦雀无声、沉默、垂头丧气”的情景,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尽情朗读,到文中找答案吧!
这样,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受前后截然不同画面的视觉冲击,无需老师指令,就会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自然而然读得入情入境。
二、 揭题生疑,聚焦中心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丰富情感和独立精神的个体。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我们更应该着力唤醒学生的精神诉求。如《“番茄太阳”》的导入:
课件出示词语:番茄颜色 清脆 捐献天使 盲童 亲戚 忙碌
师:谁会读这些词语?(生读词)
师: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词语。指导字形:戚,献,进行书写练习。)
师:“捐献”是什么意思?请说说“谁把什么东西捐献给谁”。
生:“捐献”指把东西献给别人,课文中指……
师:一起再读读这些词语,课题也读一遍。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疑问吗?
生1:课文中的“番茄太阳”指什么?
生2:“番茄太阳”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
师:“番茄太阳”是课文的中心,是需要我们细读、深究的。下面请你细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好奇心是理性思维的开端,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学习就会变得兴奋冲动,思维就会掀起波澜。怎样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在交流预习之后,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番茄太阳”指什么?深读课文的要求便应运而生。
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最佳路线》时,以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在学生了解到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时,潘老师随机点拨:“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脑海里产生了些什么问题?”如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激起一朵朵灵性的浪花。就在这样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了,这就使得学生语文本的对话过程自然地成了学生精神自由舒展的过程。
三、 设置冲突,导入新课
教学时挑起矛盾冲突,是一种教学艺术,设置冲突对于激发学生内在挑战性需要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方法有多种:
1.利用文章所写景点与地区著名景点的“不统一”
《鼎湖山听泉》的导入:
师:“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是——鼎湖山。”(板书“鼎湖山” 。)接着又说:“鼎湖山的风景区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最著名的去处有两个,一个是古刹,一个是飞瀑。”(板书古刹、飞瀑。)
“这两个是鼎湖山最著名的,可是作者写的却是鼎湖山——(听泉)你有什么想问作者的吗?”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有学生问:“我想问,你为什么不写古刹与飞瀑,而要写听泉呢?”大多数学生也有这样的疑问。
然后,在大家疑惑之时,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那泉水,尤其是泉音一定很特别。那么,就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要读准确,找出那些描写泉声的词句,画下来,并多读两遍。”
2.利用文字与文本的意义之“不和”引发冲突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导入的时候,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先请同学说说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从而唤醒孩子对普罗米修斯的美好印象。接着他请同学说说关于“盗”这个字的印象,进而,他又用课件演示甲骨文“盗”字,并进行解说:“这是口水,这是流口水的哪个人,口水流得极多以至于要用一条小船来载。你估计这是说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这就是说哪个人非常想要一件东西,因此流了很多口水;这说明哪个人非常贪心。最后请孩子们说说由“盗”想到了哪些词,追问“盗”字给你印象如何?孩子们自然说印象很不好。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认知冲突,强烈地想要读明白,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会去盗火。
以上二法,都以语文的方式来设置冲突的,并且基于文本本身,这样的活动策划比较便捷,同时也充满着“语文”的韵味。当然,必要时还可以引进其它相关的文本进行冲突的设置,以充分为学生思考起来提供服务。 |
|